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各题。
【甲】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范仲淹《岳阳楼记》节选)
【乙】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
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 ①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 ②无所不快;而况乎灌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 ③睹其为快也哉!
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苏辙《黄州快哉亭记》节选)
【注释】:①会计:是指征收钱谷,管理财务行政等事务。②蓬户瓮牖:蓬户,用蓬草编门;瓮牖,用破瓮做窗。③乌:哪里。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属予作文以记之 |
属:同"嘱",嘱托 |
B. 微斯人,吾谁与归 |
微:如果没有 |
C.穷耳目之胜以自 适 |
适:到、往 |
D. 窃会计之余功 |
窃:偷得,这里指"利用"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乃重修岳阳楼 |
乃不知有汉 |
B.览物 之情 |
无丝竹 之乱耳 |
C.不 以谪为患 |
弗敢专也,必 以分人 |
D. 而况乎灌长江之清流 |
由是则生 而有不用也 |
(3)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
甲文作者开篇即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肯定了好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期间的政绩。 |
B. |
乙文以"江"字先行,运用铺陈的手法,描绘出一个阔大雄伟的背景,使得小巧玲珑的亭台与之形成鲜明的对照。 |
C. |
甲乙两文都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融叙事、写景、议论、抒情于一体,都体现出了旷达的人生态度。 |
D. |
乙文把张梦得与骚人思士面对同样景色的态度作了对比,从中可以看出他的快乐与甲文中的"乐"内涵是一致的。 |
(4)翻译下列句子。
①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②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
文言文阅读。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乙】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①病笃,召亮于成都。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②,必能安国,终定大事③,若嗣子④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⑤。”亮涕泣曰:“臣敢⑥竭股肱⑦之力,效⑧忠贞之节,继之以死⑨!”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注释:①永安:即白帝城 ②曹丕:曹操之子③大事:此指灭魏灭吴,统一中国④嗣子:指刘禅,嗣:继承⑤自取:自己取而代之⑥敢:谦词,有冒昧的意思⑦股肱(ɡōnɡ):比喻辅佐之臣⑧效:献出,呈献⑨:继之以死:一直到死【甲】文段选自,作者
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
①躬耕于南阳()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③若嗣子可辅()④事之如父()下列划线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3分)
A.奉命于危难之间 | B.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C.事之如父 | D.效忠贞之节 |
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②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分别概括两文主要事件,结合事件分析诸葛亮的形象?
文言文阅读。( 10分)
王冕①,字元章。幼贫,父使牧牛,窃入学舍听诸生读书,暮乃反,亡其牛,父怒挞②之,已而③复然。母曰:“儿痴如此,曷④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夜坐佛膝上,映长明灯读书。会稽⑤韩性⑥闻而异之,录为弟子,遂称通儒。⑥。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
注释:①王冕:人名。②挞:打。③已而:不久。④“曷”通“何”,为什么。⑤会稽:地名,浙江绍兴。⑥韩性:人名。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1)暮乃反() (2)韩性闻而异之()
(3)遂称通儒() (4)窃入学舍()翻译句子。 ( 3分)
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你最喜欢文中哪个人物,说说喜欢的理由。 (3分)
文言文阅读。
《桃 花 源 记》 (节选)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1) 阡陌交通()(2)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男有分,女有归()(4)盗窃乱贼而不作()下列句中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天下为公 B 具答之大道之行也
C 屋舍俨然若听茶声然 D 启窗而观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翻译句子。 ( 4分)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3 分)()
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B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C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D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阅读选文,举例说明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和“大道之行也”描绘得“大同”社会的相似之处? (3分)
文言文阅读。
元祐①初,山谷②与东坡、钱穆父同游京师宝梵寺。饭罢,山谷作草书数纸,东坡甚称赏之。穆父从旁观曰:“鲁直之字近于俗。”山谷日:“何故?”穆父曰:“无他,但未见怀素真迹尔。”山谷心颇疑之,自后不肯为人作草书。绍圣③中,谪居涪陵④,始见怀素⑤《自叙》于石杨休家。因借之以归,摹临累日,几废寝食。自此顿悟草法,下笔飞动,与元祜以前所书大异。始信穆父之言不诬⑥,而穆父死已久矣。故山谷尝自谓得草书于涪陵,恨穆父不及见也。
(选自曾敏行《独醒杂志》)
【注释】①元祜:宋哲宗赵煦年号。②山谷: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宋四大书法家”之一,下文的“钱穆父”、“石杨休”都是人名。③绍圣:宋哲宗赵煦年号。④涪陵:地名。⑤怀素:唐代大法家,以善“狂草”出名。存世书迹《自叙》对后世影响很大。⑥不诬:不假。用“/“给文中画线句子划分良朗读节奏。(只划一处)(2分)
与元祐以前所书大异解释文中划线词语。(4分)
(1)饭罢( ) (2) 谪居涪陵( )
(3)摹临累日()(4)而穆父死已久矣()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故山谷尝自谓得草书于涪陵,恨穆父不及见也。山谷草法从“近于俗”到“下笔飞动”,是哪三个重要原因促成?请根据文中信息概括。(3分)
文言文阅读。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1)又何间焉()(2)肉食者鄙()
(3)小大之狱()(4)故克之()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曹刿的远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