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书还得自己来读

止庵

①我曾说,我这个人活到现在,差不多只做过读书这一件事,如果这能算件事的话。这话讲了将近二十年了,之后这段时间仍然如此。回顾平生,我在文、史、哲方面的一点知识,从学校教育中获益甚少,更多的还是自己东一本书西一本书读来的。说来未必一定是相关学科的书,也包括各种闲书如小说、戏剧、诗歌、散文在内。以此为基础,逐渐有了比较固定的对于历史、社会、人生的看法以及养成一应兴趣、爱好、品位等。假如当初我不读这些书,也许会成为另外一个人;正因为读了这些书,我才是现在这样的人。这可以说是一种自我教育。

②村上春树在《无比芜杂的心情》中写道:“书这东西,根据年龄或阅读环境的不同,评价一般会微妙地发生变化。……在这样的推移中,我们或许可以读出自己精神的成长与变化来。就是说,将精神定点置于外部,测算这定点与自己的距离变化,就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确定自己的所在之地。这也是坚持阅读文学作品的乐趣之一。”对我来说,有的书的好处当下就感受到了,有的书的好处却要过很久才能领会,有的书的意义仅仅在于引导我去读相关的、比它更为重要的书,也有的书昔曾视若珍宝,今却弃如敝展。此亦如与人来往,有的一度密切,继而疏远,乃至陌如路人;有的则属交友不慎,后来幡然悔悟。不破不立,读书不违此理。

③某地曾举办一项名为“三十年三十本书”的活动,要求报出曾影响过自己的书单,我亦在被征集者之列,在0附言中强调说,影响了“我们”的书,不一定影响了“我”。就我个人而言,多少年来读书有个基本目的,就是想让“我”与“我们”在一定程度和方向上区分开来。“我们”爱读的书,说来我读得很少。在思想方面,我不想受到“我们”所受到的影响,或者说我不想受到“我们”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读书之为一种自我教育,正是对于规范化和同质化的反动。人与人之间无非大同小异,但正是这点小异,决定了是“我”而不是“他”,尤其不是“我们”。

④将读书作为一种自我教育,对于我这一代人来说,实在是无奈之举。当年假如不进行这种自我教育,恐怕就谈不上真正受到教育了。以后的人情况也许有所变化,但这一环节大概也不能够完全欠缺。虽然具体内容是不可能照样复制的,前面说到,影响别人的书未必能影响我,同样,影响我的书也未必能影响别人,所以书目还得自己来拟,书也还得自己来读。

(选自《书摘》2017年11月)

(1)下列观点与原文不一致的一项是  

A.广泛地阅读是一种自我教育。

B.读书应遵循不破不立的原则。

C.读书是实现异质化的一种方式。

D.将读书作为自我教育不具有可行性。

(2)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①段作者主要运用举例论证,以自身成长为例从反面论证了阅读是一种自我教育。

B.第②段论证方法灵活多样,运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类比论证等多种方法。

C.第③段作者以自己开书单留附言的事为例,论述了在阅读中“我”的重要性。

D.第④段作者先举例,后阐述,论证严密,并在结尾处点题,使观点更有说服力。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文中说到“假如当初我不读这些书,也许会成为另外一个人;正因为读了这些书,我才是现在这样的人”,这一句说明了读书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B.坚持阅读文学作品,在时间推移中体会阅读评价的微妙变化,我们或许还可以读出自己精神的成长与变化。

C.作者以自身为例说明在阅读上一定要让“我”与“我们”完全区分开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大同小异”中的“小异”,才能体现自我的价值。

D.无论什么时代,读书作为一种自我教育的方式,都是不能欠缺的。同时,在阅读书目的选择上应当保持自己的特色。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论据作用 概括论据 补充论据 议论文阅读综合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不知有花
张晓风
那时候是五月,桐花在一夜之间,攻占了所有的山头。历史或者是由一个一个的英雄豪杰叠成的,但岁月——岁月对我而言是花和花的禅让所缔造的。
桐花极白,极矜持,花心却又泄露些许微红。我和我的朋友都认定这花有点诡秘——平日守口如瓶,一旦花开,则铺天盖地,灿如一片低飞的云。
车子停在一个客家小山村,走过紫苏茂盛的小径,我们站在高大的桐树下。山路上落满白花,每一块石头都因花罩而极尽温柔,仿佛战马一旦披上了绣帔,也可以供女人骑乘。
而阳光那么好,像一种叫“桂花蜜酿”的酒,人走到林子深处,不免叹息气短,对着这惊心动魄的手笔感到无能为力,强大的美有时令人虚脱。
忽然有个妇人行来,A赭红的皮肤特别像那一带泥土的色调。
“你们来找人?”
“我们——来看花。”
“花?”妇人匆匆往前赶路,一面丢下一句,“哪有花?”
由于她并不在求答案,我们也噤然不知如何接腔,只是相顾愕然,如此满山满林扑面迎鼻的桐花,她居然问我们“哪有花——”。
B但风过处花落如雨,似乎也并不反对她的说法。忽然,我懂了,这是她的家,这前山后山的桐树是他们的农作物,是大型的庄稼。而农人对它们,一向是视而不见的。在他们看来,玫瑰是花,剑兰是花,菊是花,至于稻花桐花,那是不算的。
使我们为之绝倒发痴的花,她竟可以担着水夷然走过千遍,并且说:
“花?哪有花?”
我想起少年时游狮头山,站在庵前看晚霞落日,只觉如万艳争流竞渡,一片西天华美到几乎受伤的地步,忍不住返身对行过的老尼说:
“快看那落日!”
她安静垂眉道:
“天天都是这样的!”
事隔二十年,这山村女子的口气,同那老尼竟如此相似,我不禁暗暗嫉妒起来。
不为花而目醉神迷、惊愕叹息的,才是花的主人吧!对那大声地问我:“花?哪有花?”山村妇人而言,花是树的一部分,树是山林的一部分,山林是生活的一部分,而生活是浑然大化的一部分。她与花就像山与云,相亲相融而不相知。
年年桐花开的时候,我总想起那妇人,步过花潮花汐而不知有花的妇人,并且暗暗嫉妒。
阅读全文,概括文章叙述的两件事。
文中A处划横线的句子能删去吗?为什么?
文中B处画波浪线的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
说说你对文章标题“不知有花”含义的理解。

识别人脸的技术
刘 露
①现代的人脸识别,特指通过分析、比较人脸视觉特征信息进行身份鉴别的计算机技术。
②在全球范围内,人脸识别系统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人脸识别就是通过观察比较人脸来区分和确认身份的。相对于指纹识别而言,人脸识别具有非接触式(非侵犯式)的特点,因此更加友好、自然,更易被人们接受。
③随着科技的发展,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④在公安刑侦领域,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在机场或车站安装人脸识别系统,通过查询目标人像数据寻找数据中是否存在重点人口基本信息,来抓捕在逃案犯;或者在商场、体育场、超市等公共场所对人群进行监视,以达到身份识别的目的。
⑤目前,人脸识别技术已逐渐推广到民用市场,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近。如具备有人脸识别功能的防盗门也被推向普通老百姓家庭。厂家上门安装时,工作人员会用一个摄像头对主人的脸部骨骼进行扫描录入,再生成几千位的密码,然后将密码数据库存入防盗门的数据库中,主人只要在门前一站,具有自动感应功能的液晶显示屏就会显示门前的人的脸部,防盗门立即开始识别。一旦确认,防盗门就会自动打开。再如利用人脸识别辅助信用卡网络支付,以防止非信用卡的拥有者盗用信用卡等。
⑥随着我国向数字化、信息化社会的迈进,人脸识别技术和识别系统的性能将逐渐完善,更好地服务大众。
选文第⑤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选文第⑥自然段加点的“逐渐”一词能否删除?为什么?

捡到金子之后
在一片峡谷中,住着一个牧童和他的妈妈。为了生存,牧童每天都要上山砍柴、放羊,日子很苦。牧童真希望自己能得到一块金子,哪怕很小。
这天,牧童又上了山。
望着人迹罕至的山脊,荒凉而贫瘠的土地,颤巍巍地矗立在山坡上的可怜的小木屋,他不禁叹了口气,一屁股坐在地上。“哎哟!”牧童突然跳了起来。地上隐约有一束金光射来——金子!牧童瞪大了眼睛,一捋袖子,使劲地挖起来。好大的一块!牧童兴奋地抱起金子,飞一般下山去了。
“我挖到金子了!”牧童喊着,跑进屋,双手把金子捧到妈妈面前。
妈妈注视着牧童的一举一动,没有说一句话,轻轻将牧童拉到身边……
牧童不解地望着妈妈。
妈妈感叹道:“那不属于你的金子,它没有什么价值。相反,它也许会给你带来厄运。” “不,它能使我们富裕。”牧童争辩着。妈妈摇了摇头。
牧童感到失望而愤怒,他抱紧金子,说:“我要证明给你看。”然后,他跨出了家门。
牧童来到一个小镇。他将金子背在背上,手里攥(zuàn)着敲下的一小块走进一家首饰店。老板将这一块金子到眼前,用狐疑的眼光了牧童一眼,说:“你从哪儿弄来的?”
“山上捡的。”牧童随口说了句,便赶紧闭了嘴,抢过金子,快步走出了店铺。
他走进酒店,走进衣店,走过大街小巷,处处有人投来狐疑的目光。牧童渐渐害怕起来。
傍晚,牧童心惊胆战地走在无人的街上,心中涌起不祥的预感。
“把你的包放下。”突然,一个狡猾而又可怕的声音从背后传来。
牧童猛地一回头。那人伸手就抢包,牧童赶紧护住。几个回合,牧童有些不支。就在此时,只见一位道士一闪而出,弹指一击,那人立即倒地。牧童目瞪口呆,赶紧屈膝相谢。道士却已渐渐远去,只给他留下一句话:
“只有自己创造的东西才属于你。”
猛眼间,牧童想起妈妈的话,懊悔万分。
当晚,牧童离开了小镇,在一个偏僻的地方,将金子埋进深深的地下,他不愿再让金子迷惑他人。
牧童终于又回到了山沟里。他不再乞求金子,而是开始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生活:植树种草,开荒种田,放羊养牛,还养花种果树,凡是能做到的,他都尽力去做。
……
秋天,牧童爬上高高的山顶,遥望洒遍自己汗水的山谷。多美啊!生机盎然的山林,处处是鸟语花香;绿茵茵的草地上,成群的牛羊在悠闲地吃草;美丽的果林散发着浓浓的芳香;当年山坡上的木屋如今变成了“美丽的空中楼阁”;盛开的花圃把山坡装点得格外迷人……一切都变了。
“我的金子。”牧童自豪地说。
作者围绕“金子”精心安排了文章的思路。请再读文章,理清作者的思路,在括号内填写合适的内容。
希望得到金子—()—金子带来厄运—()
首饰店老板接到牧童的金子后,作者运用了“举”“狐疑”和“瞟”等词语描写他。这些词语写出了该人物怎样的心理?
牧童从开始“抱”着金子到后来将金子深“埋”在地下,他前后不同的举动说明了什么?
文章结尾处“‘我的金子。’牧童自豪地说”,这里的“金子”指的是什么?
这篇文章让你明白什么道理?
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内容。
金子,在不同人的眼里有着不同的含义。
守财奴说:金子是我的生命。 创业者说:金子是我们用双手创造出来的财富。
化学家说:金子是一种金属。
__________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②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③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④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⑤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将本段文字分成两层,用“‖”隔开。
①②③④⑤
概括本段的大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④句用了哪些动词?有什么作用?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加点“久已”照应前面的哪个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鉴赏”一词能否换成“欣赏”?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我们作为地球的主人,就该好好保护地球,为了倡导节约能源,让我们的家园变得更绿色,更环保,校学生会将举行“低碳生活从我做起”的主题活动。
【材料一】温室气体让地球“发烧”。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的大量排出,导致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发生变化。全球变暖使得南极冰川开始融化,进而导致海平面升高。本世纪末海平面可能升高1.9米,远远超过此前的预期。地球“发烧”也给人类的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危害。水温升高导致蓝藻迅速繁衍,从供水体系到天然湖泊都会受到污染,从而引发人体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和皮肤的疾病。低碳生活,已成为人类急需建立的生活方式。
【材料二】低碳指较低或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低碳生活”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共识。它的倡导,反映了人类因气候变化而对未来的担忧。全球变暖等气候问题致使人类不得不考量目前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优化和约束某些生产和消费行为,从而实现减少碳排放量的目标。“低碳生活”的提出,不仅告诉人们可以为减碳做些什么,还告诉我们可以怎么做。
【材料三】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秘书长任官平说:“节能就是最大的减碳。”
(1)“低碳生活”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0字以内)
(2)我们能为“低碳生活”做些什么?举出一、二个例子。____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