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而乐亦无穷也

B.若夫霪雨霏霏

日出而林霏开

C.名之者谁

不能名其一处也

D.临溪而渔

而不知人之乐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介绍醉翁亭所在,由面到点,先“环滁”再“西南”,望“琅琊”闻“水声”,用“回”字“转”字,引出亭子,层层烘托,突出醉翁亭之美。

B.文章第二段将“山水之乐”具体化。描写山间朝暮变化和四季不同景色,突出流连山中美景的无穷乐趣。

C.文章通过描绘游人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以此衬托太守的孤芳自赏。

D.全文连用二十一个“也”,形成一唱三叹的吟咏句调,读起来抑扬顿挫,铿锵悦耳。

(4)文中把“醉”与“乐”联系起来的是哪一句?这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文言实词 课内文言文阅读 文言翻译 文言文阅读综合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仔细阅读《陈太丘与友期》,回答下列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用“/”划出下面句子朗读停顿的地方。
元 方 入 门 不 顾
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划线词
(1)陈太丘与友行()(2)尊君在()
(3)下车之()(4)元方入门不()
翻译下面的句子。
(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本文可以看出陈太丘的友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元方的语言中可以看出元方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尾写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多言何益
子禽问曰:"多言有益乎?"墨子曰:"虾蟆、蛙、蝇,日夜恒鸣,口干舌檘,然而不听。今观晨鸡,时夜而鸣,天下振动。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
(《墨子·附录》)
注:檘(pì),同"敝",困,疲劳。
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1)日夜鸣()(2)夜而鸣()(3)然不听()
翻译下面句子。
多言有益乎?

从某一个角度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

阅读本文后,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积少成多,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文言词语。
(1)俄而雪(1)撒盐空中差可(3)太丘舍(1)去后

文言文阅读: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选自《师旷论学》)
解释下列黑体的词。
①恐已暮矣()②盲臣安敢戏其君乎( )
③臣闻之 ( )④善哉()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 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则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阅读古文,完成下列题目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⑤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⑥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⑦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⑧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⑨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⑩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下面句中“而”字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A.学而时习之 B.温故而知新
C.曲肱而枕之 D.学而不思则罔

下面各项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不知而不生气 B.七十而从心所欲,不矩超过
C.人不其忧可以,能够 D.不昼夜舍弃

下面对各段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从第二则中“三省吾身”的内容来看,古代治学的人非常注重品德的修养。
B.第七则告诉我们,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知之、好之、乐之,道出了学习的三重境界。
C.第八则和第六则一样,都在强调“安贫乐道”的思想,在孔子看来,君子不会为物质的享受而四处奔忙,粗茶淡饭就能让他们乐在其中。
D.第十则讲的是做人要有理想,哪怕是一个普通人也要有敢于做统帅的想法。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