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
孔子谓伯鱼 ①曰:"鲤乎,吾闻可以与人终日不倦者,其惟学焉。其容体不足观也,其勇力不足惮也,其先祖不足称也,其族姓不足道也。终而有大名,以显闻四方流声后裔者岂非学者之效也?故君子不可以不学,其容不可以不饰。夫远而有光者,饰也;近而愈明者,学也。譬之汙池 ②,水潦 ③注焉,雚苇生焉。虽或以观之,孰知其源乎?"
(选自《孔子家语》,有删改)
【注】①伯鱼:孔子的儿子,名鯉,字伯鱼。②汙(wù)池:水池。③水潦:雨水。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蒙 辞以军中多务 |
辞:推托 |
B.孤岂欲卿 治经为博士邪 |
治:研究 |
C.但当涉猎, 见往事耳 |
见:了解 |
D.及鲁肃 过寻阳 |
过:拜访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焉"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水潦注 焉
A. |
复到舅家问 焉 |
B. |
且 焉置土石 |
C. |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 焉 |
D.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焉 |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甲文选自《资治通鉴》,这是一部纪传体史书,是由司马光主持编写的。 |
B. |
古人都可以自称"孤",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可以亲密地称"卿"。 |
C. |
孙权严厉批评吕蒙不爱学习,并现身说法,使吕蒙认识到读书的必要性。 |
D. |
孔子认为:打扮外表让人容貌光彩,学习让人更有智慧,二者道理很相似。 |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5)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以显闻四方流声后裔者岂非学者之效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楚太子养枭
楚太子以梧桐之实养枭,而冀其凤鸣焉。春申君曰:“是枭也,生而殊性,不可易也,食何与焉?”朱英闻之,谓春申君曰:“君知枭之不可以食易其性而为凤矣,而君之门下无非狗偷鼠窃亡赖之人也,而君宠荣之,食之以玉食,荐之以珠履,将望之以国士之报。以臣观之,亦何异乎以梧桐之实养枭,而冀其凤鸣也?”春申君不寤,卒为李园所杀,而门下之士,无一人能报者。
【注释】①枭:一种外形似猫头鹰的猛禽。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而冀其凤鸣焉(2)生而殊性,不可易也(3)春申君不寤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以臣观之,亦何异乎以梧桐之实养枭,而冀其凤鸣也?用自己的话说,朱英希望春申君明白什么道理?
本文创作于元朝末年,对统治者有什么警示?
送东阳马生序(12分)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两项是
A.色愈恭,礼愈至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B.益慕圣贤之道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D.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本文描写生动形象,如“”形象地写出了老师严肃的神态;“俯首帖耳”形象地写出了学生尊师重教的姿态;“”形象地写出了同舍生华丽的外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粗陋的衣服。
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选文开篇即点出作者“家贫”和“嗜学”的矛盾处境,由此引出求学的艰难。 |
B.选文将富家子弟的奢华和作者的贫寒加以对比,表现了作者求学意志的坚定。 |
C.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向人们展示自己成长之路的曲折与艰辛。 |
D.作者通过现身说法表明:知识的积累,精神的充实,是学子读书的必备条件。 |
荔枝图序 (9分)
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①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朵②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③;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注释:①华:花。②朵:指众多果实聚在一起,俗称“嘟噜”。 ③缯():泛指丝织品。解释加点的词。(3分)
(1)春荣( ) (2)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 (3)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 )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3分)
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下列各句都是对上文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是一篇序文,序是一种文体,一般以介绍书画的内容、写作意图和有关事项为主。 |
B.作者以其对荔枝的习性及特点的细致观察,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地说明了荔枝的形态特点。 |
C.文章详细地介绍了荔枝的形态特点以及不易久藏的特点。 |
D.本文是一篇序,可作为咏物小品,但不能算作说明文。 |
曹刿论战(10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左传》)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公问其故/故逐之 | B.战于长勺/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
C.先帝不以臣卑鄙/肉食者鄙 | D.忠之属也/忠志之士望身于外也 |
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请你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甲]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 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节选自《陈涉世家》)
[乙]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①通谓梁②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即恒楚将”。是时恒楚亡在泽中。梁曰:“恒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③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如籍,使受命召恒楚。”守曰:“诺。”须臾,梁睨④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授。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释]①会稽守:会稽郡的郡守。②梁:项梁,是项羽的叔父。③籍:项籍。项籍字羽,所以又称项羽。④睨:斜眼看。试解释下列加点词字的意思。
①吴广素爱人素:②比至陈比:
③使公即恒楚将将:④是时恒楚亡亡: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士卒多为用者/吴广为都尉 | B.陈胜佐之,并杀两尉/辍耕之陇上,怅恨久之 |
C.广起,夺而杀尉/为坛而盟 | D.且壮士不死即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②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甲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从甲乙两文所叙的事件中,可看出陈涉和项梁各是怎样的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