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写给女儿的一封信
贾平凹
浅浅是我的女儿,从小就喜欢写诗,我只觉得好玩可爱,但从不鼓励她将来当作家诗人,文坛上山高水远,风来雨去,人活得太累,并且我极不爱听文二代之说,这样的帽子很容易被戴上,既丑陋,又硌得脑袋疼。在二三十年里,我仅呵护她的上学、就业、结婚,指望着一切能安康平顺,岁月静美。等到她的两个孩子终于上小学了,家里没了凌乱和嚣烦,有一日她送我烟酒还有几首诗,我才知道她其实还一直写诗,只是有的写在日历上,有的写在手机上,有的能念出来还没有写下来。
唉,诗这东西像种子一样,有土壤水分了就要拱土发芽,生叶抽枝的。我读了那些诗,觉得有意思,她说够不够发表水平,我说,就是够发表水平也不要发表,诗可以养人,不可以养家,安分过一般日子吧。
她是听我话的,生活得简单而安静,偶尔给我手机发一首诗。我对她的诗越来越辅导不了,以我的爱好,总是回复一句好或是不好,建议她给她认识的几个诗人发去让人家看看。此后很久的时间,她不再发诗给我,或许地觉得我老打击她,或许也觉得我真的不懂诗。后来我所知道的,是一些朋友认为她写的还好,竟替她把一些诗稿投给杂志,竟受到肯定,有了许多赞许的话。
人真是奇怪,受了鼓励,就像火山爆发一样,虽然这火山上冰雪覆盖。这一点上她有点像我。
她现在已经不小了,说起来有父女的名分,实际上我是我,她是她,她早不崇拜我,我也无法控制她,何况诗是她的,与我毫不相关。她的诗在各种杂志上不断地发表,偶尔我读到了,也让我惊讶,她怎么有那么多的奇思妙想!那些句子是她这个年龄人的句子,是这个时代的句子,我是远远撵不上了,倒生出几多感叹和羡慕。
我曾经给许多人写过序,给许多书画展览、新书发布会捧过场,而浅浅要作公开的诗人了,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却因别的事外出,不能到现场祝贺,就写几句话赠送她。我要说的是,既然一颗苗子长出来了,就迎风而长,能长多高就多高,不要太急于结穗,麦子只有半尺高结穗,那穗就成了蝇头。
培养和聚积能量是最重要的,万不可张狂轻佻,投机迎合,警惕概念化、形式化,更不能早早定格,形成硬壳。作家诗人是一生的事,长跑才开始,这时候两侧人说好说坏都不必太在心,要不断向前,无限向前。
最后,我还要说:做好你的人,过好你的日子,然后你才是诗人。
读父亲信有感
贾浅浅
读到这封信的时候,他正在书房同别人说话。我坐在他的旁边。说不上来是感动还是悲伤,心头就像压着一块石头似的喘不过气来,我忽然哭出了声,眼泪汩汩地流着,像要接满桌前放着的那块凹石。
他侧着身子,看着我,声音柔软地说:你还读哭了?!我知道他有时还拿我当小孩一样,我也故意拽着他的袖于要把眼泪鼻涕往上抹。他嘿嘿地笑了,说是写了整整一个早上。
在家里,我是最跟他没大没小的两个人。常常当着屋里屋外的人搂着他的脖子,揪他的寿眉。着急的时候他会喊:不当当(方言,意为没大没小)。过后依然在电话里按我的要求用响亮的亲吻结束。是呀,"文坛上山高水远,风来雨去"。他怎么忍心让自己女儿活得辛苦呢。这几年只有自己做了母亲,才体会得出那其中的深意。"做好你的人,过好你的日子,然后你才是诗人。"这也许是全天下所有的父母对儿女的期待。
"诗可以养人,不可以养家,安分过一般日子吧。"像开出的莲,它却长在淤泥里。
"长跑才开始,这时候两侧人说好说坏都不必太在心,要不断向前,无限向前。"这让我想起了他的创作,不就是这样吗?我划了根火柴,燃起一根烟夹在他的食指间,笑着说我想起了一句诗"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他搔搔头说"好"。一朵兰花瓣,正悄悄落下。
(以上两文选自《文艺报》2018﹣02﹣05,有删改)
【注】贾浅浅,作家贾平凹的女儿,贾浅浅的第一部诗集出版后举行首发式,贾平凹因故未能到场,但他提前给女儿写了一封贺信,贾浅浅读到信后,写了《读父亲信有感》。
(1)阅读《写给女儿的一封信》,根据提示完成下表。(每处不超过10字)
女儿的成长 |
作者的态度 |
小时候喜欢写诗 |
① |
长大后一直写诗 |
有意思,不要发表 |
诗作不断发表 |
② |
③ |
写信祝贺 |
(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人真是奇怪,受了鼓励,就像火山爆发一样,虽然这火山上冰雪覆盖。
②他侧着身子,看着我,声音柔软地说:你还读哭了?!
(3)"长跑才开始,这时候两侧人说好说坏都不必太在心,要不断向前,无限向前。"这句话,贾平凹要告诉女儿哪些道理?
(4)读完这两篇文章,你可能会颇有感触。请写一段推荐语,将其推荐给同学或父母。(任选个角度,80字左右)
推荐给 ,推荐语
课内阅读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2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3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获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4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5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6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7和中路军所通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8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9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10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11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1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13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14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15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16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江阴要塞,()长江。17我军前锋,业已()镇江无锡段铁路线。按课文内容在括号里应填的词语分别是占领、控制、封锁、切断
从新闻主体中找出两个表现我军雄伟气势的词语。
① ② 文中“至发电时止”从新闻特点的角度考虑,它的作用是什么?
本段共17句,可分为三个层次,其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①②/3一12/13一17 | B.①/②一⑦/⑧一17 |
C.①/②一⑤/⑥一17 | D.①/②一⑨/⑩一⑩-17 |
本文第1112两句话蕴涵的感情色彩是()
A. 嘲讽 B 批评 C 斥责 D 抨击“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2分)
主观原因:
客观原因: 本段中⑥⑦两句是议论句,谈谈这段议论在文中的作用。(2)
枯木的妙用
20世纪末,美国西部的一个州,突然爆发了一场森林大火,上万亩森林遭受了灭顶之灾。事后,人们对火灾原因进行了调查,发现罪魁祸首是森林中的那些枯枝朽叶,它们即使只遇到星星之火,也会很容易地燃烧起来,并迅速蔓延,酿成一场生态灾难。
于是,人们痛定思痛,决心亡羊补牢。州政府责令全州的森林管理部门和人员,并发动全社会的环保主义者,对森林中衰萎干枯的树木、草叶进行及时清理,以消除火灾发生的隐患。
命令执行后,果然大见成效,在随后的两年里,再没有大的火灾发生。正当人们暗自得意时,另一种始料未及的生态灾难,使他们目瞪口呆!
一种由云杉卷叶蛾引起的虫害,大面积地爆发了。这种害虫在毛虫阶段危害树木,专门吞噬树木的嫩叶嫩芽。在很短的时间里,几万亩珍贵的树木被吞食掉,成片成片地枯萎、死亡。
眼看着虫害在迅速蔓延,更多的森林将遭受侵害,束手无策的州政府赶紧向联邦政府求援。美国农业部的专家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调查,最后得出的结论令许多人大吃一惊:原来,造成云杉卷叶蛾大量繁殖和严重虫害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人类无知地把森林中枯死的树木、草叶清理掉了!
森林中的枯木为害虫的天敌——鸟儿、蚂蚁提供了筑巢、栖居、休息、觅食和避难的重要场所,而它们的存在又有力地遏制了害虫的繁衍。当人们为了防止火灾而把这些枯木清除掉的同时,也就毁掉了鸟类和蚁类赖以安身立命的家园。它们失去了栖息、繁衍的场所之后,数量急剧地减少,于是害虫就会乘虚而入,有了作孽和繁殖的机会。
以上这些发现,让人们明白了一条真理:自然界中哪怕是一草一木,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合理性。大自然总会用一只无形的手,去巧妙地调节和平衡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面对大自然,人类最应该做的就是:。
(选自《百科知识》2004年第五期,有删改)根据选文,说说枯木有何妙用。(3分)
选文写了两场与枯木相关的生态灾难,请分别用一个词加以概括。(4分)
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在文末填上一句话,说说人与自然如何相处。
读了这篇文章,你对大自然有什么新的认识?(不超过80字)
最后一束康乃馨
①那一年,我大学毕业,同学们陆续都找到了工作,奔向新的生活。但我找了好多单位,都没有被聘用。那些天,我的心里沮丧到了极点,整个人都好像变了个模样,整天像丢了魂似的沉默着,不是看些打打杀杀的闲书,就是赖在床上睡觉,消磨着青春。妈妈每天陪着我,劝我要振作点:“怎么会找不到工作呢,只是还不到时候罢了。”但我听不进去,有时甚至后悔自己上了大学。
②一天,吃过晚饭,妈妈对我说:“走,陪妈去街上转转,整天在家里憋着,会憋出病来的。”我不愿去,但看着妈妈略带乞求的眼神,我还是去了。
③我挽着妈妈的胳膊慢慢地走着。妈妈没有提找工作的事,只是讲些小时候调皮的故事,我不说话,只是听着。走着走着,妈妈对我说:“走,咱们去买点菜,这时候菜会便宜些的。”
④到菜市场时,菜市场里顾客已经不多了,这时卖主归心似箭,往往会让买主得到不小的实惠。我们走到一家菜摊前,妈妈挑选着明天要吃的菜,我呢,则站在一边等着。这时候,我发现不远处一个小姑娘手捧一束鲜艳的康乃馨,正向我投来天真烂漫的微笑。不知是鲜花的芬芳,还是小姑娘可爱的笑容吸引了我,我不由得走到她的身旁。这是一束盛开的康乃馨,朵朵鲜艳美丽,清香扑鼻。我心中一动,很想将小姑娘手中的这最后一束康乃馨买下,把它送给为我操心的妈妈。可当我向小姑娘问价时,她要的价并不低于鲜花店的价格。当我还价时,小姑娘却生气了:“凭良心说,我的花美不美?”我不假思索地说:“美是美,只是它是被人挑剩下来的最后一束,总应该便宜一些吧?”
⑤小姑娘一听,不乐意了,撅着嘴说:“大哥哥,你不知道,康乃馨是我们自己养的,每一朵都是爸爸精心栽培出来的。爸爸说就是剩下最后一朵,也不能随便处理掉,因为只不过这些鲜花的运气差一点,没有早点卖出去,并不是它们不美丽!”小姑娘一字一句,认认真真的一番话竟把我逗乐了。
⑥是啊,我不就像那最后的一朵康乃馨吗?只是运气差一点,并不是我不“美丽”。我捧着这最后一束康乃馨,疾步走到妈妈面前,说:“妈妈,送给你的。”妈妈看着我高兴的模样,笑着拍了拍我的肩膀,说:“这孩子,长大了。”
⑦从那天晚上开始,我好像又回到了大学一样,不断地调整自己,开始了不懈的学习,而且还报考了研究生,每天忙碌地充实着自己。终于,在那一年冬天到来之前,命运之神垂青于我,我被一家外资企业聘用了,而且薪酬不菲。
⑧就像总会有阳光照耀不到的角落,人生也会有被命运之神遗忘的时候,许多人眼看着自己的青春如天上的小鸟一样倏忽即逝,只是嗟叹不已,甚至怀疑自己的价值。其实越是在这个时候,越需要自尊、自信,还要有不间断的自我调整和充实。等到命运之神降临、幸福到来之时,你会发现当初执著的追求是多么明智,等待的回报是多么丰厚!联系下文,第①段中划线词“沮丧”的意思是:
文中有几处写出了妈妈对我的操心,如:①
② ③第⑥段当我把康乃馨送给妈妈的时候,妈妈高兴地说我“长大了”,这是因为:
联系全文,请理解“康乃馨”在文中的两层意义:
请你谈谈最后一段议论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读书养气
①说读书是为了升学,为了获取知识,为了提高修养,为了改变命运,为了做官,为了就业,为了成名成家,为了报效祖国,等等,均无不可。但我觉得,最根本的一条是:读书可以养气。
②人有三宝精气神,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不同的书,可以养不同的气。豪气,灵气,平和之气,浩然正气,可以养也;邪气,戾气,酸腐之气,阴阳怪气,亦可养也。读书于人,就像吃饭喝水一样不可或缺,我们可以从书中汲取无尽的精神力量——不,汲取气,汲取一种激荡在我们的血管,充盈于我们的周身,又从我们的每一个毛孔里散发出来的气。同时,读书也要像吃饭那样,吃各种蔬果和五谷杂粮,摄取多种营养——阅读各式各样的书,汲取各种各样的气,以避免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不过,血气方刚的少男少女,不仅要杂学旁收,大量读书,还要有目标,有选择地读书,吸取精华,剔除糟粕,读天下好书,养人间正气。就像孟夫子说的那样: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也!
③如果说读书是养气,是输入,那么写作则是释放,是输出。作者把气注入文章,读者又通过读书,感受到文章的气,吸收了文章的气。你我常说的“回肠荡气”,不正是说一种读书的经验,不就是说文气在我们的胸腹之间流转激荡吗?是什么样的人,读了什么样的书,便会写出什么样的文章来。气不同,文章的味道就不同,形成的风格也就大不相同。所谓韩如潮、苏如海、柳如泉、欧如澜,便是韩柳欧苏四大文豪的禀赋、气质、学养之差异,贯透于文章中的具体表现。
④曹丕说“文以气为主”。韩愈也强调“气盛言宜”——就是说,写文章的人,只要气足了,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所谓“气”者,分为两个层面,先天为禀赋(本气),后天为学养(养气)。自身气弱的人,器小力薄,容易被书拿住,故世上多有食书不化的“两脚书橱”。而自身气足的人,不仅读书可以养气,而且善于融会,善于吐纳,作文时自然就会“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也。正因如此,“野孩子”们的身上虽有侠气、野气和不驯之气,可是经过书卷气的浸染,其笔下之文,便多有杀气、霸气和蓬勃之气,别有手眼,异光灿烂,爽!
⑤人虽有先天的禀赋、气质上的差异,然而读书可以养气,则是共同的,也是共通的。庄子在《逍遥游》中说过,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读书不足,养气不够,写起文章来只有出的气,没有入的气,就像游泳的人不会换气,用不了半个时辰,便三魂荡荡,七魄悠悠,蹬小腿儿翻白眼儿,简直像个垂死挣扎的瘪三。真正的文章好手,必然读书多,养气厚,厚积而薄发。那手笔,真叫个: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本文论述的观点是什么?
第⑤段中的“厚积”、“薄发”在文中分别指什么 ?
(1)厚积 :(2)薄发 :第③段列举韩柳欧苏四大文豪的例子目的是什么?
“读书可以养气”,“读不同的书可以养不同的气”, 请你结合课外阅读谈谈你对这两句的理解。
好望角
①老人划着船向岸边驶来。我踏上船板,船身晃荡了几下,荡出去一层层细密的波纹。我回头朝岸边望去,老人问:“岸边像什么?”我盯着那个凸出的尖端,想给老人一个精当的比喻。他乐呵呵地说:“非洲好望角!”我愣住了。老人脸上流露出一丝诡秘的笑:“跟好望角长得一模一样!”
②我不解地问:“您到过好望角?”老人呵呵一笑:“非洲那个我倒是没去过,但我现在不整天都在好望角吗?”他将目光送到了远处的河岸。河水哗哗地响。河上无风。芦苇丛簇挺立。
③“我小的时候,在一本地图册上看到了这个地名。当时我就想,长大后一定到好望角,看看那里到底是个啥样子!可我连小学都没读完,日本鬼子就扛着枪进村了。人们四处逃难,我和爹娘跑散了。后来,我就参军打鬼子、打老蒋,差不多把山南海北都跑遍了。那本地图册一直揣在怀里,行军或休息时总把手放在胸口上摸一摸。”老人说着,掏出一本面黄肌瘦的小册子——中间破了个圆圆的洞。有一页折起一角,翻到那页,好望角的浪潮就从灰黄粗糙的纸页上拍打了出来,我似乎闻到了咸腥的海浪气息。
④“这怎么破了一个洞啊?”
⑤老人笑了笑,眼角的皱纹亲密地挤到一起,说:“鬼子枪子打的,还在我肚子上打了一个洞。”老人微笑着摸了摸小肚子:“解放后我买了很多书,我想,只要把书念成了,迟早会被国家派到国外学习。可书没读多少,又是‘革命’什么的。干脆不念了,这辈子就没有念书的命。那年我托人说了个媳妇成了家。我想,这好望角啊,它就在这张书页里,世上压根儿就没有!”老人向远处望了一眼:“可后来我儿子非说,好望角就在非洲南端。”
⑥“你儿子?”这时,一只白色水鸟从芦苇丛中飞来,落在了我们小船上。老人伸手抚摸着,呵呵地笑了起来:“是啊,后来有了个儿子。不光我儿子说有,连这家伙也呱呱叫着,一个劲地说‘有’呢。”水鸟果真朝他吆喝了起来。老人从口袋里抓出一把米粒,丢在船板上。水鸟啄了一阵,在老人头顶飞旋了两圈,飞回了芦苇丛。那里传来了很多鸟嬉戏的鸣叫声。
⑦老人激动地说:“儿子很争气,考上了大学,后来恰好到非洲工作。那次他差点就把我接过去看好望角了。”A老人的手微微颤动了一下,然后深深吸了一口气,又缓缓呼了出来。
⑧河上起了一阵风,吹得芦苇沙沙地响。老人轻轻地摇了摇头:“他在非洲被当地人给绑了。老婆子一听就晕了过去。她在床上躺了半年,我想了各种办法骗她,可她就是想走了,谁也拦不住。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命。”老人的讲述纯净如清澈的河水。
⑨B“老婆子一走我就觉得院子太大了,就像穿了一条肥裤子一样老是那种松松垮垮的感觉。有时候又觉得院子太小了,压得我胸闷。那天我走到村外,在河边一直坐到傍晚。日头把整条河照得黄灿灿的,我跳进河里,游了很远。回头一看,他娘的!河岸跟地图册上画的一模一样。这不就是好望角吗?我盼了一辈子好望角,竟在家门口找到它了。我哇哇地叫喊了起来,让老鼻涕眼泪也痛快了一回……”老人哈哈笑了起来,笑声随着波纹微微荡漾。
⑩“现在我啥也不想了,我划划桨、喂喂鸟,整天都能看到好望角,自在得很!”老人的脸庞像天空一样明净而深远……
夕阳正红,映得老人满身古铜色。
(选自2010年2月《今日教育·读写舫》)阅读全文后,围绕“好望角”,在方框中补全对故事内容的概括。
小时候 |
(1) |
执着追求梦想 |
长大成家时 |
怀疑好望角的存在 |
(2) |
老年时 |
(3) |
找到新的精神慰藉 |
“老人脸上流露出一丝诡秘的笑:‘跟好望角长得一模一样!’”结合文章,请你说说“诡秘”的含义。
请在文中划横线的A、B两处中选择一处,任选一角度进行赏析。
A、老人的手微微颤动了一下,然后深深吸了一口气,又缓缓呼了出来。
B、老婆子一走我就觉得院子太大了,就像穿了一条肥裤子一样老是那种松松垮垮的感觉。有时候又觉得院子太小了,压得我胸闷。文中的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做赏析。(8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