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周国平
①我们活在世上,不免要承担各种责任,小至对家庭、亲戚、朋友,对自己的职务,大至对国家和社会。这些责任多半是应该承担的。不过我们不要忘记,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一项根本的责任,便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②每个人在世上都只有活一次的机会,没有任何人能够代替他重新活一次。如果这惟一的一次人生虚度了,也没有任何人能够真正安慰他。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怎么能不产生强烈的责任心呢?在某种意义上,人世间各种其他的责任都是可以分担或转让的,惟有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每个人都只能完全由自己来承担,一丝一毫依靠不了别人。
③不止于此。我还要说,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一个人惟有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建立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信念,他才可能由之出发,自觉地选择和承担起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正如歌德所说:“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因为这种爱,所以尽责本身就成了生命意义的一种实现,就能从中获得心灵的满足。相反,我不能想象,一个不爱人生的人怎么会爱他人和爱事业,一个在人生中随波逐流的人怎么会坚定地负起生活中的责任。实际情况往往是,这样的人把尽责不是看做从外面加给他的负担而勉强承受,便是看作纯粹的付出而索求回报。
④一个不知对自己的人生负有什么责任的人,他甚至无法弄清他在世界上的责任是什么。有一位小姐向托尔斯泰请教,为了尽到对人类的责任,她应该做些什么。托尔斯泰听了非常反感,因此想到:人们为之受苦的巨大灾难就在于没有自己的信念,却偏要做出按照某种信念生活的样子。当然,这样的信念只能是空洞的。这是一种情况。更常见的情况是,许多人对责任的关系确实是完全被动的,他们之所以把一些做法视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出于自觉的选择,而是由于习惯、时尚、舆论等原因。譬如说,有的人把偶然却又长期从事的某一职业当作了自己的责任。从不尝试去拥有真正适合自己本性的事业。有的人看见别人发财和挥霍,便觉得自己也有责任拼命挣钱花钱。有的人十分看重别人尤其上司对自己的评价,谨小慎微地为这种评价而活着。由于他们不曾认真地想过自己的人生使命究竟是什么,在责任问题上也就必然是盲目的了。
⑤所以,我们活在世上,必须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一个人认清了他在这世界上要做的事情,并且在认真地做着这些事情,他就会获得一种内在的平静和充实。他知道自己的责任之所在。因而关于责任的种种虚假观念都不能使他动摇了。我还相信,如果一个人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那么,在包括婚姻和家庭在内的一切社会关系上,他对自己的行为都会有一种负责的态度。如果一个社会是由这样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成员组成的,这个社会就必定是高质量的有效率的社会。
(1)文章②③④段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证“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这一中心论点,试概括②④段的分论点。
第②段:
第③段:对自己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
第④段:
(2)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分析其作用。
(3)从下列人物中选择一个,为本文的中心论点补写一个事实论据。
备选人物:海伦•凯勒 邓稼先 吴王夫差 刘禅 司马迁
(4)请结合选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责任”的看法。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小题。
一滴泪掉下来要多久
那是一个深秋的早晨,天刚微亮,薄雾还挂在树梢上,我坐车前往山村学校支教。车在九曲十八弯的山路上盘旋,直到日影西斜,才来到位于大山深处的一所中学。
看到四面漏风的校舍,我心里一阵酸楚,于是决意留下来,把梦想的种子播到孩子们的心田。可是,事实远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简单,有个叫李想的孩子,就让我头疼。
我在讲台上读课文,抬头见他两眼走神,心早飞到爪哇国去了。我大声说:“李想,我刚才读到哪了?”同桌用胳膊捅了捅他,他挠挠头说:“读的什么?没听到啊。”班上哄堂大笑。
他还和别人打架,黝黑的脸上经常挂彩,问是怎么回事,他不肯说。有一回,我看到几个孩子围着他挥拳乱打,边打边说:“不信你不哭。”泪水在眼眶里晃,他昂着头,愣是不让它落下来。我大喝道:“为什么打人?”他们撒腿跑了,转眼没了踪影。我走上前,想说些什么。他看了我一眼,转过身,头也不回地走了。我心里觉得难过,他到底是怎么了?他的童真哪里去了?
周末,我到他家里走访。到那儿一看,我鼻子酸了,破旧的土坯房里光线昏暗。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家里只有他和爷爷。“他父母出去多久了?经常回来吗?”我问。老人叹气说:“他爹娘走了五年,很少回来。刚开始那会儿,他想起来就哭,躺地上打滚儿,谁也哄不住。连哭了几个月,眼泪都流干了……”
校园里再见到他,他仍旧上课走神,我却不敢与他的目光对视。那目光望也望不到底,透着阵阵寒气,充满稚气的脸上有着与年龄不相称的忧郁和漠然。
几个月后,我听说他的父母回来了,还受了些伤。事情大致是这样:他的父母坐车回家,正赶上下雨,山路湿滑,车翻进了沟里。幸好只是些外伤,他们在医院住了几天,包了些药,赶回了家。
我想去他家看看。路上,听见村民在议论:“爹娘出去这么久,回来伤成那样,这孩子跟没事人似的。”作为老师,我的心像被什么东西揪了一下,有一种深深的挫败感。
走到院里,爷爷正冲他发脾气:“你这孩子,心咋就那么硬呢?看到爹娘遭了罪,连滴眼泪都没流……”话未说完,便是一阵剧烈的咳嗽。
他倚着门框站着,一副无动于衷的样子。父亲接过话说:“我们出去这些年,他感觉生疏了,这也怨不得孩子。”母亲走过来,搂着他的肩说:“这次出事后,我和你爹也想了,明年包片果园,不出去打工了。”他低下头,一颗亮晶晶的泪珠,滚落了下来。刚开始是小声啜泣,到后来竟成了嚎啕大哭。
我忽然懂得,这些年来他有多孤单,有多悲伤。所谓的坚强,是因为没有一个能让他依靠着哭泣的肩膀。我眼眶全湿,悄悄地离开了。
第二天上课,他坐得直直的,听得很认真。课间,他跟别的孩子在草地上嘻嘻哈哈地玩闹。金色的阳光下,他的脸上焕发着光彩,整个人都明亮了起来。他沿着操场奔跑,轻盈得像一阵风。有同学喊:“李想,你的衣服脏了,后面好几道黑印子。”他头也不回地说:“俺娘……会洗的。”“娘”这个字拖得老长,喊得格外响。
我不知道一滴泪掉下来之前,在他心里奔涌了多久。但我明白从现在开始,一个美丽的生命,如含苞待放的花蕾,又变得鲜活生动起来。根据故事的发展,用文中的词语补全李想的心理变化过程。
父母刚离家时,伤心难过→父母离家五年,→父母因车祸受伤,
→父母留在家以后,开心快乐阅读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泪水在眼眶里晃,他昂着头,愣是不让它落下来。(结合上下文,品味“晃”和“昂”的表达效果。)
答:
(2)他头也不回地说:“俺娘……会洗的。”“娘”这个字拖得老长,喊得格外响。(为什么李想将“娘”字拖得老长,喊得格外响?)
答:仔细揣摩文中画线句子,用第一人称把老师“深深的挫败感”具体地描述出来。
答:有人把文章题目改为“一个留守儿童的故事”,你认为哪一个题目更好?请简述理由。
答: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范进中举(节选)
来到集上,见范进正在一个庙门口站着,①散着头发,满脸污泥,鞋都跑掉了一只,兀自拍着掌,口里叫道:“中了!中了!”胡屠户凶神似的走到跟前,说道:②“该死的畜生!你中了甚么?”一个嘴巴打将去。众人和邻居见这模样,忍不住的笑。不想胡屠户虽然大着胆子打了一下,心里到底还是怕的,那手早颤起来,不敢打到第二下。范进因这一个嘴巴,却也打晕了,昏倒于地。众邻居一齐上前,替他抹胸口,捶背心,舞了半日,渐渐喘息过来,眼睛明亮,不疯了。众人扶起,借庙门口一个外科郎中的板凳上坐着。胡屠户站在一边,不觉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自己心里懊恼道:“果然天上‘文曲星’是打不得的,而今菩萨计较起来了。”想一想,更疼的狠了,连忙问郎中讨了个膏药贴着。
范进看了众人,说道:“我怎么坐在这里?”又道:“我这半日,昏昏沉沉,如在梦里一般。”众邻居道:“老爷,恭喜高中了。适才欢喜的有些引动了痰,方才吐出几口痰来,好了。快请回家去打发报录人。”范进说道:“是了。我也记得是中的第七名。”范进一面自绾了头发,一面问郎中借了一盆水洗洗脸。
③一个邻居早把那一只鞋寻了来,替他穿上。见丈人在跟前,恐怕又要来骂。胡屠户上前道:“贤婿老爷,方才不是我敢大胆,是你老太太的主意,央我来劝你的。”邻居内一个人道:“胡老爹方才这个嘴巴打的亲切,少顷范老爷洗脸,还要洗下半盆猪油来!”又一个道:“老爹,你这手明日杀不得猪了。”胡屠户道:“我那里还杀猪!有我这贤婿,还怕后半世靠不着也怎的?我每常说,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你们不知道,得罪你们说,我小老这一双眼睛,却是认得人的。想着先年,我小女在家里长到三十多岁,多少有钱的富户要和我结亲,我自己觉得女儿像有些福气的,毕竟要嫁与个老爷,今日果然不错!”说罢,哈哈大笑。众人都笑起来。看着范进洗了脸,郎中又拿茶来吃了,一同回家。范举人先走,屠户和邻居跟在后面。④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答:下面的句子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表达效果?
(1)众邻居一齐上前,替他抹胸口,捶背心,舞了半日,渐渐喘息过来,眼睛明亮,不疯了。
答:
(2)胡屠户上前道:“贤婿老爷,方才不是我敢大胆,是你老太太的主意,央我来劝你的。”
答:下面对选文四处画线句的分析,无误的一项是()
A.画线句①刻画了范进喜极而疯后的丑态,这是对范进也是对封建科举制度绝妙的讽刺。 |
B.画线句②写胡屠户的语言声色俱厉,动作毫不留情,体现了他对范进的一贯鄙视。 |
C.画线句③写邻居对范进的无比照顾,体现了他们和谐友好、互帮互助的邻里关系。 |
D.画线句④描写胡屠户多次为范进扯衣服的细节,体现了一个岳父对女婿无微不至的关爱。 |
范进清醒后,其他都不记得了,却唯独“记得是中的第七名”。作者这样写有何深刻用意?
答: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读书最忌“死啃”
赵畅
①著名杂文家冯英子曾经讲过一个故事:一满族贵族,被任命为镇守荆州的将军。他痛哭流涕,誓不肯去。问他什么缘故,他说连关公也守不住的地方,我怎么守得住呢?与其将来失守获罪,不如不去的好。原来,满族贵族最先见到的汉文化是范文程身边的那本《三国演义》,努尔哈赤和他的将军们行军布阵,很多得益于这本书上的经验。他们把罗贯中笔下的关公奉若圣明,而关公是失荆州、走麦城时死的,此君不敢去守荆州,其原因大抵就在于此。
②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呢?这位满族贵族,乃是一个标准的书呆子,其“死啃”书本,“只相信自己从书上读来的经验,看不到环境的变迁,看不到现实的变化”,故而把自己的思想禁锢起来,不敢越雷池半步,其结果自然可想而知。
③“死啃”书本,其实就与守株待兔者一样,迂腐可笑,更可悲可叹。忆起“空城计”是在马谡违抗命令、蜀军缺兵少将、司马懿大军突然来临的情况下发生的。身为主帅的诸葛亮,其时倘有半点惊慌,举止失措,便会造成军心动摇、土崩瓦解的局面。在“空城”的形势下,他的镇定自若、沉着冷静,他的特别布阵,竟令敌方以为城里定有伏兵,从而化解了一起必败的危局。兵不厌诈,“空城计”当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军事谋略,但并非唯一的谋略,并非屡试不爽的产物,且总须视情择而用之。如果死啃《三国演义》,把小说当成历史,思想僵化,行动教条,最终必走入死胡同而落败。
④要读书但不尽信书,尤其不要死认条条框框,不要拘泥于某个观点,应着眼于作者的立意布局、思维方式,并通过自己的咀嚼、梳理,把它读顺了、读透了、读“活”了,并从作者的思想围墙中走出来,以至是跳出来,这才是我们读书应持的正确态度。
⑤不“死啃”书,把书读“活”,自需要按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运用脑髓,放出眼光”,亦即要敢于质疑,善于批判。美国高中教育的四个目标第一条就是“通过语言教学,帮助所有学生培养批判性思考能力”。老师为何不让学生背书,不给作业设置标准答案,甚至故意避免“正确答案”?就是为了不让学生丢掉批判的精神。而哈佛大学的标志更可谓是批判性思维精髓之体现:三本书两本朝上打开,一本朝下盖着。想告诉学生,书中尽管有知识和思想,但也会有谬误。若要想追求真理,那就应当质疑,质疑一切。是的,批判中,我们才能甄别精华和糟粕;质疑中,我们才能理清有用的和无用的。
⑥在我看来,一个真正爱读书、“活”读书的人,总是与“捣碎”书籍联系在一起的。其“捣碎”的过程,究其实,就是一个释放自我情感与思想的过程,就是一个与作者不断较真、争辩的过程,也必是一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
⑦有人说,做文字工作,拼到最后是拼认识,对生命的认识。读书何尝不是如此?拼到最后,就是拼自我的再认识。生命是活的,我们的读书,我们的认识,当然也应该是活的。一切“死啃”的做法,一切僵化的思维,都是与读书宗旨背道而驰的。
(摘自2012年6月5日《人民日报》)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文章开头引用了冯英子讲的一个小故事,有何作用?
答:文章第⑤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答:作者认为,读书应持的正确态度是什么?
答:结合实际,请你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答: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谈自立
①常言说大树底下好乘凉,然而庇护在大树底下的小树苗是长不成参天大树的。同样,人也是如此,不求自立是不会成才的。
②自立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只有自立才能有发展的前途。世界著名的大发明家爱迪生的自立本领就很强。他十三四岁时为了建造实验室,常常到车站卖报,同时还在自己的后院里种植蔬菜,收获时再拿到市场上去卖。他用这些钱为自己建造了一间实验室,在此基础上他的发明也层出不穷。由此可见,自立对一个人的成功多么重要,要想成才,先得自立。
③相反,一个人如果不自立,样样都依赖别人,那么他是不会成大器的。球王贝利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能成为球王,而我的儿子是不会成为球王的。”他说的话是有道理的。贝利能成为球王是因为他有很强的自立本领,而他的下一代却在富足的环境下产生了依赖的心理,缺乏吃苦的精神,这就决定了球王的儿子永远成不了球王。
④球王贝利认识到了这一点,可是,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庇护子女的现象却十分严重。含辛茹苦的家长们为子女们样样操心,尽力为子女们减轻一切负担,然而这却使不少少年养成了过度依赖的坏习惯。殊不知我们当代的少年是跨世纪的一代,肩负着历史的重任。视子如宝的家长们,你们应该还自己子女一份自由,让他们自立,为他们将来建设祖国打下基础。
⑤自立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想成才的青年朋友们,让我们一起摆脱别人的庇护去自立吧!本文采用了什么论证方式?其中心论点是什么?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
答:请用简洁的语言叙说本文论证的过程。
答:请以“自立”为比喻的本体,仿照示例写两个句子。
示例:自立,是那荒山上挺拔的松柏,四季常青。
答:“富二代”指的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早一代民营企业家“富一代”们的子女,他们靠继承家产来拥有丰厚的财富。“富二代”在《鲁豫有约》栏目粉墨登场后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热词,但随着一部分“富二代”的负面新闻事件曝光,“富二代”几乎成了堕落、炫富的负面词汇。请结合本文思考,你认为当今的“富二代”们应当怎样做才能真正健康地发展?
答: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3分)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节选)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②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③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④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⑤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⑥“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⑦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选文的敌论点是 ;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
。选段是如何驳论证的?
答:文中的两处画线句是作品发表时被国民党书报检查机关删去了的,你认为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答:你认为鲁迅可否称得上“中国的脊梁”?请联系你对鲁迅的了解,简要说明理由。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