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说明文。
快递
①早在周代,我国便已出现快递制度。据《周礼•秋官》记载,周王朝的官职中设置了主管邮驿、物流的官员“行夫”,其职责要求是“虽道有难,而不时必达”。实际上,商朝已有近似于现代的快递雏形,这已在殷墟甲骨文中得到证实。
②古代快递主要用于政令、军情的传递,民间使用远没有现代广泛。古代快递员被称为“健步”“邮人”“驿足”“递夫”,如果快递变成慢递,或将邮件递错、丢失等,都将被严惩。
③汉代设“传驿”,用于传递紧急文书。当时的传驿机构已有专用车,这种专用车叫“传车”。当时,用马车快递叫“传”,用马速递称“驿”。东汉以后,“传车”逐渐被淘汰,马成为快递的主要交通工具,称为“马递”。在投递过程中,一般是“换马不换人”,投递员一般跑完全程。
④古代快递对里程、速度都有具体的规定,这叫“程限”。汉代“马递”要求日行四百里,这是当时的速度极限了。隋唐时期,如果是急件,要求日行三百里。更急的,如送赦免文书,则日行五百里。宋代的快递“急脚递”,是在步递和马递的基础上创立的。急脚递并非人力的步递,也是一种马递,要求日行四百里。元代的“急递铺”,更接近今天的快递公司,程限与宋代一样。
⑤现代快递是物流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特点是“快”,能够在短时间内将物品运达目标地点。但是,由于要经过不同的站点,环节较多,易使物品流失或损坏,安全系数相对较低。
⑥现代快递,由于运输方式和客户需求的不同,通常分为不同的快递服务种类,具体如下:
类别 |
类型 |
特点 |
运输方式 |
航空快运 |
最为快捷,已经成为快递的常用方式之一 |
公路快运 |
是目前运输量最大的快递方式 |
|
铁路快运 |
运量大、安全、准时 |
|
水上快运 |
适合大宗物品尤其是有时间需求的特殊物品的运输。 |
|
运输 速度 |
特快专递 |
门到门或桌到桌服务,速度更快,多是紧急的小物品,以文件和小包裹为主 |
一般快递 |
速度和安全系数都一般,适合一般物品 |
⑦目前我国有8000多家快递企业,从业人员达到90多万,已经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的快递国家。2015年快递业务量完成206亿件,同比增长48%,最高日处理量超过1.6亿件;快递业务收入2760亿元,同比增长35%;预计2016年业务量完成275亿件,同比增长34%;快递业务收入3530亿元,同比增长28%.中国快递行 业目前处于国内快递行业和国际快递巨头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相对国际快递巨头而言,中国快递企业业务发展程度还很低,现在的快递业务量还不到GDP的0.3%,与发达国家达到GDP的1%相比差距还很大。
(根据《读书文摘》等资料整理)
(1)阅读全文,比较古代快递与现代快递的异同。
(2)本文语言准确严谨,请以第①段划线句为例加以简要分析。
(3)请指出文章第⑥段使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什么是现代快递。
(5)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我国古代,快递最早出现在商朝,快递员被称为“健步”“邮人”“驿足”“行夫”。
B.我国快递业发展很快,已经跃升为全球第二大快递国家,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
C.文章第⑦段主要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让我们对中国快递业的发展形势有了更加具体情形的认识。
D.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主要是逻辑顺序,其次是时间顺序,例如文章第④段对“程限”的介绍。
【三】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选自《论语 子罕》
【注】九夷:古代称东方的九种民族。亦指其所居之地。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有仙则 名 |
名: |
|
② 斯是陋室 |
斯: |
|
③谈笑有 鸿儒 |
鸿儒: |
|
④无 案牍之劳形 |
案牍: |
|
⑤子 欲居九夷 |
欲: |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②或曰:"陋,如之何?"
(3)【甲】【乙】两段文字中"何陋之有"的根本原因分别是" "和" "。(用原文语句填空)
(4)两段文字都表现了美好的君子形象。从中你能看出"君子"应具有怎样的情操?
阅读回答问题。
【二】
扁担的一生
范宇
①在村庄的记忆里,几乎任何时间、任何角落都能见到扁担的身影。挑粪、挑种子、挑谷子、挑土豆、挑橘子……农人在土地上的所有倾注与收获,都与扁担密不可分。扁担就是农人的精神脊梁,让他们挑起一个家庭重担的同时,也挑起了一个村庄沉重的历史与殷殷期盼。
② 。母亲嫁给父亲时,半背篼谷子便是全部的家当。泥墙茅顶的房子破败不堪,常常在狂风骤雨中摇摇欲坠,只有立于墙角略弯的扁担显得精神抖擞,给人信心与希望。或许,母亲嫁给父亲的勇气,有几分便来自于扁担的抖擞精神。总之,在昼夜有序更替的村庄里,父母用扁担慢慢挑起了生活的担子,就像蚂蚁搬家一样,虽然缓慢,却渐渐挑出了一个家庭的崭新面貌。
③ 。
④20年前,父亲从山里找到一截不错的木材,正想着用来做点什么呢。身为木匠的舅舅几乎脱口而出﹣﹣扁担。对,扁担!父亲也认为,只有改成一根扁担,才不辜负这上好的木材。说干就干,粗糙的木材到了舅舅手里,不用半天,就变成了一根笔直的扁担。扁担不能太直,太直则易伤肩头和腰。因此,还得将扁担以火烤之后,用外力将之略微压弯成弓形。可这根扁担实在太有骨气了,即便火烤、重压,仍然笔直,没有半点屈服。
⑤这根扁担挑起来更吃力,父亲却爱不释手。之后的许多年里,父亲无论挑什么,都用她。有次在挑玉米时,父亲不小心闪了腰,疼了好长一段时间。但父亲并没有放弃她,用汗水和心血一点点浸润着她,渐渐地,她坚硬的心被融化了,挺直的腰板,也弯了下来。父亲挑起扁担来越来越有默契,像与母亲的婚姻一样,虽偶有磕磕绊绊,感情却越来越深厚。她也没有辜负父亲的良苦用心,苦心经营,以顶天立地般的气概,让一个家庭从贫穷落后走向富足安逸。
⑥可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少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离开村庄,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扁担也渐渐地走向了落寞。不少人再也没有回来,在城里买了房子,过上了舒坦的日子。这也让父亲坚信一根扁担能够挑出一个未来的信念,逐渐土崩瓦解。或许,这背后更多是村庄现实的无奈。
⑦无论如何,父亲最终选择了离开。
⑧曾经朝夕相对的扁担被搁置在了一个冰冷的墙角,孤零零的。说来也奇怪,没有了重压,扁担却一天比一天更弯,弯得像一个苟延残喘的暮年老者。或许,再过几年,抑或十余年,她便将走完一生,彻底告别深爱了一生也奋斗了一生的村庄。
⑨这也是农人的一生。
⑩九月,村庄又迎来冷冷清清的收获季节。我返城时,碰见正挑着谷子从田边迎面走来的大伯。大伯今年已60余岁了,还在田间劳作着。 他也曾短暂离开过村庄,却始终没能走出像扁担一样的命运。他仍然坚信着,只要村庄还在,扁担还在,就一定能够扛起生活的重担。 甚至,在人烟越来越少的村庄里,不少死守的农人还是坚信﹣﹣一根扁担仍能挑起一个村庄。
⑪这是一种可贵精神,或许它与现实追求早已背道而驰,却让人肃然起敬。
(选自《襄阳晚报》2016年3月3日,有删改)
(1)根据上下文,将下面两个句子分别填入文章②③两段横线处,第②段应填 ,第③段应填
A、这让我有了探索一根扁担一生的浓厚兴趣。
B、我的家也是扁担挑起来的。
(2)阅读文章④﹣⑥段,概括补充扁担经历的主要变化过程。(每空不超过5个字)
上好的木材→ →渐弯的扁担→
(3)作者提到"扁担",多次使用第三人称"她",有何表达效果?
(4)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第⑩段画线句子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扁担"在文中有着丰富的内涵,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一】
冬眠的奥秘
张劲硕
①严寒的冬天,我们总是向往着在被窝里长眠一冬﹣﹣能像狗熊和青蛙那样冬眠就好了。然而我们大都不知道:那些冬眠的动物们,掌握着我们人类尚不知晓的惊天奥秘!
②冬眠是动物应对恶劣环境的一种策略,科学上叫"蛰伏"。有人会问,冬天里睡得多、睡得久,不就是冬眠吗?它们还真不是一回事儿,只是二者的区别不太容易看出来。拿鱼来说,有几类鱼是会冬眠的,包括我们熟悉的鲤鱼、乌鳢,还有海里的鳗鲡。每当冬天来临,它们就把自己调到冬眠档:不吃、不喝、不游动。这看似与正常档的睡觉并无二致,但请注意它们的鳃!鱼类靠鳃呼吸,平时就算身体静止不动,鳃也会轻轻开合扇动。而进入冬眠的鱼,鳃也几乎不动,完全处于麻痹状态。除了呼吸,冬眠动物的体温、心跳等生命指征也都降到极低的水平,新陈代谢速率变得非常缓慢,与休克和死亡标准只差那么一点点﹣﹣这就是冬眠与睡觉的本质区别。
③冬眠的意义在于,尽量减少身体内外的生命活动,将能量消耗降到最低,以挨过环境严酷的时间段。动物冬眠时,能把生命的时钟调得极慢。比如生活在北美洲的普通箱龟,冬眠时心脏5~10分钟才跳1次,实在让人惊叹。更夸张的是,它们几乎完全不呼吸,只靠皮肤吸入少许氧气!
④科学家还发现,冬眠不是"习惯养成"的问题,而是遗传基因决定的"天赋"。这种"天赋"还与寿命的长短有联系。一般来讲,哺乳动物的寿命与体型相关,体型小的新陈代谢快,寿命短;体型大的新陈代谢慢,寿命长。比如大象就活80年,兔子七八岁就算高寿。 而蝙蝠打破了这个规律﹣﹣冬眠的菊头蝠和同体型的、不冬眠的老鼠相比,前者可以活到30多岁,后者却只有3、4岁。如果在同一物种中比较,如蝙蝠或者棕熊,依然是冬眠的寿命要长很多。
⑤冬眠是当下的热门研究领域。如果人类能像动物们一样冬眠,收获的就绝不仅仅是睡大觉的幸福感,也许还能长生不老。虽然对蝙蝠和棕熊等冬眠动物的研究能确定冬眠基因与长寿有关。但这些动物毕竟与我们人类相差太远。不过,在2004年,有个轰动科学界的发现:居然有一种猴子能冬眠!而人类跟猴子同属灵长类动物,基因相似性很高。如果猴子能冬眠,这意味着我们人类也有可能做到。到那时,我们的寿命说不定可以达到800岁!
(选自《博物》总第146期,有删减)
(1)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朗读第②段,指出冬眠动物与睡觉的本质区别。
(3)第③段加点词语"几乎"能否删去,为什么?
更夸张的是,它们几乎完全不呼吸,只靠皮肤吸入少许氧气!
(4)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5)作者说"我们的寿命说不定可以达到800岁",其推测依据有哪些?请结合④⑤两段简要概括。
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铁凝
①如今,网络阅读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的"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但我觉得,人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其实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②上世纪70年代初,我还是一个少年,偷偷读到一本书,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记得扉页的题记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两句话使我深深感动,让我生出想要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的冲动。我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它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气。
③我的一位亲人,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在从城市下放到乡村劳动之余,倚靠在田野的草垛上通读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问他当时为什么读这些书,他只说是因为喜欢。
④今天想来,类似的阅读实在是一种无功利心的自发性之举,因其自发性,所以也没有预设的阅读期待,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难忘的还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这重量打击你,既甜蜜又酣畅。
⑤ 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重",有时却在于它的"轻"。这"轻",不是轻浮,而是一种无用之用,是阅读心境的解放。
⑥今天,我们的阅读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诸多变化。市场上卖得好的书往往是更靠近生活的实用的书:养生、美容、商战、股票、英语……书海已经"茫茫"。各取所需的阅读看上去已不再承载精神的重负,而是直奔主题,要的是立竿见影。
⑦阅读的功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更想强调的是,"无用"的阅读,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这样的阅读不是生存甚至生计所必需的,但它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它的"无用"本身便是更大的作用。这何尝不是一种更高的阅读境界呢?这种自然存在的阅读状态,可或许更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吧。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第①段中加点词语"这样说"具体指代文中哪一句话?
(2)本文②③段,列举 以及"我"的一位亲人在下放农村时因喜欢而通读《资本论)和《列宁全集》这两个事例,证明 这一中心论点。
(3)第⑤段画线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实现"有重量"的阅读?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只需答出两点)
那个春天,很暖
章月珍
女儿一岁时,婆婆得了精神疾病,生活基本上能够自理,自己每天买菜做饭洗衣服,只是一到傍晚,就会出现幻觉,常常会无缘无故地把家里的东西扔掉。记得有一次女儿感冒,婆婆竟然把感冒药全部扔到了池塘里,还振振有词说那些都是毒药。说着说着,婆婆害怕地哭了。女儿在一边也哭个不停。我看着两个泪人,也忍不住哭了。
那个冬天,很冷……
女儿五岁那年,有一天她( )地对我说:"妈妈,我可不可以换掉我奶奶呀?我要让惜愉的奶奶做我的奶奶!"我说为什么呀?她说:"我的奶奶一点都不好!从来没有疼爱过我!但是惜愉的奶奶对惜愉可好了,每天来幼儿园接惜愉回家,回到家还给他做好多好吃的,冬天灌好热水袋给惜愉捂手,夏天拿着扇子不停地给惜愉赶蚊子。"我把女儿搂在怀里:"这世上每一个做奶奶的都会疼爱自己的孙女。奶奶之所以没有好好疼爱你照顾你,那是因为她病了。从你出生的那天起,她注定是你一辈子的奶奶,这个谁也无法代替的。"女儿 ( )地低下了头。
女儿七岁时,上小学一年级。有一天,她回家狠狠地把书包扔在桌上,( )地说:"我有这么个奶奶真是倒霉死了!害得我天天被同学们嘲笑,抬不起头来!"我问怎么了?她说:"奶奶每天去菜市场买菜,每天都经过我们学校。你说她可笑不可笑,冬天扇扇子,夏天戴个绒线帽,同学们都说她是疯婆子!"我气得把女儿的书包扔在地上,恶狠狠地说:"别人可以看不起你奶奶,可以嘲笑她,歧视她,但是你不可以!因为你是她最亲的人,你的身上流着她的血!你要想同学们尊重你奶奶,首先要做到自己尊重你奶奶!不管奶奶变成什么样子,她永远是你要去敬重的人!"女儿第一次看到我如此情绪激动,不停地说:"妈妈,我错了。"
女儿九岁那年,有一天我送她去学校。远远地看见在学校门口有三个小男孩子正将香蕉皮扔向婆婆,我刚想制止,却见女儿用力挣脱我的手,飞一般地跑过去,用小小的身体护着她奶奶,大声地喊着:"不许你们欺负我奶奶!"三个男孩愣住了,呆立在那里。我走过去,轻声对他们说:"我不跟你们讲大道理。每个人都会有老的一天,每个人也都会有生病的时候,想想看是不是?"三个男愣了一会儿,孩默默地走到我女儿面前说:"我们再也不欺负你奶奶了。"
女儿十一岁那年,院子里开满了鲜花。她让奶奶手持一根木棍,木棍的一头系着一根漂亮的红丝线,红丝线在风中轻盈地飘着。女儿说她在和奶奶钓蝴蝶。我问,没有钩怎么能钓得着蝴蝶呢? 女儿说,她和奶奶不是在钓蝴蝶的身子,而是在钓蝴蝶的快乐!看着她们祖孙俩灿烂的笑容,我也笑了。
那个春天,很暖……
(选自《2015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有改动)
(1)"女儿"对"奶奶"的态度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请依据原文,在表格空缺处填入恰当的内容。
五岁时 |
|
七岁时 |
觉得奶奶可笑,看不起奶奶 |
九岁时 |
|
十一岁时 |
与奶奶一起做游戏,关爱奶奶 |
(2)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怯怯地愤愤地失望地 |
B. |
失望地愤愤地怯怯地 |
C. |
愤愤地怯怯地失望地 |
D. |
怯怯地失望地愤愤地 |
(3)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①那个冬天,很冷……
②女儿说,她和奶奶不是在钓蝴蝶的身子,而是在钓蝴蝶的快乐!
(4)文中的"我"既是儿媳,又是母亲,分别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5)"女儿"的经历给你带来哪些关于"成长"的思考,请结合原文,写出两点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