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母亲的橙皮
李芝桂
儿时,我是极盼家里来客的。只要客来,平时似乎一贫如洗、家徒四壁的老屋里,母亲总能变戏法似的从某个角落里摸出一些诸如橙皮、饼干之类的点心。如果客人留下来吃饭,那些平日里难得见的小鱼干、小虾米、成鸭蛋、干米粉肉,甚至香菇、木耳,都会莫名其妙地跑上饭桌。
客人进屋后,待我们四兄弟与客人打过招呼后,母亲便会以各种理由,比如割猪草、放牛、给稻田挡水等,把我们全变出去。此时,我们尽管脸上似乎有些不太情愿,但内心却是压抑不住的兴高采烈,因为我们知道,客人吃完走后,会有好多剩菜在等着我们,那时的客人多少还有些传统的做派,荤菜一般比较斯文,个别主菜甚至纹丝不动。至于点心,虽然母亲会抢在我们进家门之前就让它们再次消失得无影无踪,但偶尔,母亲也会很体贴地给我们每人留下一两块。这是很馋人的,尤其是橙皮。
橙皮是一味乡间点心,一味用柚子皮晒制的甜点心。在赣西山区,柚子俗称橙子,柚子皮自然也就相应地被唤作橙皮。
橙皮的制作是个很诱人的活计,也是件很烦人的事情。曾见母亲忙碌它的过程:取来尚来成熟的袖子,剖开,切成厚度均匀的月牙形的薄片,用清水漂洗干净,置于大锅中加水,放入铜钱铜镜之类的铜器和新鲜竹叶,煮沸,捞出,青白分明,边皮色青且透亮;滤干后,倒入调制好的糖水中“汇塘”,然后用筷子一片一片夹出,在晒盘中摊匀,不重叠,上覆干净的白纱巾,防虫透气,于太阳下晾晒;晒干后,再放入糖水中“汇糖”,如此反复两三次,即大功告成。
母亲藏东西很有一套,但也有百密一疏的时候。有一年,母亲准备待客时,居然发现她晒制并藏好的橙皮凭空少了一半。经过母亲的逐个审问,最终,三弟不但饿了一餐饭,还挨了一顿皮肉之苦。原来三弟竟然好几次贴着屋梁摸进了二楼的仓房里,寻到了母亲藏橙皮的瓷瓮。他一次拿几决,竟不知不觉弄去了大半。只是,我一直也没搞清楚他究竟躲在哪儿吃的,他一天到晚跟在我的屁股后面,我居然都没有发现。
母亲后来讲:“我打他倒不全是为了这几块橙皮。他吃独食不说,万一掉下来摔成残疾可怎么办?得让他长点记性。”
在莲花、永新诸县的乡间,曾经,晒制点心是很有传统的,尤其是家里碰到嫁女的年份。有些比较讲究的人家,晒制的点心,多达几十种,甚至上百种。很多乡间水果、菜蔬都可以晒制成美味的点心,如梨子、西瓜、茄子、冬瓜、南瓜、辣椒、豆角、豆子……五花八门。新娘待客摆果盘,从早摆到晚,一拨客人一个花式,可以不重样。当然,我母亲晒橙皮,倒不是为了嫁女。她的目的,除了待客之需,更多的似乎还是为了堵住我们四兄弟的馋嘴,免得出去给她“丢人现眼”。
我们每次出门走亲戚,母亲总要不厌其烦地叮嘱一番:“吃饭夹菜,不要尽挑自己喜欢的,夹自己面前的就可以了,千万不要去翻菜,有些人家菜碗上面是肉,下面可能全是萝卜、骨头什么的,你一翻,人家的面子往哪儿搁?还有点心,拿点瓜子、花生意思意思就行了,橙皮、糖果这些好点心不要去动,人家可能就弄了一点来摆摆样子,你们下手不知轻重,人家往下招待其他客人怎么办呢?”
母亲是个闲不住的人。只是,她怎么也不会料到,她那些曾经视若宝贝东藏西藏的橙皮,竟会在果盘中闻得湿软。
“她们是不是嫌我老人家不干净,我每次都洗了手的。”母亲有些伤感、委屈。母亲年纪大了,我们也不小了。每年,母亲依然会亲手晒制一些橙皮。每次回家,一看到我的女儿和我的侄子、侄女们,母亲便兴奋异常,总要神秘兮兮郑重其事地捧出一盘橙皮,并一本正经地给几个孩子分配,犹如当年给我们四兄弟分配一样。只是,小孩子们似乎并不领情,礼貌性地接过后,有的直接放回了果盘,有的咬几口又放下了,有的甚至趁她不注意丢进了垃圾箱。母亲期待的那种欢悦争抢场景始终没有出现。母亲甚至不得不求援似的将橙皮塞到我手里,叮嘱我吃掉。而我却一片都难得完整地吃完。虽说,细品之下,橙皮依然是那股熟悉的淡淡的柚子香和一丝隐隐的微微的辣意,但那甜味却似乎浓得化不开,甜得“腻心”。
如此几年,有一次,母亲终于有些负气地对我讲:“这么好的东西,你们都不吃,真是吃惯了嘴,下一年我不晒了!”
我愣了一下,却不知该如何安慰她。
母亲说到做到,她如今竟真的不再花那个闲工夫去晒什么橙皮了。其实,我早就隐约感到,母亲的橙皮已如眼下这既熟悉又陌生的村庄,虽说在自己的灵魂深处浸满了甜蜜,甜得让人在梦里都会有口水和泪水。
母亲的橙皮,昨天很香,今天很腻。这无关感情,却关乎生活,仅此而已。
(1)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2)文章以“母亲的橙皮”作标题有何妙处?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3)文中写“三弟偷吃橙皮”一事有那些作用?
(4)为什么“母亲的橙皮,昨天很香,今天很腻”?请根据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
(共21分)
故乡的坑塘
鲁先圣
1带孩子在故乡的村子里度假。
2有几个孩子从我的门口经过,带着小渔网,嚷嚷着说是村北的坑塘里“翻坑”了。
3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不明白“翻坑”的意思是什么。我告诉他,“翻坑”就是说坑塘里的水被抽干露底了,可以抓鱼去。
4孩子从来也没有见过这样的情景,我也是多年没有见过了。我们立刻带了一个小水桶,也找了一个小网子,就沿着街巷去村北。
5村北的坑塘,我是再熟悉不过了。这是我们村最大的一片坑塘,方圆有上千米,小时候是我们最常去玩耍的地方,夏天洗澡游泳,冬天滑冰,而且印象中很少干坑过。我记忆中,我在故乡生活的18年里,这片坑塘真正“翻坑”也就是三五次。因为面积大,水也深,每一次都是用抽水机抽很多天才把水抽干。快抽干水的时候,鱼都露出头来,村里组织人把大鱼逮上来之后,那些小鱼小虾就留给孩子们了。每当这样的时候,差不多村里的男孩子们都会到坑塘里去逮鱼,也经常会有一些大人逮剩下的大鱼被孩子们逮上来。
6每当这样的时候,村里就像有盛大的节日一样热闹,中午和晚上,几乎每一个家庭都会飘出炖鱼的香味。
7我带孩子来到坑塘边的时候,坑塘里已经是满满的人了。坑塘基本还是我记忆中的样子,只是面积略小了一些。17岁的孩子是平生第一次见这样的情景,我看出来,他几乎被眼前满坑塘里黑压压的孩子们镇住了,孩子们不仅仅衣服上都是污泥,脸上,头发上也是污泥,看不出面容,都在那里低头捞鱼。不时有孩子喊:“逮一条大的”!。然后,就把鱼送到岸上来,交给自己的家的人,然后再回到污泥里去继续。
8我们没有下去,我们一直看到黑天,孩子依然兴致勃勃。
9乡亲们送给我们一条大鱼和一些小鱼。回到家里的时候,孩子说:这么原生态的情景,真是难得。
10很久以来,很多年了,我们已经见不到过去岁月里原生态的生活情景,见不到原生态的四季流淌的河流,见不到这种原始的捕鱼的方式了。
11村前的小河已经干枯了很多年了,即便是雨季的季节里,水流也不是很大,也完全没有我小时候夏天可以游泳,冬天可以滑冰的情景了。
12我们已经有多久没有仔细聆听过一声鸟鸣,没有认真欣赏过一朵野花,没有倾听过大风从树梢刮过的声音?我们已经习惯了人们对于自然的破坏,已经习惯了那些看起来精致的人为的景观,却忘记了大自然里原来一直存在于我们记忆中的美好。
13我很高兴故乡的土地上依然保留着这样一片童年记忆中的坑塘。村里人告诉我,因为坑塘在村北,而我们村这些年一直是往靠近公路的村南发展,所以这块坑塘就保留下来了。如果坑塘是在村南,恐怕早就填平建房建厂了。
14我去过无数的地方,我印象中的原生态的大自然面貌是少之又少了。我想,不论社会发展到哪一步,我们都应该给后代留一座山,留一方水,留一条河,留一片树,让我们的子孙还能看到大自然本来的风景。第5段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第12段从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说说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这么原生态的情景,真是难得。
(2)17岁的孩子是平生第一次见这样的情景,我看出来,他几乎被眼前满坑塘里黑压压的孩子们镇住了。请说说对文章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我想,不论社会发展到哪一步,我们都应该给后代留一座山,留一方水,留一条河,留一片树,让我们的子孙还能看到大自然本来的风景。说说本文表达了哪些复杂的情感?
(共19分)
1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2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3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4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选文第二段从哪三个方面(感觉的角度)来写看戏途中的景色?这对表现文章中心有何作用?
“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一句中的“点”、“磕”用得好在哪里?
“但我还以为船慢”一句属于什么描写?写出了“我”的什么感受?
“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句中的“似乎”和“也许”“料想”能否去掉?为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的记叙文,回答后面问题。
父子应是忘年交
冯骥才
1儿子考上大学时,闲话中提到费用。他忽然说:“从上初中开始,我一直用自己的钱缴学费。”我和妻子都吃了一惊。我们活得又忙碌又糊涂,没想到这种事。
2我问他:“你哪来的钱?”
3“平时的零花钱,还有以前过年的压岁钱,攒的。”
4“你为什么要用自己的钱?”我犹然不解。
5他不语。事后妻子告诉我,他说:“我要像爸爸那样一切都靠自己。”于是我对他肃然起敬,并感到他一下子长大了。那个整天和我踢球、较量、打闹并被我爱抚的捉弄着的男孩儿已然倏忽远去。人长大不是身体的放大,不是唇上出现的软髭和颈下凸起的喉结,而是一种成熟,一种独立人格的出现。但究竟他是怎样不声不响、不落痕迹的渐渐成长,忽然一天这样的叫我惊讶,叫我陌生?是不是我的眼睛太多关注于人生的季节和社会的时令,关注那每一朵嫩苞一节枯枝一块阴影和一片阳光,关注笔尖下每一个细节的真实和每一个词语的准确,因而忽略了日日跟在身边却早已悄悄发生变化的儿子?
6我把这感觉告诉给朋友,朋友们全都笑了,原来在所有的父亲心目中,儿子永远是夹生的。
7对于天下的男人们,做父亲的经历各不一样,但做父亲的感觉却大致相同。这感觉一半来自天性,一半来自传统。
81976年大地震那夜,我睡地铺。“地动山摇”的一瞬,我本能地一跃,扑向儿子的小床,把他紧紧拥在怀里,任凭双腿全被乱砖乱瓦砸伤。事后我逢人便说自己如何英勇的捍卫了儿子,那份得意,那份神气,那份英雄感,其实是一种自享——享受一种做父亲尽天职的快乐。父亲,天经地义是家庭和子女的保护神。天职就是天性。
9至于来自传统的做父亲的感觉,便是长者的尊严,教导者的身份,居高临下的视角与姿态……每一代人都从长辈那里感受这种父亲的专利,一旦他自己做了父亲就将这种专利原原本本继承下来。
10这是一种“传统感觉”,也是一种“父亲文化”。
11我们就是在这一半天性一半传统中,美滋滋又糊里糊涂的做着父亲。自以为对儿子了如指掌,一切一切,尽收眼底,可是等到儿子一旦长大成人,才惊奇的发现自己竟然对他一无所知。最熟悉的变为最陌生的,最近的站到了最远,对话忽然中断,交流出现阻隔。弄不好还可能会失去他。
12人们把这弄不明白的事情推给“代沟”这个字眼儿,却不清楚每个父亲都会面临重新与儿子相处的问题。
13我想起,我的儿子自小就不把同学领到狭小的家里来玩,怕打扰我写作。我为什么不把这看作是他对我工作的一种理解与尊重?他也没有翻动过我桌上的任何一片写字的纸,我为什么没有看到文学在他心里也同样的神圣?我由此还想到,照看过他的一位老妇人说,他从来没有拉过别人的抽屉,从不对别人的东西产生过好奇与艳羡……当我把这些不曾留意的许多细节,与他中学时代就自己缴学费的事情串联一起,我便开始一点点向他走近。
14他早就有一个自己的世界,里边有很多发光的事物。直到今天我才探进头来。
15被理解是一种幸福,理解人也是一种幸福。
16当我看到了他独立的世界和独立的人格,也就有了与他相处的方式。对于一个走向成年的孩子,千万不要再把他当做孩子,而要把他当做一个独立的男人。
17我开始尽量不向他讲道理,哪怕这道理千真万确,我只是把这道理作为一种体会表达出来而已。他呢,也只是在我希望他介入我的事情时,他才介入进来。我们对彼此的世界,不打扰,不闯入,不指手画脚,这才是男人间的做法。我深知他不喜欢用语言张扬情感,崇尚行动本身;他习惯于克制激动,同时把这激动用隐藏的方式保留起来。
18我们的性格刚好相反,我却学会用他这种心领神会的方式与他交流。比方我在书店买书时,常常会挑选几本他喜欢的书,回家后便不吭声的往他桌上一放。他也是为我这样做事。他不喜欢添油加醋地渲染,而把父子之情看得天地一样的必然。如果这需要印证,就去看一看他的眼睛——儿子望着父亲的目光,总是一种彻底的忠诚。所以,我给他翻译的埃里克·奈特那本著名的小说《好狗莱希》写的序文,故意用了这样一个题目:忠诚的价值胜过金子。
19儿子,在孩提时代是一种含意。但长成人后就变了,除去血缘上的父子关系之外,又是朋友,是一个忘年交。而只有真正成为这种互为知己的忘年交,我们才获得圆满的做父子的幸福,才拥有了实实在在又温馨完美的人生。结合你对选文的理解,解释题目中“忘年交”这个名词。
选文除去第19段分为三部分,下面是第二部分的起止段,正确的一项是()
A.6—11 | B.7—11 |
C.7—12 | D.6—12 |
当“我”认识到“代沟”不足以阻碍父子之间成为“忘年交”后,“我”与儿子是怎样相处的?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选文中有许多或形象生动或意蕴深刻的句子,请联系上下文,品味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我们活得又忙碌又糊涂,没想到这种事。(结合下文理解作者——冯骥才在“忙碌”什么?对什么“糊涂”?)
(2)“地动山摇”的一瞬,我本能地一跃,扑向儿子的小床,把他紧紧拥在怀里,任凭双腿全被乱砖乱瓦砸伤。(句中加点的动词表现了父亲的什么?)
(3)他早就有一个自己的世界,里边有很多发光的事物。(“我”儿子具体有哪些“发光的事物”?)围绕问题探究:你与你的父母是忘年交吗?请你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选择下面一个问题来回答。(要求:说真话、心里话,50字左右,3分)
①若是,你的父母在教育子女上与作者有哪些相同点?还有哪些不同点?
②若不是,你希望你的父母在教育子女上向冯骥才学习什么?
③若介于两者之间,你的父亲在教育子女上有哪些闪光处?还有哪些地方值得改进?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回答后面问题。
飞机黑匣子
①2014年3月8日凌晨2点40分,马来西亚航空公司称与一架载有239人的波音777-200飞机与管制中心失去联系的,该飞机航班号为MH370,原定由吉隆坡飞往北京。截止2014年4月11日报道,搜寻马航MH370的工作仍在继续。现代民航客机尽管采用大量新技术,采取许多安全防范措施,但意外坠机事件仍在所难免。一旦发生空难,人们总是千方百计寻找黑匣子,从中分析事故原因。
②其实黑匣子______________。它之所以采用桔红色,主要为了与周围地形地貌颜色相区别,便于寻找。它是用特殊坚实材料制成的流线型集装箱。 黑匣子这种机上信息存储器,即磁带记录机,它记录下飞行中的重要参数,例如,飞机相对地面状态、速度、高度、航向、航速、燃料等等。依照这些参数,就可以 很容易标绘出航迹。信息随录随洗,但保留飞机失事前数小时的飞行信息。
③除了桔红色外表外,为了更容易找到它,黑匣子还装有无线电信标,这种装直能自动、定时向外发射一定的无线电信号,便于专用的接收机接收。
④黑匣子外壳十分坚固,表面覆涂隔热材料。它能同时承受来自三个方向3.4公斤重的物体长达5分钟的撞击;能承受一件230公斤的重物从3米高度砸下的冲击;能经受起火爆炸,并能在1100℃的烈火中烧半小时;能在3米深的水中浸泡30天。
⑤为了保证黑匣子能正常工作,与所有航空航天设计一样,它在工作程序和故障考虑上有很高的“自保性”和“互保性”。这点好比进入银行金库的规章制度一样,目的是为了万无一失。
⑥例如黑匣子的电源供给很特殊。在正常情况下,黑匣子所需的直流电由飞机的发电系统供给。这种发电机是交直流变换机,将发出的交流电直接由直流电机交换成直流电。而一旦发电机出故障时,立即自动切换成由蓄电池供电,提供所需的电压。
⑦又如黑匣子的工作开关一般在飞机发动前应接通,但即使驾驶员忘记了也无妨。当飞机在跑道上滑行到一定速度后,起落架自动收回,黑匣子的工作开关因起落架支柱的压力而自动接通。
⑧目前正在研制中的黑匣子将趋于微型计算机化。这个电子装置被装在一个保护匣内,它由采集数据的接口卡片、存储器和把信息编入存储器的程序三个主要部分组 成。它与传统的黑匣子相比有很大优越性,例如,它可以变换参数记录速度,当一出现不正常时,使自动加快记录速度,以备人们更加准确地进行分析,此外,它的 体积也将被大大缩小。感知全文,你觉得人们主要凭借什么寻找黑匣子?
请选用适当的关联词语组织一句话,填在文中横线上,使上下文语意连贯。
细读选文第②段,为“黑匣子”下定义(不超过18个字)。
选文第④段中画线句若改成“能在温度很高的烈火中烧半小时;能在3米深的水中浸泡许多天”不如原文好,为什么?
读文章要善于看出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理清作者的思路。细读⑤⑥⑦三个自然段,说说三段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回答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读罢全文,概括谈谈你对黑匣子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月光
①翻开唐诗宋词,翻开元曲,几乎满篇月光,中国古代文人,鲜有不写月光的。月光历世照着我们,总是那样如期的圆,如期的缺,那样的清辉,那样的如水。
②只是近些年来,我见得它少了,模糊了。它缓缓隐退于我的生活,数月,经年,没有看到它在窗前升起。它曾是那样皓皓满天,现在它怎么了,我已很难见到它。然而,我知道它仍在,仍存在于天空,存在于我内心的某一角落,却已是锈迹斑斑。
③是夜,我好像听到了它在微弱地喊我,我的身体感觉到了它,我的心感觉到了它,它用无声的嗓音喊我,用盈盈泪光喊我,用不存在的小手触摸我。我缓步登上楼阁晾台,向天空望去,可它在哪呀?前面一栋黑糊糊的大楼,遮住了半个天空,我看不到它。
④我脱下便衣,换上西装,蹬上皮鞋,妻问我何去,我无法对她说。下得楼来,直奔市区的紫荆山公园,因那里地势相对开阔,建筑物又少,接近自然。我穿过车流如水的金水大道,那些没有烧透的汽油味与尘土味,混合在一起,在空气中飘浮迷漫。霓虹灯在辨认着各色人脸,彩色探照灯,把商业大楼照得通体辉煌。在一人造小山上,我看到了它,它在东边群楼的缝隙中,左冲右突,艰难地上升。它怎么了?竟有些黯淡,也小了许多,全然不像旧时月。我看到它的脸,有不易察觉的愁容和倦意,它病了吗?那么无力、微弱、无奈,像老人被无边喑哑所围绕。它淡淡地照着我,照着我身边的假山,沉睡的石头,无语的松柏,用它的残缺唤醒着我体内的残缺。多年了,月光渐去渐远,我一直生活在没有月光的生活中,那无边的琐碎、烦恼、不安,遮蔽了它。谁能说没有月光的生活不是一种残缺。
⑤我童年的月光,可不是这个样子。
⑥彼时,月光是明亮、洁净的,一尘不染,尚带有原野上植物那丝丝的甜味。在南阳盆地腹地,一个小村庄中,木格子窗内,煤油灯结着浅浅灯花,我和李白、杜甫、陆游等我所敬仰的诗人先贤,频频相会在一本本发黄的书里。他们的诗句让我迷醉、颤抖。每每抬头,向窗外望去,满院皆是月光,那月光像水,似银,从高空流淌下来,在地上铺厚厚的一层,把方方正正的小院子撑满。枣树叶子一明一暗,像无数闪动着的小眼睛。蛐蛐在墙角处鸣叫,青蛙在村边此起彼伏。它们在疯长着,使这些月光更亮,更有力。村西就是终年流淌着的涧河,水草浮动,鱼虾成群,清澈见底。此时正无声地把大片大片的月光,运向不知道的远方。我的母亲和邻居家的三婶,坐在院中纳鞋底,她们很长时间不说一句话,月光带着高天的凉意和香气,游走在她们中间,她们便成了月光的雕像。此时,月光已融入了我的身体,融入了我的生命,它照在土地上,因此也就变成土地;它照在村舍上,因此也就成了村舍。后来,无论我到何处,在有月亮的晚上,我总要留意向天上看去,月亮就成了我的一个情结。只是我很纳闷,为何再也看不到故乡那样明亮、干净的月光了。我所看到的月光,总像是掺了某种不洁的杂质,某种病态。这是为什么呢,莫非若古人所说:月是故乡明。有一次回乡,我故意选择了有月光的日子,目的是看月,寻找往昔失去的月光。奇怪的是,故乡的月光也同样含有杂质和病态。一次,我把这种对于月亮的感觉说给一位朋友听,他说他也有同样的感觉,说罢,二人相对无言,心中都有着深深的失落。
⑦一个人,要深入月光,首先要成为月光,才能感受月光,月光需要人的配合与栽种,才能够长出更为繁茂的月光。只是现代人已没有这种心境,无法深入到月光的内部。
⑧何处才能找到我幼时的月光?
(选自《大地无语》,有删改)文章主要写生活中的“月光”,开头为什么要从唐诗宋词元曲中的“月光”写起?
作者深情地描写“我童年的月光”,有何用意?
文章第③段画线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请简要赏析。
我好像听到了它在微弱地喊我,我的身体感觉到了它,我的心感觉到了它,它用无声的嗓音喊我,用盈盈泪光喊我,用不存在的小手触摸我。结合全文进行探究,作者为什么说“只是我很纳闷,为何再也看不到故乡那样明亮、干净的月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