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门前那棵桂花树
陈奕纯
一棵新来的桂花树,刚到时一身盛装,不久便繁华褪尽,静静地站在天空下,睡着了一般。
再不久,嫩绿的叶子,一小丛一小丛地从树干上钻出来,有点兴奋,还有点儿害羞的样子,从树下往树上排列,像五线谱,有音符的韵律。我觉得它的每片树叶都是眼睛,甚至能感觉到它的性别和气息。
在它没有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茂密如林,透着灵气;在它收敛了一身盛装,落尽繁华,让自己变得非常不好看的时候,透着神秘。有一天晚上,大约9点钟,我来到树下,也许是因我的脚步声,突然树上“哗啦啦”骚动起来,“叽叽喳喳”叫个不停,我看到密不透风的树冠像一个大摇篮,在空中晃动,有鸟在树枝上逗闹。方知惊了它们的好梦,我悄悄地不敢出声。这个时候我觉得这棵桂花树,实在是鸟儿的天堂。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鸟站高枝,这是因为站在高处的鸟,更有安全感的缘故,这个道理,不经历,是不会理解鸟类的生存之道的。
大约一个月后,树上繁茂的叶子渐渐脱落,再过了一个月,下面的全掉光了,树梢上的叶子所剩无几。站在阳台上往下看,没有掉落的叶子呈灰褐色,干枯而硬邦。这时再看树身,觉得挺拔而清冷,心里受了伤似的,仿佛杵在冬日里的一把大扫帚。
但是我对它充满信心。它是在经历化蛹为蝶的蜕变,是凤凰涅槃。重生是痛苦的,我应该对它充满信心,看着它受苦的样子,我的内心里还有一丝丝怜悯和不忍,能对它做的,只能是浇水再浇水,使它喝饱喝足后积攒力量。我常常看着它,感受它的呼吸和气息。我对它说,你知道我在乎你,你一定会焕发生机,要加油!
人站在一棵高大的树前,是渺小和微不足道的。但它能感受到我强大的心愿,我的力量来自灵魂深处,来自于我对它生命的尊重和呼唤。
就这样,从春到夏,两个多月后,它的主干上发出了嫩绿的新芽。
生命的奇迹,有时候不是我们可以想象得到的。我天天盼着它长出新芽,它却缓慢地不肯露头。有一段时间我不再把注意力放在它的身上,不再去观察它,它却给了我意外的惊喜。这个时候我确认它已经适应了环境,可以尽情地生长了,心中充满欢喜。但是内行的人说,第一年活不算活,因为它还没有真正扎住根呢。它在迁移的时候,植树的人们削去了大部分根系,树梢也被剪去,它是受到重创之后来到这里的。
其实在你夸它、欣赏它的时候,它是忍着巨大的痛苦的。这里的水土服不服,这里的养料跟上跟不上,对它是生命攸关的大事,直接影响到它的生存。重生的磨难,我们哪能体谅得到呢?
桂花树是高贵的植物,它的生命灵气是绝对存在的。
端午节的那天傍晚,我在纯净的桂花树下冥想,我的内心仿佛被过滤了一般,清澈明净。之后我透过树隙向天空望去,我惊奇地发现,那晚的月牙是金色的,弯弯细细的金色月牙镶嵌在低空,离月牙儿不远的地方,有一颗亮晶晶的星星,也是金色的,宛如一幅充满故事的水墨山水画。
它是在与月亮遥遥相望、默默对话,它一定会告诉月亮:到了八月,我也是金色的!
我几乎忘了,这棵桂花树是金桂,开金色的花。我要做的是,一定给你一个心灵的家。
(选自《文艺报》有删节)
(1)结合文章内容,请分析第1段中加点词语“睡着了”的表达效果。
(2)第2段中桂花树的叶子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3)通读全文,请简析作者对桂花树的情感变化。
(4)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请联系上下文简析第12段中描写月牙、星星的作用。
(5)文章第3段和第4段中写鸟儿的内容能否删除?请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每一棵草都会开花
①回乡下,跟母亲一起到地里去,惊奇地发现,一种叫牛耳朵的草,开了细小的黄花。那些小小的花,羞涩地藏在叶间,不细看,还真看不出。
②我问:“怎么草也开花?”
③母亲笑着扫过一眼来,淡淡说:“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的。”
④我愣住了,细想,还真是这样。蒲公英开花是众所周知的,开成白白的绒球球,轻轻一吹,满天飞花。狗尾巴草开的花,就像一条狗尾巴,若成片,是再美不过的风景。蒿子开花,是大团大团的……就没见过不开花的草。
⑤曾教过一个学生,很不出众的一个孩子,皮肤黑黑的,还有些耳聋。因不怎么听见声音,他总是竭力张着他的耳朵,微向前伸了头,作出努力倾听的样子。这样的孩子,成绩自然好不了,所有的学科竞赛,譬如物理竞赛,化学竞赛,他都是被忽略的一个。甚至,学期大考时,他的分数,也不被计入班级总分。所有人都把他当残疾,可有,可无。
⑥他的父亲,一个皮肤同样幽黑的中年人,常到学校来看他,站在教室外。他回头看看窗外的父亲,也不出去,只送出一个笑容。A那笑容真是灿烂,盛开的野菊花般的,有大把阳光息在里头。我很好奇他绽放出那样的笑,问他:“为什么不出去跟父亲说话?”他回我:“爸爸知道我很努力的。”我轻轻叹一口气,在心里。有些感动,又有些感伤。并不认为他,可以改变自己什么。
⑦学期要结束的时候,学校组织学生手工竞赛,是要到省里夺奖的,这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平素的劳技课,都被充公上了语文、数学,学生们的手工水平,实在有限,收上去的作品,很令人失望。这时,却爆出冷门,有孩子送去手工泥娃娃一组,十个。每个泥娃娃,都各具情态,或嬉笑,或遐想。活泼、纯真、美好,让人惊叹。作品报上省里去,顺利夺得特等奖。全省的特等奖,只设了一名,其轰动效应,可想而知。
⑧学校开大会表彰这个做出泥娃娃的孩子。热烈的掌声中,走上台的,竟是黑黑的他——那个耳聋的孩子。或许是第一次站到这样的台上,他神情很是局促不安,只是低了头,羞涩地笑。让他谈获奖体会,他嗫嚅半天,说:“我想,只要我努力,我总会做成一件事的。”
⑨刹那间,台下一片静。B连“阳光掉落在地上的声音”也听得到。
⑩从此面对学生,我再不敢轻易看轻他们中任何一个。他们就如同乡间的那些草们,每棵草都有每棵草的花期,哪怕是最不起眼的牛耳朵,也会把黄的花,藏在叶间,开得细小而执著。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故事情节。
文题“每一棵草都会开花”与母亲的话“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的”语句相近而含义不同,各是什么意思?( 4分)
分析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内心阳光的孩子?(可以引用原文回答)( 3分)
从A B 两句中任选一句进行赏析。( 3分)
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很少受到关注。选择你身边的其中一人.学习本文以花喻人写出一段话,表达你对他(她)的评价和关怀。(不得出现真实姓名,60 字左右)。(3 分〕
手帕
母亲有个习惯,在春夏更替的时候总会把一家大小的衣服分门别类地叠好。又是5月份了,她照例收拾着衣物。我躺在沙发上翻着一本旧杂志,茶几上一束纯白的栀子花发出浓郁的香。
“玲珑,你看,这儿有好多条手帕呢!”母亲突然转过身来对我说,似乎很兴奋。
“手帕?”我喃喃道,心底竟泛出一丝陌生和温馨。我放下杂志,走到母亲身旁,她正在仔细地折着每一方手帕。
“你还记得这些手帕么?十几年的全在这儿啦。你看,这块蓝色的,还记得么?你才四岁的时候,我常用一个镍别针将它别在你的外套上,给你擦汗,看着你在我前面颠颠地跑,手帕一荡一荡的,真像一只花蝴蝶呢!”母亲絮絮叨叨地说着,并不看我,完完全全地沉醉在幸福的回忆中。我静静地听着,不敢吱声,我无法应和母亲——因为我什么也不记得了。
“还有这块白色红边儿的,是你十岁那年特意订制的。看,上面还印着字哩——‘爱女玲珑十岁生日快乐’。唉,日子过得真快,转眼就8年了,一眨眼的功夫。”她轻轻叹息了一下,把脸对着我,可她那慈爱的目光却让我不知所措。我是多么希望自己能记得这些往事啊,哪怕是模糊的、零碎的也好!我无法想像,为什么母亲如此细心地收藏着过往,如数家珍般道出我的点滴,她不是常常抱怨说人老了,记性坏了吗?
我承认,我是彻底地将手帕的故事忘了,很随意地扔在了记忆的角落。况且,现在也不时兴手帕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纸巾,薄如纱,白若雪,香似兰,装在一个很精致的塑料口袋中。当我流汗了,取出一张,轻轻一擦,质感很好,且还有一阵隐约的香气,然后随手扔掉,多方便。于是很自然地,手帕便不常被人记得了。我的书包中全是柠檬香型的纸巾,手帕的概念变得淡然了,甚至要忘却。若不是母亲无意中提起,我实在无法忆起这些手帕曾属于我。
我们这一代,我的思想很容易接受新的东西,也很轻易地会忘记一些什么,即便是最基本、最真实的爱。而母亲则不同,她是岁月的收藏者,永远地走在我的身后,悄无声息地拾起我遗漏的心情和初始的纯真。
我感到眼中有些潮湿,低着头,轻声说:“妈,您怎么还记得这么多呢?”
母亲沉默了一会儿,才回答说:“怎么会不记得呢?”她又像是在自言自语。我的泪悄然落下,是啊,怎么会不记得呢?
因为爱着,所以记得。本文以为叙事线索。
母亲回忆了哪两件有关手帕的事?
请从文中找出一处描写母亲的语句,并结合此句谈谈母亲的性格。
语句:
分析:母亲对往事如数家珍,而“我”却不记得了,这样写有何作用?
你对“我们这一代,思想上很容易接受新的东西,也很轻易地会忘记一些什么,即便是最基本、最真实的爱”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
阅读《社戏》中甲、乙两段文字,完成题。
(甲文)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是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上,一个羊蹲在草里。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乙文)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地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用简洁的文字分别概括甲、乙的内容。
甲文:
乙文: “我”去时的心情和回时的心情有何不同?
甲文中画框中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作用?
决定成功的利器
刘伟
①每一个渴望成功的人,都要先修炼好两把利器,那就是“德”和“才”。只有德才兼备,相得益彰,才能所向披靡,马到成功。
②有这样一个故事。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不久,有人投其所好,敬献给他一张弓。他看了又看,试了又试,认定是难得一见的好弓。于是得意之余,他就向一个专门制作弓箭的匠人炫耀。
③但是这个工匠仔细看过之后,却得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结论:“这张弓虽然强,但不是好弓!”,唐太宗急问原因。工匠回答说:“一张弓的好坏,不单要看它是否射得远,更要看它是否射得准。而能否射得准,关键取决于做弓用料的纹理是否好。制作此弓木料的木心不在正中间,木头的脉理自然都是斜的。因此,这张弓虽然有力,但射出去的箭势必不走正道,偏离目标,所以算不上一张好弓。”
④其实工匠的一番话,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他道出了判定人才的两个标准,那就是一个人不但要有能力,更要走正道,即一个人不但要有才,更要有德,德才兼备者才是真正的人才。
⑤一个人的德,好比一张弓的木心是否在恰当的位置,决定射箭的方向;一个人的才好比一张弓是否有力,决定箭射得远近。有德有才的人就像一张完美的弓,既刚劲有力,射得远,又箭无虚发,射得准。有德无才的人就像一张有缺陷的弓,尽管木心在正中间,射出去的箭走正道,但没后劲,射不远,最终还是难以命中目标。无德有才的人就像一张有危险的弓,尽管射得远,但由于木料的纹理不好,射出去的箭不走正道,结果势必偏离目标,甚至造成严重的危害。无德无才的人就像一张有害无益的弓,不仅木心不正,而且没有力量,只能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⑥北宋伟大的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司马光以德、才为依据将人分为圣人、愚人、君子、小人四类—— [甲]谓之“圣人”; [乙]谓之“愚人”; [丙]谓之“君子”; [丁]谓之“小人”。
⑦司马光认为用人的原则是:假如找不到圣人、君子来用的话,那宁可用愚人,也不用小人。其道理是: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
⑧由此可见德才对于成功的重要性,而两者又以德为重,所以一个人若想成功,不但要有过人的才能,更要有过人的德行。
——选自《小品文选刊》2011年第1期,有删改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文意,将下面四组词分别填入文中第⑥段[甲][乙][丙][丁]处(只填序号)。
①才德兼无②德胜才③才胜德④德才俱备
[甲]处应填:[乙]处应填:[丙]处应填:______ [丁]处应填:______第⑤段划线的句子使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④段句子中加线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一个人不但要有才,更要有德,德才兼备者才是真正的人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语言富有哲理,给人启迪。请从下列句子中找出你最受启发的一句,谈谈你的理解。
句一:只有德才兼备,相得益彰,才能所向披靡,马到成功。
句二:有德无才的人就像一张有缺陷的弓,尽管木心在正中间,射出去的箭走正道,但没后劲,射不远,最终还是难以命中目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处的药匣刘心武
①他头一次把女朋友带回家,那姑娘很乖巧,到厨房去帮母亲烧菜,谁知女朋友竟不慎烫伤了手指。他母亲心疼得握住那手指头不住地吹气,又大声呼叫他父亲:“快拿獾油来!”他父亲便赶忙去往书房。书房有一排书柜,靠门的那架最高一格只摆了半边书,剩下的空间放着一只藤编匣子,那是他家的药箱。
②父亲身材高瘦,伸臂熟练地取下了药匣,他接过,麻利地取出獾油,送过去,母亲赶紧给未来的儿媳妇手指抹獾油,母亲埋怨父亲:“我早说过獾油应该就放在厨房,谁会弄错了?多少年了,就不能改改你这个陋俗!”
③女朋友跟他独处时,问他,爸爸那“陋俗”是怎么形成的,他坦白:小的时候,不知道怎么搞的,嘴馋得惊人,见着跟糖果、豆子差不多的东西,就抓起来往嘴里送。有次竟把衣扣也搁嘴里了,父亲看见赶紧给掏了出来。从此以后,除了跟他讲道理“不是什么东西都能搁嘴里吃的”,还特别注意,不让会被误认为糖果的东西再搁在他够得着的地方,尤其药品。他从四岁起,就记得他家的药箱搁在书柜高处。
④他坦言,上中学的时候,最怕的作文题目就是“我的父亲”。但是直到上了大学,他才渐渐懂得,父亲对他的爱尽在不言中。父亲总怕他错拿药品当零食,因而把家里药箱一直放到高处,甚至他已经长大成人,也还习惯性地那样摆放,母亲和他身体也都不错,很少用药,因此始终没有将家用药匣改换地方摆放。那高处的药匣,已经成为他家伦常之爱的一个特征,住房几次重新装修,书柜也更新几次,靠门的书柜最高一格,总还摆着那只藤匣。
⑤中学的语文教师也曾这样启发他:“你父亲虽然寡言,总还会有几句暖你心的话语,你要仔细回想,想起来,写出来,你的作文一定不错。”他也曾努力地回想,实在想不出,只好硬编胡诌。现在他很后悔,想不出话语来,难道就想不出那默默的动作吗?他记得,父亲把那藤匣取下来,戴上老花眼镜,耐心地整理里面的药品的每一处细节。
⑥儿童时代,他起初是见了觉得是糖果的东西就盲目地往嘴里放;后来这毛病改掉了,却又有了另一种毛病,就是无论什么玩具,凡能拆卸的,他玩了几次以后,一定会偷偷拿到储藏室里,用工具拆开,以满足那“它怎么会动呢”的好奇心,常常是拆开了也还是不明白,而且再也装不回去。但也有时候居然弄明白是发条或小电磙子在“作怪”,而且顺利地复原。长大以后,母亲告诉他,每当他拿着玩具藏起来拆卸时,父亲都跟母亲说:“别惊动他,只当我们不知道。”但是储藏室里那个工具匣里,原来还有锯条、尖锥,父亲怕他使用不当伤了手,都早就取出藏到了别处。
⑦如今父亲明显衰老了,血压不稳定,需要经常服用相关药品,母亲为了他取用方便,就把藤匣里的两种药搁在长沙发前的茶几上。那天父亲倚在沙发上养神,见他和妻子来了,慈蔼地点头,嘱咐老伴:“还把这药瓶放藤匣里吧!”母亲问:“为什么?”他下巴朝儿媳妇隆起的肚子那里点点,于是母亲和小两口都懂得,第三代很快来临,要当爷爷的他,仍牢记着许多药品说明书上那句免不了的话:“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选自2012年6月22《新民晚报》,有删改)请以时间为顺序归纳“我”家的药匣放在高处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上下文,理解加线词语的含义。
多少年了,就不能改改你这个陋俗!
陋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但也时候居然弄明白是发条或小电磙子在“作怪”,而且顺利地复原。
作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章第⑥自然段插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原文,分析文中的父亲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章为什么以《高处的药匣》为题目?联系实际想一想你的家里有没有这样的一件“爱”的物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