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古诗词《水调歌头》,完成13﹣16题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这首词的作者是 (朝代)的 (人名)(2分)
(2)词中“ , ”表达了词人不为离愁别苦所束缚的乐观思想,也表达了词人的美好愿望。(2分)
(3)下面对于本首词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起舞弄清影”是作者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
B.词中“我欲”、“又恐”、“何似”之间的矛盾转折,显示了作者感情的波澜起伏。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既是对远方亲人的怀念,也是一种祝福。
D.本词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说明,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胸襟。
(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包含了什么哲理?试简要分析。
答: 。(2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4分)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首诗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诗的一二句写的是__________。三四句借花喻人,抒发了诗人的__________。(每空限填一个词语)
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阅读下面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描写破山寺禅院花木茂盛,环境幽雅清静的两句诗是:
诗中的后两句,先说“万籁此都寂”,又说“但余钟磬音”,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剑外:四川剑阁以南,指梓州一带。唐朝都城长安在剑阁东北。当时以长安为中心,所以剑阁以南称剑外。蓟北:现在河北省北部和北京市一带。那里当时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解释下列词语。
(1)妻子:
(2)纵酒: 诗中哪句点明了“闻讯”的地点?
诗中哪个词语揭示了全诗的主题?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诗人听到消息后,百感交集。诗中是如何描述这一点的?试做简要分析。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首诗的体裁是________。
这首诗中最能体现早春景色特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这首诗将早春细雨下的景色与烟柳满街的景色作________,突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能表现这首诗的意境的一项是()
A.清新自然 | B.壮阔雄奇 |
C.含蓄蕴藉 | D.慷慨悲凉 |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朝诗人________。
“烽火连三月”中的“烽火”原指古代边境地区设置烽火台,发现敌情,常烧柴禾升起烟火作为警报,这里借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景象?
解释“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说说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