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洞悉宇宙 天眼已开

①2016年9月25日,是举世瞩目的“天眼”(FAST)竣工的日子。

②FAST是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的英文简称。这个坐落于贵州省平塘县克度镇的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被誉为中国“天眼”。

③FAST的建成已经让国内外专家为之震撼。

④FAST工程副经理彭勃说“这是中国射电地理学界初次拥有世界排名第一的设备,我兴奋的睡不着觉”。

⑤中科院郑晓年介绍说,FAST将能够搜索到更多的奇特天体,用来测量脉冲量,探究宇宙来源和演化、星系与银河系的演化等,甚至可以搜索星际通讯信号,展开对地外文明的探究。

⑥“我要向FAST的建立者们表示恭喜,他们按期建成了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设备。”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得奖主泰勒先生说,“我估计FAST将会带来许多新的、重要的科技效果,我十分期待看到这些效果。”

⑦“天眼”的工作原理其实跟咱们平时常见的锅式天线 差不多,通过抛物面把采集到的信号反射到接收信号的馈源舱里,再由相应的信号处理系统对接受到的信号进行处理。只不过,“天眼”有世界级的超大口径,采集的是来自宇宙的海量信息,而它的大脑,是曙光超级计算机。

⑧这只“大眼睛”的反射面是由4450块面板拼成的,与普通锅式天线相比,它的反射面是个球面。说得通俗一点,从侧面看,“天眼”要比普通的锅式天线更深一些。它打破了射电望远镜的百米极限,这个巨大的反射面摊开来足有30个足球场那么大,真真一口名副其实的“大锅”。

⑨FAST“藏在”贵州省平塘县克度镇大窝凼群山环绕的天然喀斯特洼坑里。这个巨大的洼坑本身,就是FAST的三大创新之一。选择把“天眼”安放在这里,不仅节省了巨额的工程开支,环抱的群山还为“天眼”的观测创造了宁静的工作环境。

⑩FAST的第二大创新,就是“天眼”里转动的“瞳孔”,可以随时“望”向令它着迷的任何地方。相比之下,美国的阿雷西博望远镜虽然也不小,但是它的眼睛就永远只能盯着一个方向。

⑪“天眼”的“视网膜”,就是30吨重的馈源舱,它在一百多米的高空,直径两百多米的球面上,能够“收放自如”,实现误差小于10毫米的定位!这是FAST的又一大创新。

⑫这只在贵州的群山之间凝视着宇宙的“天眼”,即将开始追寻宇宙最深邃的过去,搜索地外文明的踪迹。

(1)文中引用彭勃、郑晓年、泰勒的话,有什么作用?

(2)简要概括中国“天眼”三大创新的好处。

(3)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它打破了射电望远镜的百米极限,这个巨大的反射面摊开来足有30个足球场那么大,真真一口名副其实的“大锅”。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说明对象 概括说明内容 说明文阅读综合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植物缠绕方向之谜》,完成14-15题。
①牵牛花、金银花等攀缘植物有一套非凡的本领,这就是能够依附支架,利用茎尖的“运动”不断向上爬攀。就拿牵牛花来说,它茎的顶端10-15厘米一段,由于各个方向的表面生长速度不一致,能在空中不断改变自己的位置,而且始终以一定的方向旋转着,并以此为半径,在一圆周内遇到依附物后,就会把依附物缠绕起来,以此攀向高处去争取阳光和雨露。
②有趣的是,大多数植物的“转头运动”是有一定方向的,如金银花、菟丝花、鸡血藤等始终向右旋转,牵牛花、扁豆、马兜铃、山药等则向左旋转缠绕向上,而何首乌却是"随心所欲"地转头,有时左旋,有时右旋。
③那么,这些缠绕茎植物为什么会有固定的缠绕方向呢?
④科学家最新研究表明,植物旋转缠绕的方向特性,是它们各自的祖先遗传下来的本能。远在亿万年以前,有两种攀缘植物的始祖,一种生长在南半球,一种生长在北半球。为了获得更多的阳光和空间,使其生长发育得更好,它们茎的顶端就紧紧随时朝向东升西落的太阳。这样,生长在南半球植物的茎就向右旋转,生长在北半球植物的茎则向左旋转。经过漫长的适应、进化过程,它们便退步形成了各自旋转缠绕的固定的方向。以后,它们虽被移植到不同的地理位置,但其旋转缠绕的方向特性被遗传下来而固定不变。而起源于赤道附近的单缘植物,由于太阳当空,它们就不需要随太阳转动,因而其缠绕方向没有固定,可随意旋转缠绕。
、牵牛花为什么能在空中不断改变自己的位置?
、第④段中加点的“本能”具体指什么?(用文中语句回答)

阅读《十三岁的际遇》选段,完成11~13题(6分)
①没有什么使我停留/除了目的/纵然岸旁有玫瑰、有绿阴、有宁静的港湾/我是不系之舟。
②不止一次把这些诗句悄悄念给你,北大。千言万语,有时只能凝聚为这最浓最浓的几行。是的。我是一叶不系之舟,曾经那样安恬地依偎在未名湖的臂抱里,但我的心无时无刻不在向往大海的波涛。我没有忘记我的誓言,我渴望发现新的大陆,渴望从海洋深处为你,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
③不过,自7岁起便结识便热爱的地方是永远无法忘记的。“让我俯首感谢所有星球的相助”,它们使我能在北大校园里度过一生中最美好的时期。正是在北大,我从那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成熟。北大早已不仅仅是哺育我的母校,它是师长,是朋友,是我的一部份,一部分的我。它珍藏在我内心最柔软的角落里,流淌在我的血液里,和幼稚而美好的少年的回忆一起,永远无法分割开来。
④“啊,也许有一天/意志是我,不系之舟是我/纵然没有智慧/没有绳索和帆桅。”
⑤是的,总有一天,北大,我也会离你而去。你却永远年轻,微笑着拥抱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梦想,激励一届又一届学子的抱负,也抚慰一年又一年桃李开落的惆怅我还会回到你的身边来,是梦是真,又有什么相干!只要像当初一样,在朋友般的35号楼下小立片刻,所有逝去的岁月都会它新开花结果,所有往昔的梦幻都会再现,我将不顾头上苍苍的白发,再次像个16岁的女孩那样,轻依在你湖光塔影的胸前……
、第②段加点词“这最浓最浓的几行”具体指什么? (1分)
、请看第③段中画线句,明明“北大”是作者的“母校”,却说“不仅仅是”。请你说一说对“师长”“朋友”“我的一部分”和“一部分的我”的理解,并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3分)
、这几节文字写北大主要采用第几人称?这种写法对内容的表达起什么作用?(2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做客》(游睿,有改动),完成17 —22题。
①天是青青的十岁生日。放学后,青青并没有像往常一样一上山就砍柴。奶奶说了,今天她可以不砍柴。
②青青坐在山头上的一块大石头上,一阵微风缓缓吹过来,柔柔地抚摸着她的头发她的脸。
③10岁的青青是奶奶一手带大的。青青生下来不久,爸爸妈妈就外出打工。几年来青青只和妈妈通过几次电话。每次通话都很短暂,妈妈总会在电话那头哭。爸爸总会抢过电话,说:“青青乖,打长途贵,过年的时候我和妈妈回家看你。”说完,就挂了电话。但是过了一年又一年,爸爸妈妈谁也没有回来。说不出为什么,今天青青特别想爸爸妈妈。青青想,要是爸爸妈妈回来陪我过生日多好啊。可是爸爸妈妈为什么都不回来呢?此刻,青青坐在山头上,眼前是一座又一座的山。层层叠叠、高低起伏。奶奶说过,山的尽头,就是爸爸妈妈打工的地方。如果自己现在用力喊,爸爸妈妈会不会听见呢?青青站了起来,她把手罩在嘴前,试着喊了一声:“爸爸,妈妈!”很快青青就听见对面山上传来自己的回音:“爸爸,妈妈。”青青有些高兴了,赶紧又喊了一声,山上又传来了一阵回音。
④“爸爸,妈妈!爸爸,妈妈,你们回来吧!”青青使出全身力气喊了起来。青青听见,自己的声音不断在山谷里回荡,一声接着一声,一层连着一层,一直传到看不见的地方。她看到,层层叠叠的山很快都变成了爸爸妈妈的脸。爸爸、妈妈说:“青青乖。”爸爸、妈妈说:“我们过年就回家看你。”青青的声音就小了下来,她哭了。
⑤“爸爸,妈妈!”就在擦眼泪的时候,青青突然听见身后传来了一阵喊声。她扭过头,不知什么时候村里的几个伙伴全都站在了自己身后。这些伙伴和青青一样,也都好几年没见到自己的父母了。他们说:“青青,我们一起喊吧。”顿时,山谷里“爸爸、妈妈”的呼唤声一片,整齐又悠长。
⑥“孩子们,先停一停好吗?”正在大家喊得起劲的时候,应声走来一位戴眼镜的叔叔。青青认识这个戴眼镜的叔叔,今天在学校,青青看见这个叔叔和老师在说话。后来叔叔还和老师一起到教室做了个调查,大致是问哪些同学的父母不在家,结果全班同学都举了手。“我是电视台的记者。”眼镜叔叔自我介绍说,“刚才你们的喊声吸引了我,我能帮你们把愿望带给你们的爸爸妈妈。”
⑦“真的吗?怎么帮?”青青和伙伴们一起围了上去。叔叔指着摄影机说:“我可以用它把你们要说的话录下来,然后在电视上播放,你们的爸爸妈妈在远方就能看见了。”
⑧“太好了!我要录,我要录。”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往镜头前拱。
⑨叔叔说:“你们别急,一个一个来。你们每个人对着镜头说一句话,说的时候想象着爸爸妈妈就在面前,说最想对他们说的话。”……
⑩在场的几个伙伴都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只剩下了青青,叔叔把镜头对准青青,示意她说话。青青看着乌黑的镜头,双手在胸前绞动,嘴唇动了几动,却一直没说出话来。“说吧,不怕。”伙伴们也为她加油。青青狠狠地咬了一下牙,之后,终于小心翼翼地探出头,轻轻地对着摄影机问了一句话:“爸爸妈妈,今年……今年我可以到你们家做客吗?”
⑾青青看见,眼镜叔叔的眼睛瞬间就湿润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1年第9期,有删改
.“做客”一词出自小说中第⑩段中青青的一句话,意蕴丰富,令人回味。“今年我可以到你们家做客吗?”句中的“做客”一词有什么含义?请结合全文内容回答。
.细节耐人寻味。文中第3节就有这样的一处细节:“每次通话都很短暂,妈妈总会在电话那头。爸爸总会过电话,说:‘青青乖,打长途贵,过年的时候我和妈妈回家看你。’”句中划线的“哭”、“抢”字又含有怎样的情味?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青青,为什么还要写那群小伙伴?
.第⑨段省略了小伙伴们说的话,请结合上下文发挥想象,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把其中两个小伙伴说的话填补在下面的横线上。
【答】:①第一个小伙伴说:“▲▲▲
②第二个小伙伴说:“▲▲▲
.品读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分析三组加点词语的作用。
青青①狠狠地咬了一下牙,之后,终于②小心翼翼地探出头,③轻轻地对着摄影机问了一句话:“爸爸妈妈,今年……今年我可以到你们家做客吗?”
.戴眼镜叔叔为孩子们拍摄的视频在电视台播放,请你为这段视频拟写一句公益广告语。(20字以内)

阅读下面的文章《从“尺素书”到“伊妹儿”》,完成第14--16题。
①“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客人从远方带来的鲤鱼,腹中竟然藏着一封绢写的家书,这给自己带来多大的惊喜啊。在古代,人们习惯把以锦帛为材料的书信装在鲤鱼形状的函套内,这就是古诗里常用“双鲤”来代替书信,即所谓的“尺素书”的由来。
②据考证,在文字发明之前,人类曾经用实物作为传达信息的工具,这就是“实物信”。在远古的中国,所谓“上古结绳而治”,就是利用绳结来传达信息,“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后来有了文字,书写材料又得到了改进,人们发明了木牍、竹简。他们在特制的木片和竹片上刻写文字,用来记事与交流,其中用作传达信息与情感的便是木牍书、竹简书,统称为“尺牍书”。“尺牍书”和后来出现的“尺素书”都是我国早期通信的主要方式。
③然而“尺牍书”很笨重。西汉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封信,用了三千多根竹简,要两个身强力壮的武士才可以送到宫里去。“尺素书”虽然轻便,但用材昂贵,不能“飞入寻常百姓家”。纸的发明,使书信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纸质书信成本低廉、投递方便,极大地促进了人和人之间的交流。安史之乱时期,贫苦的石壕妇人,仍然可以凭借“一男附书至”,得知战场上孩子的讯息。
④如今,依托互联网的“伊妹儿”(电子邮件),已经十分普及,各种免费邮箱为网民提供了便捷的邮件服务。但人类的通信发展并未停止,更新的通信方式,如手机短信等也在冲击着电子邮件,使得人们的交往更加随心,更为便捷。20世纪90年代,有人预言传统书信将被新兴的通信方式取代。然而我们惊奇地发现,传统的纸质书信依然健康发展,与电子通信方式并行不悖,在当下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⑤为什么在信息时代,仍有很多人钟情传统通信方式?专家认为,传统信件承载了太多的文化内涵,一封信就是一份沉甸甸的敬意。古人“自谦而敬人”的做人原则在书信中表现为对自己的谦称和对别人的敬称。比如称呼自己为“敝人”,就是谦称;称呼别人为“阁下”,就是敬称。因此,纸质信是传统礼仪的集中体现,是一份摸得着、存得住的传统,它所传达的不仅仅是亲切的问候、重要的消息或者浪漫的情怀,更有人和人之间一种天然的未被浮躁遮蔽的“敬爱”。
⑥另外,传统书信还有历史价值。人到晚年,捧读青年时期的信件,往事历历在目,常有“家书抵万金”之慨,所以倍觉其珍贵。据说,《徐悲鸿信札》在竞拍会上拍出56.1万元的高价,《孙中山致叶恭绰信札》则拍出111万元。这些名人信札之所以能够被很多收藏家追捧,并拍出高价,重要的原因就是写在纸上的信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元素,如同写信者的笔迹一样,是不能被“拷贝”的。
.本文主要说明通信方式的演变过程——不同时期,出现的通信方式也不同。在文字发明前,出现的主要通信方式是“实物信”。在书写材料改进后,紧接着又出现了哪两种新的通信方式?
.第3节划线句“西汉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封信,用了三千多根竹简,要两个身强力壮的武士才可以送到宫里去。”的作用是什么?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很多人仍钟情于传统通信方式的原因是什么?

阅读《我的母亲》节选的语段,完成11—13题。(10分)
当我八岁的时候,二弟六岁,还有一个妹妹三岁。三个人的衣服鞋袜,没有一件不是母亲自己做的。她还时常收到一些外面的女红来做,所以很忙。记得有一个夏天的深夜,我忽然从睡梦中醒了起来,因为我的床背就紧接着母亲的床背,所以从帐里望得见母亲独自一人在灯下做鞋底,我心里又想起母亲的劳苦,辗转反侧睡不着,很想起来陪陪母亲。于是想出一个借口来试试看,便叫声母亲,说太热睡不着,要起来坐一会儿。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母亲居然许我起来坐在她的身边。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做给我穿的。这时万籁俱寂,只听到滴嗒的钟声和可以微闻得到的母亲的呼吸。我心里暗自想念着,为着我要穿鞋,累母亲深夜工作不休,心上感到说不出的歉疚,又感到坐着陪陪母亲,似乎可以减轻些心里的不安。当时一肚子里充满着这些心事,却不敢对母亲说出一句。现在我的母亲不在了,她始终不知道她这个小儿子心里有过这样的一段不敢说出的心理状态。
.比较下面两个句子的表达哪一句更好?为什么?
①三个人的衣服鞋袜,没有一件不是母亲自己做的。
②三个人的衣服鞋袜,都是母亲自己做的。
.“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母亲居然许我起来坐在她的身边。”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说是“出乎我意料”的?这样写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细节描写往往传神。选文中就有这样一处传神的细节:“这时万籁俱寂,只听到滴嗒的钟声和可以微闻得到的母亲的呼吸。”请分析文中这处细节的作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