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图1是某学习小组在实验室制取气体时准备的一些装置,据图回答:
①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较纯净氧气应选用的装置是 (填序号)。
②选用装置B、C组合在实验室制取CO2,其验满的方法是 ,若改用装置F制备CO2,其优点是 。
(2)小雨同学在探究Al、Fe、Cu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实验中,设计方案如图2:
①B试管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有 。
②A试管中小雨在很长时间内都未观察到预期的实验现象,其原因可能是 。
③实验成功后,小雨把两支试管中所有物质一并倒入烧杯中,充分反应后,烧杯中仍有不溶性固体,为此,小雨继续展开探究。
[提出问题]不溶性固体中含有哪些成分?
[实验并得出结论]过滤,向滤出的不溶性固体滴加足量的稀硫酸,有气泡冒出,则该不溶性固体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 ,一定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反思与评价]小军同学用表面积相等的以上三种金属片分别与等浓度等体积的稀盐酸反应完成同样的探究,却意外发现铁片中加稀盐酸后,溶液变为黄色,试分析其原因: (用化学方程式回答)。
[拓展应用]小军实验结束后,将废液集中,经检测其中盐酸过量,还需处理至pH=7后排放,处理废液时除需pH试纸外可供选择的下列物质中不适合的是 (填序号)。
a.NaOH溶液 b.AgNO3溶液 c.NaHCO3溶液 d.生石灰 e.石蕊试液
有一包白色固体样品,可能由硫酸钠、氢氧化钠、碳酸钙、氯化钡、氯化镁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为探究该样品的组成,某小组取适量样品按下列流程进行实验。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过滤操作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 ,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
(2)滤渣a的成分是 ,滤液中溶质的成分除氯化钠还有 ,白色沉淀b的成份是 。
(3)若现象①"滤渣全部溶解"变为"滤渣部分溶解",其他现象不变,则原样品中不能确定是否存在的物质是 。
某班学生分三组分别做了二氧化碳制取和性质验证实验,如图所示。实验结束后,老师取两份等质量的丙废液,分别与甲、乙废液混合,将甲废液与丙废液倒入烧杯A中,有白色沉淀生成;将乙废液与丙废液倒入烧杯B中,有气泡产生。请填空:
(1)甲废液与乙废液所含溶质的成分可能不同的是 (用化学式填空,下同)
(2)烧杯A中沉淀的成分一定有 。
(3)另取少量丙废液样品,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过滤,向滤液中滴加氯化铁溶液,观察到有红褐色沉淀生成,未发现其他明显现象。由此推测出,丙废液溶质的成分是 ,丙废液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烧杯A的上层清液中溶质的成分一定有 。
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某同学设计如图所示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请填空:
(1)实验1采用科学探究中的控制变量法,该实验控制的变量是 。
(2)实验1中干石蕊纸花喷水后放入二氧化碳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实验2是在实验1的基础上设计的创新改进实验,将二氧化碳缓慢通入竖直放置的玻璃管中,能观察到第 (填序号)号棉球先变色,通过此现象可获得关于二氧化碳的另外一条性质是 。
t 1℃时,将a、b两种固体各18g,分别加入到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甲所示,升温到t 2℃时,现象如图乙所示,a、b两种固体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丙所示。
请填空:
(1)从t 1℃到t 2℃的变化过程中,一直处于饱和状态的是 (填"a"或"b")的溶液。
(2)图丙中曲线M表示的是 (填"a"或"b")的溶解度曲线。
(3)若a中混有少量的b,可采用 结晶的方法提纯a。
酸奶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食品,如表是某酸奶外包装上标识的营养成分表.
项目 |
能量 |
蛋白质 |
脂肪 |
糖类 |
钠 |
每100g |
329kJ |
2.6g |
3.1g |
10.0g |
60mg |
请填写下列空格:
(1)酸奶中的 在消化道内会逐渐被分解成可被人体吸收的多种氨基酸.
(2)脂肪在人体内分解、氧化释放出能量的过程,是将 能转化为热能.
(3)蔗糖(C 12H 22O 11)是酸奶中的一种糖类物质,蔗糖的组成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最简整数比) .
(4)在选择制作酸奶包装盒的材料时,从化学性质的角度分析该材料应具备 的特点(填写一条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