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书是灵魂的伴侣、精神的导师、心灵的良医,书给人的馈赠与帮助可谓无穷。对我来说,读书可以增智广才,可以励志修德,可以怡情养性,是一种最好的心灵修复方式。
②大学毕业刚工作时,我工作热情主动却有些马虎,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待人真诚却嫌直白,有时甚至好心办了坏事。这些问题,固然有客观的原因,但说到底,还是心智不够成熟,修养不到家。除了在生活中体悟之外,我常从书中找老师,在阅读中修炼心性。通过读《论语》《菜根谭》《小窗幽记》,懂得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学会了换位思考。由是,心智日渐丰盈成熟起来,待人接物和处理工作也变得更加稳重。
③读书可以消除烦恼郁闷,让心灵愉悦平和。社会不同于象牙塔,要面对的事情很多,烦恼总是难免。但烦恼不能成为障碍,情绪不能带进工作,压力应及时化解。对我而言,读书可以摆脱现实的沉重,驱散生活中的不愉快,宛如冬天在温暖的炉前烤火,所有的忧愁、愤怒、牢骚都会像衣服上的湿气被烤得烟消云散。读《诗经》,让心灵在纯真无邪的原野上奔腾;读《庄子》,任自己的灵魂尽情“逍遥游”;读清新隽永的散文,如沐春风饮清泉般畅快……可以说,读一本早就想读的书,就像遇见了仰慕已久的朋友。而且,读书的愉悦是发自内心、出于精神层面的乐趣,是充实持久、不可替代的快乐。
④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容易变得浮躁,不时对自己的品德修养进行校正,十分重要。对我来说,向书中的古代圣贤寻求教诲是一条重要的途径。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诸葛亮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王阳明认为,君子要懂得“收放心”,磨炼自己的心性……通过读书,让自己沉淀下去,把心收回来。一定意义上,业余时间坚持读书,对世俗生活保持一份超然心态,能使人远离庸俗无聊,不被五光十色的诱惑所左右,有效遏制“病毒入侵”,守住心灵的宁静与澄澈。
⑤读书可以疗治心理创伤,让心灵坚韧强大。书籍是精神上的“港湾”。人都会经历挫折、冷遇等这样那样的磨难,给心灵造成一定的创伤。心灵的伤痛可能无法从医生那里得到疗治,甚至难以从亲朋那里得到抚慰,而无言的书卷可以给我们慰藉。孔子厄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而赋《离骚》,左丘失明而著《国语》……在逆境中读书,会因处境不同而获得不一样的感受,于豁然开朗中深化对人生世事的认识,重新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以坚韧的意志面对挑战,以崭新的状态面对人生。
⑥读书是最好的养心之道。读书让人心诚、心正、心宽,更让人心静、心怡、心安,从而从容睿智地面对人生。
(1)请用“||”将文章分为三层。
(2)第②自然段划线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
(3)有一个同学在第⑤自然段后面补充了一段:“读书要吧丰富自己的学识,让人生更加美好。读书,能让你掌握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更好地掌控甚至改变自己的命运。数学字陈景润原本家境贫寒,但他刻苦自学,后来因研究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而享誉世界……”有的同学认为这个补充不合适。谈谈你的看法。
雪花的微观世界
①有这样一条谚语,谜面是:“青石靠青台,花在石上开,是花都有叶,你往无叶上猜。”
②这条谜语是打一冬天里的自然现象,谜底就是雪花。
③雪,不仅为大自然增添了色彩,对农业生产还大有益处。常言道:“瑞雪兆丰年。”古人喜欢赏雪吟诗,历史上有许多对雪景的生动描写。比如,高骈的“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等,都流传久广、脍炙人口。
④人对雪景的描写尽管细腻,但他们描写的都是宏观世界,对雪花的微观世界所甚少。如果在飘雪的时候,你在室外用放大镜观察落在深色衣服上的雪花就会发现,雪花的基本形状是六角形的,它和自然界中生长的植物的花朵很不同,自然界中生长的花大都是五瓣的。西汉是有一本叫《韩诗外传》的书,作者韩婴对雪花倒是观察入微,他在书中写道:“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独六出。”
⑤雪花不仅是六个“瓣”,更有趣的是,每个雪花都有自己的模样,谁和谁都不会完全相同。但不管雪花的形状如何千变万化,他们的基本形状始终离不开“六”字:有的像匠心雕刻的六边形,有的像放射光芒的六角形,有的像有六角主脉纵横交织的蛛网……这是为什么呢?
⑥云层是孕育雪花的地方,雪花就是由云中的水汽在冰晶上不断凝华而成的。由于这个冰晶本身就具有六角形结构,叫做“六方晶系”,所以,形成的雪花也是六角形的。晶核生长的形状大体有3种趋势:长而细的六棱柱形晶柱、就两头尖尖犹如一根针的晶针和很薄的六边形晶片。如果他们周围的水汽浓度较低,冰晶的增长缓慢,而且各边均匀增长;如果周围水汽浓度较大,那么增长过程中形成雪花的冰晶不仅体积会增大,形状也会改变,最常见的就是天空中飘落的六边形雪花。为什么雪花都倾向于六边形呢?原来冰晶增长时要消耗附近的水汽,所以,越靠近冰晶的地方水气越稀薄,稍远处的水汽自然过来补充。它们首先遇到的就是正在向前伸展的尖角,于是,各个尖角迅速加长,逐渐成为树枝状。由于同样原因,这些“树枝”上又长出新小枝杈,周而复始就形成了我们所见到的六边形雪花。形成雪花之前冰晶受周围的影响,位于底面上的正六边形和侧面长方形的晶体生长速度出现差异,形状也相应发生变化,比如气温会给结晶表面带来微妙变化,接近零摄氏度时底面水平扩展成六边形,零下五摄氏度时形成针状,气温将降到零下五到零下十摄氏度时,侧面上开始生成正六棱主体及侧面镂空的六棱柱体,零下十五摄氏度是形成树枝状,在气温降至零下十摄氏度到零下二十一摄氏度时,正六边形又开始扩展,继而再生成六棱柱体。
⑦周围水汽含量较少时,雪花的生成过程也较慢,而且不易出现复杂形状。相反,水汽含量越大,雪花的生成速度越快,形状也越复杂。被人们称作“雪花”的树枝状雪晶往往生成于零下十五摄氏度左右、含有大量水汽的环境中。尽管晶体的形成速度取决与温度及水汽浓度,但空气中的其他气体也会影响它的形成。实验表明,在只有水汽的真空空间里形成的冰晶几乎都有单三棱柱体。而在天空中形成的晶体则呈现针状和六棱柱形状。经过计算机计算可以再现冰晶向六个方向延伸的形状,而冰晶中途分叉、呈现树枝状的原因,人们始终无法解释。雪花美妙无比的点对称的分枝方式,其产生机理,至今仍是个谜。根据科研上的需要,国际水文科学协会的冰雪委员会把雪花归类为片状、星状、柱状、针状、立体枝状、柱帽状和不规则形状共7种形状。
(节选自2012.1A 《百科知识》王奉安《雪花的故事》)第⑤段划线句子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说说采用这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第⑥段划线词“它们”指的是什么?
第⑦段中划线词“往往”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雪花形状地形成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文中说“雪花美妙无比的点对称的分枝方式,其产生机理,至今仍是一个谜。”你能不能做一个具有一定科学性的大胆地猜测。
明天再来
①太阳下山了。我在大地上寻找自己的影子,影子不见了。我哭着问妈妈,我不小心一抬头,地上的影子就不见了。妈妈说,影子跟太阳一起去睡觉了——明天再来。
②明天来了,我果然一下了就找到了。
③多少年了,我发现那些曾经很美好的时光不见了。我在赤脚走过的田埂上寻找,我在放学的路上寻找……它像影子一样消失。母亲已经老了,她不再给我解答难题。我只好告诉自己,那些美好时光收进了光阴的魔盒里——明天再来。
④明天来了,终于找到了。我把沧桑的心放进童话里,—切失而复得。我重新获得了天真、美好和纯洁。
⑤多少年了,忽然间,我发现自己把理想丢了。我在青春的日记上寻找,我在激情的歌声中寻找……它像影子一样消失。可是,我坚信,它像影子一样还会回来,它只是和孩子们一道和我捉个迷藏——明天再来。
⑥明天来了,终于找到了。我把它放到我的文字里圈养起来,我用汗水喂它,感到从未有过的踏实、充足和自在。
⑦这些年,许多事物像影子一样消失,比如,青春、希望、快乐、自信、坚韧,它们在我不经意间,像影子一样消失。我拒绝接受悲哀,拒绝接受沮丧。我相信,这一切短暂的消失,必将在明天重现——明天再来。
⑧明天来了,终于一一找到了。我用信念一一把它们铸进每个寻常的口子,劳作并且感恩,我感觉自己走向了悲悯、新鲜和从容。如今,已没有任何情绪让我感到忧伤;也没有任何事物让我感到天塌地陷。我总是平静地告诉自己——明天再来。
⑨同时,我也喜欢这样告诉身边的人。
⑩作为评委,我硬着头皮参与裁决了一场大赛。一位即将告别舞台的女孩,表达最后的感言。她说,那些美好的愿望就像影子,这些天来一直被闪光灯印在舞台上,她即将走下舞台,影子将会消失得无影无踪。说完就哭了。
⑾我想起了三十年前,我在大地上寻找自己的影子。
⑿于是,和她开了个玩笑:“你的影子累了,和太阳一起去睡觉了,睡好了——明天再来!”
⒀明天再来——女孩笑了,全场的人都笑了。
(摘自《山东青年》2011年第5期)文中多次出现“像影子一样消失。”请问“影子”具体指代什么?
划线a、b两句,请选择一句,分析其含义。
a句:我把沧桑的心放进童话里,一切失而复得,我重新获得了天真、美好和纯洁。
b句:我把理想放到文字里圈养起来,我用汗水喂养它,感到从未有过的踏实,充足和自在。文中第8段“我总是平静地告诉自己——明天再来。”其实作者也平静地告诉我们——明天再来。请简要分析明天再来的人生感悟。
明代文嘉的《明日歌》与作者的《明天再来》所表达的内涵是否矛盾?为什么?
附:明·文嘉《明日歌》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日日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皆被明日累,明日无穷老将至。
晨夜滚滚水东流,今古悠悠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小题。
轻轻掩门的一声清响
①小时候临睡前,父亲每每要到我床边帮我掩好被褥,才熄灯关门,安心离去。我喜欢躺在床上,眯着眼,看着自己卧室的门像一把扇子似的被合起,看着那原先敞开的光逐渐被门缝压成一条线,渐细,渐细,然后消失尽,并在一瞬间发出极轻的细响——是锁洞含住了锁舌。
②记忆中,父亲关门特别轻,像怕惊扰了我小脑袋下枕着的梦,有时我甚至屏息也听不到那瞬间的声响。
③还记得八九岁的时候,有一天,父亲在午睡,我蹑手蹑脚地走进他的卧房取一本书,出来时小手攥紧了门把手,希望能像父亲一样,让锁洞也轻轻含住锁舌,莫发出声音惊扰他,谁料,关门瞬间的声音还是异常响。
④此后,我便开始琢磨关门时的力度,左右手的配合。这渐渐成了一种习惯、癖好,以至每每有人离开房间,我都会不由自主的竖起耳朵,去留意门被合上那一刻发出的声响。我着迷于此,就像钟情于品一口茶的余香,错过了,心里总若有所失。
⑤渐渐地,我学会在那响声中读人。
⑥有些人,离开时从不关门,像特意为留在屋内的人准备一颗隐性炸弹,就等一阵乱闯的风撞上。于是,就知道这些人多半欠些细心、体贴。还有些人,不愿默默离开,悄悄不是他们别离的声息,他们决意要离开得轰动些,于是,他们的背影便伴随一声“砰”的巨响,久久回荡在一双双备受惊吓的眼神中。
⑦相比之下,有些人的离开则如露滴竹叶,那清响着实令人回味。那轻轻的一合,就像为一首短诗画下了一个清脆的句点,言尽二意无穷。于是我暗自揣度,这样的人该有怎样一颗细密而饱满的心啊。
⑧记得读大学时的一天,我闭门在寝室里自习。有人在门外轻扣两声,停约几秒,再推门而入。现在想来,那两声提醒的轻叩真是妙不可言,因为那小心的提醒给出了一段时间,让门里门外的两个人避免了措手不及的尴尬。许多时候,人跟人之间的点点关怀与温暖,就在于如此不经意的掩门、叩门之间。
⑨前些日子回家,看父亲坐在椅子上听着音乐睡着了,我轻轻地关上门,毫无声响。那感觉,就像是完成了一个多年的夙愿。(选自《中学生文摘》)第①段划线语句手法多样,情感丰富,例如“”这个动词以及“”这个比喻就形象地表现了父亲掩门的轻柔,从中既可以感受到父亲对孩子的,也可以感受到孩子对父亲的。
第⑤段中说“我学会在那响声中读人”,请从文中概括出作者所“读”到得内容。
请联系上文内容,说说你对第⑨段划线语句的理解。
下面是一位同学阅读本文后的人生感悟,请你将它填写完整。我从作者对轻声关门的效仿中感悟到父母的心灵是子女的最好课堂,从作者对人的阅读中感悟到,从作者对那声清响的回味、揣度中感悟到。受本文的启发,我也在生活中发现了各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美好细节,例如在困难中同学投以我一个鼓励神,,,。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小题。
①昨天我去看爸爸,他的喉咙肿胀着,声音是低哑的。我告诉爸爸,行毕业典礼的时候,我代表全体同学领毕业证书,并且致谢词。我问爸,能不能起来,参加我的毕业典礼?六年前他参加我们学校的那次欢送毕业同学同乐会时,曾经要我好好用功,六年后也代表同学领毕业证书和致谢词。今天,“六年后”到了,我真的被选做这件事。
②爸爸哑着嗓子,拉起我的手笑笑说:“我怎么能够去?”
③但是我说:“爸爸,你不去,我很害怕。你在台底下,我上台说话就不发慌了。”
④“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⑤“那么爸爸不也可以硬着头皮从床上起来到我们学校去吗?”
⑥爸爸看着我,摇摇头,不说话了。他把脸转向墙那边,举起他的手,看那上面的指甲。然后,他又转过脸来叮嘱我:
⑦“明天要早起,收拾好就到学校去,这是你在小学的最后一天了,可不能迟到!”
⑧“我知道,爸爸。”
⑨“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
⑩“是。”我虽然这么答应了,但是觉得爸爸讲的话很使我不舒服,自从六年前的那一次,我何曾再迟到过?
⑾当我在一年级的时候,就有早晨赖在床上不起的毛病。每天早晨醒来,看到阳光照到玻璃窗上了,我的心里就是一阵愁:已经这么晚了,等起来,洗脸,扎辫子,换制服,再到学校去,准又是一进教室被罚站在门边。同学们的眼光,会一个个向你投过来,我虽然很懒惰,却也知道害羞呀!所以又愁又怕,每天都是怀着恐惧的心情,奔向学校去。最糟的是爸爸不许小孩子上学乘车的,他不管你晚不晚。从全文看,你认为爸爸的哪句话在“我”的成长中起的作用最大?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课文的标题有什么含义?
第⑩段在结构上起的作用是
从⑾段看,爸爸是个什么样的父亲?
闲读梧桐
余秋雨
梧桐就在我们住的那幢楼的前面,在花圃和草地的中央,在曲径通幽的那个拐弯口,整日整夜地与我们对视。
它要比别处的其它树大出许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又橡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个身躯。我猜想,当初它的身边定然有许多的树苗和它并肩成长,后来,或许因为环境规划需要,被砍伐了;或许就是它本身的素质好,顽强地坚持下来。它从从容容地走过岁月的风雨,高大起来了。闲来临窗读树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某日,母亲从北方来信:寒潮来了,注意保暖御寒。入夜,便加了一床被子。果然,夜半有呼风啸雨紧叩窗棂。我从酣梦里惊醒,听到那冷雨滴落空阶如原始的打击乐。于是无眠,想起家信,想起母亲说起的家谱,想起外祖父风雨如晦的际遇。外祖父是地方上知名的教育家,一生两袖清风献给桑梓教育事业,放弃了几次外聘高就的机会。然而,在那史无前例的岁月里,他不愿屈从于非人的折磨,在一个冷雨的冬夜,饮恨自尽。我无缘见到他老人家,只是从小舅家读到一张黑色镜框里肃然的面容。我不敢说画师的技艺有多高,只是坚信那双眼睛是传了神的。每次站在它跟前,总有一种情思嬗传于我,冥冥之中,与我的心灵默默碰撞。
浮想联翩,伴以风雨大作,了无睡意,就独自披衣临窗。夜如墨染,顷刻间我也融入这浓稠的夜色中了。惊奇地发现天边竟有几颗寒星眨巴着瞌睡的眼!先前原是错觉,根本就没有下雨,只有风,粗暴狂虐的北风。这时,最让我“心有戚戚”的便是不远处的那株梧桐了。只能依稀看到它黛青色的轮廓,承受着一份天边的苍凉。阵风过处,是叶叶枝枝互相簇拥颤起的呼号,时而像俄罗斯民谣,时而像若有若无的诗歌。不知怎的,外祖父的遗像又蓦然浮上眼帘,似与这株沉默的梧桐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
次日醒来,红日满窗,竟是大晴。
惦念的是那一树黄叶,推开窗棂,读到的树,竟是一个显山露水的甲骨文字;没有昨天那遮天蔽日的叶子,剩下的是虬树挺干。我的心像是被谁搁上了一块沉重的冰,无法再幻作一只鸟,向那棵树飞去了。这一夜的风呵,就凋零了满树的生命!而风又奈你其何,坠落的终要坠落,无须挽留,你还有一身傲骨与春天之前的整个冬季抗争!
于是,我读懂了梧桐的落寞,不是慨叹韶华流逝的漠然,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是一种禅意,一种宁静和虚空的玄奥。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四季轮回,日月如晦,花开花落,好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不禁又感慨起外祖父的英年早逝,悲哀他屈从天命的无奈,悲哀起那个年代里的人们。
又是一阵熟悉的树叶婆娑的沙沙声响,亲切地叩击着耳鼓。俯目望去,一个红衣女孩雀跃在那黄叶覆盖的小径,那模样似乎每一片叶子都在为她青春的步履伴奏。此刻,我的窗台上,扑进一阙蓬松的阳光,洒在案前昨夜未曾合上的一卷旧书上。“闲读梧桐”,作者读到的梧桐的外形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0个字);梧桐内在的精神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看到风中的梧桐想起了外祖父,并感到两者之间“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请结合全文谈谈梧桐与外祖父的相同与不同。(分条请加序号)
相同:
不同:大量运用短句,恰当运用修辞是这篇文章语言运用上较突出的特点,试举例分析其语言表达效果
本文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对梧桐由外到内的读解,表达了作者独到的人生感悟。请你另选一种事物,也用此方法仿写一段,表达自己的人生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