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在“无纸时代”,读纸质书
祝勇
①现在,读纸质书的人少了,手机阅读者却在增加。对此,写书的人感受最深,因为书的发行数早已不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壮观。对于一位写作者沤心沥血的文字,人们已经无暇顾及,这将写作者推向前所未有的尴尬位置,高纯度的文本也日益变成写作者的“独语”。
②书这个词,原本是指一本具体的书,就是《尚书》﹣﹣中国第一部历史文献集,后来意义变宽,指所有的著作。生活要人们去挣扎、奋斗,因此,一部手机,就是一个高浓缩的书房,在见缝插针的地铁里读一读手机上的文字,也不失为一种温暖的抚慰。现在手机上的书算不算书,我不知道。假若让我决断,我认为手机上的书不叫书,只有纸质书才是书。我认同手机阅读的便捷,同时担忧手机阅读的轻浅化和碎片化。我相信载体的变迁,必定带来内容的变化。当年我们古老的文字在甲骨、青铜、竹简、布帛、纸页上不断转移,与之伴随的必定是语言和内容的变化。比如青铜器上的文字必然是精简的,所记内容也一定是国家大事,所谓“祀”与“戎”,也就是祭祀和战争。当文字转移到纸页上,化作诗词、书札、文章,书写才自由自在,才成为一种均等的权利,抒情、议论也才成为可能,并蔓延出灿烂的文学史,有了我们浩大、辉煌的纸上文明,像王羲之《兰亭序》、李白《上阳台帖》、苏轼《寒食帖》,还有9亿字的《四库全书》。
③当书从纸页转移到电子屏幕上,改变的绝不仅仅是外壳,而是思维方式和传播方式。网络呼唤点击量,因此造就了“标题党”,而一些沉静的、意蕴深藏的文字,显然是不适合手机阅读的。手机的书库中当然也可以下载各类经典,但有谁会在手机上读黑格尔、韦伯、陈寅恪、钱锺书?
④有人说,纸的时代已然过去,就像甲骨时代、青铜时代终将过去一样。但我仍顽固地认为,纸质书的时代不会消亡。
⑤文字需要阅读,文化则需要抚摸、感受、相融。我们的文字,从来都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我们碰触到的不应该仅仅是冰冷的显示屏,更应该是温润的纸页﹣﹣那是我们的文化,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纸从自然中来,带着生命的气息,牵动着汉字的呼吸筋脉,与我们的生命血乳交融。
⑥“中国最美的书”“世界最美的书”,都依托纸而存在。书的艺术,实际就是纸的艺术。抽去一张纸,美就会被抽空,文化也会被肢解。
⑦当然,我们还没有到悲观的时候。我们看到,书店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在增加,在各大城市不断进驻黄金地段。像诚品、言几又、方所、西西弗这些品位高尚的书店也不断刷新着我们对书店的老印象,让阅读和选购变得更加轻松、时尚和舒适,在书店里翻书的,绝大多数是年轻人。最近为拙著《故宫的隐秘角落》与读者面对面交流,我惊讶地发现,来聆听我回溯历史、讲述故宫的,居然多是年轻读者﹣﹣在电子时代长大的一代,对阅读,尤其是纸质书的阅读,竟然有着天然的好感。
⑧读纸质书,才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因为这样的阅读,让我们的思想沉静、深入,体验文明的纯美与辉煌。这样的阅读是可贵的,哪怕只有短短几分钟。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4月21日)
(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层次。
(2)在作者看来,手机阅读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3)如何理解第②段中的“均等”一词?
(4)第③段中的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作者为什么坚定地认为“纸质书的时代不会消亡”?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题目。
湛江的气度
①人们说城市是有个性、有魅力的,就像人一样。如果说广州是个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深圳是个时尚的摇滚乐手,那么湛江就是一个男中音歌手。他虽然没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不引领潮流,不具有时尚的风情,但他从容、谦和,有文化底蕴,举止投足中体现着一种独特的气度。
②湛江的气度来自天然气势。面向南海,依托大港,拥有特呈、南三、硇州、东海等大小海岛和富饶美丽的海湾,上天赋予湛江海的性格,海的胸怀,也赋予湛江海的气魄海的度量。可以说,在中国,在世界,繁华的都市不少,他们或许有铁路,有机场,或许有码头有港口,也或许有更发达的工商业,但象湛江这样同时拥有这样众多的岛屿,这样延绵几百里的海岸线,这样的深水良港,这样丰富的海产以及这样蓬勃的海洋产业确实不多。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形成和造就了湛江拥抱海洋,拥抱世界八方,拥抱美好未来的气势。
③湛江的气度来自文化品位。积淀厚重的雷高文化如一条历史长河滋润着这片土地,又如一位慈祥的母亲哺育着这片土地。其实,湛江的文化并不仅仅体现在一首雷歌,一尊石狗,一座祠庙上;也不仅仅体现在几所省内外有名气的高校、一张老牌的报纸、一个有影响力的网站……更重要的是,它已经上升为湛江人对文化的崇尚和追求。在文化艺术领域,湛江有一批有影响力的艺术人才,有闻名海内外的民间艺术。
④湛江的气度来自包容和涵养。漫步湛江街头,你就会惊奇地发现,湛江的饮食包罗全国,什么北方水饺、云南米线、兰州拉面……当然这些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缩影,包容其实还有更深更宽广的意义。这里不说别的,先说湛江市区的人口构成。有人说10个人中,有一个港务局人,一个南油人,一个部队人(当然包括家属),一个高校人,还有一个是农垦人。如果说港务局、农垦早期为湛江的发展注入了时代的生机,那么部队、南油和高校就是源源不断地为湛江的文化、观念和精神输入新鲜的养分。未来的湛江还会有石化人和钢铁人,他们将为湛江带来新的科技和文化元素。有包容就有涵养。不说别的,就说普通话的普及和流行,湛江就比相邻的很多城市要好得多。
⑤湛江的气度来自优悠和从容的生活态度。多少人走一趟深圳和珠海回湛江就唉声叹气,妄自菲薄,这是不必要的。其实我们看到的只是别人的客厅,而未看到他们的犄角旯旮。前不久前香港一个旅游团来湛江观光,他们对湛江的清新空气和蓝天情有独钟,那种羡慕与贪婪的欣赏真让我骄傲。更没想到的是,其中一位竟然在一天内决定购房以日后养老,那利索和豪爽,分明让人读懂了她对湛江的神往。民以食为天。湛江人吃得天然,活得自然与滋润。尤其对海鲜,湛江人对吃得科学,也吃出了传统,吃出了文化,“中国海鲜美食之都”名符其实。清晨的茶楼,黄昏的公园,假日的海滩……处处可看出热闹而不拥挤,有活力而不浮澡,几分淡定、几分优悠与从容。
⑥湛江的气度来自进取和不甘落后的精神。湛江人把海湾当作城市建设的主轴,描绘了“一湾两岸”的城市建设蓝图:围绕海湾形成一个片区、四个组团----西岸形成赤坎至霞山片区以及麻章、临港工业基地两个组团;东岸形成坡头组团;南岸形成东海岛组团。这幅蓝图标志着港城的发展方向:工业南移,城市东扩,港城由带状向块状发展。这幅蓝图是绿色的,它充分展示了城市的海滨特色和生态宜居的魅力。这幅蓝图是宏大的,它充分展现了大都市的气魄和不甘落后的精神风貌。
⑦如果说历史文化名城是厚重的史诗,年轻城市是一本色彩斑斓的画册,那么湛江应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他令人难忘,耐人寻味;又如果说历史文化名城是陈年老酒,年轻城市是时尚的易拉罐,那么湛江就是一壶酽茶。就让我们细细地品味和享受湛江的醇厚,湛江的甘芳吧。作者说湛江是一个有气度的城市,文章从哪些方面来论证这一观点的?
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含义。
这幅蓝图是绿色的,它充分展示了城市的海滨特色和生态宜居的魅力。请从表达方式的角度,举例简析文章末段语言运用的表达效果。
湛江的气度来自海洋,但是现在社会对大海的污染十分严重,请你根据平时的观察和思考,提出两点关于防止海水污染的建议。
(1)
(2)
阅读学生哲理短文。
如今,网络已经迈进了人们的工作乃至生活中,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网络是与人交流体验社会的一种新的方式,但有些人沉溺于此,就本末倒置了。很多人已经把网络当成了游戏交流的平台,沉溺在其中,自然会造成负面的影响。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
网络虽然是一个虚拟的空间,但它的方便、快捷、灵活等多种优点,拓展了我们的知识面,给予了我们遨游的空间。它的出现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思想方法,在我们的生活中给予了我们极大的帮助;坐在家中即可浏览众多网上图书馆丰富的图书收藏;几秒种内,便可收到相隔万里的来信,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各地各种详细的、自已想知道的信息;通过各学校开办的远程教育网了解更多的知识等等。正由于网络的这些优点,才受到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的青睐,从而引起来更多的弊端。
网络的吸引力是无穷的,而中学生的自制力是有限的。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不完全统计,以学习为主要目的上网的中学生,美国占总数的20%,英国为15%,中国仅仅为2%。这惊人的对比,恰如其分地说明了。
网络使许多青少年沉溺于虚拟世界,脱离现实,使一些青少年荒废学业。与现实的社会生活不同,青少年在网上面对的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它不仅满足了青少年尽早尽快占有各种信息的需要,也给人际交往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而且不必承担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和责任。虚拟世界的这些特点,使得不少青少年宁可整日沉溺于虚幻的环境中而不愿面对现实生活。而无限制地泡在网上将对日常学习、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严重的甚至会荒废学业。请你为本文拟一个题目:
(2分)根据文意,在文中的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话。
你认可小作者分析青少年沉溺于网络的原因吗?你觉得怎样解除网瘾呢?
课内现代文阅读(共18分)
①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②敌人监视着苇塘。他们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人送来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队伍会跑了出去。我们的队伍还没有退却的意思。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有时还带来一两个从远方赶来的干部。
③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
④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⑤老头子每天每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⑥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⑦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
⑧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第①段中“呆望”一词的具体内容有哪些?
段①属于描写,“苇子”狠狠往上钻又表现白洋淀人民的精神?
课内现代文阅读(共11分)
(1)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3)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4)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5)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6)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7)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句(2)与句(1)形成鲜明对比。能说明敌人麻痹轻敌、我军出奇制胜的关键词是“”;句中的“又”字照应了段前写中路军战况、西路军战况时用过的“”一词和两个“”字,行文很严谨。
句(4)的“所有”“都”两词中,我们能感觉到作者发电时的感情是()(1分)
A.藐视敌人的豪情 | B.胜利的自豪感 |
C.必胜的信念 | D.对敌人的嘲讽 |
句(5)中的“至发电时止”体现了新闻的什么特点?
前几句中与句(6)“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相应的内容应是“ ”。
句(6)、(7)中能表现我军英勇无畏、锐不可当的一系列动词是:。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转身·遗憾
(1)有时候一转身,我们就会彼此天涯;有时候一转身,那个身影就会被算月冲刷。然而,那个雪夜,那支玫瑰花,不会因时光的流逝而淡远,只会因流年的脚步而涌上心来……
(2)去年的12月25日,是一个冰花弥漫的雪天。那纷纷扬扬的雪,装点着已经洋洋喜气的圣诞,让人感到一阵狂热的雪色浪漫。
(3)夜晚,我们一家人去就餐,一直吃到了10点。
(4)从餐厅的侧门出去,是一条僻静的几乎未经人踩过的雪路,路面在冷清的月光下闪着暗光,不禁给人增添了几分寒意。
(5)忽然一个手拿数枝玫瑰花的年轻男人走到我的身旁,递给了我一枝玫瑰花。
(6)我摇摇手说:“谢谢,你的花很漂亮,但是今天我并不需要它。”
(7)那个年轻男人微笑着说:“不管你买不买,这枝花就当是我送给你的,今天是圣诞节,祝你快乐!”
(8)我不禁有些愕然了,在这个寒冷的的圣诞节,居然有一个陌生人送我一枝玫瑰花!正是因为有了他的真挚祝福和他的花,我也有了别样的幸福和暖意。
(9)心里幸福、感动和温暖的我,走着走着,心里顿时萌生了一种愧疚。我想,一个人走在这样寒冷的冬天卖花,是多么的不易呀,而我呢,不但是白白接了这枝花,也没有多在问候和感谢他。当我意识到,转身再寻找他时,在我眼前的,只有一片白茫茫的小路和飘飘扬扬的雪花!
(10)夜,一次比一次深了,但都市的舞台仍是人影绰绰,灯火通明;那一棵棵缀满雪花的无名树,像是一对对情侣,享受着美丽浪漫的夜空。可是年轻人,为什么你不能再等一等、等一等我,哪怕再让我转一下身、再让我回一下头、再让我跟你说一声谢谢呢?
(11)带着满怀的遗憾走在归家的路上,我把手中的玫瑰花拿到脸庞前:她的花瓣已经不再鲜艳;她的气味已不在芬芳。是因为寒冷的天气吞噬了她的美艳,还是因为我的遗憾使她面容憔悴?
(12)回到家,我迅速地将花插到了水里,恳切地希望她能多吸一点水,重新获得自己的靓丽,从而获得一点心理安慰。我想我现在能够做的,也只有奋力挽留住这仅有的美好了吧,错过了以后还能做些什么呢?
(13)我望着这朵花,想着发生夜晚的一幕幕,突然感概万分:有些人有些事,错过了就是永远,一转身就是一辈子。每当我们转身回望,才发现曾经的日子已经走远,无法追寻;才感到自己对逝去生活的力不从心,怀有遗憾。亲爱的朋友,请珍惜你的时时刻刻,不要再因转身而错过!
(本文作者郭文琛,选文有改动)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