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广家世世受射。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矣。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
【乙】
(广)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阵。 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杀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诱之,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阵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若有急,奈何?"广曰:" 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以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
(1)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避之数 岁(年)
B.因复 更射之(重新)
C.广之 将兵(将军)
D.上山 阵(布阵)
(2)下列加点词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今如此 以百骑走 |
君 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
B.发即应弦 而倒 |
泉香 而酒洌 |
C.汉 之飞将军 |
杀 之以应陈涉 |
D.以坚 其意 |
其如土石何 |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广本领高强,善于带兵,对匈奴震慑很大,因为他镇守右北平,匈奴很多年都不敢来此侵犯。
B.李广力大善射,但眼力不佳,曾把石头当虎,所以作战时要等敌人靠近了才发箭。
C.李广受士兵爱戴的原因:把自己的封赏分给部下;饮水和食物缺乏时,让士兵先饮用、进食;待人宽厚、不苛刻……
D.一次,与强敌狭路相逢,李广不退反进,下马解鞍,迷惑敌人,保全队伍。这充分体现了他临危不乱、有勇有谋的品格。
(4)翻译下列句子。
①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
②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以坚其意。
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文言词语。
(1)会宾客大宴()(2)高可二黍许()
(3)媵人持汤沃灌()(4)马无故亡而入胡()
(5)由是先主遂诣亮()(6)人恒过然后能改()
翻译下面的句子。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下列加点词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余闻之也久村中闻有此人 |
B.臣诚知不如徐公美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C.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湖中人鸟声惧绝 |
D.今齐地方千里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
(届浙江舟山中考)
裴琰之
裴琰之作同州司户,年才弱冠,但以行乐为事,略不为案牍。刺史谯国公李崇义怪之 △ 问户佐。佐曰:“司户达官儿郎,恐不闲书判。”既数日,崇义谓琰之曰:“同州事物固系,司户尤甚,公何不别求京官,无为滞此司也。”琰之唯诺。复数日,曹事委积,诸窃议以为琰之不知书, △ 遨游耳。他日,崇义召之,厉色形言,将奏免之。
琰之出,谓其佐曰:“文案几何?”对曰:“遽者二百余。”琰之曰:“有何多,如此逼人。”命每案后连纸十张,仍命五六人 △ 供研墨点笔。左右勉唯而已。琰之不之听,语主案者略言事意,倚柱而断之,词理纵横,文华灿烂,手不停辍,落纸如飞。倾州官僚,观者如堵墙,惊叹之声不已也。案达于崇义,崇义初曰:“司户解判邪?”户佐曰:“司户太高手笔。”仍未之奇也,比四五十案,词彩弥精。崇义悚怍,召琰之,降阶谢曰:“公之词翰若此何忍藏锋成鄙夫之过。”是日名动一州。
(选自《太平广记》)
【注释】①司户:官名,主管户籍。②闲:熟习。③系:继,连接,这里引申为繁多。④遽者:这里指需紧急办理的案件。⑤勉唯:勉强答应。⑥翰:毛笔,引申为文辞。
用“/”给文中画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公 之 词 翰 若 此 何 忍 藏 锋 成 鄙 夫 之 过。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同州事物固系() ②厉色形言()
③比四五十案()④词彩弥精()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
①琰之不之听,语主案者略言事意。
②观者如堵墙,惊叹之声不已也。
(3)根据文意,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刺史谯国公李崇义怪之 △ 问户佐。
②诸窍议以为琰之不知书, △ 遨游耳。
命每案后连纸十张,仍命五六人 △ 供研墨点笔。
A.①但 ②且 ③以 | B.①且 ②为 ③而 |
C.①以 ②但 ③为 | D.①而 ②但 ③以 |
(4)裴琰之出身名门才华横溢,但据史料记载其官位并不显赫,请根据选文,推断原因。
(届浙江温州中考)古诗文阅读
李白传(节选)
【元】辛文房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① 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
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辟②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③
【唐】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上听吹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④。
【注释】①宰:指县令。②辟:召,征召。③本诗是李白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④落梅花:古代有笛曲《梅花落》,诗人这里有意用作“落梅花”。
(1)从《古代汉语词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中,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意思正确的一项。
①怒引至庭下曰() A.引导,诱导 B.拉,拽 C.引用
②拜谢曰() A.认错,道歉 B.辞别,离开 C.感谢,酬谢
③白时卧庐山() A.睡觉 B.倒伏 C.隐居
④累系浔阳狱() A.连接,维系 B.拘囚 C.留意,挂念
(2)用“/”给文中画线句断句。(限断3处)
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
(4)下列句中的“望”字,与诗中“西望长安不见家”的“望”字情感相近的一项是()
A.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B.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C.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D.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毛泽东《沁园春·雪》)
(5)诗歌末句,诗人借想象之景,表现凄凉、感伤的心境。结合所选诗文,分析产生这种心境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