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颔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传递了什么样的情感?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之名句,说说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观?再从中任选一个词进行赏析。

科目 语文   题型 诗歌鉴赏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诗歌关键词句 诗歌意境鉴赏 诗歌写作手法 诗歌思想情感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本诗末句“但余钟磬音”中“但余”的意思是
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点明出游的时间、地点,“初日”照应“清晨”。
B.颔联描绘出一幅翠竹、小径、花木、禅房互相掩映的幽深的画面。
C.颈联写出了诗人摆脱尘世烦恼,像鸟儿那样自由自在的喜悦心情。
D.尾联写钟磬齐鸣,表现出古寺禅院的热闹和繁盛。

(二)阅读诗词,解答问题。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层楼”在词中的意思是
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侧重回忆作者“少年”时的“愁”,词的下片侧重抒发作者“而今”的“愁”。
B.上片中“不识”描绘了年轻时的纯真无知,下片中“识尽”概括了作者艰辛的历程。
C.词的上片作者把不谙世事的闲愁当作了愁,词的下片作者感慨“欲说还休”的愁绪。
D.词的上片作者的情绪悲壮豪放,词的下片作者的情绪哀婉凄绝,全词形成鲜明对比。

阅读《登飞来峰》,要求完成下面题目。(4分,每小题2分)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本诗前两句写景,通过的手法,以塔之高和想像中鸡鸣见日升的雄奇景色,写出了,为后面议论抒情铺垫。
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请将此两句与本诗进行比照,结合作者的生平,选择对本诗后两句分析错误的一项()

A.抒发了诗人登飞来峰的感受,表达了诗人“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感悟。
B.三个“浮云”都指奸佞之臣,但本诗中,“浮云”还具体指那些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C.使用典故,既表现了诗人的忧虑,也表现一个改革家拨云见日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
D.诗句的自然的顺序应该是“因为身在最高,所以不畏浮云”,这是倒装句式,这样写起突出强调的作用,表现了诗人为实现政治抱负坚定不移、无所畏惧的决心。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
早梅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从全诗看,“梅”的开放是在季节,首句中的“白玉条”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并与下文的字前后呼应。
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_______ ____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
山行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释】①物态:景物的样子,这里指(山中的)景色。②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首句的“弄”字历来为人称道,请从修辞和表达效果上品味这个炼字。
诗中哪两个字说明客人要回去的原因?哪一句以退为进,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喜爱与希望同友人共赏美景的愿望?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