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捕风者

彭家河

①我曾经想看到风的形状,可它形无定式来去无踪;我也曾想捕捉风的味道,可是,风静隐于虚无之中,风动,带来的却是他处的味道;我也曾琢磨过风的声音,才知道风本无声,只是有许多声音都被风一路带来又一路带走……

②在我离开农村进入小县城之后,仿佛进入一个听觉和味觉的荒漠。身处日益膨胀和来不及完善的城市,我成天浸泡在城市污秽的味道和繁杂的声音之中,只能独自怀念着风清气正的乡下时光。

②虽然风的形状不可看见,但是风经过之处,也总有从静到动的提示。草倒叶飞、云转幡动,这都是风在说它来了。可能风还在远处,我们就远远地发现了风的脚印。在乡下;如果站在木格的窗子背后,只要看到对面青山上的树在摇摆,山路上的雨衣在飘动,瓦房上的炊烟在扭腰,这些都是在说,那就是风。当然,居住在高高的电梯公寓,隔着双层的玻璃窗子,也只有那些粗壮烟囱上方的烟雾或者花花绿绿的商铺彩旗,在天空中写着“风”,如果没有这些烟囱或者旗子,应该是看不到风的身影的。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外云卷云舒,本是件简单的事,然而,要在城市灰蒙蒙的天底下看看云,实在是十分奢侈的想法。当然,在行色匆匆的人流中,没有谁会停下来静静看一会儿风的来去和风的大小,都是在奔波行走讨价还价的间隙,偶尔由鼻翼、肌肤、耳朵听闻风的踪迹。

④多年前的一个五月,我在农忙时节回到乡下,刚下过暴雨,溪里池里水都涨起来了。在那个雨过天睛的黄昏,我坐在青草地上乘凉,阵阵温和的晚风吹过,风中满载着布谷的歌唱、虫子的嘶鸣,还有牛的长调,我突然觉得,这样的五月,才算是完整或者完美的。之后,我也时常回乡下去,更多的时候就在春节前后,等到天黑定了,山里山外全是静默的,偶尔有人家点燃一串鞭炮,响过之后,夜晚更显得寂静了。

⑤对于风中味道的触摸,主要依靠鼻翼,舌头无须过多参与。风中的味道,在乡下,更多的是花花草草传出的消息。当然,花要把消息告诉的不是人,而是那些远远近近的虫子,只不过让人也无意中捕获了。花的消息,风在以一种更加隐秘的方法传播,也是一种不可看见不可听闻的方式。因而,在乡下,一个人的嗅觉是十分灵敏的。

⑥村口人家的饭熟了,村尾的人都知道是些什么菜。如果是在饥饿的年代,就有不少无事的孩子过去串门了。如果闻见有腊肉的味道,那一定是家里来了远客;如果是酸菜红苕的味道,就不过去凑热闹了。每年端午,家家都会用新面蒸馒头,一大早,村子就全笼罩在一层淡淡的馒头香味中,虽然各家各户还把馒头扣在蒸笼里,但是只要鼻翼轻微动一下,就知道哪家的包子是肉馅的,哪家是菜馅的,还有哪家用的是洋槐花作瓤。

⑦乡下,风的味道不仅四季各异,而且一天之中也不断变换,早上凉,中午热,晚上冷。当然,如此简单的词语无力把乡村的风在纸上再现,或者将其描述得原汁原味。

封闭在厚厚的水泥墙里,百无聊赖地想到了乡下的风声和风味。风中遥远的声音和淡淡的味道,正如我刻骨的乡愁和莫名的悲伤。

(选自2016年1月15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请根据文意填空。

文中捕风者捕风的方式是多样的:通过草叶、云幡等物感知风的 形状 ,通过一些动物和鞭炮捕获风的 声音 ,还通过 花草 和食物来感受风的味道。

(2)结合上下文,具体说说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

(3)结合加点的文字,赏析下列句子。

当然,在行色匆匆的人流中,没有谁会停下来静静看一会儿风的来去和风的大小,都是在奔波行走讨价还价的间隙,偶尔由鼻翼、肌肤、耳朵听闻风的踪迹。

(4)阅读④~⑥段,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笔下乡村的特点。

(5)结合全文,说说下面句子的含义。

封闭在厚厚的水泥墙里,百无聊赖地想到了乡下的风声和风味。风中遥远的声音和淡淡的味道,正如我刻骨的乡愁和莫名的悲伤。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内容主旨 句段分析 环境描写 散文阅读综合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别的东西延伸得更快,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只有那树被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色包围,连根须都被压路机碾进灰色之下,但树顶仍在雨后滴翠,有新的建筑物衬托,绿得更深沉。公共汽车在树旁插下站牌,让下车的人好在树下从容撑伞。入夜,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跌进树叶里汇成敲响路面的点点滴滴,泄漏了秘密,很湿,也很有诗意。那树被工头和工务局里的科员端详过计算过无数次,但他依然绿着。
  计程车像饥蝗拥来。“为什么这儿有一棵树呢?”一个司机喃喃。“而且是这么老这么大的树。”乘客也喃喃。在车轮扬起的滚滚黄尘里,在一片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那一片清阴不再有用处。公共汽车站搬了,搬进候车亭。水果摊搬了,搬到行人能悠闲地停住的地方。幼儿园也要搬,看何处能属于孩子。只有那树屹立不动,连一片叶也不落下。那一蓬蓬叶子照旧绿,绿得很有问题。
  啊,啊,树是没有脚的。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树离根,根离土,树即毁灭。它们的传统是引颈受戮,即使是神话作家也不曾说森林逃亡。连一片叶也不逃走,无论风力多大。任凭头上已飘过十万朵云,地上叠过二十万个脚印。任凭那在枝丫间跳远的鸟族已换了五十代子孙,任凭鸟的子孙已栖息每一座青山。当幼苗长出来,当上帝伸手施洗,上帝曾说:“你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啊!所以那树,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劳无功的贡献,在星空下仰望上帝。
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以六十英里的速度,对准树干撞去。于是人死。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这次屠杀安排在深夜进行,为了不影响马路上的交通。夜很静,像树的祖先时代,星临万户,天象庄严,可是树没有说什么,上帝也没有。一切预定,一切先有默契,不再多言。
——《那树》
第①段中“柏油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一排一排挨过来”,作者这样写,意在表达什么?
第③段中说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结合具体词语,对第④段画线句作简要赏析。
“电锯从树的躁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

阅读龙应台的《不忍注视的时代》完成小题。

①厦门海外几公里处有一个岛,叫金门,朱熹曾经在那里讲学。在21世纪初,你若上网键入“金门”这两个字,立即浮现的大多是欢乐的讯息:“三日金门游”、“好金门3999元,不包含兵险”、“战地风光余韵犹存”、“炮弹做成菜刀——非买不可的战区纪念品”……知名的国际艺术家来到碉堡里表演,政治人物发表演说要人们挥别过去的“悲情”,拥抱光明的未来……
②我却有点不敢去,尽管金门的窄街深巷、老屋古树朴拙而幽静,有几分武陵人家桃花源的情致。
③ 金门的美,怎么看都带着点无言的忧伤。一栋一栋颓倒的洋楼,屋顶垮了一半,残破的院落里柚子正满树摇香。如果你踩过破瓦进入客厅,就会看见断壁下压着水渍了的全家福照片,褪色了,苍白了,逝去了。一只野猫悄悄走过墙头,日影西斜
④你骑一辆机车随便乱走,总是在树林边看见“小心地雷”的铁牌,上面画着一个黑骷髅头。若是走错了路,闯进了森林,你就会发现小路转弯处有个矮矮的碑,上面镶着照片,已看不清面目,但是一行字会告诉你,这几个20岁不到的年轻人在那个钢铁一样的岁月里被炸身亡。是的,就在你此刻站着的地点。他们的名字,没人记得。他们镶着照片的碑,连做那“好金门3999元”的观光一景都不够格。
⑤车子骑到海滩,风轻轻地吹,像梦一样温柔,但是你看见,那是一片不能走上去的海滩:反抢滩的尖锐木桩仍旧倒插在沙上,像狰狞的铁丝网一样罩着美丽的沙滩。于是你想起画家李锡奇,他的姐姐和奶奶如何被抓狂的士兵所射杀。他的画磅礴深沉,难道与疼痛无关?于是你想起民谣歌手“金门王”,12岁时,路边的炸弹突然爆开,炸瞎了他的眼睛、炸断了他的腿。他的歌苍凉无奈,难道与忧伤无关?
⑥1958年的秋天,这个小小的美丽的岛在44天内承受了47万枚炸弹从天而降的轰炸,在40年的战地封锁中又在地下埋藏了不知其数的地雷。这里的孩子,没人敢到沙滩上嬉耍追逐,没人敢进森林里采野花野果,没人敢跳进海里玩水游泳。这里的大人,从没见过家乡的地图,从不敢问山头的那一边有多远,从不敢想象外面的世界有多大。这里的人,好多在上学的路上失去了一条手臂、一条腿。这里的人,好多过了海去买瓶酱油就隔了50年才能回来,回来时,辫子姑娘已是白发干枯的老妇。找到老家,看见老家的顶都垮了,墙半倒,虽然柚子还开着香花。捡起一张残破的全家福,她老泪纵横,什么都不认得了。
⑦在阿富汗,在巴勒斯坦、安哥拉、苏丹、中亚、缅甸……在这些忧伤的大地里,还埋着成千上万的地雷。中国、美国、俄罗斯、印度……还生产着地雷,两亿多枚地雷等着客户下订单。埋下一个地雷,只要3至25美元,速度极快;要扫除一枚地雷,得花300至1000美元,但是——地雷怎么扫除?一个扫雷员,冒着被炸得粉身碎骨的危险,趴在地上,手里拿着一根测雷的金属棒,往前面的地面伸去。一整天下来,他可以清20到50平方公尺的范围。意思是说,要扫除阿富汗五分之一国土的地雷,需要的时间是4300年。
⑧金门有一株木棉树,浓密巨大,使你深信它和山海经一样老。花开时,火烧满天霞海,使你想顶礼膜拜。
⑨有时候,时代太残酷了,你闭上眼,不忍注视。
认真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联系上下文,给“辫子姑娘”写一段内心独白(50字左右)。
这里的人,好多过了海去买瓶酱油就隔了50年才能回来,回来时,辫子姑娘已是白发干枯的老妇。找到老家,看见老家的顶都垮了,墙半倒,虽然柚子还开着香花。捡起一张残破的全家福,她老泪纵横,什么都不认得了。
说出第③自然段划线句运用的描写方法及表达效果。
选文第⑦自然段能否删去,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文章最后一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通读全文,文题中的“时代”的真正内涵是什么?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阅读《航母——移动的“水上城堡”》,完成小题。

① 在人们眼中,航母是一座用钢铁堆积起来的庞大而神秘的战争平台。其实,航母更是一座移动的城堡,生活和工作在这一城堡中的人们过着异样而神秘的生活。
世界上最短和最繁忙的跑道
②人们脑海中关于航母的战斗场景往往是这样的:海面上,波浪翻腾,甲板上,身着各色马甲的战机勤务人员迅速完成检查、挂弹、加油等一系列工作后,伴随着刺耳的轰鸣声,一架战机冲出跑道,一段低掠之后冲天而起,瞬间没入云层……观察一个庞大的航母战斗群,特别是在空中俯瞰,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航母上的整齐停放的战机以及画有飞机跑道的巨大甲板。远望飞机起飞的平台,足有4个足球场那么大。人在这个庞大的平台上显得微不足道,因为就算是连接船锚的锁链其中的一环也足有160多公斤。
③航母甲板的战机跑道绝对称得上是世界上最短和最繁忙的跑道。战机在航母上起降与在陆地跑道上起降有很大不同,在航母上起飞与降落的距离大约一般只有正常跑道的十分之一。
④不过,在这块宽大的甲板上工作可并不那么轻松,稍一疏忽就可能酿成惨剧。巨大的气流,机械的故障,线路的问题,任何小疏漏都是致命的。稍有闪失,工作人员还会被气流掀到海里,被进气孔吸进去,飞机也可能碰到他们。因此,在航空母舰上,除了一般的安全要求外,美军方还作了一些特殊规定,如登航母需穿耐磨厚实的粗布裤、长袖衬衫、胶底鞋,禁止在甲板上戴帽子、首饰和容易脱落的物品。37吨重的飞机就在93米长的飞行甲板起降,当喷气发动机点火后,一枚硬币都会造成恶果,它就像子弹一样被抛向甲板,有时会损坏飞机甚至伤及工作人员。在飞行任务开始前,全体船员需要并肩排成一排检查甲板,寻找散落的碎片等物。
“水上城堡”运行的能量
⑤汪洋大海漂浮的孤岛上养活几千官兵,可能比弹射飞机还要困难,为航母上的数千官兵供应食物也就成了一项复杂的工程。
⑥法国“戴高乐”号航母炊事班每天光是面包就要做9000个。美国“小鹰”号航母上有六个专门储备食品的大型仓库和五个就餐中心。一般来说,当航母离开港口时,舰上储备大约一个月的食物。法国“戴高乐”号航母在设计上自持力为45天,舰上有285吨储备食物,在中途无补给的情况下,能保证每天的膳食供应。此后,每隔一段时间一艘如同巨型漂流仓库的补给舰,就会与航母在指定的地点会合。在担负作战值班期间,都是由航母战斗群中的补给船运至舰上。或由舰载直升机一集装架接一集装架地运送供给品,直到填满航母的13个仓库,这个过程被称作“垂直补给”。
⑦美国“里根”号四台蒸汽涡轮机还用于驱动航空母舰电站的发电机,为全舰提供电力;航空母舰所需的淡水由制淡水装置提供,该装置的生产能力达到每天40万加仑,相当于陆地上2000个家庭日用水量。与过去的燃油动力航空母舰不同,核动力航空母舰不需要经常补充燃料,通常情况下,每15至20年才需要补充一次核燃料。当然更换核燃料比起补充燃油困难、复杂得多,需要很长时间,有时可能长达几年;使用核装置也增加了航空母舰服役期间的风险因素,因此除了专门设计的保护结构之外,还配置了严格的监控系统。
品析题目“航母——移动的‘水上城堡’”的妙处。(3分)
文中划线句中划线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战机在航母上起降与在陆地跑道上起降有很大不同,在航母上起飞与降落的距离大约一般只有正常跑道的十分之一。
文章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举一例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航母上官兵的“吃”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蝴蝶与花椒树
(李文香)
①盛夏时节,花椒树向人们展示着它的蓬勃,刚刚微红的花椒颗粒一簇簇挂满枝头。布满芒刺的枝条,有的修长且舒展地向外延伸着,有的先向下弯曲而后又笔直向上;枝头的叶子和果子凸现出来,像舞蹈着少女的臂腕和纤手。花椒的香味溢满庭院,街坊邻居下地从我家门口过时,都要探头闻一闻,“嗯……好香啊!”每到此时,花蝴蝶异常的多,围绕花椒树飞着,有时在脸上颤一下,有时在肩头上亮个相。
②八月中旬,是花椒粒最红的时候,先将大部分的颗粒采摘下来,晾晒在小棚子顶上。烈日炎炎的中午,那些不知名的大蝴蝶,快乐地飞动着,尽显着它华贵的姿容。它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时而绕花椒树飞舞,时而在晾晒的花椒上聚拢,像是在窃窃私语。当看到它们聚在一起时,我和弟弟宁可不吃饭也要举着大扫把捕捉蝴蝶,弄得满头大汗。捕捉到的蝴蝶需按住脑袋用大头针钉在墙壁上和木板上,当做标本一样的收藏,然后夹在书里。
③在我的记忆中,那些被晒干的花椒妈妈还要偷偷地卖掉。有一次卖得最多,却被妈妈全部借给了隔壁家二婶,用来给她家柱子哥治肺结核病。当时我十分气愤:“妈,二叔带头批判咱家,你怎么把钱都借了?”我撅着嘴。“看你把嘴撅得能拴上一头驴了,做人呀,在最不易的时候,就要帮一把,咱们不和他们一般见识。”母亲的善良更叫我记得骨铭心。
④无论庭院外的世界怎样,每到花椒树茂盛的季节,那些美丽的蝴蝶依然围绕着花椒树舞着、闹着,似乎仰着头宣布,热闹是别人的,美丽才是自己的。
⑤花椒树是有灵性的,结了果的花椒树是不能移栽的,而且更重要的一点是栽种花椒树的人要和花椒树的生死相连的。这样的说法,也确实得到了证实,自1976年大地震后,我家的庭院失去了从前的繁荣,倒塌的墙壁将花椒树的大部分暴露出来,结出的果实也不再属于母亲一人,那些蝴蝶遭到了空前的攻击。第二年的夏天,整个村庄变了模样,大半个花椒树不再结果。还没到霜降,整个树的叶子都脱掉了,只有一两只蝴蝶。在树叶上留下点点泪滴,再也不见了那种蝴蝶群舞的踪影
⑥晚秋的一个中午,在不知不觉中,花椒树死去了。而这之后,我家也迁出了原来的庭院,这就是花椒树的灵性,佛性禅理,它不侍二主且有着人性般至高无上的尊严。
⑦多年来,身居风景优美的都市,游历过不少名山大川。但我幼时庭院蝴蝶与花椒树的相濡以沫,花椒树对栽树人的恪守与执著,蝴蝶对花椒树的忠贞不渝,每每想起备觉温馨。(选自《散文选刊·下半月》,有删节)
文章第①②段花椒与蝴蝶交织来描写,你认为这样安排有怎样的作用?
对第①段、第⑤段加线语句任选一处,从修辞运用的角度加以赏析。
这篇文章对“蝴蝶与花椒树”进行描写,而第③段对母亲卖花椒的情节进行了记叙,这多余吗?为什么?
从文章的结构安排角度,谈谈最后一段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①微博出现于2006年,自进入大众视野以来,迅速传播。从唐骏和方舟子的学历门之争,到河北的“我爸是李刚”事件,再到上海11·15火灾事故的网上直播,微博在几次事件中均表现其便捷性和实时性的特点,在当今的互联网生活中扮演起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现已成为一个分享有用信息和知识的强大平台。
②微博的最初用途是让人们每时每刻都能向外界播报自己的所作所为。目前,这还是微博的主要用途。由于微博的使用,人们开始能够创造并传播信息,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只是消费信息一——消费他人传播和“控制”的信息。如此一来,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得以进一步地拓展。
③微博的另一种用途是作为一种非正式渠道,对会议进行实时报道。与会者可以把会议内容贴到接收信息来源更新的公共订阅网站,这样就可以使那些没有参加会议的人“听到”发言人正在讲什么内容了。这样做还可以使那些与会人员看到其他人对发言人所讲内容的理解和反馈,并且经常会在此后某个时刻引发对该话题的进一步讨论。这样一来,这个订阅网站就变成了思想和观点的档案库,对与会者来说,它是未来很有价值的参考资料。把微博作为传播会议内容的一种非正式渠道也是一种良好的市场营销演练,因为目标事件会得到相当大的曝光率。
④此外,微博还能够使人们参与到具有重要社会和政治意义的问题的讨论中来。微博用户贴出关于危机情境的实时新闻不断更新,几秒钟内全世界的读者都能看到这条新闻,这种现象已是司空见惯。众多的从政人士和政府机构现在都在用微博发布公告。
⑤微博这种社交网络已经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今,网络上广为流传的招呼语已然变成了:朋友,今天你“微博”了吗?
为本文选择一个最恰当的标题并说明理由。()

A.微博 B.微博用途
C.今天你“微博”了吗 D.获取信息的渠道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从哪几方面介绍了微博的用途?
第①段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第②段中划线词“主要”能否删去,为什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