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用文化滋养时代的心灵
李洪兴
①2018年的第一天,不少人走进国家图书馆,一睹《四库全书》真容。参观之余,领一页字帖,坐在展厅里一笔一画地抄写书中内容。文化的书函,在这样一次“观四库、抄经典”的读者体验活动中被打开。
②读者、观众与经典的距离,已经越来越近。故宫打开《千里江山图》卷轴,中国美术馆展示徐悲鸿的“奔马”与“战马”……在不同场地、以适宜的方式择精品而展,成了打开文化的一种共同选择。人们在“拈花”之间,感受到穿越千年、跨越万里的经典散发出文化的沁人芳香。
③藏,是为了存,也是为了传。这个传,不仅是传诸后世,也是传诸众人。无论是历史文物还是经典文本,最珍贵的莫过于其历史与文化价值,倘若不能被更多人欣赏、研究、传承,也就很难实现“价值外溢”,更谈不上价值增值。
④当前,我们的文化视野不断打开,但文物的“开放度”依旧有待提升。有的场所作为历史遗迹,长期以“保护”的名义被“铁将军”把门;有的文物,被一些单位藏着掖着,生怕失去了研究的“首发权”。开放的文化有着更大辐射力,就像故宫博物院,开放区域越来越大,展出文物越来越多,文创形式也越来越丰富。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才能涵养出真正的文化自信。
⑤面对文明的瑰宝、文化的结晶,人们会有一种与时间对话、与历史握手的感受。让现代人有更多机会近距离接触、感受这些文明的宝藏,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文化观念、审美趣味,有利于滋养时代的心灵。这又何尝不是美好生活、全面发展所需?只有真正推开文化的大门,让更多的人走进去,才能在新时代实现“美美与共”。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月16日,有删改)
(1)请简要概述第④段的论述层次。
(2)第②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请结合全文,阐释最后一段中“美美与共”的内涵。
(三)如何给地球降温
龙学峰
①气候学家已发出警告:未来100年,全球气温将升高1.5℃~6℃,海平面将升高154.5厘米,沙漠将更干燥,气候将更加恶劣,厄尔尼诺现象更为严重,全球变暖将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如何给地球降温?科学家提出了许多奇思妙想。
②美国氢弹之父、物理学家爱德华•特勒去死以前曹有过设想:向空中抛洒铝和硫的粉末,给地球降温。按照他的计算,向空中抛洒100万吨铝硫粉末,可以使日照减少1 %,从而起到降温作用。特勒提出的办法是要模仿大规模的火山爆发。1991年,波及范围达数百万千米的皮纳图博火山灰使地球气温下降了0.4lC,而且持续时间达好几个星期。特勒设想:可以用飞行于13千米高空的飞机和部署于赤道上的美国海军大炮,向空中抛“火山灰”。但生物化学家们却给这种主张泼冷水,他们认为,散布于空中的这些硫和铝的微粒,很可能会严重干扰同温层。特勒还与人合作研究过其他使地球降温的方法:在轨道上放置5万面反射镜;发射一颗巨大的卫星,悬于地球与太阳之间,以挡住部分太阳辐射。
③除了特勒以外,还有许多科学家也在苦苦思索,希望能找到奇妙的办法给地球降温。美国物理学家洛厄尔•伍德有一个同特勒的设想一样离奇的计划:在地球和太阳之间万有引力互相抵消处(即拉格朗日点),安装一面直径为2000公里的半透明镜子。他认为,这面巨大的滤光镜不但能减少温室效应,而且能充当地球的空调器:改变滤光镜的倾斜度,以增加或减少透过它的太阳辐射量。但谁来支付超过1000亿美元的巨额费用呢?此外,这面滤光镜不但会破坏同温层,而且还有可能妨碍紫外线的通过(紫外线具有清理太空的功效)。
④有科学家从加强地球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的角度,探索给地球降温:将数以十亿计的白色聚苯乙烯高尔夫球投向海洋;将地球上的所有房屋的房顶都涂成白色。美国的一位科学家提出了一项更具有诗意的方案:将数千平方公里的阴云“染白”。通过向阴云喷一些微粒,使微小的雨滴数至少增加10%。这样,由于光学作用,层积云就会被照亮变白,就会反射更多的太阳光。
⑤还有人提出用深埋二氧化碳的办法给地球降温。美国和欧盟已拨巨款来研究在海洋和地层中埋藏二氧化碳的办法。从理论上讲,海洋和地层可以贮藏人类在几千年间生产的二氧化碳。研究人员要验证的是,二氧化碳溶解在海水中,是否会干扰海底生物的生存,因为二氧化碳溶解于海水后,会使海水酸化。.为了给地球降温,除特勒以外的其他科学家提出了哪些奇思妙想?
答:.文中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答:.第三段中“而且还有可能妨碍紫外线的通过”一句中的“有可能”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英国宇宙学家马丁·里预言,地球在未来200年内将面临十大迫在眉睫的灾难,如果我们不注意保护环境,人类将面临巨大的灾难,对此,你有什么良计妙策吗?请写出三条
答:
现代文阅读(二)(共16分)
雨韵
从维熙
①进入生命的夕阳黄昏,才理解了“雨”这个简单的汉字里,包容着人生四季。
②按着化学的分子式来解读雨,是H2O的气体,在天空中合成为水,然后返还到地面上来的物质。它在不同季节,有着变形的本能:春雨悄然无声,充满了孩子气的稚嫩和温柔,像刚刚出生不久的婴儿那般,形象上有点腼腆;夏雨滂沱,象征着旺盛的生命力量,就如同一个人从童年进入青年时期,显示出无与伦比的阳刚气势;秋天的雨声,欢乐的音符里掺杂进一些忧伤的咏叹,淅淅沥沥不绝于耳,除去让人看见果实的成熟,感到收获的喜悦之外,还容易让人联想起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是人与自然同时走向成熟的标志;到了冬天,雨的体形变为片片白雪,与老人的银发一色,这寓意人已经走到了生命暮年。
③步入老年,我更加喜欢雨了,尤其偏爱在雨天散步。我惬意地打着一把雨伞,在雨中踽踽而行时,倾听着人生四季中雨的各种音韵旋律:少年时无拘无束的童真,青年时的学海苦渡,中年时在“老君炉”中之修炼,花甲之后的心若静水……在雨中回眸人生的苦乐酸甜,与在书斋中伏案回忆往事,是迥然不同的两种境界。后者因为缺少了雨作衬托,如同人生戏剧少了背景;把记忆带到雨中来燃烧,不仅可以升华记忆的色彩,而在此刻还能转化为助燃之剂,让记忆铭刻上雷鸣与电闪的音韵,成为浪漫的抒情和感伤的咏叹。
④记得在一个雨天,我看见一个老者领着一个娃儿——身后还有一条小狗,一起来到公园的湖边。那条小狗对于雨天出游,表现出了无限惊喜,它一会儿蹿到老人和娃儿前面,一会儿又溜到一老一小身后。但是那个男娃儿,与那条小狗的欢快相反——虽然老人为他打着雨伞,他仿佛仍然无法走人雨的梦幻之中。
⑤老人说:“你看那荷叶上的水珠儿,多好看!”孩子仍然撅着他那张小嘴,向湖里乜斜了一眼,但无动于衷。孩子似乎并不喜欢雨中的静物世界,他在百般无聊之际,把那条小狗招呼到脚下,喊了“一、二、三”之后,在雨中与那条小狗开始了赛跑。老人出于心疼孩子,拼命想阻拦这场人与狗的雨中嬉戏,但他刚刚张开胳膊,那男娃儿和那条狗已然跑进了雨幕之中。老人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坐在我身旁的长椅上,对我说:“您看……”我立刻截断他要说的话,对这位老人说:“孩子难得有在雨中撒欢的时机,这会写进他的生命记忆,到你我的年纪都忘却不了。多好!”果不其然,待那娃儿与狗环湖赛跑回来,虽然人和狗都像从水里捞出来的一般,但那个男娃儿和那条狗,一个开心地笑个不住,一个欢喜地对天狂吠起来……那老人阴沉的脸,终于渐渐还阳了,终于最后与孩子笑在了一起。多好!这真是一幅难觅的雨中写意画面。
⑥雨丝,从其造形上去看,像是连接了天和地之间的条条琴弦;每个雨滴,是在琴眩上跳跃着的音符;天空和大地,是它演出的无边无垠的舞台;它演出的,是人世间无与伦比的大自然的美丽的乐章。.四季之雨分别象征了人生的哪几个阶段?请分点
简要概括。
.品读文中两处画莼的语句,按要求答题。
(1)第③段中把“把记忆带到雨中来燃烧”,请联系上下文,写出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2)第④段中“他仍然夫法走入雨的梦幻之中”,请结合具体语境,解释“梦幻”的意思。.雨韵是人生四季的旋律,雨韵是增强生命记忆的媒介,雨韵是大自然的美丽乐章。本文依次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来呈现“雨韵”这一主旨的?请
在下面句中的横线上按要求作答。
文章首先议论,谈四季之雨与人生四季,接着,;最后,。.材料链接:
有人憧憬雪花纷飞的冬,有人心仪草长莺飞的春,有人喜欢阳光灿烂的夏,有人钟情天高云淡的秋。岁月更迭,四季交替,总有一个季节让你期盼。
你期盼的是哪个季节?请联系上文,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感悟。(80字
以内)
现代文阅读(一)
汉语可以治病
①美国费城有一个小学五年级学生,聪明好学,成绩优秀。有一天,他在看报纸上的天气预报时,竞然发现自己一个宇也不认识了,极为恐怖的是,即使是拿出他已经学过的教科书来看,也感到一无所知……后来经医生诊断,这个孩子患上了一种叫“失读症”的疾病。
②我们知道,人的大脑皮层有一个语言中枢,是人类语言能力的生理旅础,它的作用就是调控人类的语言行为。这个中枢一旦因脑外受损或因脑血管供血障碍,其语言行为便出现异常,常见的表现是患上“失语症”,“失读症”就是失语症中的一种。
③传统的看法是,人脑的语言中枢在大脑左半球,按这个观点推论,只要左半球这个中枢受损,就会发生失语症或失读症,不管他是哪个国家、哪个地区的人。例如,这位美国少年,就是因为脑外伤患上了这种“失读症”。但事实上却不完全是这样。
④科学家经调查发现,中国和日本患“失读症”的人要比欧美少得多。这是为什么?经过多次实验,发现了一个基本的,却是最简单的事实:中国人和日本人使用的都是汉字、欧美人使用的是拼音文字,欧美人记认字音和字义,使用的是大脑左半球,而且仅仅是左半球,但中国人、日本人使用汉字,对大脑的利用要精细得多,左半球记认字音字义,右半球记认字形,左右两半球均衡协作。这就是欧美人患“失读症”的概率多,而中国人、日本人患失读征”少的原因。
⑤更有趣的是,美国科学家对中国儿重和美国儿重的阅读能力和某些智商做比较实验,发现中国儿童的智商要高得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儿童学的是汉语,因此他们的大脑左、右半球都得到了更充分、更均衡的锻炼。
⑥根据汉字与大脑两半球的这种关系,费城的心理学家做了这样一个试验:他们首先教这位患“失读症”的美国少年学汉字、汉语,接着让他在一张纸的上行写英语句子,下行写同样意思的汉语句子,最后要这位美国少年看着汉字读出英语句子来,结果,这位美国少年竟毫不费力的就把英语句子念了出来。试验初步成功了。
⑦不过,这个实验有一个问题,即汉语句子只起“唤醒”英语句子的作用,不等于完全把病治好。后来,根据以后的试验表明,这一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因为在不断“唤醒”的作用下,患者通过不断的训练能慢慢逐步恢复英语的阅读能力,达到治病的效果。
⑧由此可见,汉语、汉字的学习和使用,可以使人们更充分、更均衡地使用大脑两半球,其意义是非常深远的。.下列对文中标点符号使用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第①段“也感到一无所知……”中的省略号作用是内容的省略 |
B.第②段“失语症”和第⑦段“唤醒”中的双引号用法是一样的。 |
C.第④段“却是最简单的事实:”中的冒号可![]() |
D.第⑧段“汉语、汉字的学习和使用”中的顿号改为“与”,意思不变。 |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第③段中的关联词语“只要……就……”使用不当,根据上下文推断应改为“只有……才……”。 |
B.第⑤段“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儿童学的是汉语”,“其中”一词,说明中国儿童智商高的原因有多种。 |
C.第⑥段末句“试验初步成功了”,“初步”一词说明费城心理学家的这次试![]() |
D.第⑧段中的两个“更”字,从程度方面说明学习汉语能促使人们的大脑左、右半球得到充分、均衡发展。 |
.这篇文章的说明顺序和运用
的说明方法是()
A.空间顺序举例子作比较 | B.时间顺序举例子分类别 |
C.逻辑顺序举例子分类别 | D.逻辑顺序举例子作比较 |
现代文阅读(共15分)
优等生的自卑
吴志翔
①我曾经在学校里体验过作为—名优等生的骄傲感。当时还流行在全班甚至全校根据成绩排名次的做法,两三年时间里,我几乎毫无争议地牢牢占据着榜首的位置。那时候我真是风光无限,有一次在全市大赛上获奖以后,进教室时同学们如众星拱月一般将我围在中间。平时,常常有同学送给我看他自己订阅的杂志,耐心地等着我一块儿去食堂,只要我招呼一声,也总是有人乐意跟我去打乒乓球或者到河边散步。当然,我也是老师眼里的红人。
②但是,除了我自己,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相信,我的心里埋着深深的自卑。我一直觉得,自己除了会读书、考试成绩好之外一无所长。我羡慕有同学能下一手出色的围棋或象棋,我羡慕有同学在全校运动会上百米跑的那种风采——最后冲刺时在现场掀起的那种欢呼对我来说太陌生也太有诱惑力了,还有能轻松做二三十个腹部绕杠的同学、能说几句话就逗得别人前仰后合的同学……我厌恨自己其实是一个多么平庸而且乏味的人。
③有一个高个子同学乐平,此人身上有一股不羁的潇洒劲儿,每次班级活动都是最活跃的组织能力也超强。更难得的是,这么一个略微带点痞气的人,学习成绩也很不赖。当然跟我相比还是逊了那么一筹。大概也正因为此,我一直觉得他斜视我的眼光里有一点点敌意。我记得有一个晚上,在二三十人一间的大寝室里,他用一贯看不起人的口气在那儿对另一个同学说:“有什么了不起的!”我听了以后马上就心虚地以为他是在讥讽我。因为就在那天傍晚,班主任直接任命我为校刊的副主编,我的心里满是战战兢兢,觉得像乐平这样的人肯定不服气。但是我当时什么也没说,只是有点难受、又有点不安地入睡了。
④转眼高中毕业20年了,我跟乐平早已成为很好的朋友。聊天时说起往事,他怎么也不相信我居然还会自卑。他说他才自卑呢,表面上嘻嘻哈哈,但也曾暗中发力试图冲击我学习上的霸主地位,但每一次都失败了,眼看我似乎在不经意之中斩获一个个奖项,他也逐渐从嫉妒变成了佩服。他说之所以不太跟我说话,就是因为我不太跟他说话。
⑤他还说,如果那些成绩不佳的同学知道我那么羡慕他们,恐怕也不至于自动把自己归入“差生”的阵营,觉得中学几年了无意趣了,因为他们能从优等生的自卑感里收获一点自信,在“分数至尊”的畸形校园环境里也多少能体验到一丝成就感。
⑥如果你羡慕优等生,那么请相信你自己一定也有值得他羡慕的东西,这个世界上的尺度永远不会是单一的,你根本无须自卑。如果你是优等生,当然也没有必要太苛求自己的完美,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软肋。但倘若心里会冒出一点点的自卑感,那也未尝不可,这点骄傲感背后的自卑感可以提醒你,你没什么好膨胀的,你只不过是一个小小考场上暂时的领先者而已,真正的挑战永远在考场之外。
(选自《青年文摘》2011年第7期).写出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更难得的是,这么一个略微带点痞气的人,学习成绩也很不赖。
(2)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软肋。.在普通学生的眼中,优等生充满了自豪感和优越感,为何文中的“我”还会自卑?这自卑表现在哪些方面?
.联系上下文,从下面选项中选取符合文意的一句放回⑥自然段的横线处。(只写序号)()
A.是牡丹就要盛放 | B.野百合也有春天 |
C.没有雄鹰不想搏击长空 | D.鸿鹄亦当高翔 |
.第⑥自然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读完此文,你觉得文中的“我”是个什么样的人?从中你悟出了什么?请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
说明文阅读(共6分,每小题2分)
用什么点亮黑夜
陈怡嘉
①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则科技新闻:有人在健身房的地板下装上特殊的装置,收集人们跳健美操时蹦跶的能量,用来供应健身房本身的照明需要。我不由感叹现代人已经走进了一个怪圈:身上多余的热量成了脂肪,成了健康的负担,而我们同时又一直在向自然界索取能源。可惜,似乎这样的创新发明仍然无法大规模推广,离我们的生活仍然很远。我们生活中所使用的电好像一只只尾巴干净灵动、却顶着一脑袋脏泥巴的蝌蚪——在全球二氧化碳总排放量中,37%是由电力生产所产生的。家中雪白干净的插座,那一头连接的却是大量能源损耗、极高的碳排放和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②火力发电的缺点人产早已知晓,以目前的技术水平,大致为1公斤煤产生3度电,同时会排放出很多有毒有害气体,并且发电过程中能量的损耗浪费非常严重。
③水力发电曾经被视为获取清洁绿色能源的有效途径,大江大河被视作取之不尽的能源宝库。但随着人们对生态系统的认识逐渐逐渐深入,“水电是否算得上真正的绿色能源”开始成了存在着巨大争议的问题。埃及阿斯旺水坝的故事说来真有点让人哭笑不得:建坝发电、控水灌溉的眼前利益晃得埃及人兴奋不已,他们迫不及待地要摆脱从法老时代开始就靠尼罗河泛滥吃饭的日子,待到他们兴师动众地转移了坝区里的若干历史文物遗址、筑坝蓄水之后,却发现得不偿失:没有尼罗河泛滥带来的淤泥,下游农地很快贫瘠下去,尼罗河入海口的水质也发生了变化,鱼类不再集在河口觅食,坝区在若干年后即将被泥沙淤积,蓄水量和发电量开始下降,血吸虫病也开始流行。而当地区局势不稳、有战争隐忧之时,大规模蓄水的阿斯旺水坝又会成为惹眼的目标,一旦被袭击,大片土地将成泽国……这水坝建得闹心,成了烫手的山芋。1998年,一篇《水坝与发展》报告,尖锐地提出了“水坝对环境破坏严重”的观点,在解决能源紧张与破坏生态环境之间,水电究竟更靠近哪一端
?
④与水力发电一样,核能也备受争议,核能发电仅有50多年的历史,但1959—1995年间,全球就发生了18次重大核事故。2011年3月,日本地震引发的福
岛核泄漏事故,可能会对全球环境造成严重影响。欧美大部分发达国家,出于安全及环保的需要,如今已基本上停建核电站或提前关闭了核电站。但在碳排放成为关注热点的时候,核能又开始受到青睐——日趋严重的气候变化促使国际知名环保人士挑战禁忌,他们认为,石油、煤等常规燃料对环境的威胁比核能更大,与其完全拒绝核能,不如思考如何解决核能的经济与安全等问题。
⑤火、水、核能都不是理想的发电能源,而太阳能和风能的发电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当科技精英仍在上下求索之时,我们还是只能使用“脏脑袋”的电。
(选自《人与自然》2011年第3期有删改).下列有关能源利用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火力发电最突出的问题是在发电过程中排放出大量有毒有害气体,能量的损耗浪费严重。 |
B.水电作为真正的绿色能源,清洁无污染,但也可能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
C.核能备受争议,主要是因为其在安全方面存在隐患。 |
D.太阳能和风能可算是理想的发电能源,但其发电能力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
.下面对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的判断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生活中所使用的电好像一只只尾巴干净灵动,却顶着一脑袋脏泥巴的蝌蚪。” ——打比方,形 ![]() |
B.“以目前的技术水平,大致为1公斤煤产生3度电。”——列数字,准确说明火力发电对煤等常规燃料的消耗大。 |
C.“埃及阿斯旺水坝的故事说来真有点让人哭笑不得。”——举例子,具体说明水力发电也会给环境带来严重破坏。 |
D.“与水力发电一样,核能也备受争议,核能发电仅有50多年的历史,但1959—1995年间,全球就发生了18次重大核事故。”——作比较、列数字,说明核能利用一定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引用一则新闻材料,既引出了说明的对象,又增添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
B.“我不由感叹现代人已经走进了一个怪圈。”“怪圈”的意思是我们从自然界摄取了过多的热量成为脂肪,成了负担,忙着“减负”,而我们还不断地向自然界索取能源。 |
C.“在解决能源紧张与破坏生态环境之间,水电究竟更靠近哪一端?”这“哪一端”指的是解决能源紧张问题。 |
D.“脏脑袋”的电既指火力、水力发的电,也指核能发的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