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生活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乐趣。
乐趣是一颗颗生命力很强的种子,在不知不觉间发芽、生长,而且总要开花,总会结果。如果把乐趣比作种子,那么,你从自己所热衷的乐趣中得来的欢娱,便是它的花朵了;你从自己为之( )的欢娱中,得来善的或恶的、美的或丑的、好的或坏的结果,便是它的果实了。例如,读书是一种乐趣,知识是它的果实; 运动是一种乐趣,健康是它的果实 ;劳动是一种乐趣,产品是它的果实。……不同的乐趣,结不同的果实。
人人都需要有生活的乐趣,和从中得到欢娱。我们需要和寻求的是高尚的、有积极意义的乐趣。因为这种乐趣有利于成长、有利于进步、有利于健康。千万不要被( )的欢娱之花所迷。当你为各种各样的乐趣而心花怒放的时候,得多想一想花朵的种子,并且预见到将要结成的是什么样的果实才好。
(1)为文中括号处选择恰当的词语。
陶醉 沉浸 俗艳 鲜艳
(2)文中画线句有语病,请修改。
(3)根据语境,为文中横线处写一句话。
探究中秋节来历
中秋节是我国一个古老、传统的节日。每当此时,合家团聚,其乐融融。关于中秋节的来历,其说法很多,且又多有趣味。
拜月说:根据史籍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中,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轻松的欢娱。
嫦娥说:据史书记载:“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每年八月十五月圆夜清之时,嫦娥便返回人间与夫君团聚,但天明之前必须回到月宫。后世人在焚香拜月之时,祈求“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
驱除鞑虏说:有人认为,中秋节原本是推翻元朝统治的一次起义纪念日。元朝末年,汉人打算起来反抗蒙古人的统治,却苦于无从传递消息。后来刘伯温想出一条计策,到处散布流言,说有冬瘟流行,除非家家户户都在中秋节买月饼来吃,才能避免。人们买了月饼回到家中,发觉里面藏着纸条,上面写着:“中秋夜,杀鞑子,迎义军!” 于是众人纷纷起义反抗统治者,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就是这样留下来的。 根据上述内容,概况一下关于中秋节来历的说法中寄托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助网络媒体和报刊,查找一下关于中秋的来历还有哪些说法?请写出一个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代文阅读训练
半个中秋
张 娟
几场小雨过后,酷暑难熬的时节已渐渐被阵阵凉爽的秋风替代了。早晚渐觉凉意袭人,季节变换,预示着又一个秋天已来临。天空日渐高朗澄澈,一轮圆圆的月亮张开饱满的笑脸……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在不知不觉中走近了。
仰视日渐丰满的中秋圆月,孩童时的点点思绪袭上心头。小时候最有盼头的是过年有新衣服,中秋有月饼。那时的月饼品种单一却很好吃,不知道是经济差没有什么好吃的东西,还是别的原因,至今还是怀念能在中秋尝到一两块月饼。记得小时候买食品需要凭粮票,月饼也不例外。每年母亲都会拉着我一同去,只有那年的中秋在我的记忆里挥散不去。
那年中秋节下小雨,母亲留我在家等候,独自打伞买月饼去了。我搬着小板凳坐在屋檐下盼雨停,希望妈妈能早点回来。可雨停了,月亮已经从云层中露出笑脸,母亲却迟迟不归。当熟悉的脚步声在山墙头渐渐近了,是妈妈回来了,我冲了出去。令人疑惑的是母亲两手空空,她拉着我进房子,把我抱在怀里说,“妞妞,妈妈和你说件事情,你不许哭鼻子,今天买月饼的人多,等轮到妈妈,就剩下一块了,你知道娇娇的姥姥嘛,快八十岁了,这几天病重了,她家人都忙着照顾她,没有时间买月饼,我回来的路上看见娇娇哭着问她妈妈要月饼,我就把咱家的月饼给娇娇了。妞妞,不要难过。你想想,你上下学都是娇娇的爸爸骑车接送你们,你坐在前面,娇娇坐在后面……”
“妈妈,是不是今年没有月饼吃了,我想吃月饼”,委屈的眼泪已经爬上我的脸颊。母亲从怀里拿出一个小纸包,拨开后是半块月饼,“这是娇娇的妈妈硬是掰了半块给我家的馋猫”,母亲刮着我的鼻子,我破涕而笑。母亲仅是嘴唇碰了碰月饼,剩下都是我的。对于小孩子来说,一块月饼就是一个中秋,而那半块月饼,是母亲用慈爱的心为我和娇娇拼凑了一个中秋节。我吃的半块月饼没有以往的香酥,因为母亲没有吃上月饼。
虽然已过了近二十个中秋节,但我却难以忘怀对已逝岁月的回忆。然而,童年的那种对月饼的渴望与期盼,却永远深留在我的心中。
选自《石河子广播电视报》2008年9月29日出版 926、927期 A15版 联系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至今还是怀念能在中秋尝到一两块月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时候特别爱吃月饼的“我”,为什么感觉那半块月饼没有以往的香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如何理解“童年的那种对月饼的渴望与期盼,却永远深留在我的心中”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全文,说说对“半个中秋”这个题目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文章主题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小时候很喜欢吃月饼,但月饼单一,没有什么好吃的。只有那年中秋的月饼特别好吃 所以在我的记忆里挥之不去。 |
| B.因为娇娇的爸爸每天都骑车接送我,妈妈过意不去,就将月饼送给了娇娇。 |
| C.这篇文章通过“半块月饼”的故事,表现了妈妈的慈爱和善良,抒发了“我”对童年 生活的怀念。 |
| D.那个中秋节“我”只吃到半块月饼,很不圆满,所以只能算是半个中秋节。 |
阅读下面的语段,思考并回答问题。
自碑亭再往北,地势陡然高峻,由此上至祭堂前平台,全部砌以宽大的石阶。石阶分为8段,每段30余步至50余步不等,共290级。石阶尽处,就是宽135米、深30米的大平台,中央则矗立着陵园的主体建筑——祭殿。平台是全陵的制高点,与入口处石坊的垂直高度差超过70米,这里视野辽阔,气象万千,既便近观,又宜远眺。当阳光灿烂时,远处方山如屏,秦淮似带;近处村舍相望,田圃纵横,道路津梁,行人车马,无不纤细入微,仿佛眼前展开了一轴工笔长卷。而当日出日没之际,在晨烟夕雾的迷梦中,城犹潜蛇,山若伏鳖,馆阁楼台,隐约参错,远峰近树,依稀可辨,人们又好像面对着大幅的泼墨山水。无论是春夏秋冬,还是风霜雨雪,大自然都要向人们展示它那变幻无穷的奇妙景色。本段重点说明的是
A.石阶B.平台C.祭殿文中用了很多数字来介绍建筑物,你能说说这些数字的作用么?
请依据原文具体写出“工笔长卷”、“泼墨山水”所表现的内容。
工笔长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泼墨山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能找出文段中的比喻句么?请试着写出它们将什么比做了什么。
阅读理解
①自碑亭再往北,地势 A高峻,由此上至祭台前平台,全部砌以宽大的石阶。②石阶分为8段,每段30余步至50余步不等,共290级。③石阶尽处,就是宽135米、深30米的大平台,中央则矗立着陵园的主体建筑——祭殿。④平台是全陵的制高点,与入口处石坊的垂直高度差超过70米,这里视野辽阔,气象万千,()便近观,()宜远眺。⑤当阳光灿烂时,________________⑥而当日出日没之际,在晨烟夕雾的迷蒙中,城犹潜龙,山若伏鳖,馆阁楼台,隐约参错,远峰近树,依稀可辨,人们又好像面对着大幅的泼墨山水。⑦()是春夏秋冬,还是风霜雨雪,大自然()要向人们展示它那 B的奇妙景色。在第④句和第⑥句中找出两组近义词、两组反义词。
近义词:()——()()——()
反义词:()——()()——()选出恰当的词语填在文中A、B处。
A________(突然忽然居然陡然果然)
B________(变幻无穷变化万千变化莫测)文中与划线的“高峻”一词照应的句子是:
对本段的理解,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本段主要介绍了站在中山陵的平台上所看到的美丽景色。 |
| B.本段综合运用了描写和说明的表达方式。 |
| C.本段主要运用了列数字和摹状貌的说明方法。 |
| D.本段的主要参观顺序是由北往南。 |
“石阶分为8段,每段30余步至50余步不等,共290级”中“至”能否改成“和”?为什么?
我看见了大海
阿真
我是一个身材畸形的女孩子,母亲嫌我丢她的脸,也怕出门遭人讥笑,于是,在我8岁前的童年里,我从没迈出门一步。我拥有的只是院子里的一方天空,一群瞬间即逝的飞鸟。
我8岁那年,父亲死去了。母亲不久也改嫁了,嫁给小镇上一个退休的海员。当时,母亲才40出头,而继父已近60岁。继父要我称他伯伯,并对我说:
“来,河子,伯伯带你去串门儿。”
“不!不!”我吓得直往后缩。
“去外面看看吧,河子,外面有好多好玩的东西。”
我动心了,于是说道:
“我长得太难看,还有,我走路一瘸一瘸的,妈说人家会笑话我的。”
说毕,我不禁哭了起来。
“放心吧,河子,谁笑话你,我就这样——”继父扬起巴掌做了个揍人的动作。
我忍不住破涕为笑了。
第二天,继父带我上街了。有生以来,我第一次看见这么多人,我真是怕极了。我羞怯地低着头,两手死死拽住继父的衣角,就像他的一个尾巴似的。
“河子,抬起头,别害怕!”继父大声说。
继父响亮的嗓门立刻引来了许多目光,尤其是和我同龄的孩子,边瞧边嘁嘁喳喳。
“喂,过来认识一下,小家伙们,这是河子,你们的小朋友河子。”继父亲切地招呼他们。
于是,他们走过来,友好地问这问那,邀请我和他们玩。
冬天里,继父的哮喘病犯得很重。睡不着的时候,就让我陪他坐在火炉前听他讲大海的故事。
“海水是蓝的,和天空一样蓝;海水是咸的;海很大很深;海里有鱼,大鱼小鱼;海上有船,大船小船……”
我听得着了迷:“我能看见海吗?”
“能,等你再长大些,长到15岁,我就带你去看大海。”
我的眼前豁然亮了。
我一年年地长大了,也长高了,懂得了许多事情。按照继父的规定,每天我要做一件对我来说难度较大的家务活。学校不收畸形儿,继父就自己当老师;我每天要学5个生词,并背熟一篇课文。其余的时间,便是听继父那永远也讲不完的海的故事。
母亲终于走了,是跟一个在门口摆摊的裁缝跑的,丢下我和继父相依为命。
继父的身体虽然越来越坏,但他仍然拖着病病歪歪的身子,成天带我去这去那,鼓励我独自进商店买东西,做家务活儿。每当我做了什么我原先不能做的事情的时候,继父就变得欣喜若狂,仿佛我做了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你真能干,河子。”
我们把看海的日子定在明年的夏天,到那时我就15岁了。继父说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看海做准备。继父说去海边之前,让我必须学会应付一切。
漫长的冬季熬过去了。整整一个冬天,继父病倒在床上。我一个人在镇子上穿街走巷,为继父请医、买药,办各种各样的事情。我独自承担了全部家务。正在这样的时刻,我觉得自己真正长大了。
一个春日融融的上午,继父把我叫到床边,慢慢地说:“河子。我就要死了,有件事情我必须告诉你:早在我退休的前一年,医生就说我是过敏性哮喘,必须远离海洋,所以我是永远不能带你看海的。我对你撒了谎,请你原谅我。”
当时,我觉得非常失望,非常委屈,我做了这么多年的准备,到头来却是一个骗局。我伤心地哭了。
就在这天夜里,继父安安静静地去世了。我失去了在这个世界上惟一的亲人。现在,我这个畸形女孩是一个人生活了。
当我穿行在闹市上时,当我熟练地做着家务时,当我受邻居的委托替她照看孩子,从而每月从她那里得到40元的生活费,我突然明白了继父的“看海”的意义。有无数次,我站在继父的遗像前,悄声对他说:
“伯伯,我看见了大海,真的,我看见了……”用简洁的文字说说“在我八岁的童年里,我从没迈出过门一步”的原因。
文中加点的“这样的时刻”指什么时候?
当继父告诉我“他永远都不能带我去看海时”,我的感受如何?
作者在文中说“我突然明白了继父的看海的意义”,那么“看海”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题目《我看见了大海》,“我”真的看到了真正的大海了吗?谈谈你的理解。
通过“带你去看海”的目标激励,一位身体畸形、内心自卑的女孩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请发挥想象,设想一下女孩未来的生活。(不少于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