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暖冬
祥发爹再次见到眼前衣服褴褛的中年妇女和脸色蜡黄的小女孩,已是三天以后。
其时,他在村后山峦上自家长势不怎么齐整的甘蔗地里巡查,心里估摸着年前节后砍甘蔗的收成。时值腊月,天气死冷,他抽着烟叶御寒。
母女俩是被小舅子推扯吵嚷着上来的,小舅子的身上穿着他这辈子再熟悉不过的军用棉大衣。
祥发爹头一次见到这母女俩,是在自家庭院的瓜棚架下。那会儿,老伴儿菊英把她俩当 远门亲戚待着,嘘寒问暖,端水递茶。
菊英对他说,母女俩是从她娘家四英岭对面人家来的。走亲戚迷了路,人生地不熟,她 是凭着她们打听人家的乡音辩出来的;还说,出门在外,客从乡来,饭桌上,不过是多一副 碗筷而已,菜肴丰盛倒在其次。
当夜,母女俩就在庭院东屋住下。东屋是儿子当兵前睡的地方,除了儿子读中学时的书 籍,还有一件儿子前年探亲捎带回来的军用棉大衣,好厚的棉绒,热身暖心。棉大衣平时也 很少用,只有每年砍了甘蔗,跟车赴县城守夜过磅,才穿上挡挡风寒。如今,多了一对母女,家里又没有备用棉被,只好取出当铺盖。
次日,祥发爹起身时,日头已一树高了。菊英做好了早饭,却不去喊醒那母女俩,说人家一路投亲,太疲倦就多睡一会儿。等到祥发爹洗漱妥当,又抽了一锅烟叶,终于憋不住去敲东房,屋里却不见动静,推开虚掩的门,哪里还有人影?那件军用棉大衣也不见了踪影。
祥发爹踅身回到伙房,闷头无语,半晌才说:“吃饭吧,人家早走了!”
菊英不信,奔向东屋去,出来后只叹了一声:“唉,就当是儿子带走了那件棉大衣。”
祥发爹“扑哧”一笑:“你当是我心疼那棉大衣吗?眼下,甘蔗要砍了,我是想,到县城去守夜过磅,穿什么来熬冬。”
晌午时分,小舅子来了,说是家里砍了甘蔗,缠着祥发爹拿那件棉大衣。菊英不好明说,就借口搪塞:“你姐夫……也要砍蔗守夜过磅用。”不想小舅子倔劲来了,说:“我只用一夜就 送回。”祥发爹一时气不过,说:“是你姐留了个外乡母女贼,连铺带衣卷走了。”
小舅子是个死赖难缠的角色,硬是冲到东屋去,直到一无所获,才骂咧咧走了。一连两天,祥发爹心里空落落的。
夜里,他总是很晚才躺下,半夜又总是憋尿醒过来,方便后回到床边,却又睡意全无,
摸出烟叶,烟火在夜里明灭着。
白天,他就跑到山峦上这片甘蔗地,估摸着年前节后砍了甘蔗跑县城守夜等着过秤的事儿。就是这个时候,小舅子将中年妇女和小女孩推扯到他的面前。
中年妇女满脸窘迫,压低着头,前额的刘海全乱了,小女孩紧贴在她身后,睁大着惊恐的眼睛。
小舅子嚷道:“姐夫,盗贼我给你逮着了。我在圩场菜市口,一眼就看到了棉军大衣,哪 个不知道,方圆几十里人家,就姐夫你……我外甥在部队当兵,这大衣怎能躲过我的眼!”
中年妇女低声哀求道:“大哥,怪我鬼迷心窍,我母女投亲迷路,多亏大嫂收留照应……我千不该万不该……大哥,你如何惩罚,我都认了,只是、只是不要为难我女儿……”她几 乎跪下去了,小女孩哭出声来。
小舅子左手撸着腰跺着右脚,嗤笑道:“拿贼捉赃,按乡规,可不那么便宜,什么都可以 让,就是就是……干脆,你留下闺女给我当媳妇,你走吧!”
祥发爹狠狠地瞪了小舅子一眼,却挤不出一句话来。这时,他看见老伴儿菊英风风火火 地奔上山来了。菊英小跑过来,搀扶着中年妇女:“妹子,妹子,你这是怎么啦?”中年妇女一脸茫然与 无措,小女孩抱紧母亲的裤腿。
小舅子仍凶势不减,指着穿在身上的军用棉大衣,嚷:“姐,这是她们母女俩偷盗的罪证,你说该如何发落?”
菊英陡地站直身子,冲着弟弟骂道:“你胡说什么?这棉大衣,是我送给她们的,大冷天 的,我来不及跟你姐夫说……谁让你去截着追回来的,为难人家了……”说时示意弟弟脱下 棉大衣。
小舅子一时愣怔了,脱下棉大衣递给姐,目光投向姐夫,祥发爹狠狠地吸了一口烟,呼 出浓浓的烟雾。
菊英接过棉大衣披在中年妇女的身上:“妹子,是我当姐的不好,让你受屈了……”中年妇女倏地拉过小女孩,双双跪下,泣不成声……
远山的落日,给小村披上了一层玫红色的晚霞。
(选自《2016 中国年度小小说》)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开篇写中年妇女的衣着和小女孩的脸色,突出了母女俩的生活窘况,为故事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
B.小舅子是小说情节发展的关键人物,他之所以对姐夫家被盗的军大衣上心,是想要中年妇女的女儿当媳妇。
C.“祥发爹狠狠地瞪了小舅子一眼,却挤不出一句话来”写出了祥发爹对小舅子的不满,也表现了他不善言辞的性格。
D.小说运用插叙写法,中间插入军用棉大衣被盗经过的叙写,交代故事发生发展的过程,使小说结构完整。
E.小说以对日落晚霞的描写结尾,给文章增添了亮色,含蓄表达了对美好人性的赞美的主题,使小说富有余味。
(2)小说中的菊英有哪些性格特点?请概括出其中两点,并作简要分析。
(3)小说以军用棉大衣为线索有什么作用?请从文章结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文章主题中任选两个方面作简要分析。
(4)小说以“暖冬”为题,有什么作用?(答出二点即可)请简要分析。
筷子春秋
①筷子在先秦时称为“梜”,《礼记》提及“羹之有菜者用梜”,郑玄的注释:“梜,犹箸也”。《史记》谓“纣始为象箸。”这些都说明“箸”的称呼可能最早在商代出现。
②“箸”变成为今天的“筷”,有个说法可能与沿江或沿海的船民有关,因为“箸”与“住”同音,对船民而言便有不吉利的意思,为了趋吉避凶,他们反其意称“箸”为“快儿”。又因为大多数“快儿”是用竹子所做,于是在“快”字上加了竹字头,成为“筷子”。 从此“筷子”便在民间叫开了。
③古代用筷子的情况也可参考画像砖。a汉代盛行厚葬,墓室中大量使用精美画像砖,以反映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场景,因而留给后人丰富的形象资料。b 1973年湖南马王堆一号汉墓有“彩绘云龙纹漆案”出土,有趣的是这漆案上面还摆放了5个写有“君奉食”的小盘、两个酒卮,案面上还放有一个耳杯,杯上还放有一双竹筷。c 《红楼梦》描写的宴饮场面中几乎都出现了筷子。比如第四十回写史太君两宴大观园时,在座的主人和宾客每人都手执一双竹筷。d今人虽然不能亲眼目睹那时人们使用筷子的场景,但却可以从流传至今的文献和文学作品中领略人们当时使用筷子的状况。
④筷子之所以延用至今,在于它取材方便、制作容易。从饮食进化的历史推想,原始社会以手抓食可谓再自然不过,其后出现的“匕”,曲柄浅斗,很像今天的汤匙。《说文》谓“匕,亦所以用匕取饭”。今天的“匙”是由“匕”发展而来。匕作为一种食器虽然对人进食有帮助,但用金属或瓷土作原料制作起来很麻烦。同时它的分量重,使用起来也很笨拙,所以难以准确取到所需食物,筷子恰好能够扬长避短,取而代之。
⑤至于使用筷子何以那么方便灵活,许多名人都进行了探寻并做出相应的解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曾经说:“中华族民族是个优秀的民族,中国人早在两汉时期便使用筷子,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高妙绝伦地运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这是迄今为止,对这一问题最简单、最科学的一种解释。
⑥一个民族的传统习惯,常常体现该民族人民的处世特色,就像中国人惯于使用筷子,而西方人善于使用刀叉,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人和西方人在性格上的差异。正如蔡元培先生当年对西方记者调侃的那样:“中国人从来是尚文明,而不尚武力的,从餐桌上就可看出中国人和西方人的区别。”本文是从筷子名称的由来、、和使用原理等几方面来介绍筷子的。
“这足以证明汉代时已经开始使用筷子,但广泛使用筷子却始于清代。”这句话要是放在第③段,那么,恰当的地方是()
A. a处 | B. b处 | C.c处 | D.d处 |
从第④段可知“筷子”取代“匕”成为现今中国最主要的进食工具的原因是:
(1)取材方便、制作容易(2)(3)文中提到“一个民族的传统习惯,常常体现该民族人民的处世特色”,请再举一例说明这个观点。
阅读下面文段
半份儿礼物
那一年我十岁,我哥哥尼克十二岁。在我们俩想来,这一年的母亲节,完全是个让我们激动不已的日子——我们要各自送给母亲一份儿礼物。
这是我们送给她的头一份儿礼物。我们是穷人家的孩子,要买这样一份儿礼物,可就非同寻常了。好在我和尼克都很走运,出去帮人打杂儿都挣了一点儿外快。
我和尼克想着这件会让母亲感到出乎意料的事,越想心里越激动。我们把这事对父亲说了。他听了得意地抚摩着我们的头。
“这可是个好主意,”他说,“它会让你们的母亲高兴得合不上嘴的。”
从他的语气里,我们听得出他在想着什么。在他们一起生活的这些年中,父亲能够给予母亲的东西真是太少了。母亲一天到晚操劳不停,既要做饭,又要照料我们,还要在浴缸里洗我们全家人的衣服,而且对于这一切活儿都毫无怨言。她很少笑。不过,她要笑起来,那可就是不负我们盼望的赏心乐事。
“你们打算给她送什么礼物?”父亲问。
“我们俩将各送各的礼物。”我答道。
“请您把这事告诉给母亲。”尼克对父亲说,“这样她就可以乐呵呵地想着它了。”
父亲说:“这样一个了不起的想法,竟出自你这么个小脑袋瓜儿里,你可真聪明!”尼克高兴得面泛红光。随着,他把一只手放在我的肩头,说:“鲍勃也是这么想的。”
“不,”我说,“我没有这么想过。不过,我的礼物会弥补这个不足的。”
此后的几天里,我们和母亲都在满心高兴地玩着这个神秘的游戏。母亲干活儿时满面春风——她假装着什么也不知道,但脸上却总是挂着笑容。我们家里充满着爱的气氛。
尼克找我商量该买些什么礼物。“我们谁也别对谁说自己要买什么。”尼克说。他是见我总也拿不定主意,等得实在不耐烦了。
我经过再三考虑,最后买了一把上面镶有许多光闪闪小石子儿的梳子。这些小石子儿看上去就如同钻石一般。尼克很赞赏我的礼物,但却不愿说出他买的是什么。
“等我选定个时间,我们再把礼物拿出来送给母亲。”他说。
“什么时间?”我迷惑不解地问。
“说不准,因为这跟我的礼物有关。你就别再问什么了。”
第二天早上,母亲准备要擦洗地板。尼克对我点头示意,然后我们就跑去拿我们的礼物。
我折转回来的时候,母亲正跪在地上,显得疲累不堪地擦洗着地板。她用我们穿烂了的破衣片,一点一点地把地板上的脏水擦去。这是她最讨厌干的活儿。
紧跟着,尼克也拿着他的礼物返回来了。母亲一看到他的礼物,顿时脸色煞白。尼克的礼物是一只带有绞干器的新清洗桶和一个新拖把!“一只清洗桶!”她说着,伤心得几乎语不成句,“母亲节的礼物,竟然是一只……一只清洗桶……”尼克的眼睛里涌出了泪花。他默然无语地拿上清洗桶和拖把便向着楼下走去。
我把梳子装进我的衣袋,也跟着他跑了去。他在哭着。我也哭了。
我们在楼梯上碰到了父亲。因为尼克哭得说不出话来,我便向父亲说明了事情的原委。
“我要把这些东西拿回去。”尼克抽抽噎噎地说。
“不。”父亲说着,接过了他手里的清洗桶和拖把。“这是一份儿很了不起的礼物。我自己应该想到它才对哩。”
我们又上到楼上。母亲还在厨房里擦洗着地板。
父亲二话没说,用拖把吸干了地上的一摊水;然后又用清洗桶上附带的脚踏绞干器,轻快地把拖把绞干。
“你没让尼克把他要说的话说出来,”他对母亲说,“尼克这份儿礼物的另一半儿,是从今天起由他来擦洗地板。是这样吗,尼克?”尼克明白了父亲的话,羞愧得满面通红。“是的,啊,是的。”他声调不高但却热切地说。
母亲体恤地说:“让孩子干这么重的活儿是会累坏他的。”
A到了这个时候,我才看出了父亲有多么聪明。“啊,”他说,“用这种巧妙的绞干器和清洗桶,活儿便不会怎么重,肯定干起来要比原先轻松得多。这样你的手就可以保持干净,你的膝盖也不会被磨破了。”父亲说着,又敏捷地示范了一下那绞干器的用法。
B母亲伤感地望着尼克说:“唉,女人可真蠢啊!”她吻着尼克。尼克这才感到好受了一些。
接着,父亲问我:“你的礼物是什么呢?”尼克望着我,脸色全白了。我摸着衣袋里的梳子,心里想,若把它拿出来,它会像尼克的清洗桶一样——仅仅只是一只清洗桶。就是说得再好,我的梳子也只不过是镶了几块像钻石一样闪亮的石子儿罢了。
“一半儿清洗桶。”我悲苦地说。尼克以同情的目光望着我。(选自《外国小说精品》)请按下面的提示概括小说主要情节。
开端:母亲节将至,我和哥哥尼克决定各送一份礼物给母亲。
发展:
高潮:父亲帮尼克向母亲做了解释,并让尼克答应帮母亲分担家务。
结局:小说第五段开头提到“从他的语气里,我们听得出他在想着什么”,请以第一人称回答父亲此时想的内容。
根据要求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划线A处说:“到了这个时候,我才看出了父亲有多么聪明。”父亲的聪明体现在哪里?
(2)划线B处母亲为什么说自己“蠢”?有人认为小说结尾加点的词语换成“坚定”更好,你认为哪一个更合理?结合文中相关细节说说理由。
小说以“半份礼物”为题,有什么好处?
阅读下面文段。
轻松读经典
周国平
①我的读书旨趣,第一是把人文经典当作主要读物,第二是用轻松的方式来阅读。
②读什么书,取决于为什么读。人之所以读书,无非有三种目的。一是为了实际的用途,例如,因为职业的需要而读专业书籍,因为日常生活的需要而读实用知识。二是为了消遣,用读书来消磨时光,可供选择的有各种无用而有趣的读物。三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和享受,如果是出于这个目的,我觉得读人文经典是最佳选择。
③人类历史上产生了那样一些著作,它们直接关注和思考人类精神生活的重大问题,因而是人文性质的,同时其影响得到了世代的公认,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因而又是经典性质的。我们把这些著作称做人文经典。在人类精神探索的道路上,人文经典构成了一种伟大的传统,任何一个走在这条路上的人都无法忽视其存在。
④认真地说,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都能算是阅读的。譬如说,我不认为背功课或者读时尚杂志是阅读。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一个借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是在这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因而是一种个人化的精神行为。什么样的书最适合于这样的精神漫游呢?当然是经典,只要翻开它们,便会发现里面藏着一个个既独特又完整的精神世界。
⑤一个人如果并无精神上的需要,读什么倒是无所谓的,否则就必须慎于选择。也许没有一个时代拥有像今天这样多的出版物,然而,很可能今天的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阅读得少。在这样的时代,一个人尤其必须懂得拒绝和排除,才能够进入真正的阅读。这是我主张坚决不读二三流乃至不入流读物的理由。
⑥图书市场上有一件怪事,别的商品基本上是按质论价,唯有图书不是。同样厚薄的书,不管里面装的是垃圾还是金子,价钱都差不多。更怪的事情是,人们宁愿把可以买回金子的钱用来买垃圾。至于把宝贵的生命耗费在垃圾上还是金子上,其间的得失就完全不是钱可以衡量的了。
⑦古往今来,书籍无数,没有人能够单凭一己之力从中筛选出最好的作品来。幸亏我们有时间这位批评家,虽然它也未必绝对智慧和公正,但很可能是一切批评家中最智慧和最公正的一位,多么独立思考的读者也不妨听一听它的建议。所谓经典,就是时间这位批评家向人们提供的建议。
⑧对经典也可以有不同的读法。一个学者可以把经典当作学术研究的对象,对某部经典或某位经典作家的全部著作下考证和诠释的功夫,从思想史、文化史、学科史的角度进行分析。这是学者的读法。但是,如果一部经典只有这一种读法,我就要怀疑它作为经典的资格,就像一个学者只会用这一种读法读经典,我就要断定他不具备大学者的资格一样。唯有今天仍然活着的经典才配叫做经典,它们不但属于历史,而且超越历史,仿佛有一颗不死的灵魂在其中永存。正因如此,阅读时,不同时代的个人都可能感受到一种灵魂觉醒的惊喜。在这个意义上,经典属于每一个人。
⑨作为普通人,如何读经典?我的经验是,无论《论语》还是《圣经》,无论柏拉图还是康德,不妨就当作闲书来读。也就是说,阅读的心态和方式都应该是轻松的。千万不要端起做学问的架子,刻意求解。读不懂不要硬读,先读那些读得懂的、能够引起自己兴趣的著作和章节。这里有一个浸染和熏陶的过程,所谓人文修养就是这样熏染出来的。在不实用而有趣这一点上,读经典的确很像是一种消遣。事实上,许多心智活泼的人正是把这当作最好的消遣的。能否从阅读经典中感受到精神的极大愉悦,这差不多是对心智品质的一种检验。不过,也请记住,经典虽然属于每一个人,但永远不属于大众。读经典的轻松绝对不同于读大众时尚读物的那种轻松。每一个人只能作为有灵魂的个人,而不是作为无个性的大众,才能走到经典中去。如果有一天你也陶醉于阅读经典这种美妙的消遣,就会发现,自己已经距离一切大众娱乐性质的消遣非常遥远。
⑩经典是人类精神财富的一个宝库,它就在我们身旁,其中的财富属于每一个人。阅读经典,就是享用这笔宝贵的财富。凡是领略过此种享受的人都一定会同意,倘若一个人活了一生一世,从未踏进这个宝库,那是遭受了多么巨大的损失啊。(选自《周国平哲理散文选》)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读书的目的无非有三种,一是为了实际用途,二是为了消遣,三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和享受。 |
B.市场上有一件怪事,商品不是按质论价。同样厚薄的图书,不管里面装的是垃圾还是金子,价钱都差不多。 |
C.对某部经典或某位经典作家的全部著作下考证和诠释的功夫,从思想史、文化史、学科史的角度进行分析,这是学者的读法。 |
D.在不实用而有趣这一点上,读经典的确很像是一种消遣。事实上,许多心智活泼的人正是把这当作最好的消遣的。 |
下列说法,不属于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真正的阅读必须懂得拒绝和排除,所以作者不主张读二三流的作品。 |
B.对经典可以有不同的读法,学者有学者的读法,普通人也有普通人的读法。 |
C.无论《论语》还是《圣经》,无论柏拉图还是康德都决不可作为闲书来读。 |
D.经典是人类精神财富的一个宝库,阅读经典,就是享用这笔宝贵的财富。 |
联系上下文,回答下列问题。
(1)第⑤自然段加点的词语“很可能”能否去掉,为什么?
(2)从读书的目的来说,第⑨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中“读经典的轻松”与“读大众时尚读物的轻松”有何不同?什么是经典作品?请从全文中获取有关信息进行概括。
结合本文的观点,联系自己名著阅读的实际,就如何读名著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剥豆》,回答文后问题
一天,我与儿子相对坐着剥豌豆,当翠绿的豆快将白瓷盆的底铺满时,儿子忽地离位,新拿一个瓷碗放在自己面前,将瓷盆朝我面前推推。
看他碗里粒粒可数的豆,我问:“想比赛?”
“对。”儿子眼动手剥,利索地回答。
“可这不公平,我盆里已不少了,你才刚开始。”我说着顺手抓一把豆想放在他碗里。
“不,”他按住我的手,“就这样,我才能试出自己的速度。”
一些喜悦悄悄在我心里散开。
一时,原本很随意的家务劳动有了节奏,只见手起豆落,母子皆敛声息语。
“让儿子赢,使他以后对自己多一些自信。”如是想,手不知不觉就慢了下来,借拾豆的机会稍停一下。
“在外面竞争是靠实力。谁会让你?让他知道,失败成功皆是常事。”我剥豆的速度分明又快了。
小儿手不停,眼却时时在两个容器中睃(音:suō,义:斜着眼看)。见他如此投入,我心生怜爱:学校的考试名次,够他累的了……剥豆的的动作不觉中又缓了下来。
“不要给孩子虚假的胜利。”节奏自然又紧了许多。
一大袋碗豆很快剥光。一盆一碗、一大一小不同的容器难以比较,凭常识,我知道儿子肯定输了,正想淡化结果,他却极认真地新拿来了碗,将他的豆倒进去,正好满一碗,然后又用同样的碗来量我的豆,也是一碗,只是凸出了,像隆起的土丘。
“你赢了。”他朝我笑笑,很轻松,全没有剥豆时的认真和执着。
“是平局。我本来有底子。”我纠正他。
“我少,我就是输。”没有赌气,没有沮丧,儿子认真和我争。脸上仍是那如山泉般清澈的笑容。
细想起来,自己瞻前顾后,小心翼翼,实在是多余了。给加加点的字注音
①敛声息语()②清澈()母亲剥豆的速度不时变化(画线处),试分析母亲剥豆速度时慢时快的原因。
答:①慢下来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快起来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儿子的性格特征表现得十分鲜明,其中最突出的两点是:______和_______。
文末加点的“瞻前顾后”一词能否换成“优柔寡断”?为什么?
本文的主旨可以从多角度去领悟,请你把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不超过20字)。
阅读郑振铎《海燕》片断,回答文后问题
海水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海波平稳得如春晨的西湖一样,偶有微风,只吹起了绝细绝细的千万个粼粼的小波纹,这更使照晒于初夏之太阳光之下的、金光灿烂的水面显得温秀可喜。我没有见过那么美的海!天上也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只有几片薄纱似的轻云,平贴于空中,就如一个女郎,穿了绝美的蓝色夏衣,而颈间却围绕了一段绝细绝轻的白纱巾。我没有见过那么美的天空!
我们倚在青色的船栏上,默默地望着这绝美的海天,我们一点杂念也没有,我们是被沉醉了,我们是被带入晶莹的天空中了。
就在这时,我们的小燕子,二只,三只,四只,在海上出现了。它们仍是隽逸地从容地在海面上斜掠着,如在小湖面上一样;(A)海水被它的似剪的尾与翼尖一打,也仍是连漾了好几圈圆晕。小小的燕子,浩莽的大海,飞着飞着,不会觉得倦么?不会遇着暴风疾雨么?我们真替它们担心呢!
(B)小燕子却从容地憩着了。它们展开了双翼,身子一落,落在海面上了,双翼如浮圈似的支持着体重,活是一只乌黑的小水禽,在随波上下地浮着,又安闲,又舒适。海是它们那么安好的家,我们真是想不到。
在故乡,我们还会想像得到我们的小燕子是这样的一个海上英雄么?
海水仍是平贴无波,许多绝小绝小的海鱼,为我们的船所惊动,群向远处窜去;随了它们飞窜着,水面起了一条条的长痕,正如我们当孩子时用瓦片打水漂在水面所划起的长痕。这小鱼是我们小燕子的粮食么?
小燕子在海面上斜掠着,浮憩着。它们果是我们故乡的小燕子么?
啊,乡愁呀,如轻烟似的乡愁呀!海上的燕子与故乡的燕子有什么不同?(用文中句子回答)
从课文中找出作者对小燕子十分关心的语句。
文章通过写小燕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说说画线句分别运用的修辞手法。
答:A、__________ B、__________语段中两次提到“乡愁”,而且说它是“轻烟似的”、“一缕两缕的”,关于这样写的含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如轻烟似的”说明这种思乡之情很淡,不是很浓。 |
B.“一缕两缕的”说明作者的思乡之情不是很强烈的。 |
C.轻烟可挥去,一缕两缕可剪断,理出头绪,说明作者看轻这份感情。 |
D.作者的思乡之情,像烟雾缭绕,挥之不去;像乱麻“剪不断,理还乱”。这是一种举重若轻的写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