游客
题文

合江亭记

吕大防

       沱江自岷而别,张若、李冰之守蜀,始作堋以揵水,而阔。沟以导之,大溉蜀郡、广之田,而蜀已富饶。今成都二水,皆江沱支流,来自西北而汇于府之东南,乃所谓二江双流者也。沱旧循南隍,与江并流以东。

       唐人髙骈始凿新渠,缭出府城之北,然犹合于旧渚。渚者,合江故亭。唐人宴饯之地,名士题诗往往在焉。从茀不治,余始命葺之,以为船官治事之所。俯而观水,沧波修阔,渺然数里之远,东山翠麓,与烟林篁竹列峙。于其前。鸣瀬抑扬,鸥鸟上下。商舟渔艇,错落游衍。春朝秋夕置酒其上,亦一府之佳观也

       既而主吏请记其事,余以为蜀田仰成官渎,不为塘埭以居水,故陂湖汉漾之胜。比他方为少。倘能悉知潴水之利,则蒲鱼菱芡之饶,固不减于蹲鸱之助。古之人多因事以为饰,俾其得地之利,又从而有观游之乐,岂不美哉?兹或可书以视后,盖因合江而发之。

【注】①揵:遏制、堵塞。②渎:沟渠。③埭:堵水的土堤。④陂、潢:积水的池塘。⑤蹲鸱:植物名,俗称芋头。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沱江自岷而别

别:离开

B.而阔沟以导之

阔:使……宽阔

C.与烟林篁竹列峙于其前

峙:耸立

D.故陂湖汉漾之胜比他方为少

胜:美景

(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春朝秋夕置酒其上,亦一府之佳观也。

②兹或可书以视后,盖因合江而发之。

(3)本文于《岳阳楼记》同是因重修名胜而写,所绘之景也有相似之处,两文的写作意图是否相似?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文言实词 文言翻译 文言文阅读综合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文言文比较阅读

【甲】

孙权劝学

司马光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

余近日以军务倥偬①,寝食不安。吾家本诗礼门阀 ②,勤与朴为余处世立身之道,有恒又为勤朴之根源。余虽在军中,尚日日写字一页,看书二十页。看后,用朱笔圈批,日必了此功课为佳。偶遇事冗③,虽明日补书补看亦不欢,故必忙里偷闲而为之。然此策尚下,故必早起数时以为之。决不肯今日耽搁,谓有明日可朴;亦不肯以明日有事,今日预为。 如是者数年,未尝间断,亦无所苦

(节选自《清代四名人家书》)

【注释】①倥偬(kǒngzǒng):事多,繁忙。②门阀:名门贵室。③事冗:事务繁忙复杂。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孤岂欲卿 经为博士邪   

②余近日 军务倥偬   

(2)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以为/在有所益

B.肃/遂拜/蒙母

C.有恒/又为/勤朴之根源

D.日/必了此/功课为佳

(3)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中画线的句子。

如是者数年,未尝间断,亦无所苦。

(4)甲乙两文都讲到了读书的作用。甲文通过写鲁肃"与蒙论议"后,与吕蒙"   "这一举动,侧面表现了吕蒙读书后才略的惊人长进;乙文则指出读书可以传承"诗礼"家风,培养"   "品质。

(5)甲乙两文中多种读书方法值得借鉴,试概括出一种并结合原文说明。

古诗词赏析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全词用语精炼传神。上片一个“  ”字,点明边塞战事吃紧;下片一个“  ”字,尽显征人无尽悲怆。

(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揭示了征人的矛盾心理,请具体谈谈。

阅读《柳宗元传》节选,完成各题。

元和十年,例移为柳州刺史。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与禹锡执友,何忍见其若是?”即草奏章,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

柳州土俗,以男女质钱,过期则没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其以没者,乃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

(选自《旧唐书》柳宗元传》,有删改)

【注释】①例移:古代官员按惯例调任。②怂播州:今责州遵义,当时为偏远荒凉的地方。③质:抵押。④没:没收。⑤营护:料理,护送。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如何与母偕行(一同,一起)

B.西南绝域(阻断,与世隔绝)

C.宗元谓所亲曰(告诉,对……说)

D.时人义之(正义)

(2)下面各组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

B.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

受任于败军之际(《出师表》)

C.乃出私钱赎之

乃入见(《曹刿论战》)

D.裴度亦奏其事

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

(3)下面对文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禹锡终易连州”是说刘禹锡最终和柳宗元交换去连州上任了。

B.柳宗元为官,能为民办实事,比如革除地方陋习。

C.“凡经其门,必为名士”说明柳宗元为师水平高,指导有方。

D.本文短短两百字,却清楚的写出了柳宗元为友、为官、为师三方面的优秀品质,给以深刻的教益。

(4)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与刘禹锡执友,何忍捡起若是?

②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随宗元师法。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

……

又北见燕王曰:“先人日公子常约两王之交矣。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入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

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秦攻魏,而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孟而望见军乎?”

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王闻之

闻:听说

B.寡人愿子之行也

愿:愿望

C.燕王尚未许也

许:答应

D.王且何利

利:好处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A.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B.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C.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D.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3)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得知秦国将要攻打魏国的消息,魏王连夜召见孟尝君询问对策。

B.孟尝君认为,如果有其他诸侯国的救援,魏国就可以得到保全。

C.起初,燕王以连续两年收成不好和路途遥远为由婉拒救助魏国。

D.孟尝君提醒燕王,秦王攻占魏国后马上就会组织联军进攻燕国。

御骥怎堪奴役辱,奋蹄只为伯乐扬。

李公蔚市贡马

沈宣词尝为丽水令,自言家大梁时,厩常列骏马数十,而意常不足。咸通六年,客有马求售,洁白而毛鬣类朱,甚异之,酬以五十万,客许而直未及给,遽为将校王公遂所买。他日,谒公遂,问向时马,公遂曰:“竟未尝乘。”因引出,至则奋眄,殆不可跨,公遂怒捶之…….翌日,令诸子乘之,亦如是;诸仆乘,亦如是,因求前所直售宣词。宣词得之,复如是。会魏帅李公蔚市贡马,前后至者皆不可。公阅马,一阅遂售之。后入飞龙,上最爱宠,为当时名马。(选自《唐语林》,有删改)

【注释】①大梁:地名,现河南开封。②厩:马房。③遽(jù):就。④奋眄(miǎn):举头斜视,不驯服的样子。⑤贡马:向皇帝进贡的马。⑥飞龙:指皇家。

(1)请选出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A.客许而直未及给(答应,允许) 无案牍之劳形(形体,身体)

B.因引出(牵引,拉) 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

C.会魏帅李公蔚市贡马(聚集、聚会) 策之不以其道(鞭打,用鞭子打)

D.问向时马(原来的,先前的) 吾知所以距子矣(通“拒”,抵御,抗拒)

(2)请选出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而意常不足 足肤皲裂而不知

B.公遂怒捶之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至则奋眄 入则无法家弼士

D. 酬以五十万 先帝不以臣卑鄙

(3)请选出下列表述与选文内容相符的一项  

A.选文中“贡马”是一匹千里马,它通体雪白,马尾边有朱红色。

B.沈宣词在王公遂家牵出白马,白马不驯服于沈宣词,王公遂生气地把马打了一顿。

C.选文以“李公蔚买马”为线索,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表现了马之“异”。

D.选文寓理于事,通过千里马数易其主,最终成为名马的故事,表明了人才只有遇“明主”才能尽显其才的道理。

(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公阅马,一阅遂售之。

  

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