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老圣人
赵长春
①袁店河有个说法:人读书多了,读得出不来了,就叫“圣人”。这个说法有点讽刺和嘲弄。
②老圣人也被称作“圣人”,当年,他被唤作“圣人”,原因不得而知。现在老了就加了个定语,“老圣人”。
③老圣人做的事情有些不同于他人。就拿春分这一天来说,他要把村里的小孩子们召集起来,在村中老槐树下的大碾盘上,立蛋。
④立蛋,就是春分这一天,将鸡蛋立起来。老圣人先示范,轻手撮一鸡蛋,竖在平展的碾盘上,屏息,慢慢松开,鸡蛋就立起来了!然后,他给孩子们分鸡蛋,一人两枚,围绕碾盘,看谁先立起来,发奖。
⑤这个时候,是村子里春节过后的又一次小热闹。不过,大人们不多,年轻人更少,这时候,老圣人看着孩子们,一脸的笑。
⑥人们说:“这有啥意思?自己买鸡蛋,再买些铅笔、写字本文具盒……”老圣人说:“这很有意思。就拿春分立蛋来说,是老祖宗们四千多年前就玩的游戏,一辈辈、一代代,传到现在了,会玩的人少了,人家外国反而玩疯……”老圣人说:“一年之计在于春,让孩子们立鸡蛋,心静一下,比玩游戏好。”
⑦说话间,已经有好几个孩子将鸡蛋立起来了。孩子们很开心地围拢着老圣人,听他讲春分,讲节气,讲碾盘的故事。
⑧碾盘也有故事,碾盘很老了,村里人用了好多年,如同村口的老井。现在,条件好了,人们不用碾盘了,包括石磙,还有老井。老井早就被填埋了,一些石磨、石磙,还有马槽,莫名其妙地消失了。后来,人们才知道,被人偷跑了,卖到城里了……老圣人就操心老槐树下的大碾盘。有个夜晚,老圣人突然喊了起来,就在老槐树下。原来,那些人又来偷了!
⑨老圣人说,每个人都有故事,每个村子都有历史,每一家都是传奇。这老碾盘,每家的祖辈都吃过它碾出的面、小米、苞谷……他说的故事,有个后来上了大学的孩子写了出来,写进了他的书里。老圣人保护老碾盘,差点儿拼了老命。
⑩春节,村上的人多了起来,都从外面回来过年,掂了年货去看老圣人。他说:“别看我,看看咱们的老槐树、老碾盘。”老槐树、老碾盘,就成了村子一景。
⑪还有,与别的村子相比,村上喝酒、赌博的人少,打骂老人的事基本没有,这也与老圣人有关。他喜欢管闲事,不怕人家烦。他说:“人都光想着赚钱了,不行,还得讲老理,这就是仁、义、礼、智、信。这些老理,是几千年的好传统,不能丢。丢了,就丢了脸面。”
⑫想一想,对,就是当年孔圣人周游列国时说的,提倡的。
⑬老圣人有一方墨,古墨,好多年了,油亮,沁香。他有个治疗小孩子感冒、头痛的验方,就是点燃油松枝,烘烤古墨,然后按摩孩子的额头。古墨微软,香香的透出凉意,有股幽幽的药味。几声喷嚏,打个冷战,小孩子就好了!他还治疗痄腮,研墨,毛笔蘸汁涂抹腮边,一圈一圈,如此两三天,就好了!
⑭老圣人说:“古人凭心,诚信为本。墨也讲究,内有冰片、麝香、牛黄等,为的是读书人安心、静心。学须静也,静须学也。可惜,好多人做不到了。”
⑮老圣人九十多岁了,身体很好。他习惯饭前喝水,小半碗白开水。有记者采访,问这是不是他的长生之道。他说:“哪里呀,儿时家贫,每当吃饭,父母先让孩子们喝水,喝完检查,如果碗里控出来水,就少给饭……”说着,老眼泛出泪花,又笑道:“现在多好,吃啥喝啥,都有!”
⑯老圣人大名叫王恒骧,袁店河畔人。
⑰叫他“老圣人”,我觉得有些委屈了他,在袁店河的语境里。
⑱不过,“圣人”的真正意思是很有讲究的。在袁店河,也只有他能配上这个称呼。
⑲现在,读书的人少了,越来越少,谁还能再被称为“圣人”呢?
(原载《百花园》2017年2期)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老圣人”做了哪些“不同于他人”的事。
(2)品味第⑤段画线句,展开合理想象,将“老圣人”此刻的心理描写出来。(60字以内)
(3)说说第⑬段两处加点的“就好了”有何表达效果。
(4)联系全文回答,“我”为什么觉得在袁店河的语境里,叫他“老圣人”有些委屈了他?
(5)文中多次出现“老碾盘”,请探究其作用。
阅读理解。(4分)
微波武器
①所谓微波武器,指的是利用微波束的能量直接杀伤目标或使目标丧失作战效能的武器。微波武器主要由高功率发射机、大型高增益天线和瞄准、跟踪、控制等系统构成。
②微波武器可用于杀伤人员。其杀伤机理可分为“非热效应”和“热效应”两种。“非热效应”是由弱微波辐射引起的,它会使人烦躁、头痛、神经紊乱、记忆力减退。而“热效应”则是利用强微波辐射照射人体,通过短时间内产生的高温高热,造成人员伤亡。另外,微波武器还有一大绝招,即它能穿过大于其波长的所有缝隙以及玻璃等绝缘体,进入目标内部,杀伤里面的人员,甚至连封闭工事及装甲车辆内的战斗人员也难逃脱它的“魔爪”。微波武器可以干扰和烧毁武器系统中的电子设备及元器件。当其发射的微波束在目标区的能量密度达到0.01微瓦/厘米2—1微瓦/厘米2时,可使相应波段的雷达和电子系统无法工作;当微波束在目标区的能量密度增加到10瓦/厘米2—100瓦/厘米2时,则可烧毁任何工作波段的电子元器件。微波武器可以攻击的目标非常多,从洲际导弹、巡航导弹、飞机、坦克、军舰,到雷达、计算机、通讯器材,只要是处于强微波的覆盖区内,就可能受到攻击而丧失作战效能。第②自然段中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第②自然段最后一句中划线的“可能”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甜甜的泥土 (黄飞)
西北风呼啸着,残雪在马路上翻卷。虽已立春了,天还是很冷。
她,倚着学校门口的一棵杨树,一动不动,宛如一座雪雕。
一阵电铃的急响。她黯淡的眼神里,射出热切的光。
一群唱着歌儿的孩子,跨出了校门,没有她的儿子;又一群说说笑笑的孩子,踏上了马路,也没有她的儿子……人影稀疏了,零落了,没有了。
吱呀呀的大铁门,锁住了沉寂的校园。
她一阵昏眩,几乎站立不住,跌跌撞撞地扑过去,双手紧抓铁栏使劲地摇着。
"干什么?"传达室的老头面带愠色走了出来。
"亮!我的小亮!"像喘息,又似哭泣。 "都放学了。"
"知……道……"她目光呆滞地低声喃喃着,无力地垂下脑袋,慢慢松开手,从大襟棉袄口袋里,掏出一包裹得很紧的、还带着体温的糖:"大伯,麻烦……给孩子。"
"叫什么?" "王小亮。"
"几年级几班?" "今天,刚过,八个生日。"
"我是问几年级几班。"老头有一点不耐烦了。 "哦……大概……"她又惶然地摇摇头。
老头奇怪地打量着这神经质的女人:"你到底是什么人?"
回答他的是夺眶而出的泪水和踉跄而去的背影。老头在疑惑中叹了口气,似乎明白了什么。
下午,这包糖终于传到了二年级二班王小亮手中。孩子惊喜极了,这最喜欢吃的奶糖好久没尝过了。他那双小手在衣服上来回蹭着,微微思考了一下,笑眯眯地给每个小朋友发了一颗,给要好的伙伴发两颗,又恭恭敬敬地给老师五颗。"吃呀!"他快活地叫着、跳着,连那只张了嘴的破鞋都甩掉了。同学们在嘻嘻哈哈的笑声中和他一起分享着欢乐,只有老师悄悄背过了身……
放学了,小亮还沉浸在欢乐之中,蹦蹦跳跳地朝家中走去。蓦地,他站住了,摸摸口袋里还剩下的舍不得吃的糖,一股恐惧感袭上心头。他好像又看到:现在的妈妈扬起细眉在爸爸的耳边嘀咕什么,爸爸抓起一根柴棍,气势汹汹地向他走来。他愣怔着,不知如何才好。他使劲拍拍口袋,不行,咋瞧都是鼓鼓囊囊的。他低下小脑袋,吮着指头,想了许久,瞅瞅四周无人,迅速将糖埋入路边的雪堆中,还特地插上一根小棒棒。
这一夜,小亮睡得特别香,特别甜。他梦见过去的妈妈笑着回来了,现在的妈妈垂着头走了,真高兴。
第二天,小亮起得特别早。他照例先把全家的便盆倒掉、涮净,再淘米、添水、捅火、坐锅,然后才背上书包拿块冷馍悄悄溜出门。他要赶紧去挖他的糖。不想,一夜之间地温回升,冰雪融化了,糖浆和雪水混在一起,渗入大地。潮湿的地面上,歪躺着几张皱巴巴的糖纸和那根作为标记的小棒棒。
小亮眨巴眨巴眼睛,忍不住滚下泪来。他伤心地蹲在地上,呆呆地凝视着。一会儿,又情不自禁地伸出冻裂的小手指,抠起一点泥土放在舌尖上--
他,又笑了:那泥土,甜丝丝的。本文以"糖"为线索展开故事,请以简洁的语言概述各主要情节。
送糖→ → → 。请从文中找出有关描写"她"神态的词句,并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
品味下面划线词语,按要求回答问题。
(1)糖传到王小亮手中,他为什么"惊喜极了"?
(2)王小亮摸着舍不得吃的糖,为什么有"一股恐惧感袭上心头"?
(3)由"惊喜"到"恐惧"的变化,表现了王小亮____________________王小亮最大的愿望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出句子回答。
王小亮是个天真、活泼可爱的孩子,请你从文中举两个事例说明。
读完本文后,你最想对王小亮说什么?请用简洁的文字加以表述。
初中课文中有不少表现亲情的文章,请任选其中一篇,就人物形象、或构思立意、或写作特点与本文作比较分析。
你相信“2012末世论”吗?(6分,每题2分)
①目前有一种“2012末世论”的观点,说的是2012年12月21日是人类这个物种的终结,没有人能够看到第二天的太阳。
②“近年来地震频发”,是持“2012末世论”的有力证据。但这种观点只对了一半,地震频发是事实,但这并不是近年来才发生的。实际上,从统计学意义上来讲,全球每年发生约500万次地震,平均每天有1万多次,只不过绝大多数不被人所察觉,只能被地震仪记录下来;而因为人口在地表分布得极端不均,只有少数带来巨大损失的地震会让我们记忆深刻。2001年11月14日发生在青海昆仑的8.1级地震,是中国近半个世纪来震级最高的一次,但是因为它发生的地点和带来的损失都不够引人注目,所以很少被大众提及。
③地震的发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绝大多数地震都发生在板块边界,A其中全球地震的70%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15%分布在欧亚地震带,还有5%在大洋中脊,其他的10%则分布在板块内部。但是,B这种统计学上的规律并不能确定地震在何时何地发生,有什么样的强度,因为人们至今也没有清晰地了解地震产生的机制和原理。从这个意义上讲,地震又是随机的。
④从数据统计来看,最近几年的地震也验证了这种随机性。2010年美国地质勘探局曾经发布数据:C自1900年以来,全球平均每年发生16次7级以上的大地震。有的年份,如1986年至1989年只有6次,而1943年则高达32次。因此,2010年以来,地震算不上频繁。
⑤……(摘自2011.10《读者》,有改动)选文第④语段中划线的“这种随机性”指代选文中加曲线的A、B、C中的句(只填字母),其理由是。
第④语段中加点的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综合全文信息,结合你的思考,在下面横线上为选文补写一段议论性文字,作为文章的第⑤语段,要求先明确表述观点,然后进行简要阐述。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13分)
再生纸纵横谈
刘仁庆
再生纸是利用废纸为原料(或主要原料)而生产出来的纸张。
早在800多年前,我国宋代已经开始利用废纸抄造再生纸了。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一书中写得更明白:“废纸去墨污,浸烂……再造……依然成纸,耗亦不多……名曰还魂纸”,显然这里说的还魂纸就是再生纸。
在西方,直到1800年,英国人库普斯才开始想到并利用废纸来造再生纸。当时,由于技术上的原因,对废纸还有一些限制,如废纸不能太脏、墨迹不能太多,否则影响成纸的外观质量,总的说来再生纸的抄造量还是比较少的。1874年德国使用上了碎纸机,接着又成功研制了疏解机、清洗机等。1905年德国人亨利和皮蒂茨发明了废纸脱墨技术,从而扩大了废纸的回收范围。20世纪70年代,鉴于全球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日益恶化,造纸业掀起了废纸再生工程之热潮,促使循环经济向前发展。
现在,再生纸的生产过程相对于木浆抄纸制造要简单得多。只需先把废纸离解、脱墨、洗涤、漂白等工序后,再经过打浆、调料,送上造纸机进行抄造而完成。
一般人认为,废纸纤维在循环利用过程中会造成纤维结构损坏(产生角质化作用),反复回用会使废纸浆中的半纤维素流失,成纸强度势必减弱。不过,在废纸的循环过程中,由于原料中的木素被“胶质化”,使纤维的结合力和弹性增加,成纸强度反而增大。关键是处理时的工艺条件,如果再添加一点化学助剂,对改善再生纸的物性是有利的。因此,不能笼统地说再生纸的质量不好。相反,有的指标(如松厚度)会更好,印刷效果也好。
利用再生纸的最大功效在于减少资源和能源消耗。有资料介绍,每回收1吨废纸,可以用来抄造再生纸0.85吨。相当于少用木材3立方米,化工原料0.3吨。故有人说:“使用一箱再生纸,等于保护一棵树。”此外,利用废纸为原料来制造纸浆,可以省去若干工序,大大地节省了能源的消耗:每利用1吨废纸,可节省电力600度,标准煤1.2吨,水100立方米。
在再生纸的制造过程中能控制降低污染的产生。一般制浆造纸过程中会产生黑液、中段水和白水,它们对环境有不同程度的污染。而废纸制浆中没有黑液,故大大地降低了污染程度。至于中段水和白水,则比较容易处理。再生纸制浆中可以节省60%的用水,还使废水的排放量减少50%,尤其是可以省去造纸前期的几道工序。废纸制浆比原木制浆降低了75%的空气污染、35%的水污染。
使用再生纸还能保护视力。众所周知,纸张的白度过高,光线反射过强,对阅读不利。据眼科调查研究,纸张白度在82度左右,对看书报是适宜的。因为再生纸的白度比较低(色泽发灰),通常最高漂白到84度,所以大大减少了对眼睛的伤害。
考虑到生产再生纸的技术水平,也为了促进再生纸产业的发展和环保纸的推广与使用, 有人建议我国再生纸中含有的废纸浆之数量比例,应该以超过50%(越多越好)为宜。
(节选自《百科知识》2010年第23期)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文章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择其一例,说说其作用。
“在西方,直到1800年,英国人库普斯才开始想到并利用废纸来造再生纸”句中的“才”能删去吗?为什么?
下面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一书中说的“还魂纸”就是再生纸。 |
B.再生纸的生产很简单,把废纸经过离解、脱墨、洗涤、漂白、打浆、调料,再送上造纸机进行抄造就可完成。 |
C.在处理废纸的循环过程中,如果再添加一点化学助剂,对改善再生纸的物性是有利的,因此,不能说再生纸的质量就不好,相反,有的指标会更好。 |
D.再生纸色泽发灰,通常最高漂白到84度,所以能极大地减少对眼睛的伤害,从而可以保护我们的视力。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17分)
怀旧草拖
叶细细
小时候,我一直喜欢穿父亲的拖鞋。拖鞋是苇草编结而成的,穿在脚上,在夏季清清凉凉。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我该是很寂寞的。母亲回老家了,那个长长的夏天,只有我和父亲两个人在西安。
父亲总是很忙,每天早出晚归。于是,每天我可以随心所欲地睡到日上三竿,起来后吃一点父亲早晨留好的饭,就扑嗒上那双大草拖跑到楼下去和我差不多大小的孩子一起玩游戏。我们一直玩到傍晚,然后被大人一个一个喊回家。
父亲总是最迟回家的那个人。每天回来,总是手忙脚乱地炒菜、烧饭。父亲经常把饭烧煳。尽管这样,我依然很希望他早点下班回来。如果他不在,又没有别的小孩子玩,我只能独自待在家里,望着父亲的草拖发呆。实在闷了,就扑嗒上那双大草拖到外面,一个人在太阳底下走来走去。
父亲总不喜欢我穿他的草拖,他对那双拖鞋似乎格外爱惜。有一次,我不慎将那双鞋子穿丢了,竟然被父亲揪着耳朵臭骂了一顿。
后来,我才知道这双草拖是奶奶给编的。自从父亲大学毕业分到西安后,与奶奶离得很远。家里因为住房狭窄,也没有能够把奶奶接过来住。只是每年在天最热的时候,父亲总能收到一个包裹,里面装着一双清爽整洁的草拖鞋。
奶奶托人写的信里说道:孩子,妈不在你的身边,你要学会照顾自己。听说城市里害脚气的人多,妈也没事,就给你编些草拖鞋。鞋子虽然不好看,但穿起来会很凉快,也不会得脚病……
5岁的我自然无法体会这种感情,真正体会到这种亲情时,我已经16岁了。那时,奶奶仍然会在夏天给父亲寄草拖来。每次收到,父亲总会端详良久,发上一会儿呆。
而我对草拖的钟爱,也许是缘于童年时代的那个梦。我的鞋柜里,有各种样式的草拖鞋:彩色的、纯色的、麻花边儿的、菱形边儿的……
这时,草拖在西安的街头随处可见。在夜市上,常见一些上了年纪的女人推着小车,愉快地兜售着草拖鞋,两元钱一双,样式精巧,随便挑。我在推车边,握着草拖,心想,不知奶奶会不会知道,草拖在我们这里会卖得这么便宜,奶奶寄包裹的邮费也不止于此吧?更何况她还要熬夜点灯费神费力地编呢。
买回的草拖,样式好看,也非常合脚。可不知为什么,我在夏天光脚穿着它,在屋内走来走去的时候,竟会因为听不到那扑嗒扑嗒的鞋声,而感到失落。于是,我依然会穿父亲大大的不合脚的草拖鞋。在父亲不在家的时候,我穿上它,会想起相距遥远的奶奶。
又过了两年,父亲的草拖忽然断了——奶奶去世了。父亲得知消息后,好久都没能反应过来。很快地,他的眼睛红了。
没有了草拖,父亲仿佛没有了灵魂。有时,路过卖草拖的摊子,他也会蹲下来,擎着其中的一双,端详良久。我陪在一边,心是疼的。
我开始学编草拖,编与奶奶一模一样的草拖。我没有想到看起来简单的草拖编起来那么繁琐。经过了三个月的时间,我终于可以将编草拖的流程熟稔于心。我还记得将第一双草拖放在父亲面前时,父亲有过的惊喜。我想,以后每年,我都会送父亲这样一双草拖。因为我知道,草拖对父亲来说已不是一双单纯的草拖,它已是奶奶爱的延续了。
(节选自《文苑·经典美文》2010年第12期)“我”钟爱父亲的草拖,你是从哪些叙述中知道的?其钟爱的原因是什么?
父亲为什么不喜欢“我”穿他的草拖?
联系上下文,为下面语句作批注。提示: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关键是要写出读这些文字时所产生的真情实感。
示例:我在推车边,握着草拖,心想,不知奶奶会不会知道,草拖在我们这里会卖得这么便宜,奶奶寄包裹的邮费也不止于此吧?更何况她还要熬夜点灯费神费力地编呢。
批注:真情岂可用金钱来恒量?
(1)听说城市里害脚气的人多,妈也没事,就给你编些草拖鞋。鞋子虽然不好看,但穿起来会很凉快,也不会得脚病……
批注:
(2)可不知为什么,我在夏天光脚穿着它,在屋内走来走去的时候,竟会因为听不到那扑嗒扑嗒的鞋声,而感到失落。
批注:
(3)没有了草拖,父亲仿佛没有了灵魂。有时,路过卖草拖的摊子,他也会蹲下来,擎着其中的一双,端详良久。我陪在一边,心是疼的。
批注:读文中划线句子“每次收到,父亲总会端详良久,发上一会儿呆”想想,父亲此时会想些什么?“我”又会想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