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问题。

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四》)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请广于君

推而广之

广开言路

大庭广众

B.以大易小

轻而易举

平易近人

易如反掌

C.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欲擒故纵

畅所欲言

欲盖弥彰

D.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闻风丧胆

闻鸡起舞

闻名遐迩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愿终守之/已而之细柳军

B.安陵君其许寡人/其真无马邪

C.以头抢地尔/不以物喜

D.而君逆寡人者/人不知而不愠

(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战国策》主要记述战国时代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互相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反映当时各诸侯国、各阶级、阶层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和斗争。本文选自于《战国策•魏策四》,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人物的对白。

B.选文写韩魏灭亡之后,附属于秦的安陵国君臣对强秦的最后一次抗争。唐雎临危受命,在秦庭不卑不亢,斗智斗勇,最终让不可一世的秦王屈服,维护了安陵国的尊严。

C.本文叙事,把人物放在充满矛盾、紧张激烈的斗争场面中来刻画,情节有开端,有发展,有高潮,人物个性鲜明。所以,更应该从文学的角度来解读这篇作品,关注它的立意和表现手法。

D.唐雎列举专诸、聂政、要离行刺之事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向秦王暗示了自己将效法这三位有才能有胆识的人,不惜拼命与秦王斗争到底。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②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5)本文通过人物语言塑造了唐雎这一“士”的形象,仿照示例。请对链接材料中晏婴的语言艺术加以分析。

【链接材料】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节选自《晏子春秋》)

示例:

句子: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分析:面对秦王的傲慢自大和咄咄逼人,唐雎沉着应对。先重复安陵君已经说过的理由“受地于先王”﹣﹣不肯易地是要守先人之土;进而以“虽……岂……”的措辞,强化了“守土不易地”的立场,同时揭露秦王以空言索人国土的蛮横无理。不过,作为外交辞令,唐雎的话只说己方态度,并未直斥暴秦,义正词严,有理有节。

句子:  

分析: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一词多义 文言实词 文言翻译 文言文阅读综合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尊君在()(2)与儿女讲论文义。()(3)撒盐空中差可。()(4)相而去()(5)元方入门不()(6)未若柳絮风起。()(7)友人惭,下车之。()(8)去后至()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通过本文可知元方是怎能样的一个孩子?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请谈谈你对元方这一行为的看法。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解释加点的词
(1)太丘去:______________(2)尊君在:______________
(3)下车之:______________(4)陈太丘与友行:______________
(5)去后至:______________(6)相而去:______________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第一句话点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客而不是陈太丘。
B.“元方入门不顾”一句的意思是元方奋不顾身的进去了。
C.本文选自《世说新语》,是由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D.“尊君”、“家君”:前者是敬词,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后者是谦词,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阅读上文后,你明白了一些什么道理?
解释加点字并翻译句子。
(1)人不知而不,不亦君子乎?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昼夜。”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完成后面问题。
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④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 不亦()乎② 人不知而不()
③ 吾日三()吾身④ 不()矩
翻译下列句子
①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②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吾日三省吾身”从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从中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的修养。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待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 与友()行② 去后()至
③相()而去④ 下车()之
“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何不同?
① 君:② 尊君:
③ 家君:
“友人惭”的原因是什么?(可用原文语句回答)
通过读文可知元方是个怎样的孩子?你如何评价元方的“入门不顾”?
学习本文,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

童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⑴明察()秋毫⑵项为之强()
⑶徐()喷以烟⑷物外之()趣
⑸盖一癞虾蟆() ⑹驱之()别院
翻译下列句子。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译文:
(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译文:
本文描写了童年时代的哪三件“物外之趣”,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