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世事纷繁,倘若一个人始终能保持“自如”的状态,实属难能可贵。

②“任尔东西南北风”“乱云飞渡仍从容”“一蓑烟雨任平生”都是对“自如”之境的生动写照。清代王障的《今世说》记载了两则故事:一个叫罗贤的京官,有才华,有名望,却一直得不到提拔重用,但他毫不介怀,还“歌啸自如”:一个叫汪汝蕃的人,遇上饥荒年月,把家里的几百石米拿出来赈济别人,自己和家人则粗茶淡饭,“粗粝自如”。这些正是“自如”的高境。

③如今,生活的鼓点越裁越快,各种诱感扑面而来,人们时常感到被大流裹挟着往前走。调查显示,在受访者中,感觉“浮躁,踏实不下来”的人超过四成。现实中,有人汲汲于功名,一切围着私利打转,常常心神不宁,何谈“歌啸自如”?有人戚戚于贫贱,总跟别人攀比,一旦比不过就心态失衡,何谈“粗粝自如”?

④“君子有常度,所遭能自如”。所谓“常度”,其实就是应当恪守的准则或信条。匆匆赶路时,不妨回头看看走过的路,想想当初为什么出发。只有守住心中的“常度”,才能在内心深处积攒力量,抵抗“不自如”的焦虑状态。航天员邓清明,一次次入选“神九”“神十”“神十一”飞行任务乘组梯队,一次次与飞天梦失之交臂,当了20年“备份”也不后悔。守护不变的初心,越是时间久,考验多,越能彰显“自如”的价值。

⑤“胸中自有青山在,何必随人看桃花”。守住“自如”的心境,就能收获人生的曼妙风景。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作者:魏寅)

(1)为本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2)第②段列举《今世说》中的两则故事,顺序不能调换。请说明理由。

(3)第④段划线句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了  的事例,有力地论证了  的观点。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论证方法 议论文阅读综合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丁启阵的《假如月亮从天空消失》一文,完成小题。
①假如,天空中突然不见了阴晴圆缺变化无穷的月亮,世界将会怎样?人类将有何反应,作何感想?将来,或许是不远的将来,便有可能发生这样的事情,出现这样的情况。
②有一句被广泛引用的名言,叫“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但是,已经存在了46亿年的月亮,其存在的合理性却遭到了质疑:一二十年来,相继有美国和俄罗斯科学家经过多年的研究,提出月亮是引发地球许多自然灾害的罪魁祸首的说法,乃至建议政府摧毁月球。
③1991年,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数学教授亚历山大·阿比安曾异常肯定地说:“我现在无法预测人类何时会摧毁月球,但这件事似乎是不可避免的。”据说,美国政府的确曾经有过在月球表面引爆原子弹以摧毁月球的计划。但是,经过权衡,这一计划的风险过大,使得该计划以流产告终。
④10年之后,又有五名俄罗斯科学家称月球是一只体格庞大的寄生虫,月球强大的引力将地球拉歪了,使得地球上的气候变化无常,导致地球自然灾害不断。而如果将月球摧毁,地球也就不再倾斜。如果地球的倾角变成 0度,季节变化就将从地球上消失,整个地球就会拥有适宜的气候,沙漠会变成绿洲,农作物会茁壮成长。克里姆林宫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内幕人士表示,俄罗斯政府向这些科学家承诺,将对这一建议的可行性进行认真的研究。
⑤毫无疑问,这是一个耸人听闻的大事件。
⑥此时此刻,作为有着悠久的仰望星空历史的诗歌大国的一个匆匆过客,我的脑子里立即浮现出众多与月亮有关的美好诗句:张若虚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朦胧美丽而又无奈哀愁的世界与人生,是如此地真实与亲切,令人留恋不已。
⑦当然,科学家和政府也可能在摧毁那个上帝创造的、业已存在了 46亿年的月亮之后,弄一个人造月亮,悬在天空,以安慰我等有怀旧情结的人们。但是,假造的月亮,真的能有安慰心灵的作用吗?我深表怀疑。(摘自2011年12月24日“新华网”,有删改)
科学家要求摧毁月亮的理由是什么?假如没有了月亮,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好处?
第③段画线句中的“据说”能删去吗?为什么?
假如真的摧毁了月亮,世界将会怎样?请你发挥想象,写出可能出现的情形。(不少于三点,3分)

阅读林馥的小说《雨后的彩虹》,完成文后小题。
风雨过后,天空出现了一道美丽的彩虹。浪潮拍打海岸,击起浪花。
方佩婷看着大海,心想,海可以制造生命,也可以毁灭生命。她看着海中的风帆,看它在大海中乘风破浪。二十年前的景象恍如昨日……
“他不应该去救他的!”
“但如果等救援队来到,那男童一定淹死了。”
“今天浪好大,实在不宜游泳!”
“戏山莫戏水!”
“他是个顽童,一向不爱听人劝告的!”
“真可惜,他为了救人却被大浪卷走!”
他真愚蠢,泳术不够就不该去救人,自己枉送性命。”
“别这样说,他救活了那男童也没有枉死。”
在岸边的旁观者七嘴八舌地说。女童默默地站在人群中。
“男童叫什么名字?几岁?”救护员问男童的母亲。
“颜子俊!十五岁。”
“男童没事,但救他的男子仍未找到。”女童听到救援人员说。
“再找不到恐怕……”男子用怜悯的目光看了看她。
“爸爸 !平安回来!”女孩默默地站在海边祈祷。
二十年来方佩婷的祈祷始终未起作用,她爸爸始终没有回来。有人说他愚蠢,有人称赞他勇敢。她二十年来常反复思考,如果父亲聪明一点或懦弱一点就好了,或许她就不该央求爸爸带她去海滩的。这些问题二十年来揪住佩婷的心不放。
大海很美丽也很无情啊!它竟将一个勇敢而善良的生命吞噬。
方佩婷跑入医院,有人告诉她她儿子被车撞伤送进了医院。
“你放心,医生在抢救他!”护士安慰她。
佩婷默默地站在急诊室门外祈祷,忧虑咬噬着她的心。
“手术成功,他很快会康复的!”医生疲倦地从手术室走出来对佩婷说。
“我可以见他吗?”她问。“可以,但不能太久!”医生说。
“非常感谢你,医生!”佩婷进入病房时,转头对那个三十多岁、面容似曾相识的医生说。她的儿子是他救活的,她很感激他,这是不足以用言语可以表达的感谢。
“颜医生吗?他已经离开了。”女护土说。
“他去了哪里?”佩婷想找救她儿子的医生再说声多谢才离开。
“他出国了。他是个很好的医生,他离开我们也感到不舍。”
“为什么?” “颜医生说,这里已经有很多好的医生,他希望到一些缺乏医生的地方。”护士说。
“颜医生的全名是什么?”佩婷问她。既然颜医生已离开,她也希望将他的名字留在她的记忆中。
“颜子俊!”护士说。
“颜子俊!”佩婷喃喃地念出这个缠绕她内心多年的名字,但今天她念出这个名字,竟像魔咒般将她多年来的心结解开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1.19)
颜子俊医生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请你从文中概括出与他相关的三件事。从这些事件中可以看出颜子俊医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概括的三件事:



颜子俊医生是一位
文章结尾写道:“今天她念出这个名字,竟像魔咒般将她多年来的心结解开了。”结合全文内容,说说她的心结是什么,如今“她多年来的心结解开了”又是什么意思。
认真阅读全文,说说作者以“雨后的彩虹”为题有什么好处。
研读文中画线句子,当时有的人认为方佩婷的父亲那样做是“愚蠢”“枉送性命”,对此你是怎么看的?请结合文章说说理由。

阅读说明文《蜂鸟》,完成文后小题。
①蜂鸟,因拍打翅膀的嗡嗡声而得名,是世界上已知最小的鸟类。
②分布局限于西半球,在南美洲极多。蜂鸟身体很小,南美西部最大的巨蜂鸟也不过20公分长,约20克重。最小的蜂鸟见于古巴和松树岛,身长5.5公分,重约2克,这是最小的现存鸟类。蜂鸟能够通过快速拍打翅膀悬停在空中,每秒15次到80次,它的快慢取决于蜂鸟的大小。蜂鸟是唯一可以向后飞行的鸟,它也可以在空中悬停以及向左和向右飞。在所有动物中,蜂鸟的体态最娇美,色彩最艳丽
③小蜂鸟是大自然的杰作:轻盈、迅疾、敏捷、优雅、华丽的羽毛,这小小的宠儿应有尽有。
(选自《开心趣味百科》2011.6)
第②段文字依次从哪几方面来介绍蜂鸟?
“最小的蜂鸟见于古巴和松树岛,身长5.5公分,重约2克,这是最小的现存鸟类”句中划线的“现存”能否去掉,为什么?
分析第②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作用?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被忽视的气候杀手——黑碳
人们应该对冬日里烟囱中冒出的滚滚黑烟不会感到陌生。这些黑烟实际上是煤、柴火、秸秆等生物未充分燃烧时产生的微小碳颗粒,随着燃烧加热的空气飘上了天空。这些黑碳对空气质量是个严重的威胁,吸多了难免会导致人们呼吸道不适。除此之外,它还是一个被忽视了的影响气候变化的因素。
提起气候变化,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各种温室气体,尤其是罪魁祸首二氧化碳。其实,黑碳在促使气候变暖上也没少出力。据科学家统计,黑碳对于气候变暖的“贡献”比例可以达到 18%,仅次于占40%的二氧化碳而排名第二。所以,为了控制气候变化,人类在努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同时,对黑碳也不能置之不理。
虽然同样会造成气候变暖,但是黑碳和二氧化碳起作用的方式是不同的。二氧化碳是通过温室效应让地球升温的,它们可以让太阳发出的短波辐射自由通过,照射到地球上,而吸收地面发射出的长波红外线,把这些能量留在地球上,起的作用类似于温室的玻璃外壳。而黑碳则是直接吸收太阳辐射的能量,加热自己身边的大气,起的作用类似于太阳能热水器。另外黑碳落到地面后会减少反射,增加地面吸收的热量。
黑碳和二氧化碳还有一点关键的不同,就是在大气中停留的时间不同。二氧化碳可以在大气中停留几个世纪,人类历史上第一座火力发电厂排出的二氧化碳,就可能依然在空中游荡,继续给地球保暖。而黑碳在大气中只能停留几周就会沉降下来,落回地面。如果我们现在就削减黑碳的排放,那么对气候变暖起到的遏制作用将会是立竿见影的。科学家说,只要等上几周或者几个月,大气就会有明显的变化。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相对于二氧化碳来说,控制黑碳排放的难度要低得多。在非常依赖化石燃料的今天,想让人类获取能源的同时不排放二氧化碳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减少黑碳的排放却有很多切实可行的方法。首先要减少森林开发,赤道地区雨林的燃烧是黑碳的重要来源。再就是要改进柴油机上的过滤装置,现在已经有了成熟的技术。还有就是减少木柴等生物燃料的使用,代之以太阳能和天然气。虽然这些措施都要花钱,不过比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便宜多了。另外,控制黑碳排放本身可以减轻空气污染,减少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可谓一举两得。总之,现在是控制这些黑烟的时候了。
请用简洁的语言(每一点不超过15字),指出黑碳与二氧化碳对气候变暖的影响有什么不同。
结合上下文,指出下列句子中画线部分和划线词和的作用。
⑴据科学家统计,黑碳对于气候变暖的“贡献”比例可以达到18%,仅次于占40%的二氧化碳而排名第二
⑵在非常依赖化石燃料的今天,想让人类获取能源的同时不排放二氧化碳几乎是不可能的。
结合全文,说说控制黑碳排放有哪些现实意义。
根据下列链接材料,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现在普遍存在的污染源自哪些方面的污染。
链接材料工业生产经常导致污染,主要是煤和石油燃烧过程中排放的大量有害物质,如烧煤可排出烟尘和二氧化硫;烧石油可排出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等。生产过程排出的烟尘和废气。以火力发电厂、钢铁厂、石油化工厂、水泥厂等对大气污染最为严重。而农业生产过程中喷洒农药而产生的粉尘和雾滴也会对人体造成不小的伤害。
由生活炉灶和居民区采暖锅炉耗用煤炭产生的烟尘、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也是目前普遍存在的污染。此外汽车、火车、轮船和飞机等排出的尾气,其中汽车排出有害尾气距呼吸带最近,而能被人直接吸入,其污染物主要是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和铅尘等等。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做一个在路边鼓掌的人
刘继荣
女儿的班里总共有50个人,每每考试,女儿都排名23号。久而久之,便有了“23号”这个雅号。我们觉得这外号刺耳,女儿却欣然接受。
中秋节,亲友相聚。众人的话题渐渐转向各家的儿女,要孩子们说说将来要做什么。钢琴家、明星、政界要人,孩子们毫不怯场,连那个四岁半的女孩,也会说将来要做央视的主持人,赢得一阵赞叹。
十二岁的女儿正为身边的小弟弟小妹妹剔蟹剥虾,盛汤揩嘴,忙得不亦乐乎。人们忽然想起,只剩她没说了。在众人的催促下,她认真地回答:“长大了,我的第一志愿是,当幼儿园老师。”
众人礼貌地表示赞许,紧接着追问她的第二志愿。①她大大方方地说:“我想做妈妈,穿着印叮当猫的围裙,在厨房里做晚餐,然后,给我的孩子讲故事,领着他在阳台上看星星。”亲友愕然,面面相觑。丈夫的神情,极为尴尬。
回家后,他叹着气说:“咱们难道真的眼睁睁地看着她当中等生?”
其实,我们也动过很多脑筋。为提高她的学习成绩,请家教,报辅导班,买各种各样的资料。孩子像一只疲惫的小鸟,从一个班赶到另一个班。没多久,孩子就病倒了。我和丈夫,悄无声息地放弃了轰轰烈烈的揠苗助长活动,恢复了女儿正常的作息时间。
周末,一群同事结伴郊游,带着丈夫和孩子去野餐。一路上笑语盈盈,这家孩子唱歌,那家孩子表演小品。女儿没什么看家本领,只是开心地不停鼓掌。她不时跑到后面,照看着那些食物,忙忙碌碌,像个细心的小管家。
野餐的时候,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两个小男孩,一个奥数尖子,一个英语高手,同时夹住盘子里的一块糯米饼,谁也不肯放手,更不愿平分。大人们又笑又叹,连劝带哄,可怎么都不管用。最后,还是女儿用掷硬币的方法,轻松地打破了这个僵局。
回来的路上,堵车,一些孩子焦躁起来,可女儿的笑话一个接一个,全车人都被逗乐了。她手底下也没闲着,用装食品的彩色纸盒,剪出许多小动物,引得这群孩子赞叹不已。到了下车时,每个人都拿到了自己的生肖剪纸。听到孩子们连连道谢,丈夫禁不住露出了自豪的微笑。
期中考试后,我接到了女儿班主任的电话。得知女儿的成绩仍是中等。不过,他说,有一件奇怪的事想告诉我,语文试卷上有一道附加题:你最欣赏班里的哪位同学,请说出理由。除女儿之外,全班同学,竟然都写上了女儿的名字。理由很多:热心助人,守信用,不爱生气,好相处等等。写得最多的是,乐观幽默。他感叹道:“你这个女儿,虽说成绩一般, 可为人实在很优秀啊。”
我开玩笑地对女儿说:“你快要成为英雄了。”正在织围巾的女儿,歪着头想了想,认真地告诉我说:“老师曾讲过一句格言:‘当英雄路过的时候,总要有人坐在路边鼓掌’。” 随后她轻轻地说:“妈妈,我不想成为英雄,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我猛地一震,默默地打量着她。②她安静地织着绒线。淡粉的线,在竹针上缠缠绕绕,仿佛一寸一寸的光阴,在她手里,吐出星星点点的花蕾
那一刻,我心里,竟是蓦地一暖……
结合上下文,品味文中的两个划线句,指出其表达效果。
文中插叙了为女儿的成长“其实,我们也动过很多脑筋……悄无声息地放弃了轰轰烈烈的揠苗助长活动,恢复了女儿正常的作息时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文章中的“女儿”是一个怎样的人?试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拿破仑曾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而文中“我”的女儿却“不想成为英雄,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读完全文,你赞成哪种观点?结合本文说说你的理解。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