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植物也有语言
夏爱兰
①语言是人类沟通的工具,也是相互之间交流情感的桥梁。动物也有属子它们自己的“语言”,比如通过叫声或者肢体去表达意图。那么,植物有“语言”吗?很多人觉得植物既不会动也不会说话,无论周边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它们都无动于衷,怎么可能有自己的语言呢?
②20世纪70年代,一位澳大利亚科学家研究了植物对气候环境的反应,发现在严重干早时期,植物会发出一些奇特的声音。通过进一步的测量和收集数据,他发现声音的源头在植物体内的输水管上,植物在缺水的情况下会发生微小的震动。另一位加拿大科学家发现,植物缺水时发出的响声大小和缺水程度是有相关性的,缺水越严重,发出的响声越大。但是,当时还无法对这种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倘若是因为植物缺水而有意发出这种声音的话,这种具有意识性的表现实在令人惊叹。
③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科学家发现植物的语言非常奇特且魅力十足,它们所发出的声音往往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为了揭开植物发声的奥秘,英国科学家罗德和日本科学家岩尾宪三发明了一种“植物活性翻译机”,通过连接放大器和合成器,就能够清晰地听到植物的声音。利用这台翻译机,他们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比如有些植物若长时间处于黑暗之中,一旦受到强光的照射,会发出较高音调的声音,如同人受到惊吓一般;有些植物在遭遇强风或者缺水时,发出的声音是低音调的,如同人承受到很大的痛苦一般;有些植物在经历生长环境变化后声音会产生较大的差异,比如突然有舒适的阳光照射在身上或者在缺水的状态下突然被浇灌,声音会从刺耳变得很悦耳,这便是它们表达愉悦的一种方式。
④科学家对不同种类的植物声音进行研究后发现,物种间的声音也会有所差别。为了探索植物之间的声音差异,美国科学家通过仪器对植物的声音进行测量。在植物叶片的不同位置放置两个微型电板,电极的作用是接收植物发出的信号,再通过一种特殊的仪器将这种信号转换成声音,并通过增幅机进行放大处理,形成一个完整的测试系统。通过对比测试,不同种类的植物会有其独特的声音。比如,豆科植物中有的声音类似口哨,有的声音犹如哭泣;而茄科植物西红柿却能发出响亮动听的声音。
⑤植物的“语言”本质上来说是对外界环境变化做出的反应,就像人类感情中的喜怒哀乐。通过植物的这一特性,人们便可知晓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的交化和需求,从而进行针对性照顾,有效地提升它们的生命力。
(选自《科普中国》,有测改)
(1)文章中第②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2)文章中第③段中加点词语“往往”能否删掉?为什么?
它们所发出的声音往往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3)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植物语言”的特点。
(4)“植物活性翻译机”的发明,让我们发现了生活中许多有趣的现象。也还有许多的发明创造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变化,请你联系现实举一例说明,注意说明语言的科学、严密和准确。
(10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节选的文字,完成1—5题。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文中说:“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这一点现象”指的一项是
A.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
B.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 |
C.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 |
D.文章开头所列举的三种“事实”及有些人的“慨叹”。 |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文中的“有人慨叹”其用意,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号召国人找回曾有的自信力。 |
B.掩盖自己悲观失望、丧失信心的心态。 |
C.批评那些失掉自信力的人。 |
D.表明自己不再仰人鼻息。 |
这段文字采用的批驳方式,正确的一项是
A.直接批驳敌论点。 |
B.通过驳论据来驳敌论点。 |
C.通过驳论证来驳敌论点。 |
D.间接反驳。 |
文中在“他信力”和“自欺力”上加引号,所起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表引用 | B.表强调 | C.表特殊称谓 | D.表讽刺否定 |
从选文看,下面对文章的语言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犀利如刀。 | B.感情色彩浓。 |
C.讽刺意味强。 | D.幽远隽永。 |
阅读《我的叔叔于勒》中节选的文字,完成1—4题。
毫无疑义,父亲是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了,走到我母亲和两个姐姐身边问:“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
母亲有点迟疑不决,她怕花钱;但是两个姐姐赞成。母亲于是很不痛快地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然后转过身对着我,又说:“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
我只好留在母亲身边,觉得这种不同的待遇十分不公道。我一直盯着父亲,看他郑重其事地带着两个女儿和女婿向那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走去。
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了看挤在卖牡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就赶紧向我们走来。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他低声对我母亲说:“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
母亲有点莫名其妙,就问:“哪个于勒?”
父亲说:“就……就是我的弟弟呀。……如果我不知道他现在是在美洲,有很好的地位,我真会以为就是他哩。”
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可是父亲还是放不下心,他说:“克拉丽丝,你去看看吧!最好还是你去把事情弄个清楚,你亲眼去看看。”
母亲站起来去找她两个女儿。我也端详了一下那个人,他又老又脏,满脸皱纹,眼光始终不离开他手里干的活儿。
母亲回来了。我看出她在哆嗦。她很快地说:“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可要多加小心,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从选文看,安排吃牡蛎一情节的主要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让菲利普夫妇有登场亮相的机会。 |
B.让故事的内容真实可信,不是虚构。 |
C.让故事情节得以向前发展。 |
D.让“我”看得清父母虚伪的真面目。 |
文中的“我”叫若瑟夫。用第一人称来写的好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人称很适合于抒情、议论。 |
B.用孩子的眼光来看社会,更加深刻透彻地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的金钱关系。 |
C.这是“我”亲身经历,用第一人称写真实可靠。 |
D.因为“我”是小说的主人公,所以用第一人称便于揭示主旨。 |
她很快地说:“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可要多加小心,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母亲已经认出是于勒,但仍存一线希望,想让丈夫向船长打听证实。 |
B.此时的母亲慌乱、惊恐。 |
C.此时的母亲已经有了警惕,怕被于勒认出来。 |
D.母亲确认那不是于勒,所以让父亲跟船长打听。 |
对选文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作者写菲利普夫妇综合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他们虚伪、自私、贪婪、冷酷的拜金相。 |
B.几种人物描写层次分明地写出人物紧张、恐慌以至失魂落魄的心理状态。 |
C.“我”是菲利普夫妇丑恶灵魂的见证人,从全文看,“我”的行为的“纯真”又衬托出了菲利普夫妇行为的“丑陋”。 |
D.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是外貌描写,作者善于从外貌描写上下工夫,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 |
关于“春运一票难”的主题阅读
每年春运,“回家”的问题,都是舆论和公众关注的焦点,今年亦不例外。
【春运现象】
2014年春运全国客运量达到36.23亿人次,面对如此庞大的客流量,铁路总局可以说是实实在在地给民众交了个底,铁路共有2.578亿人的运能,承担社会总运量的比例还不到十分之一,就算所有火车票售罄,也还有30多亿人买不到。
【一票缘何难】
首先是运力短缺影响。铁路从来都是大众化交通工具,具有票价低、相对安全、舒适的特点,是人民群众出行的首选,所以在小长假、黄金周、春暑运等时段,客流都会聚集铁路。但是铁路运能是一定的,客流高峰期还是有很多人会买不到火车票。
其次是市场机制影响。多年来我国实行铁路低票价,所以大量旅客选择坐火车出行。按照完全竞争条件下的经济学规律,此时价格应上涨,可以抑制需求,把票给愿意出更多钱的人,实现均衡。但是,价格上涨了,很多人就会买不起火车票,为了保证非常需要但又不能够出很多钱的人能够负担得起回家路费,政府控制火车票价上涨,造成在这样的价格条件下,依然有很多人需要火车票,出现供需缺口,即一票难求。
再次是传统思想文化影响。在中国,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是一年的开始,无论离家有多远,一般人都要尽量在除夕时与家人团聚,共度新春。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造成了中国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东部和西部、沿海和内陆、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发展的差距依然很大。各类人才和打工一族,开始了由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由西部向东部,由中小城市向大城市,由内陆向沿海地区的流动和聚集。在春节期间这些人员中的绝大部分如朝圣般的回家,所谓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回家过年已经成为漂泊在外的打工一族具有宗教情结般的信念,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春运人潮。
最后是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地方发展差距拉大是导致春运难的根本原因,首先是经济发展不平衡,试问,能在家里把钱挣了,哪怕少挣点,谁愿意跑到千里之外拼天下,可是在家里和出去打工的回报超过三倍的时候,你还能坐在家里打工吗?其次是教育,学生占到春运总人数的30%,教育资源的不平衡性在春运期间显得很扎眼,为什么我们都要去大城市上学,因为太多的好大学都在大城市。
【七嘴八舌】
火车票“一票难求”,到底何时能解决?
一、网民的诉说
1楼:我国人口多,这是很多现存的社会问题的主要原因。人口问题不是短时间内能解决的,谁也不能!!
2楼:车太少,就是供小于求,这个问题的话,铁道部可以兴建铁路,但是工程巨大,而且春运这种高峰又不是所有时间都会出现,建了那么多,平时没人坐,岂不是又浪费了资源?又为难了吧。所以解决火车票“一票难”问题还需很长时间。
3楼:“一票难求”问题始终得不到明显的改善,根源在于铁路,比如铁路体制僵化、“铁老大”垄断思维作怪、管理服务不到位等等。总而言之,铁路就是产生“一票难求”问题的“罪魁祸首”。
二、官方的诉说
针对这个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铁路总公司副总经理胡亚东说:“改变‘一票难求’没有明确时间表。”胡亚东认为,一票难求折射出的不仅是铁路运输能力问题,还是市场行为和旅客选择的问题。在春运期间,旅客的选择可能高度集中于某一种运输方式,致使这一种运输方式压力激增。应采取综合的措施和手段,平衡各种交通方式的运输能力,发挥社会综合力量,逐步解决一票难求问题。
三、专家学者的诉说
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认为春运时民众买不到火车票是因为火车票价格低,因此为了解决这种“一票难求”和拥挤的情况,火车票应当涨价,抑制需求。
评论家徐向荣认为“一票难求”更应该是社会问题,而不是简简单单的交通问题,将“一票难求”的责任全部归罪于铁路是不公平的,因为这不是铁路单方面努力就能够解决的。“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任何试图在短时间内解决“一票难求”的一蹴而就想法,都是极不现实的。只有逐步消除城乡差别、地区差距,全面改革户籍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结合上面几则材料,说说为什么改变‘一票难求’没有明确时间表?
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1楼网民认为解决人口问题是控制“一票难”问题的唯一办法。 |
B.2楼网民认为扩建铁路是理想的解决“一票难”问题的办法,但是不现实。 |
C.3楼网民认为要解决“一票难”问题,就要从根本上改革铁路制度,改变铁路人的思想。 |
D.评论家徐向荣认为解决“一票难”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
对于经济学家茅于轼所提出的“春运时,火车票应当涨价来抑制需求”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请结合上面几则材料,为解决铁路“一票难”问题提几个对策。
(一)
我真的已经可耻地长大了
⑴我挂掉电话就后悔了。
⑵今天第一次接到父亲电话是在报刊编辑的课堂上,看到来电显示出“俺爹”两个字,我犹豫了一下,这是上大学以来父亲第一次用他的手机给我打电话,但最终还是挂掉了。
⑶这几天我一直在咳嗽,胸里老是闷闷的,即使已经按照医嘱喝水喝得一到下课就往厕所冲。上周莫名其妙的发起烧来,一直在39度左右徘徊,最终咬咬牙第一次走进了校医院。等到输完三次点滴后,我才鼓起勇气给家里打了个电话,简单地说一句:“大三了,终于感冒了。”
⑷母亲狠狠地骂了我,从为什么不注意,到一定要再打几个星期点滴,再到让大夫多开点药云云。我在电话这头一个劲儿嗯嗯嗯。母亲依然在千里之外的家里唠叨着。我就跟母亲打哈哈,说要不你来看我呀!
⑸结果母亲并没有来,父亲却要来了。
⑹下课后又收到了父亲的第二个电话。父亲在电话那头喘着粗气,我在火车站呢,下午六点半的车票,晚上十点多到,到了北京南站后怎么走?
⑺我就那么在清华熙熙攘攘的主干道上怔住了。我仿佛看到了父亲拿着大包小包里装满了感冒药和各种吃食,父亲那矮小的身材在十月一日前的火车站里一定显得局促而又焦急。
⑻父亲只来过一次北京,送我来清华报到的时候,他和母亲两个人认真研究了好久才学会了如何坐地铁。为了省一个晚上的住宿费,两人在火车站的候车厅里硬是坐了一个晚上。这些都是后来他们当笑话讲给我的,还补充说北京的饭菜好贵,在火车站吃一碗泡面要5块钱,加满开水还要再加1块。
⑼而此刻父亲又要来北京了,只是为了看一下刚得了感冒的儿子。父亲在电话那边讲着,早上母亲开车去县城买菜,也没跟他商量一声就去买了一张来北京的动车票。中午的时候,母亲催着父亲去理发,父亲说,又不过节怎么那么着急理发?母亲说,有好事儿!于是,父亲才知道了自己要来北京看我。家里忙,必须有人守着,母亲便决定留下来。
⑽我眼里一阵酸涩。
⑾但所谓的理智马上让我回到了现实,我嗫嚅着跟父亲说,还是不要来了吧!这两天太忙。父亲说,没事儿,我一个人四处溜达就行。我说,那怎么行,还是改天我陪你吧,再说来一趟花上五六百块钱还没玩儿好,多不值啊。父亲弱弱地说,那我去退票?我说,还有回家的公交车吗?父亲说,不知道啊,这里雨下得挺大的。
⑿我说不下去了,压抑着疯狂想要咳嗽的胸膛,说,我打电话问问娘吧。
⒀退就退吧,母亲说,我待会儿去车站接他。
⒁我把母亲的电话挂了,挂掉电话我就后悔了。我有一堆理由去拒绝父亲的到来,却没有想想我也可以有无数的方法去迎接父亲的到来。我忽然为自己的心狠而感到悲哀和厌恶,脑子里却乱成了一片了。
⒂我掏出手机,找到位于通讯录最上端的“俺爹”,拨了过去。几声忙音过后,父亲接起了电话:我把票退了,手续费只要十块钱,我现在在回家的公交车上呢。
⒃游子的心真是天底下最硬又最软的啊!我可以靠所谓理性把父母精心准备了一整天的希冀用一句话浇灭,我可以在电话这头抑制着咳嗽说病就快要好了,我可以想象到父亲望着车窗上雨水支离破碎的线条心境几多凄凉,我可以回到寝室后埋头在电脑前又开始大学的无聊和虚妄。
⒄这一切我似乎都改变不了,只有神经在被触动的一刻想找个没人的地方结结实实地大哭一场。哭完了蓦然发现:在父母眼里,我依然是个孩子,但我真的已经可耻地长大了。
(选自《意林》校园版2013年第九期)根据文章内容,填写我“因父亲来看望我”心情发生变化的词语。
犹豫→→→→ 结合文章,简析请从下面两个句子中选择一个句子,结合加点词简要赏析。
(1)“父亲弱弱地说,那我去退票”。
(2)母亲狠狠地骂了我,从为什么不注意,到一定要再打几个星期点滴,再到让大夫多开点药云云。
我选择()
赏析:如何理解文章题目“我真的已经可耻地长大了”中“可耻”的含义?
为什么说“游子的心真是天底下最硬又最软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阅读下文
失去的桑树
徐鲁
①我所居住的武汉东湖路靠近梨园的地方,曾经有一棵巨大的桑树,每年春天,都会结出满树紫红色的桑葚。像这样高大的、能结出满树桑葚的桑树,在城市里是难得见到的。因此,我曾颇为得意地向朋友们炫耀,我家住在这棵犬桑树旁边。
②之所以会有这种炫耀和得意,是因为我曾经为给女儿寻找几片小小的绿色桑叶,而在这个城市到处奔波。那是女儿正在读小学一年级,我家还没有搬到东湖路上的时候。有一天中午,女儿双手捧着一个小纸盒,兴奋地冲我大叫着:“爸爸,蚕宝宝!快看啊,蚕宝宝!”原来,她用自己买橡皮的钱,从校门口的小摊上买了四只白色的小蚕回来。
③呵,四只小小的白白的蚕宝宝,使女儿和我兴奋不已。我们为蚕宝宝换了一个更火的纸盒子,然后铺上了仅有的几片碧绿的桑叶。蚕宝宝长得很快,当然,它们吃得也很多,从早到晚,好像一刻不停地在吃桑叶。
④眼看仅有的桑叫就要被它们吃光了,我和女儿都有点着急了。我向人们打听,附近什么地方有桑树,他们都摇摇头,好像都没注意到哪里有桑树。
⑤桑叶终于被四只正在长身体的小蚕吞吃光了。四只小蚕饥饿难忍,身体不停地扭动着,在寻找着食物,我和女儿看着都觉得心痛,可又毫无办法,女儿急得直掉眼泪,摘来最青、最嫩的小白菜叶子喂小蚕吃,但蚕儿们尝也不尝。
⑥终于,院子里的一个读五年级的小男孩告诉我,他曾找到过一棵桑树,摘过桑叶,不过那地方很远。“管它有多远呢,快带我去!”炎热的正午,我拉上小男孩就上了公交车。坐了四五站路,下了车,又拐过一条胡同,我们果然找到了一棵桑树[ ]一棵真正的桑树。可是,这是一棵什么样的桑树呢?树干、树权、细枝都在,就是没有桑叶,一片也没有!我还从未见过桑叶被人采摘得如此干净的桑树。可怜的桑树,在这个春天和夏天里,不知道放多少人采摘过了呵!连树梢上的小芽都好像被人摘去了!
⑦我于是想到,这么大一个城市,也许正有不少孩子像我的女儿一样,面对着自己喂养的几只小蚕儿流泪呢。
⑧没有找到桑叶,怎么回去向女儿说呢?那四只小蚕,岂不是只好看着它们饿死么?唉,如果是那样,女儿该多么难过!——我这做父亲的,还有什么用昵!连几片桑叶都找不到。
⑨“想想看,还有什么办法,还有什么地方,能够找到桑叶?”我有点可怜巴巴地望着带我来的小男孩。
⑩“坐‘的士’,到郊外的植物园去,那里可以买到桑叶。”小男孩说[ ]我一听,心中大喜。对呀,植物园里,肯定有桑树的。为了拯救那四只小蚕的生命,我拉上小男孩,叫上一辆出租车,又直奔市郊的植物园而去。
⑾我们果然在那里买到了新鲜的、绿色的桑叶,而且买了很多很多。小男孩说,把新鲜的桑叶用食品袋扎好,像放蔬菜一样放在冰箱里,整个夏天,小蚕儿都有新鲜桑叶吃了。我说:“是呀是呀,我怎么就没想到呢!”
⑿更没想到的是,几年之后,我家搬到了东湖路上,我们家竟与一裸高大的桑树为邻了。这就是我为此在好几年间颇为得意的原因。
⒀可是,好景不妊,就在去年,不知什么原因,这棵巨大的桑树,竟然在一衣之间被悄悄地砍伐了,先是只剩下一个粗大的树墩在那里,后来连树墩也没有了。
⒁谁如此粗暴无情,竟然忍心伐倒了这么高大的一棵大桑树?还我桑树!——不,还给大家的桑树!我曾经满怀愤怒地给城建部门、园林部门,给当地的晚报和其他媒体,甚至给市长办公室打过电话,表达了我的惋惜和抗议。最终我得到的解释是:为了道路的扩建。而实际上,这棵大桑树根本就不靠近道路,根本不碍着道路计么事!
⒂“可是它已经在这里活了足有儿十年了吧?它的年龄也许超过了我们居住在这里的许多人,你们有什么权利说要砍倒它就一夜之间砍倒了它?你们[ ]你们还我桑树!还给大家桑树!”我对着电话怒吼着。对方不再说什么,就把电话挂了——
⒃真是欲哭无泪!一棵曾经令我那么得意和自豪、每年都能结出满树满枝紫红色桑摹的大桑树,就这样从我居住的东湖路上永远地消失了。我从它粗壮和高大的样子来判断,它至少已经生长了五十年了。五十年历经风雨、艰辛走过的生命,一夜间就被粗暴地给终结了。愧我无力保护一棵无言的桑树……根据文意,依次填入第⑥、⑩、⒂段方括号内的标点符号最贴规的一项是( )
A.逗号,冒号:句号。 | B.冒号:句号。问号? |
C.破折号——句号。省略号…… | D.破折号——逗号,省略号…… |
从第③——⑾段,“我”的心理状态经历了 兴奋→→→的变化过程。
“我”坐公交、拐胡同终于找到桑树却未见桑叶,“我”又坐“的士”到郊外植物园才买到桑叶,作者为什么要把“我”寻找桑叶的过程写得那么详细?试从全文的结构和内容两方面作简要分析,答案80字左右。。
从全文看,以“失去的桑树”为标题所起的作用是
对本文主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抒写大人和孩子对蚕宝宝的喜爱之情。 |
B.赞扬小男孩不辞辛苦乐于助人的品格。 |
C.谴责人们摧毁大自然生命的粗暴行径。 |
D.启示人们应在城市多种桑树以便养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