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议论文阅读
别总踩着别人脚步走路
陈 凌
①散发传统文化气息的故宫日历、印有个性话语的折扇、以“御花园彩石甬路”为主题的五彩耳钉……近来故宫博物院及其文创产品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一时间,把故宫文化带回家,在朋友圈晒一晒来自故宫的礼物,成为风尚。
②在晒景、晒娃、晒自拍居多的朋友圈,百年文物缘何走红?“既富有时代气息,有意思;也饱含历史厚重感,有韵味。古典基础上的点滴创新,铸就了故宫文创产品活着的灵魂。”一位网友的评价,道出了其中的缘由。倘若原封不动地把日历、折扇搬到市场,即便有人青睐,恐怕也很难引一时风骚。相反,不管是与互联网联姻,还是接地气的创意,正是在渠道和内容上的更进一步,才让这些高大上的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③其实,文化最忌炒冷饭,最讲求创新创造。从写就一篇翰墨短文,到熔铸一个城市的精神文化,无不需要贯注创新之魂。清代画家郑板桥自幼爱好书法,勤学苦练,临摹各家字帖,可总觉得自己进步不大,为此深感苦恼。他的妻子一语点破:“人各有一体,你体是你体;人体是人体,你老在别人的体上缠什么?”郑板桥猛然醒悟。此后,他力求创新,开创出了“板桥体”。“踩着别人脚步走路的人,永远不会留下自己的脚印。”一味固守,千篇一律,只会让文化丧失活力;善于推陈出新,呼吸现代新鲜的氧气,才能不断让文化绽放新芽,枝繁叶茂。
④反观当下,一些文化现象仍值得我们反思。比如,有的书籍,毫无创见不说,内容还东拼西凑,被人戏谑为“垃圾书”;有的综艺节目,千篇一律地从国外引入相似模式,结果水土不服,观众不买账;还有的电影,奉行“拿来主义”,剧情场景总是“借鉴”他人作品,屡陷抄袭漩涡,等等。正如美学家朱光潜所言:“老是那样四平八稳,没有一点精彩,不是‘庸’就是‘俗’,虽是天天在弄那些玩意,却到老没有进步……一稳就定,一定就一成不变,由熟以至于滥,至于滑。”从这个意义而言,故宫文物的走红,既是一种警醒,更是一种启示。
⑤“只见汪洋就以为没有大陆的人,不过是拙劣的探索者。”很多时候,我们慨叹无法抵达新的彼岸,究其缘由,与其说是因为文化创新思绪干涸,倒不如说是因为对自身挖掘得不够透彻。《南史》曾载,宋文帝时有一位名为陆澄的学士,好学博览,行、坐、食手不释卷,时称“硕学”,可其晚年想撰写一部《宋书》,却始终不成。原因在于,他是读了很多书,却一知半解。时人王俭戏称:“陆公,书橱也。”囫囵吞枣,难免思绪短路;甘做“书橱”,何谈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
⑥“有时需要离开常走的大道,潜入森林,你就肯定会发现前所未见的东西。”文化创新这条新路上,或许有绊脚的石头,或许有拦路的枯枝,但不管怎样,一番披荆斩棘之后,我们必将发现一个更丰富、更精彩的世界。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5月30日第4版,有删改)
(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文章开头引用故宫文物走红的例子有何作用?
(3)请简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4)结合全文内容,说说第⑥段中的“绊脚的石头”喻指什么。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中国大米(有改动)
石毅
①一般来说,市面上所售的国产大米大体分为粳米和籼米,由于粳米多产自北方,而籼米所出南方,所以人们一般简单地以南方米和北方米概括之。
②聂凤乔所著的《中国烹饪原料大典》上提供了最基本的判别原则:粳米粒型短而宽厚,一般呈椭圆形,腹白(大米腹部不透明的白斑)、心白(白斑在米粒的中心部分则被称为心白)较小,色泽蜡白有光泽,透明或半透明;而籼米呈长椭圆形,腹白较大,色泽灰白无光,呈半透明状。绝大部分人都认为粳米口味好于籼米。我国最好的大米产区一般都在东北三省,蒸煮出来食味最佳,但籼米由于黏性较差,颗颗分明,南方的一些炒饭多用籼米来做。
③若是按照生长期长短,大米又可分为早稻、中稻、晚稻3类。早稻生长期80-120天,多在7月份收获,米粒腹白较多,米质蓬松;中稻生长期120-150天,多在初秋收获;晚稻生长期150-170天,多在11月份收获,米粒坚实,腹白少。通常说来,生长期越长,大米的食味越好。
④中国在栽培水稻方面历史悠久,各地都有许多名优品种。天津出产的“小站米”洁白半透明,做饭柔软可口;江西南城的“麻姑米”,米色如银,形似珍珠,煮粥香甜黏稠;江苏的“薄稻”,米粒扁圆,质坚硬而淀粉含量高;江西万年的“贡米”,体大粒长似梭,做饭松软香浓;四川宣汉的“桃花米”,色白泛青,做饭晶莹光亮,香糯滑润;贵州榕江的“香禾”,煮饭熬粥溢香诱人,有“一地开花香满村,一家做饭香四邻”的说法。各地的大米品种不一而足,但必须承认,大米不同品种之间差异很小,是训练有素的美食家,很难将它们区别开来。
⑤除了产地、品种,市面上常见的大米根据加工程度还包括糙米、非抛光米、抛光米,后两者都属于精米,抛光米的加工程度又比非抛光米更高。
⑥《中国烹饪原料大典》上载,稻米中大量的脂肪、维生素及部分矿物质主要分布于胚部和糊粉层内,粗纤维和矿物质主要分布于皮层,这些部分在研磨加工时多数或全部要碾去,所以除碳水化合物外,其他营养素几乎都随米加工精度的增高而相应减少,尤其是蛋白质和维生素。可以说,加工精度越高的米,营养价值越低。可是在市场上,人们能买到的多是精米,尤其是精米中的抛光米。这又是为什么呢?
⑦抛光的米外形好,吃着口感也好,消费者就认这个。非抛光米的颜色不透,很多消费者不知道,以为这是米不好。至于糙米,口味差,市场需求非常小。
⑧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许多企业不得不将大米抛光加工成极为精细的米,但这么做不仅是营养成分损失了,抛光中损失掉的部分也是对粮食的浪费。文章第②段依次从形状、、、透明程度、及这六方面将粳米和籼米进
行了比较,其中前四点的作用是。请在第④段横线处填上一组恰当的关联词语。
阅读⑤—⑦段⑴根据下图,请写出A、B、C对应的 三种大米的名称。
⑵如果这三种大米都能在市场上买到,有没有一种食用方法能让人们既满足口感,又能摄入较高的营养?请概述你想到的方法并说说理由。
项目 |
每100g生米含 |
|
蛋白质 |
6.0g |
|
脂肪 |
0g |
|
碳水化合物 |
78.6g |
|
钠 |
0mg |
方法:
理由:以下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粳米是北方的米,籼米是南方的米。 |
B.晚稻的食味通常要胜过早稻、中稻。 |
C.划分精米和糙米的标准是外形差异。 |
D.消费者的选择令企业蒙受很大损失。 |
这是一张市场上某品牌大米的营养成分表,请联系文章相关内容,分析一下精细加工对这款大米营养成分可能造成的影响。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海之美
[法]雷·德·古尔蒙
有人问19世纪最独特的发现是什么,也许该回答:是海之美。
这绿或蓝的水,其波浪是微笑或愤怒,这金黄的沙的平原,这灰或黄的峭壁,这一切自古以来就存在,然而没有人看一眼。在一片令人感觉欣喜直至陶醉的景象面前,昨日人们的感觉是冰冷的,是令人厌烦的甚至是恐惧的。人们远非追寻海景,而是将其当作一种危险或丑陋避之唯恐不及。在法国的海岸上,所有旧日的村庄都距海甚远;在滨海城市里,所有旧日的房屋都背朝大海。甚至水手们和渔民们一旦不需要大海,也远远地离开它。至于陆地上的人,他们是怀着恐惧接近大海的。直到1850年,圣米歇尔山还被认为差不多只能用于关押囚犯:人们只把恐其逃逸的人送去。
从什么时候开始,海景被当作一种动人的、美丽的东西而被喜爱,被感觉?这很难说得准确。对大海的兴趣高涨于第二帝国治下,因为有了铁路。不过,诗人们远在这个时期之前就已在咏唱大海了。①总之,是拜伦和夏多布里昂创造了欧洲的海滩并把人送去。在圣马洛,格朗贝岛的绝壁上有夏多布里昂的坟墓,象征着我们感觉的这种演变。他理应长眠于此,没有他,法兰西的海岸也许至今还只有渔夫和鸟雀光顾。
路易十五时代的巴黎人是这样使用大海的:他们把被疯狗咬伤的人送到勒哈佛尔,从悬崖上投进大海。这是对待狂犬病的“良方”,德·塞维尼夫人说过,她的一位女友就这样被推入大海。无疑,一个健康的人若想自己进入这可怕的水中洗一个澡,就会被当作疯子,至少也是近乎傻。这个时期,人只有疯了,才会到海里去。在德·塞维尼夫人的思想里,海的概念是和一种最可怕的疾病联系在一起的。
第一个敢于在海滨度夏、在靠近海浪的地方修建别墅的人,不管他从事何种职业,他肯定有一个独特的灵魂,一种勇敢的精神。也许有一天,有人会写他的历史,也许诗人还会歌颂他,就像贺拉斯歌颂第一位航海者一样。
人们的确很难理解海之美何以如此长久地不为人知。然而反过来说,也许更难理解的是,我们的感觉何以变化得如此之快,今日之人何以在往日他们觉得荒诞或讨厌的景物中发现了这么多的快乐。真的承认,人类的感觉是听命于时髦的。不过,一种曲调如果老了的话,它也并不完全就长眠不醒。感觉实现了一种不可能终结的征服,它并吞了一个新的领域,它将永远地占有其大部分领土。对海景的兴趣有可能不再大增,甚至还有可能略微下降,但绝不会消失。②它已进入我们的血肉,像音乐和文学一样,成为我们美感需求的一部分。无疑,它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许多人可以不去看海,然而一旦爱上它,将会终生不渝。它像一个永不让人生厌的情人,一旦听见了她的声音,他就身不由己地服从。
大海对过去世世代代的人来说,是冷漠的或者敌对的;在某些人今日对它的喜悦之情中,仍有一些过往的影响。 一个失了根的人或者一个漂泊的人,一直生活在海边,他也许会比别人更容易受到海滩和波浪的吸引。也许,如果不曾失了根,他会无动于衷地看那一片他虔诚静观的风景。有些美的景色,当人是其创造者的时候,并不能很好地品位,必须走出来,站得远一些,才能真正地体会其魅力。
故大海使我们愉悦的原因不出下面两端:或者这在我们的感觉中是全新的,从未见过的;或者这是一种远古的东西,一种在我们内心深处重新萌发的返祖性的古老回忆。
当大海不为人知的时候,当大海孤独寂寞的时候,它仍然是美的!
(选自《读者》,有删改)19世纪以前,人们对大海的态度是什么?
答:联系语境,理解文中句①、句②的含义。
(1)句①:
(2)句②:第4段中列举德·塞维尼夫人的女友的例子,有何作用?
答:结合本文内容,阅读下列材料,说说材料中的“恐惧”和本文第2段中的“恐惧”的含义有何不同。
于是,我跟着尖叫不已的女儿走下海去。沁凉的海水翻卷着雪白的浪花涌上身来,淹没了所有恐惧而又惊喜的孩子们。这一份在刹那之间得到的恐惧和惊喜,用不着任何事先的准备和安排,也是任何准备和安排都不可能得到的。在这一刹那,女儿开始了自己一个人和大海的相遇。也许有一天她会明白,自己和所有走到海边来的人一样,终其一生都将无法穷尽这一份浩茫无涯的恐惧和惊喜。
(李锐《看海》)
阅读《蝈蝈与蛐蛐》,回答问题。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隐藏在阴凉的林中,就有一种声音
在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上飘荡,
那就是蝈蝈的乐音啊! 它争先
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
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
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
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
一片宁静,从炉边就弹起了
蛐蛐的歌儿,在逐渐升高的暖气,
昏昏欲睡中,人们感到那声音
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蝈蝈与蛐蛐》中,诗人为什么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答:分析虫鸣的象征意义。
答:诗人以简约的诗句讴歌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由。
答: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宁静是有“地力”的土壤张峪铭
土地是要休息的,它如人一样。
当季节将一床雪袄冰被覆盖在大地上的时候,我知道,这是让土地好好休眠——累了几个季节,长了几季庄稼,也该歇歇了。于是土地在冰封的河流下,在厚厚的雪被里,慢慢进入了梦乡。瘦了的土地,在梦中渐渐恢复了“地力”,一觉醒来,又以蓄足了的精力,去催生万物。是啊,没有“地力”的土壤,任何种子也找不到生命的方向。
人也是需要休息的,还需要宁静。宁静是一幅画的底色,单一而纯清,你可在上面演绎色彩的故事;宁静是一块土地,肥沃而平坦,你可以在里面播撒智慧的种子。宁静可以致远。要想让自己促狭的心胸变得宽阔,人必须在宁静中拓展自己思维的疆土。
苏东坡踌躇满志时,虽也是才华横溢,但在尔虞我诈的朝廷,写就的文章也不过是应景之作。当其绚丽的生活坠入谷底,瞬间只剩下一片灰暗之色。无车马之喧,也无恭维之言。宁静,宁静得没有半声问候,只闻自己的心跳;沉淀,沉淀得没有一丝亮光,只有泥土的颜色。于是思维在漫长的宁静中,发酵成“地力”旺盛的土壤,渐渐地有了“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达观豪放,也就有了《赤壁赋》与《赤壁怀古》的不朽华章。台湾作家林清玄说:“我们如果有颗宁静的心,即使是默默坐着,也可以感受到时间一步一步从心头踩过。”能感受被时间的脚步踩过的心田,接通了地气与天光,思想怎能不生出万丈光芒?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说,他小说中的奇妙想象,得益于当年放羊的牧场。偌大的牧场只有他和十几只羊。他躺在辽阔的草地上,是牧场上唯一的主宰。蓝天下,宁静中,风在动,云在飘,他的思绪也在飞。是宁静激活了他奇特的想象,是宁静积蓄了他生命的能量。
可现代许多人,在物质富足的时候,却越来越难以让自己宁静下来。生活的快节奏,让心疲于奔命;物质的强烈欲望,让心痛苦不堪。于是,人们将心灵寄托在热闹之中。在觥筹交错中,喝着热闹的酒;在霓虹闪烁里,唱着嬉闹的歌。没有宏大的布置不算排场,没有雷动的掌声不会说话……不闹点响动,人就不踏实,就如走夜路,故意吹着口哨给自己壮胆。可叹的是,想在喧嚣里求取,想在纷闹中扩充,只能得一时之满足,最后,心灵反遭紧缩包围。到头来,生存的土壤日益变浅,“地力”渐渐消失,上面只能长些浅根杂草了。
星云大师说过,愿望太多就增加烦恼,烦恼多了心就无法宁静,就更空虚。在名和利上,不要过分追求“拥有”,要用宁静的心去感受“有”与“无”,“有”带来的安乐是有限的,“无”带来的安乐是无限的。腾出物欲空间,让宁静驻在心中,你就能修炼得内心强大,修炼得百毒不侵。
心烦意乱,不能宁静,你的思想像狂风吹过的苇草,七零八落;热衷喧闹,拒绝宁静,你的智慧如月迷津渡,楼台雾锁。正如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没有了宁静,也就没有了灵感,文思枯竭,智慧长不出新芽,也守不住曾经。
大智者莫不是气定神闲,如得道之高僧,在慌乱的小沙弥面前,依然镇静自若。心有宁静,无故加之而不怒,骤然临之而不惊。因为明白,来的终究要来,去的终将要去。宁静筑就了心里强大的基石,承载着大德、大智与大勇。所谓急中生智,也只不过将脑中一切无关的事,快速调为“静音”状态,顿时生出化解危难的智慧。
静能修身,静能生慧。因为宁静的心,是有“地力”的土壤。
《 人民文摘 》2013年第9期人和土地一样需要“宁静”。细心阅读一至五段,体会东坡和莫言的事例,为什么说宁静是有“地力”的土壤?
作者认为现代许多人难以宁静下来的原因是什么?这类人的思想走进了什么样的误区?
联系全文,谈谈你对第七段中“‘无’带来的安乐是无限的”这句话的理解。
本文语言优美,富有特色。试赏析文中划线的语句。
心烦意乱,不能宁静,你的思想像狂风吹过的苇草,七零八落;热衷喧闹,拒绝宁静,你的智慧如月迷津渡,楼台雾锁。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我家有女初长成尤今
在上海的一家餐馆里。
负责为我们上菜的那位女侍,年轻得像是树上的一片嫩叶。
她捧上蒸鱼时,盘子倾斜,腥膻的鱼汁鲁莽地直淋而下,泼洒在我搁于椅子的皮包上!我本能地跳了起来,布满阴霾的脸变成了欲雨的天。
可是,我还没有发作,我亲爱的女儿便旋风似地站了起来,快步走到女侍身旁,露出了极为温柔的笑脸,拍了拍她的肩膀说:“不碍事,没关系。”女侍如受惊的小犬,手足无措地看着我的皮包,嗫嚅地说:“我,我去拿抹布来……”万万没想到,女儿居然说:“没事,回家洗洗就干净了。你去做事吧,真的,没关系的,不必放在心上。”女儿的口气十分柔和,倒好似做错事的人是她。
我瞪着女儿,觉得自己像一只气球,气装得过满,要爆炸却又爆不了,不免辛苦。
女儿平静地看着我,在餐馆明亮的灯火下,我清清楚楚地看到,她大大的眸子里,竟然镀着一层薄薄的泪光。
当天晚上,返回旅馆之后,母女俩齐齐躺在床上,她这才亮出了葫芦里所卖的药。
负笈伦敦3年,为了训练她的独立性,我和先生在大学的假期里不让她回家,我们要她自行策划背包旅行,也希望她在英国试试兼职打工的滋味儿。
活泼外向的女儿,在家里十指不沾阳春水,粗工细活都轮不到她,然而到了人生地不熟的英国,却选择当女侍来体验生活。
第一天上工,她便闯祸了。
她被分配到厨房去清洗酒杯,那些透亮精致的高脚玻璃杯,一只只薄如蝉翼,只要力道稍稍重一点,便会破成一堆晶亮的碎片。女儿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好不容易将那一大堆好似一辈子也洗不完的酒杯洗干净,刚松了一口气,没想到身子一歪,一个趔趄撞倒了杯子,杯子应声倒地,“哐啷,哐啷”连续不断的一串串清脆响声过后,酒杯全变成了地上闪闪烁烁的玻璃碎片。
“妈妈,那一刻,我真有堕入地狱的感觉。”女儿的声音里还残存着些许惊悸,“可是,您知道领班有什么反应吗?她不慌不忙地走了过来,搂住我说:‘亲爱的,你没事吧?’接着,又转过头去吩咐其他员工:‘赶快把碎片打扫干净吧!’对我,她连半句责备的话都没有!”
还有一次,女儿在倒酒时,不小心把鲜红如血的葡萄酒倒在顾客乳白色的衣裙上,好似刻意为她在衣裙上栽种了一季残缺的九重葛。原以为顾客会大发雷霆,没想到她反倒过来安慰女儿:“没关系,酒渍嘛,不难洗。”说着,站起来,轻轻拍拍女儿的肩膀,便静悄悄地走进了洗手间,不张扬,更不叫嚣,把眼前这只惊弓之鸟安抚成了梁上的小燕子。
女儿的声音充满了感情:“妈妈,既然别人能原谅我的过失,您就把其他犯错的人当成是您的女儿,原谅她们吧!”此刻,在这静谧的夜里,我眼眶全湿。
(《人民文摘》2013年第5期)本文围绕中心描写了三件事,这些事表现出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年轻得像是树上的一片嫩叶”这句话在表达和结构上各有什么作用
本文词语极富表现力,试选一词分析其表达效果。
示例:“鲁莽”――用人的性格比拟鱼汁,既形象突出了鱼汁淋下的突然和猝不及防,又含蓄地表现了我当时不满的情绪。第一件事后女儿“大大的眸子里,竟然镀着一层薄薄的泪光”,而文章结尾“我眼眶全湿”,母女俩的泪性质一样吗?请结合全文分别谈谈你的理解。
标题“我家有女初长成”的含义是什么?
文章结尾女儿的话让你想到了课内学过的哪一句古代名言?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女儿这句话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