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赵普
(1)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莞,家人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2)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选自《宋史》)
、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尝奏荐某人为某官
.解释文中划线词语。
①发:              ②为________________③明日: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赵普“能以天下事为己任”,从文中看主要表现在哪两件事上?( 2分)
.对赵普的举荐,太祖的态度是“不用”、“亦不用”、“卒用”,你从太祖的这种变化中读出了什么?( 2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名著人物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胸中之竹
郑燮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
【注】①胸中之竹:酝酿中的竹的审美意象。②手中之竹:画幅上竹的艺术形象。③意:审美意象。④定则:一般法则。⑤化机:此处指超出一般法则之外的、充满灵感的艺术构思。
用“/”为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画一处)。
烟 光 日 影 露 气 皆 浮 动 于 疏 枝 密 叶 之 间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独画云乎哉!
本文是郑板桥的题画之作。他强调 “”、“”两者结合,就能凝成一幅气韵生动、令人把玩不尽的竹的图画。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下面各项句中加线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①肉食者谋 ②吾既已言王矣
B.①何战 ②属予作文记之
C.①战请从 ②入无法家拂士
D.①天将降大任是人也 ②万钟我何加焉

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字。
①又何②小惠未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选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和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
曹刿认为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出类拔萃锋芒毕露莫中一是销声匿迹
B.重蹈覆辙别出心裁获益非浅一抔黄土
C.不可思义相形见绌风雪载途苦心孤诣
D.姗姗来迟随声附和更胜一筹合辙押韵

邑西白家庄居民某,盗邻鸭烹之。至夜,觉肤痒;天明视之,茸①生鸭毛,触之则痛。大惧,无术可医。忽梦一人告之曰:“汝病乃天罚,须得失者骂毛乃可落。” 邻翁素有雅量②,生平失物,未尝征于声色。某诡⑥告翁曰:“鸭乃某甲所盗。彼深畏骂焉,骂之亦可警将来。”翁笑曰:“谁有闲气骂恶人!”卒不骂。某益窘,因实告邻翁。翁乃骂,其病良已。
(选自《聊斋志异》)
【注释】①茸:草初生又细又软的样子②雅量:宽宏大量③诡:欺骗
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
⑴无可医 ⑵骂之亦可将来
⑶某⑷其病良
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汝病乃天罚

A.当立者公子扶苏 B.不知有汉
C.重修岳阳楼 D.翁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邻翁素有雅量,生平失物,未尝征于声色。

假如你身边也有像居民某或邻翁这样的人,你将会怎样劝诫他?请选择其中一人用自己的话来劝说。

伤 仲 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线词语。(4分)
(1)未识书具(2)稍稍宾客其父
(3)日仲永环谒于邑人(4)于材人远矣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作者说:“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