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
谢谢你允我回报
①探视之后,我离开重症监护室,走出医院,走到附近的商厦﹣﹣我想给他买块表。
②在专柜前选中一款机械表:银色表盘,金属表链。我确定他喜欢,别问为什么,他没 说过,但我就是知道。价位适中,不算昂贵,否则他会心疼钱;也不算便宜,否则我会心疼给 他的不够好。这样的选择,可以让我和他都心安。付款后,让营业员将表链拆掉两个扣。我知 道他手腕的尺寸,也知道他喜欢将手表略宽松地环在腕上,可以不时轻轻晃晃。包装盒精美宽 大,我将它抱在胸前,走回医院。
③这是他被送入重症监护室的第三天,状况并没有明显好转。家人都在做最坏的打算,但我却坚信他会醒过来。我只想他醒来时对他说:“爸,给,你要的手表。”
④没错,这块腕表,是他入院前要过的。一次吃晚饭时,他半开玩笑说:“闺女,看我 这表该换换了!年头太长,越来越不准了,每天都会差个两分钟。”我不假思索,当即应允:“买。”过了一会儿才笑着反问:“干嘛又让我买?”他呵呵地笑:“最近你不是刚赚了稿费 嘛,还不好好孝敬孝敬你爸?”入口的米饭喷了一桌子,我哈哈大笑:“爸,你也太有心计了!”
⑤是的,爸爸有心计,最重要的是,他知道我的软肋在哪儿,一戳就中。我的软肋连我 妈都知道,她常说:“欠你爸的,迟早是要还的。”
⑥没错,我欠他的。在我成长的那么多年,仅是物质的亏欠便不计其数。
⑦读初二时,小城里富裕人家的姑娘流行骑那种彩色变速车。班里有了第一辆,我眼热 不已。回来一说,我妈眼睛瞪得老大:“那么贵,咱可买不起!”他半。天。不。语。,然后静静看向 我又失落又不甘的眼神,只说了一个字:“买。”然后真就买了。为此,全家人集体节衣缩食两个月。工作之余一向喜欢种花养草的他,还去一家修理厂打了两个月短工。
⑧这并不是特殊事例,而是常态。在我成长的年代,生活并不丰裕,但他总是倾其所有 宠我爱我。
⑨所以,早到了该还的时候了。
⑩他也拿捏住了这一点,于是这些年,我和他常会有这样的对话﹣﹣
⑪“闺女,这手机按键不大好用了。”
⑫“换。”
⑬“闺女,今天上街看到一种电动车又轻便又好看。”
⑭“买。”
⑮“闺女,对门你李伯伯的儿子给他买了个按摩椅,看着挺好的。”
⑯“买。”
⑰我妈总嫌他向闺女要这要那,而我明白,从前他的给,现在他的要,其实都是对我的 好﹣﹣他知道,如果不给我宠爱他的机会,我此生怎会安心?所以,他只管笑呵呵地要,我只管翻着白眼给,从来没有多余环节。
⑱还记得他第一次跟我要的,是一顶“只有在大城市才能买到的毛呢礼帽”。当时,我几乎跑遍了大大小小的商场,好不容易才寻到他想要的那一款。付账,将礼帽小心装好。我松 了口气,然后想象他戴上这顶礼帽的模样,想象他欣喜得犹如一个孩子得到心爱玩具的眼神,我突然被一种庞大的幸福感击中了。
⑲这种幸福感从不曾有,又无法言语,是任何一种快乐都不能代替的。而这种幸福感,他早早就知道了吧?在那些年,他绞尽脑汁又倾尽一切宠爱我的时候,曾经一一享受过吧?所 以,他要把这种幸福传递到我手中,让我一遍遍感受和重温。
⑳我只想说,他做父亲的智慧超过很多人。我见过太多父母为子女含辛茹苦倾尽一切,却舍不得让孩子分担分毫;我见过太多父母把一生的苦难尝尽,却舍不得分享子女人生的甘甜,拒绝子女的付出……可是我,从来都不认可这种做法。在适当的时候索取回报,这正是他的智 慧,也是他给予我的额外的恩赐。
㉑只是这一次,手表还没来得及买,他就被查出食道癌,手术后当晚因肺部感染被送入 重症监护室。
㉒那晚,我在监护室外空寂的走廊中坐了很久,把刚买回的新腕表放在耳边,听指针“嗒嗒”的声音,像心跳……
㉓他是在进入重症监护室的第六天醒过来的。医生都说是奇迹。
㉔我并不这样想。
㉕回到普通病房后,我拿出腕表递到他眼前:“爸,给,你要的手表。”他抬起左手手 臂,示意我帮他戴上。戴好后,他轻轻晃晃,咧开嘴笑了。我看着他,76 岁的勇敢的他,勇敢 地醒过来,让我还可以继续偿还我的所欠,回报他的付出。
㉖压制了许久的眼泪突然而至。
(取材于海宁的同名文章)
(1)文章主要写了 4 件事,请根据表格中的提示,简要概括其余两件事。
段落 |
主要内容概括 |
①﹣⑤ |
事件1:爸爸重病住院,我给他买表。 |
⑥﹣⑧ |
事件2: |
⑨﹣⑳ |
事件3:爸爸向我索要东西,我总是痛快地买给他 |
㉑﹣㉖ |
事件4: |
(2)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第⑨段在结构上的作用。
(3)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对人物进行了生动形象的细节描写,请结合内容加以品味。
①他半天不语,然后静静看向我又失落又不甘的眼神,只说了一个字:“买。”
②所以,他只管笑呵呵地要,我只管翻着白眼给,从来没有多余环节。
(4)题目“谢谢你允我回报”含义丰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小题。
紫薇花开◇付韶华
小区旁有家银行。入夜时分,带女儿出来散步,狭长逼仄的24小时自助银行(AMT机室),但见一身着保安制服的中年男子坐在小凳上,四顾茫然。常来这散步,见到此人,还是头一回,心怀好奇,近前和他聊上了。原来,AMT机曾屡遭破坏,无奈之下,银行请他来守夜,看护机子,顺便也让夜里取款人感到安全些。
问他一个月有多少钱?他说:“不高的,也就600块。”就怎么一点?物价上涨这么快,够一家人的生活吗?他说:“还好,白天还在做一份事的,也有六七百块。”我惊问:“你白天上班夜里又接着上班,能吃得消吗?”他风轻云淡,笑着说:“没事的,反正这里过了十点,就很少有人来了。可以睡觉的。”所谓睡觉,也仅仅是坐在这张小凳上,背靠墙,哪能睡得踏实呀?他笑着说:“没办法,要活命啊!其实没什么的,挺好。”想想都觉得很难的事,而他却日里夜里忙乎。难得他想得开,看得透,面带笑容,苦中作乐。
黑夜不知昼的白,白天不懂夜的黑,有谁能懂他的心?
不由地想起我教过的一名学生来。他是一名优秀学生。优秀是优秀者的独木桥。如果他不那么优秀,也许会回到自己家乡,或许能舍下面子南下打工。可是,他通过激烈竞争,考回学校做辅导员,成了我的同事。因了师生缘,他与我走得近,时常会和我说说心里话。他的难,只因一个“钱”字,月薪区区千儿八百,在省城度日确实有捉襟见肘之难。大人难一点还没什么,他刚刚出生不久的孩子,却是不能对付的,那是未来和希望呀。
我对他说:“古话说得好呀,针大的洞,斗大的风。当这个世界只给你留下一个小洞的时候,你只要坚持吹气,留给这个世界就是斗大的风!针对他的优势,我建议他把写作坚持下去……
如今,他已是活跃的网络写手,筹划买房,买车也成了不遥远也不模糊的人生愿景。他是一只辛勤的小蜜蜂,采来附着困难的生活花粉,酿成甜津津的人生蜜汁。
初春时节,偶遇一位年轻的母亲,她带着两个孩子,在一排紫薇树前,和孩子赏花。园林局在枝上挂了铭牌,她带着孩子念——千屈菜科,紫薇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树皮易脱落,树干光滑,圆锥花序顶生……真是个有心有趣的母亲。
她和孩子们离开了街角花园,旁边就有人感叹:“真是可怜的人啊,年纪轻轻就死了老公,一个人带两个孩子多苦啊……”如果没有听到旁人用感叹的方式给她的身世作注解,我怎么也看不出她是一个受苦的人。
感恩世界,让我遇见年轻的母亲、学生和AMT室守夜人……世上也许还有更多的“他们”,被困缚在一方狭小的人生天地,而他们用螺蛳壳里做道场的兴头和心劲,坚信天无绝人之路,顽强地与诸难竞走,走出一片自己的新天地。奥地利作家茨威格说:“……用来局限自己的范围越狭小,在一定意义上就越接近无限!”是啊,他们用困苦超越平凡!
多少悲苦多少难,就像一柄沙漏,过了狭小的瓶颈,人生之路豁然通达。上天是公平的,偶尔对某人不公——把苦难累加在某些人身上,是想让他们困陷难中,视艰难为通途,把人生的苦难当作肥料催熟生命的紫薇,让其持久艳丽于人世。
紫薇花开,他们把生活的苦汁化解赏花的心情,羸弱的身躯里,积蓄无限可能和无穷力量。(节选自《风流一代》2012年第1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所叙述的三个故事。
下列两句都是一种形象化的说法,它们在文中各有什么含义?
⑴“黑夜不知昼的白,白天不懂夜的黑”
⑵“螺蛳壳里做道场”简要分析文中划线句的描写角度及其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作者以“紫薇花开”为题有何深意?请从其深刻含义和呼应这两个方面分析。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父亲的眼神
星期天,我到商场买鞋。鞋柜台前挤满了人,我好不容易才挑选了一双满意的旅游鞋,正爱不释手,耳边响起一个沙哑的声音:
“同志,你手上这双鞋蛮好看的,得多少钱一双啊?”
不用回头,一听我就知道是个乡下人。我转过身来,仔细地打量着他:个子不算高,有些单薄,身上的中山装早已褪色,带洞的解放鞋上沾着泥土,头发乱蓬蓬的,一个十三四岁的男孩正牵着他的手,好奇地望着周围的一切。
我指着“254元”的标价给他看。
那乡下人看了,嘴角轻微撇了一下,不禁面带愧色地对那男孩说:“孩子,爹买不起,太贵了。”那孩子低下了头,咬着嘴唇,把爹的手握得更紧了。过了半天,才抬起头来,用乞求的眼神望着爹,怯生生地说:“……就是……就是……他们都有。”
我虽不知道“他们”所指何人,但我想一定是他的小伙伴们。从小孩子的声音中分明觉出一种委屈,一种渴望。这小孩也太不懂事了,这么小就会跟人家攀比。
父亲见孩子那委屈的样子,也只有硬着头皮,来到柜台前挑了起来,柜台里有各色各样的新潮旅游鞋,可我见他似乎没有在意鞋的式样和质量,而只在意那一张张价格表。他咂了咂嘴,似乎很难找到使他满意的价格——在这家商场里,最便宜的鞋也得一百多块。总算挑了一双最便宜的鞋,父亲问孩子:“要买就买这双吧。”孩子懂事地点了点头。
那父亲只好从内衣里摸出一张皱巴巴的百元票子和两张大团结,手略有些颤抖地递给营业员。就在那一霎那,我注意到这位父亲望着这血汗钱的眼神,那眼神流露出的是对这一百多元钱的“依依不舍”,那眼神是对孩子可以“风光”地穿上新鞋的满足……那眼神打动了我,我感觉眼前这位父亲的形象突然高大起来。
噢,记起来了,在我十几岁的时候,也经常和人家攀吃攀喝,经常向父亲要钱买这买那,父亲将钱递给我时,又何尝不是这样的眼神?而我那时太粗心了,没有把它当回事,我经常买这买那,却从未见过父亲给自己买什么新鞋,买什么新衣服。
我放下挑好的旅游鞋,来到柜台前,精心为父亲挑选了一双既轻便又舒服的棉夹鞋……文章通过典型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来刻画“父亲”这个人物形象,请从中任举一种描写方法,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并简析其表达效果。
当他选好鞋子从内衣中摸出钱递给营业员时,为什么“手略有些颤抖”?请揣摩并写出父亲当时的心理活动。
那“父亲”的眼神传递出了哪些情感?为什么那眼神“打动了我”?
用手机短信交流,便捷又时尚。父亲节快到了,请你给你的父亲拟写一条祝福短信,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喜鹊告状
这几年,喜鹊明显减少了,有人担忧再过些年孩子们可能连喜鹊也不认得了。
1993年春,笔者采用路线调查法,从宁夏的彭阳到银川400千米,在大约400平方千米的范围内只发现 50个喜鹊巢,至于喜鹊则更少见了,与 20世纪 70年代相比大约减少了 95%。
原来群体数量很大的喜鹊为何急剧减少了呢?其一,因为喜鹊的栖息环境遭受破坏,可供营巢的大树太少了,致使 90%的鹊巢只得筑在七八年生的小树上;有的鹊巢距地面仅三四米高,极易遭受人为的毁坏及自然灾害;其二,近几年灭鼠给鸟类带来严重的灾难,许多农村用玉米、小麦拌制的毒饵撒于田间,虽然毒死了大批老鼠但也杀死了大量的鸟类。笔者还曾在一片杨树林里亲眼目睹到一只中毒的老鼠被一只猫头鹰捕食后,同归于尽的惨景。
喜鹊又叫花喜鹊,喜栖息于高大的树上,经常在田野和村庄附近觅食,多成群或成对活动,5-10月间,主要取食蝗虫、象甲、蝼蛄、天社蛾幼虫、蝇蛆、蝉等多种害虫。喜鹊的减少,必将导致虫害及鼠害的大量发生与蔓延。所以,它应该受到保护。
某地方志曾记载了"喜鹊告状"的故事:康熙五十八年春,郡人偶感疫症,忽传说吃喜鹊可治,群众争捕喜鹊,城里城外把喜鹊网罗殆尽。一日,群鹊到公堂鸣叫不已,并引官至集市,见市买鹊者甚多,才知道是有些人为捕鹊得利,妄说喜鹊能治病。而后,官府对捕鹊者严惩,捕鹊之风才刹住。文中引用"喜鹊告状"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请概括出喜鹊急剧减少的原因。(不得超过15个字)
文中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简析其作用。
“喜鹊的减少,必将导致虫害及鼠害的大量发生与蔓延。”句中“大量”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联系全文,你觉得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保护鸟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我与地坛
徐迅
地坛仿佛是黑夜为人们精心设置的心灵栖地。大多数时间,我是在夜色降临时才进去的——许多人都在夜的笼罩下悄悄走进这里。斑驳的红墙、古殿檐头上的琉璃瓦,因夜的濡染变得若隐若现,看不清晰。历史尽管在地坛无处不在,但人们已不习惯背这种包袱,地坛以外大家小心地呵护了一天,到这里则需要裸裎自己的灵魂,卸下莫名其妙的精神枷锁。夜的地坛,就这样成了一块儿人们放包袱的所在。
有了人迹,偌大的园子真的显得丰富而生动。相恋很久的情侣依偎在那白色的石凳上,尽可能地卿卿我我,缠绵爱河。但是不能太出格,否则哪个角落就会钻出个穿制服的家伙,冷不丁吆喝一声。带着孩子的母亲,当然喜欢坐在那曲池亭廊上,看浅水中的游鱼,快乐的孩子心灵里便会伸出一支钓竿,用心垂钓……
远处,一阵响遏行云般的吊嗓声,或是悠扬而高亢的二胡声,如泣如诉,那一阵低沉的旋律,显得格外凄迷,使我们这些异乡人总会想起自己的家。
我在地坛里独自听到过一回布谷鸟的叫声。 是春四月吧?那声音显得特别的悦耳和明亮,它脆脆地划过地坛,飞旋在都市的上空,像是一颗颗饱满的种子,在我的心里倏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着,许多日子许多声音随风而逝,唯独那声音留下来了……
有一阵子,我最感兴趣的是两位老人,两人都穿着朴素,手持快板,走到人群密集处,放下手中的行装,没等人欢迎,就京腔京调地说起相声或打起快板,周围就有稀里哗啦的掌声。干脆,有时候就咚咚锵锵,伴随着一阵喧天的锣鼓声,摇红摆绿地,就钻出一溜儿打扮得古典而妖娆的女子,扭着秧歌舞,她们或银发飘动,或老态俨然,但个个身手矫健,步履欢快,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在明亮的灯光照映下,那场面宛如乡村里的社戏。大雅抑或大俗,至于她(他)们的身世、遭遇,人生的种种,没有人会深究。大家萍水相逢,随缘而来,随缘而散,将地坛视为精神家园的史铁生曾说:“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安排”阿门!“上帝”为这个城市留下一块净地祭祀皇天后土,没想到,却还让后人们常常进入到一种历史,追怀到一种故园情结。残留的玉砌雕栏,异常苍幽挺拔的古柏,熏染过一代又一代浩浩荡荡庄严的香火……仪式散处,高古虚空,或许上帝就躲在那里发笑。月光游移着,那时,树木就变得古怪、阴森,有什么怪鸟喋喋地从园中树林里掠起,飞向高远。园中人们欢乐地蹦着、跳着,唱歌或者散步,他们毫无顾忌。心灵开放,灵魂轻松,没有什么比这真实的生命更有力量,更有震慑力。
经历了夏夜的喧嚣,地坛更多的季节归于荒寂。秋天,秋风刮落了树上片片叶子。园中的甬道和草坪上就铺满了金黄和褐色。夜晚,月光幽幽地照着,红墙脚下草丛里的虫子吱吱叫唤,远处的灯光在园中漾起一层昏黄的雾状,一切都寂然无声。这时候,坚持到地坛来的人就稀少了。但我喜欢这样,静静地穿行地园子里,聆听虫鸣,耽于自己的遐想。到了冬天雪花飘飘的时节,地坛里的声音仿佛让那雪全部吸引了,独自一人沉迷在地坛深处,心灵里真会浮上一些叫历史的东西。历史如美丽的白雪,悄悄洒落在地坛,金黄色的琉璃瓦和白色的殿台如百兽般蛰伏着,泛出洁白而冷峻的光芒。雪里的人像幽灵一般在地坛潜游着,转过身,再看看身后的脚印,竟会生出一份醒目的惊心。“我摇着车在这园子里慢慢走,常常有一种感觉,觉得我一个跑出来玩得很久了。”(史铁生语)在冬天的地坛里,我的这份感受真的非常强烈——有好几次,我想在这里会遇到坐在轮椅上的史铁生,但是,没有。
永远也不会有了。好文章往往是有文眼, 即能统领全文的句子。你觉得本文有吗?如果有,请将它摘录在下面横线上。
文中画线句说“快乐的孩子心灵里便会伸出一支钓竿”,你觉得这样写符合情理吗?为什么?
解释成语“响遏行云”的意思,并写出与这个历史故事相关的两个人物的姓名。
作者具体记叙了“我”在哪些时节与地坛的亲密接触?详写的是什么?为什么?
文章结尾为什么特意强调“有好几次,我想在这里会遇到坐在轮椅上的史铁生,但是没有”,且“永远也不会有了”?
阅读《唐三彩》(马未都)
①唐三彩是陶器,不是瓷器。大部分人会误认为唐三彩是瓷器,其实它跟瓷器无关,它就是一件典型的釉陶,也非常容易破损。
②唐三彩的 “三彩”,不是三种颜色,而是有多种颜色,主要色调有黄色、绿色、黑色、蓝色、赭色①、白色等。(注释:①【赭色】红色、赤红色。)
③唐三彩都是明器,是专门为陪葬用的一种器具,也叫冥器。汉代是中国厚葬制度的一个高峰时期,尤其是西汉。东汉以后,国力逐渐衰竭,从政府到民间都开始厌恶厚葬之风,所以墓葬里的东西变得越来越少。后来,唐代成为中国第二个厚葬时期,比如唐代的大墓一挖开,里面的东西成千上万。唐代为了厚葬,大量烧制俑、动物和各种器皿,所以唐三彩的品种无所不有。唐三彩也因而在中国的陶瓷领域中成为非常丰富的一个门类。
④一百年前的中国人,如果挖出唐三彩,一定当场砸掉,觉得不吉利。我们对唐三彩的认知,这些年才逐步加深。起初是西方人对中国的唐三彩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这是中国陶瓷史上独树一帜的一座高峰。由于西方人的重视,唐三彩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最贵的中国艺术品。1989年,一匹非常漂亮的唐三彩马在英国拍卖的成交价是374万英镑,当时折合600万美金。这个由西方人创造的中国艺术品的最高纪录,由一匹唐三彩马保持了很长时间。
⑤唐三彩马的出现源于唐代人非常喜欢马。唐朝之所以重视马,与李唐王朝本身具有游牧民族的血统有关。李世民骑术非常精湛,他把骑马狩猎视为大丈夫之乐事,认为马是甲兵之本,国之大用,相当于战车。可见,马在古代社会中,首先不是最重要的农业工具,而是最重要的军事工具,是军事力量的体现。唐三彩里有很多马非常生动,非常漂亮,都是贵族的马,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李白在著名的诗《将进酒》中写道:“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其中的“五花马”就是一种非常名贵的马。所谓“五花”,大概是指马脖子上漂亮的装饰,从中也可以看出唐代人对马的珍爱。(有删改)文章②-④段是从、、三方面介绍唐三彩的。
第⑤段中,作者引用李白的诗,意在说明什么?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向是()
A.唐三彩的 “三彩”,不是三种颜色,而是有多种颜色,主要色调有黄色、绿色、黑色、蓝色、赭色①、白色等。 |
B.唐三彩在中国的陶瓷领域中成为非常丰富的一个门类,它包含陶器和瓷器。 |
C.我们对唐三彩认知的逐步加深,起初是西方人对中国的唐三彩给予很高的评价。 |
D.唐三彩马的出现源于具有游牧民族血统的李唐王朝对马的喜欢和重视。 |
运用文中的相关知识,对下列链接材料中“这是一个大失误”作出合理解释。
[链接材料]过去由于我们认识的局限,在拍戏当中不太注意唐三彩这种道具的使用。早年看反映清朝乾隆时期社会状况的电视剧《红楼梦》,贾母的屋里摆着一件唐三彩,这是一个大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