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南京的灵谷寺里有成片的雪柳,春暖花开远远望去一片雪白,然而你走进细看就会发现每一朵小花都是精美工巧的艺术品,雪白的花瓣,浅绿色的花蕊,玲珑剔透,姿态万千。贺知章看到春天的万条柳丝,惊叹说,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我们同样可以追问,世间万紫千红的鲜花,究竟是哪一双巧手剪裁出来的呢?
【材料二】
我们说中国是诗的国度,不纯粹是指诗歌的数量,这样说主要指以下两层意思,一是中国的一切文化艺术,无不渗透了诗的特点,比如汉字是从象形文字开始的,有声调上的抑扬起伏,即平上去入的不同,是从先秦到今天,我们的理论核心,真善美的原则标准是统一的,我们的美学思想,同真和善,不可分割,孔子说诗可以兴,观,群,怨,汉人诗讲究温柔敦厚,都是与真和善紧密结合的,从上述两层意思说,中国确是诗的国度。
【材料三】
陶渊明
朱光潜
大诗人先在生活中把自己的人格涵养成一首完美的诗,充实而有光辉,写下来的诗是人格的焕发,陶渊明是这个原则的一个典型的例证,正和他的事一样他的人格,最平淡也是最深厚的。
和我们一般人一样,渊明的生活中有许多矛盾和冲突,和一切伟大诗人一样,他终于达到调和静穆,他饱经忧患,极端贫穷,逼得要自己种田,他逼的要去乞食,穷还不算,他一生很少不在病中,他的诗集满纸都是忧生之嗟,他的大半生中,国家兵戈扰攘,几无宁日,他一个穷书生,进不足以谋国,退不足以谋生,也很忧愤,陶渊明诗篇篇有酒,他要借酒压住心头极端的苦闷,忘去世间种种不称心的事。
但渊明由冲突达到调和,并不由于饮酒,弥补这世间缺陷的有他的极丰富的精神生活,尤其是他的极深广的同情。渊明有任何力量不能剥夺的自由,就在“樊笼”以外,发现一个“天高任鸟飞”的宇宙。他先是打破了现在的界限而游心于千载,发现许多可“尚友”的古人。在诗中,他把他所敬仰的古人排起队来,向他们馨香祷祝,更可以见出他的志向。渊明还打破了身处的小天地界限,他的世界中,人与物与我在一体同仁的状态中各自徜徉自得,如庄子所说的“鱼相忘于江湖”。他把自己的胸襟气韵贯注于外物,使外物的生命更活跃,情趣更丰富;同时也吸收外物的生命与情趣来扩大自己的胸襟气韵。这种物我的回响交流,有如佛家所说的“千灯相照”,互映增辉。所以无论是微云孤岛,时雨景风,或是南阜斜川,新苗秋菊,都到手成文,触目成趣。他没有由苦闷而落到颓唐,也正因此。
渊明尽管胸襟高超,却保持着一个平常人的家常便饭的风格,他在诗中表现最多的是对子女的慈爱。他做了官,特别派遣一个工人给儿子,以减轻他的劳作之苦。还关照说:“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既可以见出做父母的仔细,又可见出人道主义者的深广的同情。渊明的伟大之处就在他有至性深情,而且不怕坦白地把它表现出来。
总之,渊明经过极端的苦闷,达到极端的和谐肃穆。他的智慧与他的情感融成一片,酿成他的极丰富的精神生活。他的为人和他的诗一样,都很淳朴,却都不很简单,是一个大交响曲,而不是一管一弦的清妙声响。
(节选自《诗论》,北京出版社2011年版,有删改)
(1)自然景象常让中国人联想起相关的古诗句,“材料一”中作者的经历就是一例。请你也写一例与大家分享
(2)“材料三”中,陶渊明的人格体现在哪些方面?
(3)“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生活与诗从未有片刻的分离。请联系上述三则材料,谈谈你对生活与诗的关系的理解。
植物本是有情物
①植物学家们通过大量的试验和观测得出一个结论:植物是有着丰富感情的。
②动物长着眼睛,植物长着“眼睛”没有呢?其实植物也有“眼睛”,它的眼睛就是植株细胞上的一种光感受器。植物依靠自己的这双“眼睛”,不仅能够“看见”光,还能感受到光的波长以及光照的时间和强度。正因为植物有了“眼睛”,它才能根据时间开花、换叶和生根, 在感光的过程中,植物“眼睛”对光照的需求量是各不相同的。有的植物光照时间超过12小时以上才能开花,例如稻子、小麦等;但也有光照时间不足12小时开花的,例如大豆、豌豆等;还有对光照要求并不高的“给点阳光就灿烂”的植物。当然植物学家们发现所有植物的“眼睛”都喜欢阳光。只不过不同的植物偏好光照时长不同的阳光。
③如今,植物学家们从植物细胞内提取出一种感光视觉色素,它是一种带着染色体的蛋白质,它就是植物的“眼睛”。这种“眼睛”能使每一个细胞都成为一个光感受器,这样不仅能“看见”光,还能识别光的强度和光照时间。早晨,太阳冉冉升起,“眼睛”显得特别活泼;黄昏时分,视觉混沌,植物就闭上“眼睛”。随着色素的变化。“眼睛”就能分辨出是早晨还是夜晚了。
④飞机、轮船遇到紧急情况时能紧急求援,那么植物也会求援吗?2011年春天,南亚湄公河闹旱灾,中国、美国和日本植物学家赶赴越南进行探测研究。他们用遥感装置检测植物,发现这些受干旱的植物都在发出一种特殊的信号。这种信号声发自植物体内,由植物体导管震动所引发,近似于人的呻吟声,这就是植物在危急时刻发出的呼救信号。
⑤为了了解植物的“语言”,植物学家制造出一种别出心裁的“植物活性翻译机”。这种机器也是通过遥感装置,不同的是装上一种合成器,人们就可以直接听到植物发出的不同声音。例如,当植物受到强烈的光照时,会发出“惊讶”的声音;当植物遇上雨水泛滥的天气时,会发出“痛苦”的声音。“植物活性翻译机”不仅可以对植物所处的环境进行判断,而且对植物本身是否遇上疾病等也能帮助判断。
⑥人累了要休息,那么植物要不要睡眠呢?近年来,人们通过研究发现,植物长期处在阳光或月光下会对自身的生长速度带来影响,植物生长必须要有“睡眠状态”。例如合欢,一到夜晚便垂下叶片。其实,植物通过“睡眠”不但有利于生长,而且还能更好地保护自己。例如花生、山芋等植物的叶子在夜幕中下垂,既减少了热量的散发,又避免了水分的蒸腾;牡丹等花瓣在晚间闭拢,也是为了防止自然灾害的侵袭。这是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一种适应。经研究还发现,植物在夜间的温度往往比白天低1℃。正是这细微的温差变化成为影响植物叶子生长的重要因素,也才能使这种植物更能适应环境,有利于生长。下面对句中引号和加点的代词指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实植物也有‘眼睛’”,“眼睛”加引号,表示特殊的意义,有别于动物的“眼睛”。 |
B.“还有对光照要求并不高,‘给点阳光就灿烂’的植物”,“给点阳光就灿烂”加引号,标明是引用的话。 |
C.“它的眼睛就像是植物细胞上的一种光感受器”,句中加点的“它”指的是“植物”。 |
D.“这就是植物在危急时刻发出的呼救信号”,句中加点的“这”指的是“人的呻吟声”。 |
本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植物的“有情”?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植物有“眼睛”,能够感受光照。 |
B.植物能够发出求救信号。 |
C.植物学家用“植物![]() |
D.植物能够利用“睡眠”来使得自己适![]() |
对本文的结构安排及层次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采用总分式的结构方式。第①段总起,概括说明中心;第②段到第⑥段分述。 |
B.第②段到第⑥段的分述,分两个层次进行具体说明。 |
C.第一层说明植物也有“眼睛”,它的眼睛就是植株细胞上的一种光感受器。 |
D.第二层说明植物在危急时刻会发出呼救信号。 |
饮水与健康
①一个健康的人,有足够的水喝,即使一段时间内不进食,也能维持生命。如果没有水,三天就会导致死亡。如果在酷暑的沙漠中,甚至坚持不到两个小时,死神就会降临。所以《本草纲目》把水放在第一章。中国的先人有“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水补”的说法。为什么水对人如此重要?
②人体内三分之二以上是水。水是传送养分至人体各个组织、排泄人体废物、体液(如血液)循环的载体,是消化食物、润滑关节和各内脏器官以及调节体温所必须的物质。水是含有溶解性矿物质的血液系统的一部分,它同溶解的钙、镁一样,对维持身体组织的健康必
不可少。
③喝足够的水有利于防病治病。比如可以预防感冒,并使感冒患者早愈。其原因在于,感冒大多数由病毒引起,身体的皮肤和黏膜是防御病毒和病菌入侵的免疫机制的第一道防线,足够地饮水,可避免皮肤和黏膜干燥,有利于阻止细菌和病毒进入人体。足够的水可促使人体排除废物,使患者早愈。
④喝足够的水有利于营造好的心情。人如果长期处于心理紧张状态,身体就无法抵御细菌或病毒的入侵。所以我们在心情烦躁时,应多饮水。水本身对人体有安神镇静作用,有利于人体健康。老年人睡前喝少量的水,可很快安神入睡。
⑤喝足够的水,可以延缓衰老,有利于长寿。人体衰老的过程,就是人体脱水的过程。例如老年人皱纹增多,就是皮肤干燥、脱水引起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水占人体体重的比例会逐渐下降。已知水占人体的比重,大体如下:胎儿90%、初生婴儿80%、少年75%、成年男子70%、老年男子小于65%。所以,老年人尤其要养成喝水的习惯。
⑥那么人一天需要喝多少水呢?正常人体内的水总是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摄入和排出量相差无几,变化幅度为1%—2%。美国科学家测定,一个体重65千克的中年人,通过尿液、皮肤蒸发等多种途径,每日排出水的总量为2569毫升。为保持人体内水的平衡,每日必须补充2560毫升左右的水。但我们所需的水,不完全来自饮水,粮食、肉类、蔬菜、水果等食品中也含有水,所以每日需要从饮水中获取的水,约需1200毫升。常用饮水杯容量为200毫升,即每天约需饮6—8杯,才能说饮了足够的水。当然,这是指正常状态,在高温天气和运动、劳动强度大的情况下,还要补充约三分之一的饮水量。
⑦还要注意,喝可乐等饮料不能代替喝水。饮料多为酸性,经常喝酸性的饮料,会使机体酸性物质增多,容易产生疲劳,导致免疫功能降低。本文扣住饮水,着重说明了什么内容?
本文是从哪四个方面来说明“饮水与健康”之间的关系的?
文章第⑤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在我们周围,尤其是夏季,不少人爱以喝饮料代替喝水。请你结合本文有关知识,给这些人写几句建议的话。
昔年樱花在
每年春天,阳明山樱花盛开的时节,我会几度上山赏樱。
每一次,我总会绕到平等里,去看一棵无法正确标示所在的樱花,那棵樱花并不是特别美,也不是特别高大,而是我童年时代第一次上阳明山,曾在那棵樱花树前拍照。
四十年,就这样流过去了!
当我每一次到那棵樱花树前,有一些心情、一些记忆就仿佛还魂似的,魂魄一朵朵地飘到树上,凝结成鲜艳的红。
是十岁的一个春日,堂哥带我上阳明山,他说:“假日的大道车多,我们走小路上去!”当时,平等里的道路尚未畅通,我们沿石阶步行,穿过相思林与芒草,跨过月桃花与台风草,
终于看见一株小小的盛开的樱花。
堂哥说:“这是你看到的第一棵樱花,拍张照吧!”
我站在那樱花树边,表情肃穆地拍了一张照片。
那不只是我与樱花的第一张合照,也是我第一次看见樱花。
樱花使我惊艳,它的花色鲜明繁茂,却有着粗黑苍劲的树枝,那花与枝仿佛不是一体,而是许许多多粉红色的蝴蝶停在枯枝上,等待起风,蝴蝶就会哗然飞起!
对一个乡下孩子,樱花不只是花,而是一个春天的感觉,一个美的化身。
春天的感觉,使人在霜雪侵凌的日子,保持着希望。
美的化身,使人在尘俗淹没的生活,保有着光芒。
不知道为什么,那一棵樱花树就从山边移植到我的心上。堂哥已经逝世多年,照片也不知去处,樱花还在开着,似乎永远开着。
我不知道一棵樱花树可以活多久,每一次转过去看到那樱花,总使我欣喜不已。昔年的樱花还在开着,而且愈开愈美,一年比一年繁茂。这棵樱花对我,有着特别的意义,从那时起,我特别期待春天,而我的心里总有春天。从那时起,我与美好的世界相认,希望自己能一直迈向美的人生。
当然了,世界不是永远有春天,也有天寒地冻;人生也不是一向美好,也有陋败蒙尘。
每次上山,山上的樱花总是呼唤着:“昔年樱花在,如今更繁华!”那呼唤使我穿过暗巷和幽谷,使我跨过黑暗与冷寂,像是回到十几岁的无忧岁月,与樱花相扶合影。
每个人的心里都需要一个人、一棵树、一片草原、一间木屋、一个故乡,也许不必真实存有,却是一个不变的碑石。在每回想起,每次相遇,有一点光、一点温暖、一点希望。
我很高兴,我的那棵树是繁美的樱花!
我很高兴,昔年的樱花还在!我每年都去朝拜!“我”几度上山赏的这一棵樱花树是一棵怎样的树?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
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①樱花使我惊艳,它的花色鲜明繁茂,却有着粗黑苍劲的树枝,那花与枝仿佛不是一体,而是许许多多粉红色的蝴蝶停在枯枝上,等待起风,蝴蝶就会哗然飞起!
②那呼唤使我穿过暗巷和幽谷,使我跨过黑暗与冷寂,像是回到十几岁的无忧岁月,与樱花相扶合影。 那棵樱花树,对于作者而言,有哪些意义?
作者说:“每个人的心里都需要一个人、一棵树,一片草原、一间木屋、一个故乡,也许不必真实存有,却是一个不变的碑石。”你是否认同作者的观点?这个碑石真的不必真实存有?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1)(2)两小题。
德国的布莱希特说过:“不管我们踩着什么样的高跷,没有自己的脚是不行的” 。也许你有充沛的家境,也许你的父母身在仕途,也许你有父母为你铺就的人生坦途,这些用金钱、地位和宠爱做成的“高跷”会使你在人生之路上昂然阔步,且四平八稳,可一旦“高跷”倒了,你便会重重地摔在地上,除了落得个鼻青眼肿外一无所有——没有用自己的双手摘来的浆果,没有用自己的头脑设计的未来,更没有用自己的双脚走出的人生之路。(1)这段文字在用词得体、语言结构和标点使用上各有一处不当,请加以修改。
(2)请你就当今社会中的“高跷”现象谈谈自己的看法,不超过45个字。
阅读下面的问题,完成小题。
母亲
莫言
①我5岁的时候,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
②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以忘却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我母亲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战争、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我在母亲生前,一直想跟她谈谈这个问题,但每次我都感到没有资格向母亲提问。
③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那时候我们家正是最艰难的时刻,父亲被人诬陷,家里存粮无多,母亲旧病复发,无钱医治。我总是担心母亲走上自寻短见的绝路。每当我下工归来时,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时,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有一次下工回来已是傍晚,母亲没有回答我的呼喊,我急忙跑到牛栏、磨房、厕所里去寻找,都没有母亲的踪影。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不由地大声哭起来。这时,母亲从外边走了进来。母亲对我的哭泣非常不满,她认为一个人尤其是男人不应该随便哭泣。她追问我为什么哭。我含糊其词,不敢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对我说:“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这是一个母亲对她的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庄严承诺。现在,尽管母亲已经被阎王爷叫去了,但母亲这句话里所包含着的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
④在那些饥饿的岁月里,我看到了许多因为饥饿而丧失了人格尊严的情景,譬如为了得到一块豆饼,一群孩子围着村里的粮食保管员学狗叫。保管员说,谁学得最像,豆饼就赏赐给谁。我也是那些学狗叫的孩子中的一个。大家都学得很像。保管员便把那块豆饼远远地掷了出去,孩子们蜂拥而上抢夺那块豆饼。这情景被我父亲看到眼里。回家后,父亲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也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对我说:嘴巴就是一个过道,无论是山珍海味,还是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都是一样的,何必为了一块豆饼而学狗叫呢?人应该有骨气!他们的话,当时并不能说服我,因为我知道山珍海味和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并不一样!但我也感到了他们的话里有一种尊严,这是人的尊严,也是人的风度。人,不能像狗一样活着。
⑤饥饿的岁月使我体验和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单纯,使我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我的父母、祖父母和许多像他们一样的人,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这些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是一个民族能够在苦难中不堕落的根本保障,也正是文学的灵魂。文章第①段,母亲捶打野菜情景的描写很有特点,试作赏析。
理解文中两处划横线句子的含义。
⑴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
⑵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第③段中,画曲线句子“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在文章结构和内容上有何作用?
根据文意,请补写出第④段中父亲严厉批评我的话。(不少于6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