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咬牙”是一种修炼

向贤彪

①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干事创业,往往需要一番“咬咬牙”的坚持。

②党史上,有位干部因“咬牙”而闻名。1943年,冀南抗日根据地斗争异常艰苦与残酷:战斗频繁,旱灾严重,庄稼颗粒无收,痢疾、霍乱盛行。时任冀南区党委书记、行署主任兼冀南军区政治委员的宋任穷,一边坚持对敌作战,一边组织生产自救,还深入敌后做群众工作,累得多次吐血。凭着顽强的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他率领冀南军民咬紧牙关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因此得名“咬牙干部”。

③“咬牙”体现的是坚韧。人生之路难以一帆风顺,惟有不畏艰险、直面挑战,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采撷成功的果实。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插队时,什么活儿都干,开荒、种地、铡草、放羊、拉煤、挑粪……从不惜力,磨砺出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意志品格。成功往往只奖赏那些坚韧的人。一件工作、一项事业干到最艰难的时候,往往最需要咬紧牙关。而一旦坚持下来,就容易突出重围、打开局面。

④“咬牙”彰显的是智慧。京剧《沙家浜》中,18名新四军伤病员被困芦苇荡,因连续多日面临日伪军的“扫荡”,体力和毅力几近极限。指导员郭建光激励大家:有利的情况和主动的恢复,往往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最终,他们以“再坚持一下”的顽强精神,迎来了大部队的反“扫荡”。咬紧牙关的坚持精神,不仅需要不畏艰难的勇敢,也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智慧。咬紧牙关坚持下去,就能变被动为主动。

⑤“咬牙”蕴含的是担当。在重压和困难面前“咬牙”坚持,强健的是人的内心。“拼命黄郎”黄大年,平均每年出差130多天,一回来就一头扎进办公室。他的研究首次推动我国快速移动平台探测技术装备研发,攻克了技术瓶颈。正是“咬牙”背后的担当精神,成就了黄大年无悔的人生。

⑥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接近成功就越艰难,越艰难就越要坚持,否则就会前功尽弃、半途而废。从某种意义上说,“咬牙”是成功的序曲。没有松骨峰战斗中志愿军的“咬牙”,就没有以“气”胜“钢”的功绩;没有谷文昌一次次面对失败后的“咬牙”,就没有沙海变绿洲的奇迹; ___________.拿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执着,砥砺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意志,知难而进、久久为功,多经历几次“咬牙”,一个人必能闯关夺隘、化险为夷,用奋斗之犁开辟前行之路。

⑦惟其艰难,更显勇毅。“咬牙”是一种修炼,在一次次“咬牙”中,软弱将变得坚强,稚嫩将变得成熟,徘徊将变得坚定。

《人民日报》(2018年05月15日,有删改)

(1)文章③~⑤段是从哪三个方面论述“咬牙”精神的?

(2)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3)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4)模仿第⑥段划线句的句式,给本段补充一个论据。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补充论据 论证结构 论证方法 论证方式 论证过程 议论文阅读综合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章。
最明亮的眼睛是伤疤
孙亮
①六月的一天,艳阳高照。一个屡屡失意的年轻人千里迢迢而来,正赶往深山寺院。眼见进入上山的道路,怎奈天热口渴,脚下发软,正想在路边坐下,无意间抬头瞧见不远处有一户人家,便前往讨口水喝,顺便歇歇脚。
②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正在屋前浓荫下打太极,年轻人开口道:“老伯,跟您讨口水喝。”老者道:“屋里有,随便用。”“咕咕”的两碗水下去,年轻人走出了屋子,见老人刚好练完拳收功,便问道:“老伯,请问这儿离山上寺院还有多远?”“哦,你要去寺院?进香吗?”年轻人沮丧地说:“人生太多坎坷,总不顺意,活着也是苟且,愿青灯黄卷了此残生。”
③原来,年轻人少时家道中落,饱经世事沧桑,肩负家业振兴希望,不料名落孙山功名未成,棒打鸳鸯佳偶未成,生意失败事业未成,一遭遭打击让他在挫折和坎坷中日渐消沉,振兴家业的压力更让其背上了沉重的枷锁,无法解脱。
④老者静静地听着年轻人的无尽叹息,“噢”了一声,便带着他来到屋后空地。呀,只见白杨林郁郁葱葱,生机勃发,数棵白杨参天高耸,傲然挺立,无一旁逸斜出。老者又带他来到屋前的山地,只见棵棵白杨,姿态婆娑,虬枝盘旋,比屋后的白杨矮的多、乱的多,更少了屋后白杨那向上的神韵。
⑤老者看着年轻人的眼睛,问:“同是白杨,有何不同?”年轻人想了想,说:“屋后的白杨经过了修剪,而山前的却未经刀斧。”
⑥老者捋了捋白须,笑着说:“你说的很对,屋后的白杨确经我修剪。在树生长中,难免会有诸多旁干斜出。为了让树长得笔直高大,必须要砍去些侧枝。树和人一样,都会疼的。这些刀斧之痛,在他们原本光滑的表皮,留下了一个个伤疤。你看这些节疤是否象一双双眼睛?”年轻人点头。老者接着说:“每只眼睛都曾是一个伤疤,一次刀斧之痛。现在伤口早已愈合,他们已成栋梁之材,低下头看看走过的路,会发现每次受伤其实都是岁月永恒的馈赠,每个伤口都让他们多 了一个看世界的眼睛,让他们更上一个高度。而山前那些从未经疼痛的白杨只能虬枝满身,不堪大用,最终成为炊煮之柴……”
⑦听了老者的话,年轻人陷入深深的沉思中。他在心里对自己说:“是啊,你现在不就是那成长中的白杨吗?你是希望成为栋梁之材还是作炊煮之柴?要想成好材,岁月的刀斧会在你的身上留下无数的疤痕,不要怕一时的疼痛,学会把每个伤口长成看世界的眼睛吧。”
⑧年轻人思忖着,如醍醐灌顶,拜别老者大步走出山路,背道而去。“当你终于长成参天白杨之时,你会发现不见累累的伤疤,只见颗颗慧眼。年轻人,其实人生最难得的经历是受伤,最明亮的眼睛是伤疤……”一路上,老者的话不绝于耳。
⑨数年后,年轻人终于百折不挠成就了一番功业。
⑩众生芸芸,你我仿佛也如那白杨,岁月的刀斧是否也在你身上留下了馈赠,你是否还记得那伤疤的疼痛?要想成好材,就别怕那一时的伤痛,其实那每一个伤疤,都是为了让我们多一双看世界的眼睛,让我们再攀上又一个人生的高度。(摘自2011年第8期《山东青年》,有改动)
细读全文,请概括“年轻人”对自己人生境遇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阅读第③④两段,回答问题。
(1)从全文看,第③段的记叙顺序是什么?作者写这段文字的意图是什么?
(2)第④段运用什么手 法来描写白杨树的?请联系上下文说说这样描写的作用。
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画线句起什么作用?
阅读全文,说说标题“最明亮的眼睛是伤疤”有什么含义。
请站在文中“年轻人” 的角度,结合第③段文字,说说如何将“每个伤口长成看世界的眼睛”。

阅读下面文章。
“幽灵堵车”现象
万捷
①每个月,你有多少小时浪费在堵车中?答案是:难以计算。最让人沮丧的是那些表面上看似没有任何起因的堵塞:没有事故,没有停顿车辆,也没有封闭施工的车道,道路却会莫名其妙地突然出现堵塞,很长一段时间过后,车流又会毫无征兆地顺畅起来。
②这种莫名其妙的堵塞现象被交通专家称为“幽灵堵车”。在拥挤的公路上,很可能仅仅由于某个司机急刹车、突然变道或者超车,造成短暂的停顿,就会在这辆车的后方引发一连串的停顿——这条道路像撞上幽灵一样发生了堵车。哪怕第一辆车停下来后只需要2秒钟就能启动,可到最后一辆汽车启动时,所需的时间可能就要几十分钟了。研究显示,如果处于繁忙的高速公路上,那么一名新手司机的急刹车就可能引发一场“交通海啸”,受影响的路段可长达80公里。
⑤麻省理工学院的数学家们试图通过数学模型分析,找到解决“幽灵堵车”的方法。他们发现,这种现象类似于爆炸后所产生的爆震波,这种爆震波是一个可以自我持续的波形,不断向外扩展。而且在这种波形中还存在一个临界点,就像黑洞的“事件视界”一样。当发生“幽灵堵车”时,位于 临界点内外的司机都无法得知对方区域的情况,相应地他们也无法判断交通状况何时才能得到改善。
⑥在掌握这些情况后,麻省理工学院的数学家团队试图利用流体力学方程来计算造成交通拥堵的变量,从而控制堵车蔓延的趋势。
⑦同时,数学模型也表明,如果驾驶员降低车速并以固定的速度行驶而不是急停急驶,不但可以节省燃料,更有望消除“幽灵堵车”现象。例如在高速公路上,以80公里/小时的速度匀速行驶,比以110公里/小时的速度走走停停要好得多。在车辆众多的一般道路上亦是如此。(选自《读者》,有改动)
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并用简洁生动的语言给本文换一则标题。
从文中看,某一车辆的短暂停顿“就会在这辆车的后方引发一连串的停顿”的原因是什么?
第②段画线句子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幽灵堵车”是一种莫名其妙的、没有任何起因而又让人沮丧的车辆堵塞现象。
B.“幽灵堵车”现象类似于爆炸后所产生的能自我持续的爆震波,不断向外扩展。
C.专家断定,利用流体力学方程来计算造成交通拥堵的变量,可以解决“幽灵堵车”。
D.驾驶员只要以固定的速度行驶而不是急停急驶,就可以消除“幽灵堵车”现象。

伯乐就是你自己
①慧眼识珠者为人景仰,知人善任者功德无量。然而茫茫人海之中,这样的“伯乐”却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韩愈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我却要说:“千里马,你要做自己的伯乐!”
②美国著名心理学专家安东尼•罗宾曾经在《唤醒心中的巨人》一书中指出:“每个人身上都蕴藏着一份特殊的才能。那份才能犹如一位熟睡的巨人,等待着我们去唤醒他……上天不会亏待任何一个人,他给我们每个人以无穷的机会去充分发挥自己。”既然如此,我们还等什么,为什么不去做自己的伯乐呢?
③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有一句名言:“人贵能自我发现。”也就是说,你要做自己的伯乐。他本人经过多年的左冲右突,发现了自己写作方面的才能,寻求到一条通往成功的道路。正是因为他发现了自己,才勇敢地将自己的才能展示给了众人,他就是自己的伯乐!
④毛遂地位卑微,却果敢得令人钦佩,在赵国被秦军围困的关健时刻,他不顾旁人的鄙夷和耻笑,挺身而出,鼎力自荐。楚国宫殿之上,他凭借自己“三寸不烂之舌”,说服楚王出兵,救国民于水火之中,留下了“小蔺相如”的美称。毛遂之所以能够名垂千古,正是因为他敢于发现自我,欣赏自我,敢于做自己的伯乐。
⑤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千万别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当义无反顾地向毛遂学习,做自己的伯乐,发现自己的才能,然后以百倍的信心和勇气,把自己“荐”出去,去一展自己的风采,去实现自己的抱负。万万学不得那个才高八斗、计谋超群的姜子牙,他用几乎一生的时间来等待伯乐发现自己,要不是在垂老之年偶遇周文王,他的才华险些就被自己的消极等待给埋没了。
⑥我们常常惊羡别人的成功,却往往忽视自己的努力;常常嗟叹命运不公,却很少发掘自己的潜质。那么,从现在起做自己的伯乐吧,别让自己把自己埋没,努力地去发现自己的天赋和潜能,并将其发扬光大。把我们心中的巨人唤醒,让我们发现自己、赏识自己,看准正确的人生方向,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总有一天,我们会走进自己心中的圣殿。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文章第②段引用美国著名心理学专家安东尼·罗宾《唤醒心中的巨人》中的话有什么作用?
第③④⑤段是怎样证明论点的?
第⑥段中划线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月亮是个会撒谎的孩子
①那个微凉的午后,我正在家里准备着第二天的出差行李,门铃突然响了,邮递员将一封普通的信件递至我手中,然后转身离去。
②拆开信封一看,里面有两张信纸,一张上面只是写着零星的几个不规则的字——老师,我想做您的学生;另一张是密密麻麻的成人字迹,意思是他的孩子先天弱视,只能艰难地看见很近很近的事物,因此在学校里常被同学们嘲笑和捉弄,孩子虽小,但懂事,受了委屈不说,只是一个人偷偷哭泣。家长为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便让她退学在家了,可孩子实在喜欢读书,于是,家长经别人介绍,给我写了这封信,请求我能单独给她辅导功课。
③看着那些雀跃在泛黄信件上的深情字语,再看看孩子那稚嫩的字迹,我似乎看见家长那期许的目光和孩子趴在桌上,头努力低着,一字一字在信件上写字的情景。心被濡湿,倏然难过起来,难以言表。我拿出手机,拨打信件上留下来的电话号码,允诺免费给孩子复习功课,直到她重新上学为止。电话那头,是家长的万般恩谢。
④那一个春风轻拂的周末,我见到了我的这位学生 —— 一个非常拘谨而有礼貌的女孩子。扎着两个马尾辫,穿着整齐干净的衣服,笑起来,脸颊两边露出两个浅浅的酒窝。可也许因为知道自己视力不好,总是微微低着头,似乎显得有些自卑。
⑤第一次见面,我没有直接给她补习功课,而是给她讲了许多童话故事,如《大灰狼与小白兔》《国王与大臣》《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等等,以此来增进我与她之间的感情,好进一步了解她。她听得非常认真,回答问题也很积极,兴趣盎然的样子。时光匆匆,一个小时似乎瞬间而过,转身离开前,我给她做了一道测试题:让她从前面的几个故事里,随意抽取一个关键词,然后简单地造个句子。她选择了“撒谎”一词,然后思考了两分多钟,一字一顿地说出了她造的句子——月亮是个会撒谎的孩子。说完,她捂着自己的小手,似乎非常期待着我的肯定。
⑥这一句话,确实是我所未想到的,把月亮比拟成孩子,可以。可是为什么会“撒谎”?句子应该还没说完整啊。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于是沉默了一会说:“再认真想想噢,老师下次课来告诉你答案。”
⑦走在回去的路上,脑子里反复回想着刚才的那一幕——在离开的时候,我似乎见到了那浅淌在她眼角的泪。想到眼泪,我猛然大悟:对啊,她是个弱视的孩子,只能非常艰难地看清眼前的景物,而月亮,或圆或缺,她又怎能知晓?于她而言,她只能从书本上或别人口中知道月亮的形状,有人说它像一艘弯弯的船,而有人却告诉她那是圆圆的满月。既然她从未看过月亮,而月亮又无端变化,她便自然觉得它就是一个会撒谎的孩子。如此想着,我自责不已,她的造句是想让我这位老师告诉她困惑在她心中已久的确切的答案,而我的回答,却如一阵冰冷的风,让她原本生机勃勃的春天迎来阴霾寒冷的冬日。
⑧第二天在学校上课,我拿她的造句“月亮是个会撒谎的孩子”问学生们是否正确,几乎是一大半的学生都否定了这个句子。可当我将女孩的故事陈述给他们听时,那些幼小的善良的心灵一下子便被感动填满,千万般要求我带他们去见这位女孩子。
⑨当我们40多位学生排成一排,依次出现在孩子家里,并说着“月亮是个会撒谎的孩子”的造句真美时,女孩愣住了,然后冲上来,抱住我,哭了。她说,从来没有人对她这么好。最后学生们相拥一起,强烈要求女孩跟他们一同到我们的学校上学读书,做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女孩允诺了,那是她第一次,抬起头,正视我们。那浅浅的酒窝里,绽出一朵灿烂的自信之花。
⑩数日后,我收到了女孩家长的来信,信的结尾这样写着:“孩子从未见过月亮,也看不见,但是,老师您却在她心中勾勒出一轮美丽的月亮。相信,那皎洁的月光,会让她走出迷顿、困惑与自卑的时光……”
⑪读完信,心中徜徉着一种温暖的幸福感。是啊,月亮是个会撒谎的孩子,这是我听过的世上最动人的句子。(作者:陈晓辉)
请用简洁的语言在横线处写出相关的故事情节(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午后收信,允诺辅导→→回去路上,深深自责→→数日之后,家长来信。
第④段运用了几种描写方法?从中可以看出小女孩是个怎样的孩子?
分析第⑦段中划线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第⑨段末尾说“那浅浅的酒窝里,绽出一朵灿烂的自信之花”,请你联系小女孩与老师初次见面时的情景,说说此时小女孩心里在想些什么。
作者为什么说“月亮是个会撒谎的孩子,这是我听过的世上最动人的句子”?请结合全文谈谈自己的看法。

阅读说明文《雾霾天气,警惕PM2.5 污染》
①最近一段时间,随着媒体的关注,以PM2.5为代表的“超细灰尘”污染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那么,PM2.5是什么?它对人体健康有哪些危害?面对雾霾天气,我们应如何抵御PM2.5污染呢?
②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虽然PM2.5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成部分,但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同时PM2.5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④PM2.5“超细灰尘”主要来自机动车尾气尘、燃油尘、硫酸盐、餐饮油烟尘、建筑水泥尘、煤烟尘和硝酸盐等,它是雾霾有害细颗粒的重要组成部分。
⑤气象专家和医学专家认为,由细颗粒物造成的灰霾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甚至要比沙尘暴更大。粒径10微米以上的颗粒物,会被挡在人的鼻子外面;粒径在2.5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能够进入上呼吸道,但部分可通过痰液等排出体外,也会被鼻腔内部的绒毛阻挡,对人体健康危害相对较小;而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不易被阻挡,被吸入人体后会直接进入支气管,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
⑥人体的生理结构决定了对PM2.5没有任何过滤、阻拦能力。进入肺泡的微尘可迅速被吸收、不经过肝脏解毒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其中的有害气体、重金属等溶解在血液中,分布到全身,损害血红蛋白输送氧的能力。对贫血和血液循环障碍的病人来说,可能产生严重后果。例如可以加重呼吸系统疾病,甚至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心脏疾病。
⑦PM2.5还可成为病毒和细菌的载体,为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推波助澜。
⑧近30年来,我国公众吸烟率不断下降,但肺癌患病率却上升了4倍多。目前普遍认为这可能与雾霾天增加有一定的关系,很多人已经把雾霾天气比喻成为大自然的“吸烟室”。不但浓雾缠绕、能见度非常低的天气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时而有雾时而多云的天气也会有同样的问题。雾霾天对人体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也很严重,会阻碍正常的血液循环,导致心血管病、高血压、冠心病、脑溢血,可能诱发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力衰竭等,使慢性支气管炎出现肺源性心脏病等。
⑨人体每天需要呼吸大约10立方米的空气,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就相当于一个移动的“空气过滤器”。 1.少开车,堵车就熄火。汽车尾气不仅危害长时间在道路周边的人,也危害司机本身,特别是长时间堵车、汽油得不到完全燃烧时产生的尾气危害更大。所以长时间堵车时最好熄火,尽量少开窗。2.严禁近郊私自焚烧垃圾和枯草败叶。私自焚烧所产生的二恶英、烟尘颗粒等有毒物质,会使周边的城市在不知不觉中陷入“毒雾”。3.减少外出。专家认为,对于雾霾天气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尽量减少外出。戴口罩可以防止一些灰尘进入鼻腔,能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但对于最近引发热议的PM2.5,专家认为即便是专业的医用口罩,主要针对PM3以上的可吸入颗粒物,对于PM2.5以下的可吸入颗粒物抵御能力不强。4.室内不吸烟,远离二手烟;灰霾天气少开窗,可以养点花花草草;使用空气净化器,市面上80%的空气净化器都以净化空气中的细微颗粒物为主,对PM2.5有很好的吸附效果,但在使用时要注意勤换过滤芯。
在第⑨段划线处加一句合适的话,来提示该段的主要内容。____________
阅读⑤⑥⑦三个段落,分点概括PM2.5对人体的危害。____________
第⑧段中加点的“可能”“一定”能否删去?为什么?____________
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能否换成“它的直径很小”,为什么?____________
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下列案例中李先生的做法有哪些地方不恰当。
【案例】李先生患有贫血,为增强体质,他加强锻炼身体,一年四季从不间断。遇到多雾天气,也会驾车到城郊去爬山。有时遇到拥堵,他也从不熄火。他认为雾再厚,街上买个普通的口罩戴着爬山就没事了。________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