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中的节选文字,回答小题。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事实上,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麻烦的是,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六分钟之后,也可能在六个月之后,六年之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对此我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首推约翰·古登贝尔克。他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出一种新产品。因为葡萄压榨机用来从葡萄中榨出汁,所以它在大面积上均等加力。而硬币打制器的功能则是在金币之类的小平面上打出印花来。有一天,古登贝尔克半开玩笑地自言自语道:“是不是可以在几个硬币打制器上加上葡萄压榨机的压力,使之在纸上打印出印花来呢?”由此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另一个例子是罗兰·布歇内尔。1971年的一天,布歇内尔边看电视边这么想:“光看太没意思了。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看它产生什么反应。”此后不久,他就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选文第三自然段中的“这种情况”指的是( )
A.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 |
B.这些知识随时都可以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 |
C.无论古代,还是现代,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 |
D.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
下面不属于文中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的一项是( )
A.有渊博的知识 |
B.有持之以恒的毅力 |
C.有天才般的智慧和灵感 |
D.有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
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一自然段指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止一个,因此不放弃探求非常重要。 |
B.选文第二自然段的设问,既引发读者思考,又起到过渡的作用。 |
C.选文中作者提出的主要观点是,只要有知识就会有创造力。 |
D.选文列举事例,证明了发挥创造力的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雪地烤红薯
⑴男人缩在高中校园门口,守着一个烤红薯的老式铁炉。他不断地把烤熟的红薯挑出来,把没烤的红薯放进去,十几个红薯,让他手忙脚乱。第一次做这种营生,男人的心里有点慌。
⑵(A)天空飘着雪花,男人的头顶和肩膀上落着薄薄一层雪。正是放学的时候,走读的学生赶着回家,住校的学生赶着回宿舍,所有人都在雪中匆匆而过。男人把一个烤得最成功的红薯托在手里,嘴张着,却并不吆喝。
⑶有人停下来,看他的红薯。他立刻打起精神,从旁边操起小秤。他挑了两个最大的红薯放进秤盘,拉起提绳。“啪”的一声,两个红薯紧跟着掉在雪地上。男人急忙再从烤炉里取出两个红薯,那个学生却早已经走远了。
⑷整个下午他都没有卖掉一个烤红薯,这让他很伤心。现在,除了他,谁还把烤红薯当成好东西?儿子考上重点高中的那一天,闹着要去吃洋快餐。儿子点了一份薯条,端上来的东西又黄又瘦,蜷缩扭曲着,他不知为何物。尝一个,才知不过是炸过的土豆条罢了。他说:“这能比得上烤红薯?”儿子边笑边喝着可乐。可乐他也尝了尝,不好喝,麻舌头。他想,烤红薯多好啊,剥了皮,又香又甜,含在嘴里,不用嚼,直接化成蜜淌下去,如果再配一大碗玉米糁子和一碟腌萝卜条,那滋味,真是给个皇帝也不换啊!
⑸他重新把小秤放到身边,扭过头,眼睛盯住校门。这时,有几个学生说笑打闹着,走了出来。男人眼睛一亮,清清嗓子,喊了起来:“卖烤红薯!”嗓音很小,又哑又沙,像被砂纸打磨过。声音吸引了这几个学生的目光,然而他们只是投来极为漠然的一瞥,又转过脸继续说笑。
⑹于是,男人又提高嗓门吆喝:“烤红薯白送!”一个长脖子少年停下来,转身朝男人走来。边上的平头少年拽了拽他的胳膊,可是没能将他拉住。长脖子少年走到男人面前,问道:“烤红薯白送?”
⑺男人憨笑着挑出四个红薯,边挑边问长脖子少年:“你们宿舍几个人?”长脖子少年说:“四个。”男人接着问:“那个和你一起走的留平头的也是?”长脖子少年说:“不错。”男人说:“那就给你们多带几个吧!”于是又挑了四个。他把八个烤红薯分装进两个袋子,递给长脖子少年。
⑻天渐渐黑下来。(B)男人看了看天空,雪越下越大,地上铺了厚厚的一层。男人仍然没有卖掉一个烤红薯。他推起三轮车,慢慢往回走。他在一个街角停下来,就着昏黄的路灯,从炉里掏出一个焦糊的烤红薯。他仔细地剥掉皮,慢慢地吃起来。他不声不响地吃掉一个,又掏出第二个。他一口气吃掉八个烤红薯,那是烤炉里剩下的全部烤红薯。吃到最后,他不再剥皮,将烤红薯从烤炉里取出来,直接塞进嘴巴。男人想,自己的嘴唇肯定被烫出了水泡,因为现在,那里钻心地痛……
⑼长脖子少年回到宿舍,将两袋烤红薯随手放在床头柜上。谁对烤红薯都没有兴趣,即使是白送,他们也不想吃上一口。终于,快熄灯的时候,留平头的少年打开了一个袋子,取出一个烤红薯,托在手里,细细端详。长脖子少年提醒他说:“都烤糊了。”平头少年低头不理他,闭起眼睛嗅那个烤红薯。电灯恰在这时熄灭,平头少年在黑暗来临的瞬间,将那个已经冰凉的烤红薯凑近嘴巴,狠狠地咬了一口。他没有剥皮,感觉到了红薯的微涩与甘甜。
⑽长脖子少年突然说:“你和卖烤红薯那个人长得很像。”黑暗里,平头少年偷偷流下了一滴眼泪。
(选自《知识窗》2011年第1期,有删改)根据文中男人的行为,完成下面的填空。
手忙脚乱烤红薯→→高声吆喝送红薯→文中的男人对儿子(平头少年)的父爱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举例说明。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④段儿子“边笑边喝着可乐”中“笑”字,反映了儿子对烤红薯的不屑一顾。 |
B.第⑤段男人“眼睛盯住校门”中“盯”字,表现他盼着有人来买红薯,更盼见到儿子。 |
C.第⑥段平头少年“拽了拽”长脖子少年的胳膊,是不想让长脖子少年走近男人。 |
D.第⑦段男人说“那就给你们多带几个吧”,可见男人对这些孩子关爱有加,很大方。 |
文中有两处关于雪的环境描写,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A)天空飘着雪花,男人的头顶和肩膀上落着薄薄一层雪。
(B)男人看了看天空,雪越下越大,地上铺了厚厚的一层。第⑨段“他没有剥皮,感觉到了烤红薯的微涩与甘甜。”中的“微涩”和“甘甜”意蕴丰富,平头少年心里在想些什么呢?展开合理想象,进行描写,不少于60字。
。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吴继慧
①吃完中午饭,儿子围着一个装满土的空花瓶转了好几圈,我很奇怪,问他干什么。他说:“妈妈,我好久以前吃的龙眼籽埋进去了怎么还不发芽呢?我一听,乐了。怪不得他天天站在花盆前看,原来是等自己埋下的果核发芽呀!为了不让他失望,我哄他说:“还没到时间呢,过一段它就发芽。”儿予听了我的话后高兴地说:“真的吗?那我过会再来看。”说完蹦蹦跳跳地跑出去了。
②看着儿子快乐的背影,我却陷入了深思中。
③小时候,我也经常埋果核,但没有一次看见从埋果核的小坑里冒出所期望的豆芽瓣来。那时大人们也是像现在我安慰儿子一样安慰我。现在想起来,大人们安慰的话颇有些“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意思。那时我对大人们的话深信不疑,总以为埋下的果核一定会发芽的。而历经几十年的风雨之后我明白了人生并非任何时候都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④不是吗?就像小时候埋果核一样,埋下果核,每天给它浇水,充满希望地等待着,它却不发芽。你真诚地推心置腹地将自己的知心话毫无保留地对朋友倾诉,只为一份肝胆相照的友情,却没想到他背弃了你;你认认真真、辛苦卖力地工作,却一直得不到领导的重用,才华难以施展;你埋下一粒充满希望的种子,它却在生活的泥土中慢慢腐烂成尘。人的一生中竞有这样许许多多的付出得不到相应的回报,就像许多花开后,没有结果一样。
⑤那么,我们就应该放弃希望,放弃努力吗?
⑥其实,每个人都是一朵花,只是花的属性不同。有许多花开后即挂满了又香又甜让人眼馋、嘴里流口水的果实,有许多花开后结的是又苦又涩的果实,而有许多花只是绚丽地开放,却没能留下一粒果实。大自然中没有果实的花不计其数。可是没有果实一点也不妨碍它的美丽。玫瑰无果,却能代表爱情:梅花无果,却能在寒霜中傲然绽放,为寒冬增添一份美丽的色彩,又给寒冬的空气增添一份芳香;牡丹无果,却一点也不影响它艳压群芳、独占花魁,名扬天下;月季无果,却依然月月为人们带来美丽而被人们喜爱地誉为“花中皇后”…太多太多无果的花朵,虽然明知无果却依然不遗余力地绽放着,为世界增添一份又一份的多彩多姿。
⑦人生的奋斗过程,恰如花开的过程。结不结果,结什么样的果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能被人们接受的并非只有那些可以结满香甜果实的花,有的果实虽丑陋却可入药治病。只要努力地绽放自已的花朵,开放过就不算白来世上一遭,怕的是在还没有开放时就不努力地汲取土壤中的水分和营养,不经受阳光的照耀和风雨的考验就枯萎。一个希望破灭了,我们还可以有下一个希望,总有一个希望可以开出美丽的花来。只要努力过,只要真心地付出过,只要不畏艰辛地奋斗过,只要尽全力地绽放自己的花蕾,总能为这个世界增添一些色彩的。开头细致描写儿子期待果核发芽的故事有怎样的作用?
-----------------------------------------------------------------“人生的奋斗过程,恰如花开的过程。”该怎样理解这句话?
-------------------------------------------------------------------选文告诉你怎样的道理?请用简练的语言谈谈你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将怎么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孩子,请系好鞋带
那时,我还在读初一。学校每到年底都会组织游园活动庆祝新年的到来,记得那年的游园活动特别热闹,游戏很简单,似乎所有的人都能中奖,所以奖品很快就剩得不多了。
我终于也挣得了一张票,便兴冲冲去领奖。领奖处挤满了人,每个人都希望得到最后几份奖品,我也不甘示弱往前挤。高高的窗台,狭小的窗口,发奖的人根本看不见领奖人的脸,只能随意地从那些伸进窗口的挥舞着的手中接过奖票,再递给奖品。突然间,我感觉手心沉甸甸的,是一份奖品!还来不及高兴,旋即又感到手里轻飘飘的了——奖品被别人抢了!我忙抬起头四下搜寻,只见身旁一个大男孩正在冲我得意地笑。
我冲他喊道:“把奖品还给我!”他边走边嚷:“每个人都有奖票,谁能抢到就是谁的了,凭什么还给你!”我拽住他的衣角,近乎哀求:“我先拿到的,给我吧。”
他猛地推开我,没想到竟把我趔趄在地,他一溜烟跑掉了。
从地上爬起来,我再也忍不住委屈大哭起来。我边哭边走向办公区,这时我本能地想到了母亲,她是这所学校极有权威的老师,她一定能帮我!
母亲听我哭哭啼啼叙述完一切,沉默了半晌才说:“孩子,先系好你的鞋带吧。”我低头一看,真的,鞋带不知在什么时候已松开了。我迅速系好鞋带,然后期待母亲帮我要回奖品,没想到她却平静地说:“走吧,我们回家……”
这件事早已过去,我始终没能要回那份本该属于我的奖品,为此,心里不止一次埋怨母亲。然而,随着渐渐长大,十多年来也曾经受了许多成败与得失,现在我才恍然明白,当年的母亲用心良苦!
她让我系好鞋带,她在我因得不到奖品而懊恼的时候,让我系好鞋带,因为,我确实应该这样做。如果我任由自己哭闹,我可能会一辈子对此事耿耿于怀,无法释然。生活中本来就有好多我们想要的东西却无法得到,我们又怎可以要求自己每次都能被满足呢?母亲这样做其实是想让我学会坚强——当生活不能如愿以偿或者不尽人意时,不是一味地计较和埋怨,而是一如既往地做自己应该做的事,保持一份恬淡心情对待生活。
我知道,命运给予我们的磨难将远不止是失去一份奖品;我同样知道,对待磨难也并非系好鞋带就难解决这么简单,但我明白生活的真谛就在于此——无论发生了什么事,不气馁,不自怨自艾,永远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永远向前看,终有一天,我就能用生命的带子系住幸福。找出表明本文属于回忆性文章的标志性语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母亲让“我”系好鞋带的内涵可用文中哪些句子来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觉得文中的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孩子,请系好鞋带。”文中母亲的一句话影响了“我”一生。是啊,正确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十分有利。同学们,在这十多年的成长历程中,父母对你说的哪句话你最难忘?这句话对你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最难忘的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句话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朱自清的《春》节选,完成文后题目。(7分)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两三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着。 文中是从哪几个角度写春风的?写出了春风的什么特点? (2分)
这几段文字描绘了春景的美,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0多年来,她还没有正眼看过她的父亲——那个被称为“骆驼”的矮小男人。
他的身高只有1.43米,背上隆起一个大大的包,沉沉地压在他身上,走路时总是佝偻着一步一步前行。
5岁时,她就和父亲一样高了。从此,她便没有和他一同上过街。
6岁时,母亲与父亲离了婚,跟着一个有钱的男人私奔了,留下了她和父亲相依为命。
她上小学时,坚决不让父亲去学校接送,他点头答应了,他得事事迁就她,毕竟,她是他在这个世界上最后的依偎。小学二年级时,在她生日那天,父亲给她买了一辆玩具车。那是她最开心的一天。然而在上公共厕所时,她一不小心把玩具车掉进了粪坑里去了。父亲来了,他几乎没有犹豫,便跳进了粪池摸起了玩具车。那一刻,望着全身是粪的父亲,她真想叫一声“爸爸”,却发现嘴唇被粘住了一样,始终没叫出声。
这个敏感自卑的女儿,在成长的路上一路咬着牙,2007年夏天以高分考入了北京一所著名的大学,整个小县城轰动了。在她成长的季节里,“骆驼”男人摆过地摊,做过门卫,卖过牛奶,捡过垃圾……节衣缩食,忍受奚落与侮辱,一步一步艰难地把女儿养大。然后自己在尘封的岁月中老去。
2008年的春天,在小县城里倍感孤独的他, 决定去北京,在北京的一家小餐馆找了个打工的差事,他事先没有同女儿商量,去肯德基买了两个鸡腿,穿过大半个北京城兴冲冲来到了女儿的学校。女儿一看见父亲,顿时又气又恼,她把他带来的鸡腿扔到了垃圾桶里。他尴尬地笑了笑。回到了打工的餐馆,他眉飞色舞地向老乡说,他见到了女儿,女儿是如何如何的高兴。
暑假到了,她得知父亲已去一家宾馆打工。她想买一台电脑,父亲之前答应过她,一定凑钱为她买一台。那天闲着无聊,她决定去找父亲。到了那家宾馆,服务生问明白后,把她带到了六楼娱乐城的大厅。
她找个位置悄悄坐下,大厅里,有人在掌声和吆喝声中表演唱歌、倒立、翻跟斗之类的娱乐节目。她一眼便发现了父亲。原来他便是这些人眼里的“乐子”。表演正要结束,台下传来一声吆喝,:“来,短哥们,再翻一个跟斗,这100百元就归你啦!”只见他迟疑了一下,又满脸堆笑地向台下鞠了一个躬说:“谢谢老板,只要大家开心!”他用力扩了一下胸,,转身在舞台中央翻了八个跟斗,最后一个,他重重地摔倒在了台上。他喘着粗气,狼狈地从台上爬了起来,艰难地鞠躬致歉,满眼泪花。
“爸爸,爸爸,爸爸……”她冲上前台,哭着扑向他。冰冻了多年,她终于肯对这个“驼背”男人叫爸爸了。
她搀扶着他回到了住处。父亲瘪着嘴唇说:“乖女儿,桌子上有核桃,多吃点,补补脑。”父亲的声音里带着一丝哭腔。一瞬间,她感到,那满是皱纹的核桃就像父亲的脸,而它里面的果实更是父亲的一颗心。
那天,她扑倒在父亲的怀里,无声地哭了。成长的岁月里,原来“骆驼”男人的爱从未弯曲过,弯曲的,只是一个不经世事的幼稚的女儿的心。
选自2012年第6期《优秀作文选评(初中版)》请你根据文章的内容,给本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本文重点写了父亲的哪几件事?请至少概括出其中两件事情的主要内容。
“弯曲的,只是一个不经世事的幼稚的女儿的心”文末这句话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文中的父亲有哪些可贵的品质?
作者为什么要将女儿叫“爸爸”这一情节的环境设置在宾馆大厅里?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