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父亲的算盘》,完成下列各题。
父亲的算盘
陈青延
①每次回乡下老家,看见老屋墙壁上悬挂的父亲遗像,我便想起了父亲用过的那把算盘。而我每次对父亲悠长悠长的思念,都是从他的那把算盘开始的。
②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父亲在生产队里当会计,每当生产队里办“分配”时,算盘被他拨得“噼里啪啦”响,社员们分配的东西十分精准,没有丝毫差错。父亲每算完一家农户的分配,用手提起算盘一甩,算盘的珠子就两队裂开,整齐分到了两边,回归到了原来的档位。父亲使用算盘,加减乘除算数,娴熟、快速、准确,算盘的作用,经他的手一拨弄,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③1975年下半年,大队管委会研究,抽调父亲去大队部代销店当营业员,那把算盘在他手中运用自如,四舍五入,精打细算,大小生意,从没有错过一笔帐。在他经营代销店的六七年时间里,每月关板子盘底都有盈余,做到了顾客和大队管委会双满意。
④在父亲经营代销店的那些年,正值少年的我,因嘴馋,经常跑到代销店玩耍,趁父亲不注意的时候,时不时地偷点糖粒子、花根、雪枣什么的,躲着吃。父亲发现后,好几次罚我跪了算盘。直到算盘珠珠把我的双膝顶得麻木酸痛了,父亲才让我站起来,完成了他对我的处罚教育。
⑤父亲心里打的算盘就是:对孩子不能放纵,要从严教育。他常常告诫我说:“小来偷针,大来偷金。”这种坏习惯,在孩子身上坚决不能存在,一定要戒除。
⑥可以说,在整个大队,数父亲的算盘打得最好,算盘算数最精通。大队小学里有老师生病请假,经常请父亲去当临时代课教师,指导学生的珠算课。“七去三进一,七上二去五进一……”珠算的口诀表,对父亲来说,已烂熟于心。
⑦那时期,社会落后,没有教学的塑料算盘。父亲把他那把木算盘挂在黑板上教学时,为了让拨上去的算盘珠子一时不掉下来,就事先到医院买了一些膏布,撕成条条,将珠子粘住,进子退子,示范教学。父亲教珠算课,通俗易懂,深受学生们欢迎。
⑧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父亲在教育子女的家法中,都是采用跪算盘的方式。他在心里盘算着:子不教,父之过;父母不狠,孩子不强。父亲常常对家里人说,要想孩子长大有出息,从小就要进行严格的教育,培养出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奋发图强的精神。
⑨记得年少的时候,我有一种贪玩的野性,也就是那时人们所说的我是一匹“野马”,放学后不落屋,经常在外面“跳房子”、“滚弹珠”、“打陀螺”什么的,不到天擦黑不回家做家庭作业。每每遇到我出现这种情况,父亲就牙齿咬得格格地响,只要我等我一回来,就罚我跪一时半会的算盘,让我长记性,改掉野性,发狠读书。
⑩一生中,父亲信奉的是“棍棒底下出好人”的严格教育。在我年少的时候,有一次,我把父亲那把算盘的珠子拆了几粒下来,用一根线串联在一起,拿去“跳房子”,后来被父亲发现了,叫我整整跪了半夜的算盘珠儿,直跪得我双膝红肿,不能动弹,坐在一边不看我一眼的父亲才肯罢休。
⑪经过父亲严厉的家教,读中学后,我克服了坏毛病,刻苦读书,1979年考取了中专,毕业分配到了一家县级新闻单位,当上了一名记者。
⑫如今,社会快速发展,人们计算都不用算盘算数了,全都是用的电子计算器了。小学里也大都没有开设珠算课了。昔日的算盘已经淡去人们的视线,成为了一种即将消失的物品。现在想来,若不是父亲的那把算盘伴随他,托起一家人的生活,我至今也许还没有走出乡村呢。
(摘自《仙女湖》杂志2017年第6期,有删减。)
(1)文章围绕父亲的算盘写了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2)品味第②段中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每当生产队里办“分配”时,算盘被他拨得“噼里啪啦”响,社员们分配的东西十分精准,没有丝毫差错。
(3)结合全文说说第一段的作用。
(4)第4、5段写父亲罚我跪算盘、对我严格教育能否删去,为什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富裕的心
我永远不会忘记1946年的复活节。那时,父亲已去世5年,只有16岁的达莲娜,14岁的我和12岁的欧茜与母亲相依为命。尽管妈妈要供养3个正在上学的孩子,生活极简朴,但我们的小屋里每天都有歌声和笑声。
复活节的前一个月,教堂里的神父号召所有的教友都攒一点钱,好在复活节时捐给穷人。一回到家,我们就热烈地讨论详细的攒钱计划。妈妈建议接下来的这个月,我们应该去买50磅土豆作为一个月的口粮,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省下20美元。不过,她保证每天都为我们做出不同口味的土豆。我们又想方设法节省其他开支,后来我们甚至做起小买卖。我们的生活在那个月变得忙忙碌碌。然而,每当大家围在一起,一分一厘数着辛辛苦苦攒下的钱时,所有的疲乏与奔波之苦就被巨大的成就感扫荡得一干二净。在寂静的夜里,坐在黑暗中,我们凝视天空中的星星,想象那是一张张舒心的笑脸,想象穷人接到捐款后的喜悦。
眼看复活节一天天近了。我们开始兴奋得睡不着觉。我们已攒下70美元,这是多么大的一笔数目啊!这个复活节,我们没有新衣服穿,可这又有什么呢?我们一心想着捐款的神圣时刻。
复活节那天早上,天主似乎有意考验我们,一场倾盆大雨企图将我们堵在室内。我们没有伞,但还是冲进大雨中奔跑了足有一公里赶到教堂。我们身上的衣服淋得透湿,但我们用塑料袋包起来的70美元却干干爽爽!
教堂里的孩子们开始小声议论,有的还拿手指着我们的旧衣服,吃吃地笑。这时妈妈走向我们并用她那温暖柔软的手牵住我和欧茜,望着她挺直的腰板和从容的微笑,我握紧了手里的70美元。那一时刻我感到自己真是无比富有!
募捐开始了,妈妈分给我们三个孩子每人一张20美元的钞票,然后自己拿着一张10美元的纸钞率先投入募捐盒。接着达莲娜、我和欧茜都郑重地投入了自己的一份。
回家的路上,我们高声唱着歌曲,雨后的天空天高云阔。我们的喜悦在午餐时达到了高峰。妈妈为我们准备了丰盛的复活节午餐——炸土豆和复活节煮鸡蛋。
一阵敲门声打断了我们,妈妈走过去开门,原来是神父。神父为我们送来了给穷人捐的78美元。原来,在很多人的眼里,我们一直就是穷人!我们心里生出一种从未有过的羞辱感,想起今天在教堂里那么多人对我们指指点点,我决定再也不去教堂了,还有学校!虽然在九年级100多名学生中,我的成绩数一数二。
周日我们不愿去教堂了,但妈妈坚持要去。我们故意在教堂后面一个角落坐下,所有的程序此时都显得漫长而难捱。最后,牧师讲话,他提到在非洲有一些贫困却虔诚的教友顶着烈日盖教堂,却因资金短缺,教堂的顶部迟迟不能完工。他说,只要100美元,我们就可以帮助他们盖一个漂亮的教堂顶了。
突然,一只手搭在我的肩膀上,我看见达莲娜冲我微笑着,递给我那个装着78美元的信封,妈妈也在一旁鼓励地看着我。我突然明白了什么,接过信封,牵起欧茜一起走向圣坛。欧茜将信封投进了募捐盒。
募捐结束后,牧师清理了所有的募捐,最后他兴奋地宣布,捐款超过了100美元。他说没有料到在我们这个小教堂能一下子筹到这么一大笔捐款,他肯定在座的人中一定有富人。
我们就是牧师所说的“富人”了?我们就是 “富人”了!那一瞬我的心快跳出了嗓子眼。从那天开始,我知道我们都有一颗富裕的心。请概括回答,文中叙述了哪几次捐款?
从情节的角度看,第八段在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回答下面问题。
(1)请你说说文中为什么要连续两次环境描写。
① 一场倾盆大雨企图将我们堵在室内
② 雨后的天空天高云阔
(2)品析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我们身上的衣服淋得透湿,但我们用塑料袋包起来的70美元却干干爽爽!文章结尾两个“富人”各有怎样的含义?
【名家视点】
也谈新名词和外来语
夏衍
近年来,由于对外开放,知识更新,文学作品和评论中骤然出现了大量陌生的外来语、新名词。这些新词汇用得多了,用得滥了,就引起了一些人的反感,有人把这种现象叫做“名词大换班”或者“名词大轰炸”。我很同意王蒙同志的意见 “有新事物、新知识、新思想,就会有新名词”,这是古已有之,不足为怪的。
中国最早的文字是象形字。我不知道从甲骨、金文到秦始皇时代的小篆一共有多少字,但是由于象形和形声,画起来与刻下来都不容易,所以字数不多是可以肯定的。生于公元前的扬雄作《训纂篇》,记下来的只有20 40字,这之后一百多年,到许慎作《说文解字》,字数就增加到9353个;再看看现在通用的字典,那就不知增加了多少倍了。世事日繁,人文发达,字和词就会增加,这是一种不可抵御的趋势。
一方面由于新事物、新语汇的进入现代汉语是不可抗拒的,另一方面我们中国人又是宽宏大量、聪明智慧的,既乐于接纳,又善于消化和融合,所以许多外来语到了中国不久就会安家落户,或者经过中国化而约定俗成,这样的例子也是多不胜举的。德律风变成了电话,巴士变成了公共汽车,维他命变成了维生素。当然有的是能改的,例如现在的水泥,新来的时候广东叫士敏土,上海叫水门汀,后来又改名洋灰,最后才统一口径而成为水泥,其间经过了几十年。当然,也有些外来语是很难改的,例如沙发,这玩意儿一样是供人坐的家具,但它有弹性,既不像太师椅,又不像木板凳,无法可想,只能让它沙发下去了。
讲了这些,我并没有提倡或鼓励“新名词大轰炸”“大换班”的意思。我认为对于外来语和新名词,既要大胆开放,又要根据中国实际(文化传统、民族心理、审美心态等),独立自主地进行抉择和适应。
(有删节)作者对于外来语和新名词持怎样的观点?
第二段中的事例能否换成下面的事例?为什么?
改革开放以来,汉语词汇更是显出异乎寻常的大变动。当今人们的开放心态、改革精神和现代化意识使语言的运用更富有追求新色彩、寻觅新格调、敢于新创造的热情和能力,出现了诸如健美、代沟、热点、信用卡、公共关系、跳蚤市场、迷你裙、T恤衫、耐克鞋、霹雳舞等大量新词汇。解释第三段中加点词“安家落户”的语境义。
对以上四则材料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介绍了汉语外来词的几种形式:纯音译、音译加意译、借用日语书写形式和借形兼借音。 |
B.材料二中的电头表明了新闻及时性的特点,美国《纽约时报》网站2014年4月29日报道的事,参考消息网2014年4月30日就对其进行了报道和评论。 |
C.材料三的作者使用“沙扬娜拉”这个外来词而不用“再见”,一是因为作者写给日本女郎,二是因为“沙扬娜拉”四字发声舒缓, 正好和全诗温柔、缠绵的情味相契合,而“再见”没有这样的效果。 |
D.材料四作者的观点与材料二中“强调理性、规范地吸纳外来词”的观点相矛盾。 |
阅读四则材料,回答问题。
汉语遇上外来词
【百科辞典】
外来词,也称为借词或外来语,是一种语言从别的语言借来的词汇。汉语外来词通常指源自外语的音译词,其构成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纯音译的,如咖啡(coffee);一种是音译与意译结合的,如啤酒(beer)。直接从日语借用书写形式的日借词通常也被视为汉语外来词,如写真、物语。改革开放以来,又产生了大量借形兼借音的外来词,如WTO(世界贸易组织),这种外来字母词已经成为汉语外来词的新成员,并且发展迅猛。
【网络热评】
参考消息网2014年4月30日报道美国《纽约时报》网站2014年4月29日报道称,尽管吸收外来词往往被视为一个社会见多识广的积极标志,但是中国的反应绝不是积极的,至少从国家媒体上看是这样。
《人民日报》此前发表评论,抨击外来词大量涌入,指责它们“伤害了”汉语的“纯洁和健康”。外来词既破坏了汉语言文字的严整与和谐,影响了汉语表意功能的发挥,使语境支离破碎,从深层次来说,也消解了中国文化精深而丰富的内涵。
报道称,尽管《人民日报》的这篇文章没有呼吁彻底消灭外来词,但要注意谨慎运用,强调理性、规范地吸纳外来词和尽可能使用其中文译名的必要性。
14.《人民日报》对于吸收外来词有哪些意见?请概括回答。
阅读丁立梅的《花盆里的花仙子》一文,完成后面的题。
①他一直不是个好学生,惹事生非,自由散漫,不学无术。老师们看到他就摇头,同学们也不待见他。为了让他少惹事,老师们对他说:“张星,这次考试,你可以不参加。”“张星,星期天补课,你可以不来。”那么,好吧,他乐得逍遥,整日里游东逛西,打发光阴。偶尔坐在教室里,也是伏在桌上睡觉。
②新来的女老师,有双美丽的大眼睛。女老师特别喜欢花草,自己掏钱包,买来很多的花草装点教室。这个窗台上搁一盆九月菊,那个窗台上放一盆吊兰,教室被她装点得像个小花园。
③那天,上课铃声响过后,他才拖拖沓沓进教室,却遇见女老师一双微笑的眼。女老师手上托一个小花盆,对他说:“张星,这盆花放在你旁边的窗台上,交给你管理,可以吗?”
④他有些意外,一时竟愣住了。定睛看去,花盆里只一坨泥,哪里有半点花的影子。女老师看出他的疑惑,笑吟吟说:“泥里面埋着花的根呢,只要你好好待它,它会很快长出叶来,开出花来。”
⑤他接下花盆,心慢慢湿润了,第一次有种被人信任的感觉。虽然表面上,他还是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
⑥他极少再东游西荡,呆在教室里的时间,越来越长。他不再伏在桌上睡觉,他给那盆花松土,浇水。他的眼光,常不由自主地望向那只小花盆,心里开始充满期待。
⑦春寒料峭的日子,那盆土里,竟冒出了嫩黄的芽。芽最初只有指甲大小,像羞怯的小虫子,探头探脑地探出泥土来。他忍不住一声惊叫:“啊,出芽了!”心里的欣喜,排山倒海。同学们簇拥过来,围在他的座位旁,和他一起观看花长芽。弱小的生命,在他们的守望中,渐渐蓬勃起来。三月的时候,葱绿的枝叶间,开出了桃红的花,一朵,再一朵。居然是一盆漂亮的风信子。
⑧他激动地拉来女老师。女老师低头嗅花,突然微笑地问他:“张星,你知道风信子的花语是什么吗?”他茫然地摇摇头。女老师说:“风信子的花语是,只要点燃生命之火,便可同享丰盛人生。”他没有吱声,若有所思地打量着那盆花。桃红的花朵,像燃烧着的小灯笼,把他黯淡的人生,照得色彩明艳。
⑨他开始摊开课本,认真学习。本不是个笨孩子,成绩很快上去了。老师们都有些惊讶,说:“张星啊,没看出你这小子还有两下子呀。”他羞涩地笑。坚硬的心,像窗台上的那盆风信子,慢慢地盛开了。有些疼痛,有些欢喜。做人的感觉,原来是这么的好。
⑩后来,他毕业了。由于基础太差,他没能考上大学。但他却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支点,租了一块地,专门种花草。经年之后,他成了远近闻名的花匠,培育出许多品质优良的花卉,其中,有各种各样的风信子。请从“张星”的角度,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联系具体语境,回答下面两小题。
(1)第⑦段中,“芽最初只有指甲大小,像羞怯的小虫子,探头探脑地探出泥土来。“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这个句子。
(2)第⑨段中,“有些疼痛,有些欢喜。做人的感觉,原来是这么的好。”请体会“有些疼痛“和有些欢喜”的原因。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中女教师的人物形象(不少于两点)。
阅读杨子的《两代人的矛盾》一文,完成后面的题。(8分)
①“父与子”时常被看作是对立的两方,意味着思想的冲突,观念的差异,新与旧的不同,进步与保守的矛盾。下一代往往在下意识中受到这流行观念的影响,好像一开始便必然处在与上一代对立的地位。
②其实,在这“两代人的矛盾”中,许多做父母的“错”,都依然是出自于爱——纵使是自以为是的爱。年青人也许听过、读过父母干涉儿女婚姻一类的故事,譬如反对爱女嫁给穷小子等等,无论怎样指责这一类的行为,都依然不能抹煞它根本的动机——关怀子女的幸福。
③在“两代人的矛盾”中,可能有一部分是源于父母的愚昧和落伍,但也有一部分是出自下一代对父母经验的无条件否定,出自年轻人的盲目反抗与追求“成熟”、“独立”的急躁。不过,一切悲剧的造成,都由于父母与子女间有时不能像朋友般地把问题摊出来谈谈,未能尽可能地过一种较随便的、不拘束的、较多接触的共同生活。
④美国作家劳伦斯著有一本叫做《我的父亲》的书,在他的描写里,他父亲一样犯有许多惹儿女烦厌的“严父”怪癖。但是,就因为他们父子彼此多了点“友情”和理解,两代间的关系充满了和谐的快乐。因此,父母固然有与子女沟通的必要,而作为子女,也不可犯盲目反抗的错误,总是要等到了解“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深情时,才后悔莫及!
⑤父母可能有许多错误,孩子也可能有许多错误。但是,一个孩子在踏进“反抗”的年龄时,要能够避免流行的“父与子”观念的感染,避免摭拾一些概念、术语,轻率地对父母下评断。而父母,在孩子踏进“反抗”的年龄时,也应当能够对“下一代”有更深的了解与同情,在思想上不至于老旧得追不上属于孩子的时代。
⑥只要年青的一代把父母看作可以谈心的知己,而父母则顺应时代潮流,把下一代看成自己的朋友,双方共享喜乐,分担烦恼,就没有化解不了的两代人的矛盾。概括选文的论述思路。(3分)
文中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分)
针对一部分父母的愚昧和落伍,文中提出了哪些解决的措施? 生活中如果你与父母发生矛盾,你打算怎样化解矛盾?(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