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问题。

中国古人爱“海淘”

①大米、宝塔、中医……不少我们熟悉的“中国造”,估计许多人都不知道,其实都藏着外来基因,来自“海淘”。

②我们熟悉的小麦、牛、羊、马都源自西亚和中亚,被引进至少5000年。石榴原名叫“安石国的榴”,标明其伊朗基因。汉代,中国陆续引入首蓿、葡萄、芝麻、胡瓜等物种。菠菜和榨菜则是唐太宗时候从尼泊尔引入的。

③如果没有外国美食,我们的饭桌会单调许多;如果不曾引种外国植物,中国也养活不了数量庞大的人口。1593年,福建人陈振龙从菲律宾将番薯藤带回中国。几十年后,番薯成了

中国又一种主粮。同为晩明时期,中国从菲律宾引进了多种源自美洲的作物,比如玉米、花生、

南瓜等,使得中国人口翻番。

④金庸在以宋朝为背景创作的小说《天龙八部》《射雕荚雄传》神雕侠侣》中多次写到人物食用花生、玉米的细节,出现知识性错误。可见,许多人对这些物种何时传入中国,知之不详。

⑤除了这些让我们先辈受益的外来物种,还有许多物种或物品属于“出口”转“内销”。

⑥水稻原产中国,但北宋从越南引进了耐旱的占城稻。1011年,宋真宗在宫里种植,并推广到全国。这种穗子长、不挑地的越南水稻很快成为中国的主粮,使宋朝出现了人口高峰和商业繁荣。

⑦造纸术是我们引以为豪的创造,但唐朝中期进贡来的日本纸有蚕茧的光泽,国人未见

唐宋时高丽纸为贡品,时称“发墨可爱,此中国所无,亦奇品也”。另外,日本的泥金画漆,还有贝壳嵌漆器,也令漆器祖源的中国人爱不释手。

⑧__________。

⑨元初,忽必烈征召了许多尼泊尔建筑工匠。其中,阿尼哥技艺精湛,1273年被任命为匠人总管,首都的寺观(如北京的白塔寺)多出其手。同受忽必烈重用的,还有阿拉伯人也黑迭儿父子,他们建造了元大都的城墙。忽必烈还命阿拉伯人管星象和医疗,皇家医院全用阿拉伯医生。明初,朱棣从交趾网络人才16000名,建筑师阮安是最有名的一位。紫禁城的前三殿后三殿,就是阮安主持监造的,北京的明代内城墙也是他的手笔。

⑩茫茫人海里,没有人是孤岛。世界上,也没有哪一种文明可以孤立地存在。与亚洲邻国的各种交流,是中国古代文明强大的基础。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交流将会更加多元和深入。

(1)中国古人“海淘”的对象有哪些?请联系全文,概括作答。

(2)参照第五段,在第八段画线处填上一句恰当的话。(不超过20字)

(3)就全文内容安排来看,文章哪段可以删除?请作出判断并联系全文简要分析。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续写 补写 改写句子 概括说明内容 说明文阅读综合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阅读的人生是一场冒险

【美】乔•昆南 陈丹丹译

阅读的人生是一场没有地图的冒险,旅途中遇见的知音有时出乎你的意料,其中也许包括你的孩子。我的两个孩子打小都热爱阅读。如今他们已经长大,所以我们可以交换彼此关于阅读的趣闻逸事。比如,我们对高中的课程安排都有着很强的厌恶。

我15岁的儿子把《双城记》带回家以后,就一直咬牙切齿。这是他的暑假阅读作业。据他所说,对狄更斯的阅读强行军枯萎了6月、毁灭了7月、摧残了8月。“‘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糟的时代……’嘿,我说,二者必居其一,干脆点好吗?”他在暑期报告里这么写。于是,9月报到那一天,当他的老师告诉开会的家长们,我们才华横溢、热情满满的孩子们是多么热爱狄更斯,我就知道她是在骗人。我不管其他学生是怎么想的,反正我的孩子恨死《双城记》了。

几十年来,好心的教育学家一直在破坏孩子们的暑假,强迫他们读《红色英勇勋章》这类小说。也许这些书是我们文明的基石,但它们显然一点都不好玩。美国人平均一年读书不超过4本的原因之一大概就是14岁时被迫痛苦阅读《呼啸山庄》留下的情感创伤。我就一直没能从阅读《还乡》的痛苦经历中恢复过来。不仅因为托马斯•哈代阴郁的视野、令人窒息的文笔让我觉得阴冷、窒息,还因为那是我头一回见识老师无限残忍的力量。如果我的老师还有一丁点儿人性的话,就应该让念高中的我们读《麦克白》,或者《高卢战记》,起码它们会多维持一会儿男孩子的兴趣。但是,强迫我们写一篇完整的读书报告,此书的作者又是个从不允许一丝阳光洒进作品的19世纪作家,这种强硬的手段对学生太残忍了。

离当年我被逼着向哈代投降已过去了45年,但“臭名昭著”的暑假阅读清单仍然存在,真是奇怪。我不是说学校要求学生在假期读书就一定是坏事:补充文化就像补充维生素,强迫要比放任来得效果好。我只是觉得奇怪,这个社会已经抛弃了其他高尚的文化准则,但为什么仍然允许成年人毁掉他们的暑假,强迫他们读《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那些毫无意义的花言巧语,或者《炼金术士》这种麻痹心灵的媚俗小说?

但是,这个体系似乎还运转得不错。前阵子,我在我认识的高中生里开展了一次不太正式的调查,让他们评价过去几个假期里读过的书。调查的结果令我感到震惊。和我交谈的孩子们过去几个假期读的书还是可以算作“好”书一类。不过他们没有因为这些书而激动得冒泡,他们用“嗯,还挺好玩的”来形容《贝奥武夫》。但是,没有人提到过《还乡》这本仍然出现在众多阅读清单上的书。学生没什么表现出很高的热情,但也承认喜欢老师让他们读的书。不过他们说,如果能让他们安静地阅读,而不是像验尸一般分析解读,那就好了。

后来就连我儿子﹣﹣在大学读古典文学﹣﹣似乎也意识到,暑期阅读总的来说是种宝贵的经验。

“我很讨厌《双城记》,但读到最后我改变了看法,”几年之后他告诉我,“我不喜欢里面的人物,历史背景也是胡扯。但看到西德尼•卡顿被推向断头台,我赞叹这个结局不错!读第二遍的时候我真心喜欢这本书了。”

“你还重读了《双城记》?”我大吃一惊,“你不是一直在抱怨这本书有多么可恨吗?”

“不错,”他回答道,“是没有《远大前程》好,但是最后25页很惊艳啊。”

儿子的坦白令我意识到,有必要重新评估我对暑期阅读的一切看法了。

(选自《读者》2016年第3期,有删改)

(1)请解释文章标题的含义。(含标点限 60个字内)

(2)根据文意,你认为作者会如何“重新评估自己对暑期阅读的看法?请写出3点。(每点含标点限40个字内)

(3)文中表达了不同人关于暑期阅读的不同看法,你最赞同其中哪一个观点?为什么?(含标点限80个字内)

阅读下面葛针玉同学的一篇作文,完成下列各题。

饮料之家

“我爱我的家,弟弟、爸爸和妈妈……”这首经典的《我爱我家》就是我家的真实写照。

②老妈,我家的“女王”(A).怎么说呢,就像肯德基里的至尊汉堡,必胜客里的超級披萨一样。她一句话,全家集体服从,不管老小,她都治得了。

③老爸空有一家之主的名号,除了户口本上“户主”的称号外,似乎也没什么实权。当然了,他可是“模范丈夫”(B)哦!

④我在我家排行老三咧!唉,虽说咱家一共只有四个人,但好歹也有一个人归我管嘛!我,一家人的开心果,妈妈眼里的女悟空,爸爸心中的乖乖女,弟弟口中的好姐姐,邻居们笑谈的疯丫头(这年头,活泼不是罪)。

⑤弟弟么,和我一对照,整个一小开心果!

⑥下面,我就要隆重推出我的“饮料之家”了!

⑦老妈,“咖啡女王”,百变主妇。她是王中王,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忍得了辛苦,经得起表扬。家里大小事务她一手包办,由上而下打理得井井有条。老妈是一个集心灵手巧、干练于一身的女人。咱家一向是“有她在,没意外”。不过,说她是咖啡,就是因为,她这个人呀,能一下子让你飞上云端,甜到心眼儿里;也能让你体会从云端跌入谷底,备受煎熬、苦不堪言的滋味。

⑧老爸,“营养快线”,三好男人。老爸可是一等一的好丈夫。对老婆的命令,他是绝对服从,当然了,老妈的决策一向也是很英明的。妈妈经常抱怨,自从跟了他,没过上一天好日子,净操心。每每这时,老爸总会变着法儿哄老妈开心。正因为他们这种独特的夫妻相处之道,无论何时,我家总是充满了欢声笑语。老爸是个一等一的好儿子。对奶奶,他是万分孝顺。每次外出回来,总少不了带给奶奶的东西,像衣服啦,补品啦。奶奶总会说他“太浪费了”(C),但爸爸从没有变过。爸爸还是个一等一的好爸爸。谁说男儿不能“心细如针”(D)?每次只要他一回来,弟弟准会一刻也不停地缠着他。自然,当天弟弟的一切琐事就都归到他的名下。此时,妈妈便游手好闲地一旁歇着去了。对我来说,爸爸是妈妈那边下暴风雨时最牢靠的避风港。即使是在快要被老妈唾沫淹死的情况之下,他也能瞬间变出一个救生圈,护送我安全抵岸。老爸就像“营养快线”一样,一口喝下去,满嘴里尽是浓郁的奶香。

⑨弟弟,清一色的“红牛”系列。调皮、捣蛋、机灵鬼,让老妈费尽了心。他身上总像有着用不完的活力,散发出一股好闻的蓬勃的朝气,和我小时候一模一样!妈妈总是这么感慨道,咱家就数他最皮了!我只要一放假,铁定没个安宁。姐姐长、姐姐短的。爸妈有时也拿他没办法。(当然,关键时刻,老妈会采取特殊手段制服他)

⑩哈哈,主人公闪亮登场!我,不用说,清新透凉的“雪碧”,让你爽到心里。其实,邻居奶奶、阿姨们都很喜欢我的哟。我是一个性格阳光、活泼开朗的女生,人缘极佳,幽默风趣。不管到哪儿,好像都能交到朋友,厉害吧?不过,在家里,我一般是被老妈指责的时间更多。这个啦,那个啦,哎呀呀,烦死啦!

⑾多滋多味的生活才更加有趣,不是吗?像我家这样又酷又炫的饮料之家,你羡慕吗?

(1)文中A、B、C、D四处的引号,必须使用的一处是  

(2)下列对文章划横线语句的修改,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⑧段的“游手好闲”改为“优哉游哉”。

B.第⑪段的“多滋多味”改为“五味杂陈”。

C.第①段改为“《我爱我家》这首经典歌曲中的‘我爱我的家,弟弟、爸爸和妈妈……’就是我家的真实写照”。

D.第⑩段的“人缘极佳,幽默趣”改为“幽默风趣,人缘极佳”。

(3)下列对文章的修改意见,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就应该扣题,而第②段到第⑤段的内容与“饮料之家”内容无关,应整合到⑦﹣⑩段相关内容中去。

B.文章内容有详略不当之处,应重点写文中称为“主人公”而且要“闪亮登场”的“我”而不是父亲。

C.第⑨段的表述思路不够清晰,应先写优点,后写“缺点”,调整有关语句的位置。

D.文章结尾应多加一些抒情议论的句子更明确地点明文章的旨意,文章的立意也应进一步挖掘使之更有意义和深度。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孔林二月兰

①兰花,多有贵族。二月兰,却是世界上海两万多种兰花里的平民平民,当然易被忽视,常遭践踏,只是愈抑愈扬,再大的强力也按捺不住,蓬勃的生命就在七八千年里生生不息着。

②如北大燕园中曾经伴着季羡林度过风雨的二月兰,南京理工大学冷杉园里常与市民耳鬓厮磨的二月兰,都是那样的气象独具,名传于世。可是,最能动我心魄又让我惊诧不已继而深爱不止的,还是中国曲阜孔林的二月兰。

③清明前后,当你在夹道而列的千年桧柏里,走过一千多米长的林前神道,再穿过高大的红墙与森严的古侧柏相夹的长长的甬道,当你终于停在孔林门下,仰面注视着林门上古韵滞重的“至圣林”三个篆体大字,正让胸间充溢着肃穆与沧桑之感的时候﹣﹣你怎么也不会想到,迈过这个短促而又高大的门洞,竟是一个如初生婴儿般清新娇嫩、又如新娘样羞怯热烈的紫蓝色的世界!二百多万平方米的二月兰,正怒放着扑怀而来,让你一下子投入在梦幻般的世界里,庄严的孔林陡然亲切生动。

④人们也许会先入为主地直奔孔林的孔子墓园,而对这花的海洋视若无睹。但是二月兰自在地开放着,不求闻达,不谋地位,无欲则静地在天地之间释放着也享受着自己生命的美丽与快乐。

⑤紫里泛着蔚蓝,蓝里透出着雪白,白里又浸染着淡红,全沐在春日嫩黄的阳光里,人就仿佛远离了尘世,神游于这彩色雾岚般的梦幻之中。这时,隐约着却是早已沁入在空气里与心脾间的爽冽和畅的清香,让人忍不住一次次深长地呼吸吐纳。这可是天上地下难以寻找的气息啊,草香,泥土香,树木香,去秋落入在草丛中的黄叶的香,全被二月兰的清雅之气酿成了一种非凡而又家常的圣洁之香。就连鸟的啼叫与太阳金色的光羽,都熏染着二月兰的味道。

⑥二月兰每一株单一的茎上,都诞生着长幼有序的十七八个花的兄弟姊妹﹣﹣最幼的米粒大小地绿着,有白苍的绒毛隐约在初绿间;稍大一点的花蕾,刚咧开星点的唇,闪烁着粉白的笑意;将开未开的,则将四片花瓣两两相叠卷成马蹄型的筒状,露着几分调皮与待放的急切。一旦开放,就如纵情展翅,那恣意伸展的四片花瓣,会让人以为是翩然的双蝶在飞,六枚微颤的金蕊则 俨然是蝴蝶的须了。时有真蝶飞临,又恍若兰的开放,竟惹得蜜蜂绕追,缠绵不去。

⑦次第的开放,犹如前赴后继,也就能在一两个月里,不管晨昏,只见精神抖擞的二月兰,而不见它们的萎顿。

⑧其实,二月兰也是脆弱的、容易受到伤害。为了春日的绽放,其茎的底端几乎耗干了水分,而接近花序的上部,则又嫩又脆,饱满着血液般的汁水,一碰就断的。只是看似柔弱的,比石头更有着坚忍与柔韧的力量。

⑨二月兰没有柏树的四季常青,却能让一个一个活泼崭新的生命组成谁也无法扑灭的浩大的阵势。而林墙再高大威武,也无法挡住全部的阳光,跳出墙之阴影的二月兰当然尽着性子开放,就是处在墙的阴影之下从而晚开的二月兰,也是毫不退让,一直逼到墙的根部,不顾一切地生叶萌蕾。那种支支棱棱不怯不退的气度,那种迟早也要绽放的倔强,倒直白地捅开了墙之虚弱的老底。

⑩今年大旱,又冷的时间久长,连松柏都现着些锈色。只有一株一株的二月兰,努力地生与长,在这死别之地生聚成蓬勃的紫蓝色的海洋,就连从林中穿过却早已干死了的洙水,也澎湃起紫蓝色的潮汛。

⑪林的冬之静雪、秋之红叶、夏之浓绿当然各有着非常的美妙,但是惟有这春天里的二月兰,已然成为一种“现象”,既能与乡亲百姓亲密无间,又可以感动润泽八方学人的心灵。改用唐人一句话,正可谓“生不用有 名与钱,但愿一识二月兰”。

(1)简要分析文章第②段的作用。

(2)阅读第③至⑦段,简要概括孔林二月兰的特点。

(3)本文语言生动,按照要求完成下面题目。

①从修辞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稍大一点的花蕾,刚咧开星点的唇,闪烁着粉白的笑意;将开未开的,则将四片花瓣两两相叠卷成马蹄型的筒状,露着几分调皮与待放的急切。

②说说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跳出墙之阴影的二月兰当然尽着性子开放,就是处在墙的阴影之下从而晚开的二月兰,也是毫不退让,一直逼到墙的根部,不顾一切地生叶萌蕾。

(4)联系全文,作者为什么发出“生不用有名与钱,但愿一识二月兰”的感慨呢?

他在岁月前认了输

丁立梅

①他花两天的时间,终于在院门前的花坛里,给我搭出两排瓜架子。竖十格,横十格,匀称如巧妇缝的针脚。搭架子所需的竹竿,均是他从几百里外的乡下带来的。难以想象,扛着一捆竹竿的他,走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是副什么模样。他说:“这下子可以种刀豆、黄瓜、丝瓜、扁豆了。”

②“多得你吃不了的。”他两手叉腰,矮胖的身子,泡在一罐阳光里。仿佛那竹架上,已有果实累累。其时的夕阳,正穿过一扇透明的窗,落在院子里,小院子像极了一个敞口的罐子。

③我不想打击他的积极性,不过巴掌大的一块地,能长出什么来呢?且我根本不稀罕吃那些了。我言不由衷地对他的“杰作”表示出欢喜,我说:“哦,真不赖。”

④他在我家沙发上坐,碰翻掉茶几上的一套紫砂壶。他进卫生间洗澡,水漫了一卫生间。我叮嘱他:“帮我看着煤气灶上的汤锅啊,汤沸了帮我关掉。”他答应得相当爽快:“好,好,你放心做事去吧,这点小事,我会做的。”然而,等我在电脑上敲完一篇稿子出来,发现汤锅的汤,已溢得满煤气灶都是,他正手忙脚乱地拿了抹布擦。

⑤我们聊天,他的话变得特别少,只顾盯着我傻笑,我无论说什么,他都点头。我说:“爸,你也说点什么吧。”他低了头想,突然没头没脑地说:“你小时候,一到冬天,小脸就冻得像个红苹果。”想了一会儿又说:“你妈现在开始嫌弃我喽,老骂我老糊涂,她让我去小店买盐,我到了那里,却忘了她让我买什么了。”

⑥“呵呵,老啦,真的老啦。”他这样感叹,叹着叹着,就睡着了。身子歪在沙发上,半张着嘴,鼾声如雷。灯光下,他头上的发,腮旁的鬓发和下巴的胡碴儿,都白得刺目,似点点霜花落。

⑦可分明就在昨日,他还是那么意气风发,把一把二胡拉得音符纷飞。他给村人们代写家信,文采斐然。最忙的是年脚下,村人们都夹了红纸来,央他写春联。小屋子里挤满人,笑语声在门里门外荡。我上大学,他送我去,背着我的行李,大步流星走在前头。再大的城,他也能摸到路。那时,他的后背望上去,像一堵厚实的墙。老下去,原不过是一瞬间的事。

⑧我带他去商场购衣,帮他购一套,帮母亲购一套。他拦在我前头抢着掏钱:“我来,我有钱的。”他“刷”一下,掏出一把来,全是五块十块的零票子。我把他的手挡回去,我说:“这钱,留着你和妈买点好吃的,平时不要那么省。”他推让,极豪气地说:“我们不省的,我和你妈还能忙得动两亩田,我们有钱的。”待看清衣服的标价,他吓得咋舌:“太贵了,我们不用穿这么好的。”

⑨那两套衣,不过几百块。

⑩我让他试衣。他大肚腩,驼背,衣服穿身上,怎么扯也扯不平整。他却欢喜得很,盯着镜子里的自己,连连说:“太好看了,我穿这么好回去,怕你妈都不认得我了。”

⑪他先出去的。我在后面叫:“爸,不要跑丢。”他嘴硬,对我摆摆手:“放心,这点路,我还是认得的。”等我付了款,拿了衣出门,却发现他在商场门口转圈儿,他根本不辨方向了。

⑫我上前牵了他的手,他不习惯地缩回。我也不习惯,这么多年了,我们都没牵过手。我再次牵他的手,我说:“你看大街上这么多人,你要是被车碰伤了怎么办?你得跟着我走。”他“唔”一声,粗糙的手,惶惶地,终于在我的掌中落下来,脸上,露出迷惘的神情。我的眼睛,有些模糊,是夕阳晃花眼了吧?什么时候,他竟这样矮下去,矮下去,矮得我看他时,须低了头,他终于如一株耗尽生机的植物,匍匐到大地上。

(选自2015年10月《东台日报》有改动)

(1)联系语境,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言不由衷:  

(2)阅读⑧﹣⑫段,用简洁的语言概况“我”和父亲自己发生的事情。

(3)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什么时候,他竟这样矮下去,矮下去,矮得我看他时,须低了头,他终于如一株耗尽生机的植物,匍匐到大地上。

(4)第⑦段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说说它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5)请简要分析文中以“他在岁月面前认了输”为标题的妙处。

海的那一边

刘妍

①海水拍打着细软沙滩的声音越来越近,海的那一边是内陆,这一边是个孤岛﹣﹣茫洲岛。

②皓月当空,少明姐静静地坐在自家高脚楼的天台上,张望着不远处,与汐水奋力搏击的丈夫老赵的身影。夜晚,岛上停电后四周一片漆黑时,少明姐通常习惯静坐着,似乎在等待老赵戏浪时的兴奋吼声。夜泳是老赵的唯一兴趣,而观赏老赵夜泳则是少明姐的爱好。

③少明姐15岁那年,成为茫洲岛首位考上高中的女生。九月初的一天清晨,她登上舢板,看着母亲站在码头挥手送行的身影渐渐消失在水天一线之间。因是家中长女,为了照顾家庭和兄弟姐妹,少明姐听从父命,三年后回到土生土长的海岛,成为一名教师。

④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日子过得特别快。不久,少明姐和当时岛上的唯一一名男高中毕业生“拉埋天窗”。他就是老赵。婚后,儿子、女儿相继呱呱坠地。时光在柴米油盐酱醋茶中飞逝。转眼间,子女们已经初中毕业了,即将要到海的那一边继续求学。同样是九月初的一天清晨,少明姐如当年的母亲一样,站在岸边发呆了一个上午。然而,子女们离岸时的兴奋和对未知生活和学习的求知欲似乎告诉她,这一别,子女或许不会再返回孤岛了。每每想到这一幕,无边的哀愁和思念便涌上少明姐的心头。

⑤茫洲岛不大,仅1.5平方公里。绕岛走一圈也不过大半个小时。它是广东省有记载的有人居住的最小岛屿。多山少平地,受地理位置和潮汐水流影响,岛上常年吹东风和北风。岛上的先人,因地制宜,在滩深水透的西岸边围堰筑堤,形成良好的避风港,往来渔船纷纷停泊于此,或歇息补给或避风休整。

⑥全岛常住居民400多人,绝大多数是渔民。忙于生计的渔民凌晨时分就出海作业,所以岛上的渔民孩子基本是“放养”,漫山遍野地跑,通常是有上顿没下顿,饱一顿饿一顿。少明姐心疼饿肚子的学生娃,常常招呼他们过来一起吃早饭。自然地,她既是老师,又是一代代孩子们共同的妈妈。日复一日,40多年过去了,少明姐手中放飞了上千名海岛娃娃。一批又一批娃娃离开海岛,到海的那一边求学或谋生时,少明姐坚持送别,她想再多看几眼,努力将每一个人的音容笑貌记在脑中。再见他们时,就不会是当初瘦小的背影和干瘪的身躯了。在避风港里虽能捉些鱼虾,却远不如到大海中与狂风暴雨激荡青春来得猛烈。

⑦从海的这一边到海的那一边,一周只有一趟渡船。先是要到台山下川岛中转,然后才辗转接驳另一开往内陆的渡轮。遇上大风或台风天气,船期就遥遥无期。城市里的人们都忙着少吃肉减肥时,这里的岛民却还要为一个月能否吃上一顿肉忧心。有时实在嘴馋,渔民就会一大早出发,在风浪中颠簸三个小时,到达最近的海晏买肉;下午回到家中时,新鲜的肉类有时会因酷热航程而变味发臭。乐观的少明姐,每每遇到唉声叹气的村民,总会开玩笑调侃说少吃肉会长寿!再乐观再开朗,没蔬菜吃、没电、没WIFI的残酷现实,考验着每位岛民的定力。每晚7点以后停电,这铁打不变的规律,催生了这里的小卖部最多的销售商品是手电筒、各式充电器、电池、蜡烛、方便面、打火机等应急物品。

⑧今年,少明姐退休了。退休后,少明姐几乎每天都和老赵一起登上海岛的制高点﹣﹣海拔299米的石贵山。山上有上个世纪部队驻守遗留下来的营房、山洞。见到这些旧物,就仿佛一切发生在昨天。石贵山山顶的太阳能灯塔,夜晚能为方圆几十海里的过往船只提供指引。40多年来,少明姐如同那屹立不倒的灯塔,为海岛娃娃照亮了人生启航之路,极目远眺着海的那一边。

(选自《羊城晚报》有改动)

(1)概括茫洲岛落后的原因。(至少写出三点)

(2)结合第④段划线句子,简要写出少明姐“哀愁”和“思念”的缘由。

(3)根据要求,品味下列句子。

①在避风港里虽能捉些鱼虾,却远不如到大海中与狂风暴雨激荡青春来得猛烈。(句子含义角度)。

②40多年来,少明姐如同那屹立不倒的灯塔,为海岛娃娃照亮了人生启航之路,极目远眺着海的那一边。(修辞运用角度)

(4)简要写出少明姐是怎样的一个人。联系全文并结合社会现实谈谈她的行为给你的一点启发。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