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①邹鲁文化是以周代两个诸侯国鲁国和邹国为中心、以周代礼乐文化为主体、吸收融合了殷商文化和当地土著东夷文化而发展起来的区域性文化。与周秦时期其他的区域性文化相比,邹鲁文化堪称一枝独秀,它不但孕育了儒墨两大显学,引领了百家争鸣的时代潮流,而且还具有成为中国主流文化的内在潜质。
②到了孔、孟生活的时代,邹鲁文化更是繁荣发达,天下领先。孔子的“仁爱”和墨子的“兼爱”,是邹鲁文化沃土培育出来的两大爱的学说,与印度释迦牟尼的“慈悲”并称于世。孔子描绘的“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领先于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一百多年,比“理想国”更富有理想的神韵,两千多年来引导和激励着中国人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向往。
③孔子和墨子分别开创了儒家和墨家学派,揭开了诸子百家大争鸣的序幕。孔门和墨门弟子来自四面八方,邹鲁成为贤士出入之地。孔子晚年整理的经典成为数千年中华文化承上启下的枢纽,被称为“中华文化元典”。孔子弟子及后学陆续编纂和创作的“四书”与“五经”并行于世。他们不仅开创并引领了一个诸子百家独立思考、自由言说的时代,还把这个时代中国思想世界的中心舞台转移到了邹鲁一带。
④孔子、颜子、曾子、子思子、孟子这五位圣人全部出自邹鲁,出自儒家,由此可知邹鲁文化的非同凡响。这五位圣人还有一项重要的贡献,那就是他们对尧舜以来优良家风的传承、弘扬并创新发展,形成了只有在邹鲁才得一见的圣人家风。邹鲁优良家风,远承尧舜首倡的以孝悌治家的风尚,至春秋时期,邹鲁一带的家风以好学、知礼为特点,成为当时远近各地“闻其风而悦之”的家风典范。
⑤孔子的圣人家风由一则“庭训”的典故可见一斑。孔子的家教具有示范效应,孔子后人从这则家教案例中提炼概括出了诗礼家风,世代发扬传承,历两千五百余年而不衰。颜子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修德、好学、守礼是颜子为人的三大特点。颜子三十五世孙颜之推著《颜氏家训》,将修德、好学、守礼的精神纳入颜氏家训,使其世代相传,成为其家风的内核。曾子父子共同开创的曾氏家风,以孝悌、修身、耕读为其三大特征。孟母教子有方,留下了“三迁择邻”“断机教子”等传颂后世的故事。孟子所开创的孟氏家风,无疑深受母亲的影响。
⑥孔子、颜子、曾子、孟子培育的圣人家风不以富与贵的家境为基础,不是高不可攀,而是来自于普通的家庭。像孔子、孟子这样幼年时孤儿寡母的单亲家庭,不管生活多么困苦,只要拥有良好的母教和家风,就有机会“下学而上达”,出类拔萃,成为优异人才。待到孔子、孟子成贤成圣,光大门楣,他们的家风就直接转换成了圣人家风。
⑦两千多年来,圣人后裔不忘祖训,名门望族和寻常百姓也都向往圣人家风,以圣人家风为范本,培育自家家风,形成了无数的不同类型的优良家风,传承中华美德,培养优秀人才,改良社会风气,塑造礼义之邦。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8年2月24日11版,作者王钧林)
(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邹鲁文化一枝独秀。
B.邹鲁文化是形成圣人家风的沃土。
C.儒、墨学派揭开了百家争鸣的序幕。
D.邹鲁文化及圣人家风影响深远。
(2)下列有关“圣人家风”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圣人家风受到邹鲁文化中儒家思想的非凡影响,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B.圣人家风是由五位圣人传承、弘扬尧舜以来的优良家风,并创新发展形成的。
C.圣人家风远承尧舜首倡的以孝悌治家的风尚,在周秦时期即被各地奉为典范。
D.圣人家风在当下中国依然能够传承中华美德,培养优秀人才,改良社会风气。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①段结构上领起下文,内容上明确了邹鲁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
B.第②段运用引用论证,论述了孔子的“大同”社会更有理想神韵。
C.第⑤段列举几位圣人的家风,论述了其好学、知礼、世代相传的特点。
D.第⑥段表明圣人家风来自于普通家庭,与家境是否富贵无关。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19题。
习惯成自然
叶圣陶
①“习惯成自然”,这句老话很有意思。
②我们走路为什么总是左脚往前,右脚往前,两只胳膊跟着动荡,保持身体的均衡,不会跌倒在地上?我们说话,为什么总是依照心里的意思,先一句,后一句,一直连贯下来,把要说的都说明了?因为我们从小习惯了走路,习惯了说话,而且“成自然”了。什么叫做“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像那样子的意思。
③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推广开来,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勉勉强强地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如果连勉勉强强做一做都不干,当然更说不上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了。
④听人家说对于样样事物要仔细观察,才能懂得明白,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观察的能力。听人家说劳动是人人应做的事,一切的生活资料,一切的文明文化,都从劳动产生出来,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劳动的能力。听人家说读书是充实自己的一个重要法门,书本里包含着古人今人的经验,读书就是向许多古人今人学习,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读书的能力。听人家说必须做个好公民,现在是民主时代,个个公民尽责守分,才能有个好秩序,成个好局面,自己幸福,大家幸福,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做好公民的能力。
⑤这样说下去是说不完的,就此打住,不再列举吧。
⑥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的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的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的去把书本打开。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的去做公民应做的一切事情。在相信人家的话很有道理的时候,只是个“知”罢了,“知”比“不知”似乎好些,但仅仅是“知”,实际上与“不知”并无两样。到了真的去观察去劳动去读书的时候,“知”才会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习惯成自然,才是我们的能力。
⑦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譬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譬如说李四发表力不强,就是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写出来的习惯。
⑧习惯养成的愈多,那个人的能力愈强。我们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
⑨养成习惯,换个说法,就是教育。教育不限于学校,也不限于读书。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读书这门事也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种种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己教育,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孔子一生“学而不倦”,就是看透了这个道理。.文章第②段以走路、说话为例,引出了下文什么观点?(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第④段列举了哪些事例?意在阐明什么?
.第⑥段加点的“似乎”一词能否去掉?请说说理由。
.文中在阐述了习惯与能力的关系后,得出了什么结论?
.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第⑨段学校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的认识。
现代文阅读(17分)
绝唱
①我每年都要到圆明园去。虽然圆明园一直有荷花池,可我到圆明园看荷花,却既不在三四月间去看它的绿叶,也不在五六月间去看它的红花,我只愿在每年的初冬季节去。
②诚然,荷花绿叶的美是无可比拟的。它浅浅的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这是这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名句曾被人无数次地吟咏过。我曾经以为,这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却觉得,也许一切并非如此。
③诚然,荷花的红、荷花的美是有口皆碑的。它粉粉的、淡淡的、雅雅的,仿佛永远是十五六岁的年纪。不管在明亮的阳光下或是在轻风细雨中,它亭亭于岸畔又隐隐于水底的那些神秘莫测的艳影,都会使人心醉神迷。这是这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人们总是不绝于口。我也曾经认为,满塘红艳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越来越不这么认为了。
④那是十多年前的十一月,我独自一人到圆明园,想去寻找那里的残秋。可是当我徜徉于既找不到一片绿叶也找不到一朵红花的荷花池的石岸上时,无意之间,却被蓦然呈现在面前的另一种景色震撼了:在映满圆明园断石残柱的倒影中间,是一池残荷——有的枯梗还高高地耸立着,有的则已折断在水中;有的叶子早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擎;那些曾是翠绿色或者金黄色的莲蓬,有的虽然已变成黑色,却依然在空中高举,有的被风雨摧折,成堆地倒伏在水中,却依然守着它自己的根。看到这些景象,我顿时感到自己走进了一个荷花的神奇世界。
⑤“留得残荷听雨声”吗?不,我感到这满池的荷花没有枯、没有死,那布满池水的断梗残枝,完全是那一池碧绿一池艳红的最高的升华。你从中可以发现一种美,那种不是红红绿绿的俗美,而是蕴藏于残破枯败之中的、充满自信和孤傲的凄美。
⑥它是满池桔梗残叶,它不再以绿叶去使人清心,也不再以红花去使人陶醉,但它却表达了一种精神,一种力量。它和圆明园留给人们的断墙一样,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是一种不屈的沉默。因此,我想,这满塘残荷才是圆明园荷池的绝美之处,它是远胜于色、远胜于香的一池历尽凄风苦雨的绝唱。何况,隆冬过后,它那散落满地的莲子,又会吐出新芽,用它青青的绿意,覆盖着这片古老的荷池呢!
⑦不要“留得残荷听雨声”,还是“风雨声中听残荷”吧!去听它的精神,去听它的力量!.联系语境,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亭亭: .第④段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写了残荷的,第⑤⑥段运用了的表达方式,赞美了残荷的精神。(2分)
.按照要求品读、赏析下面的句子。(4分)
(1)从修辞的角度:
它浅浅的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
赏析:
(2)从含义的角度:
有的叶子早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擎。
赏析:.作者在写残荷时多次提到圆明园的断墙残柱,这两者有何相似之处?(2分)
.文段⑦中,“留得残荷听雨声”与“风雨声中听残荷”有何不同?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理解。(4分)
.根据文章内容,分析本文题目“绝唱”的含义。(3分)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7题。
赌
①一个暴君,一个哲人。他们同时生活在一座城市里。
②暴君指着哲人的鼻子吼道:“你,必须从内心臣服于我!否则,我杀你!”哲人笑笑,不说话。暴君突然笑了:“不会让你这么痛快地死的!”哲人笑笑,不说话。
③这时上帝来了。暴君臣服于地;哲人谦卑地躬下腰。上帝说:“孩子们,不要太吵闹。”他指着暴君说:“你一吵闹,我就痛苦难忍。”他又指着哲人说:“你一思考,我就想笑。”然后,上帝建议他们一同穿过沙漠,不带任何补给。谁活着出来,谁就是王者。暴君骂骂咧咧地上路了。他很自信,多年的厮杀、搏斗生涯使他藐视沙漠。而哲人依然笑眯眯的,不见任何异样。
④开始的两天,暴君一鼓作气,遥遥领先。他计算过:骑骆驼穿越沙漠需要6天,而他加把劲,估计5天足矣。哲人并不知道他需要多长时间,如果死了,他就去见上帝;如果活着,他就去云游四方。因此,哲人安步当车,只是偶尔考虑一下前进的方向。
⑤第三天,哲人远远看见沙漠上有个小黑点。渐渐走近,发现是暴君。那时暴君又热又累又饿,不堪重负,脱得只剩一条裤衩,坐在沙丘上。看见哲人,他傲慢地站起身,拍拍屁股,与哲人一块前进。哲人一直不说话,世界很静,只听见脚踩沙子的沙沙声。暴君终于忍不住了:“你,不渴吗?”哲人笑笑。暴君又问:“你,不饿吗?”哲人笑笑。过了好一段时间,暴君恼怒地叫道:“你,不感到寂寞,不感到无聊吗?”哲人笑笑。又过了好一段时间,暴君说:“若有剑,我会立刻杀你!”
⑥第四天,两人都有些垮了,走得很艰难。暴君一路咕咕哝哝,像是与哲人说话,又像是自言自语。哲人脸上也不再有往日的笑容,但沉默依旧。沙漠越来越静了。
⑦第五天,暴君远远落后了,他的精神已处于半失常状态,胡言乱语着。静默的沙漠对于他就像刀山火海一般沸腾、喧嚣。哲人也极端疲惫,难以支撑,但他依然移动脚步,没有停歇,像宇宙一样空旷、自由。
⑧第六天,暴君在癫狂中迷失方向,后来再也没有人见过他。而哲人也快不行了,常常虚弱得栽倒,但方向感还在,他爬啊爬啊……
⑨早晨的阳光很好,露水也很滋润。哲人睁开眼,看见不远处有个村庄。.小说用对比的手法刻画了暴君和哲人的形象。请概括两人的性格特点。
暴君:
哲人:.小说生动地描写了暴君穿越沙漠的心理过程,请用三个词或短语将这一过程概述完整。
一鼓作气、、、_____、癫狂失常.试分析标题“赌”的含义。
.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请结合实际谈谈。
(一)阅读下面课内语段,完成10—13题。
“你没有心。”高个子的党卫队队员说。
“啊,我有心的。”我说。我因为还有足够的力量来捍卫自己的心,而感到一种突
如其来的自豪。
后来一切又都消失了:墙壁、拿药的女人和那高个子的党卫队队员……现在我面前
是敞开着的牢房的门。一个肥胖的党卫队队员把我拖进去,脱掉我那被撕成碎片的衬衣,把我放到草垫上,摸了摸我那被打肿的身子,吩咐给我裹伤。
“你瞧瞧,”他摇晃着脑袋对另一个人说:“你瞧,他们干得多利落。”
然后又是从远方,从那遥远遥远的地方,我听到了一个像爱抚似的平和而宁静的声音:“他活不到明天早晨啦。”
还差五分就要敲十点了。一九四二年四月二十五日,一个美丽而温润的春夜。.党卫队队员和“我”的对话表现了什么?
.语段中划线句子的实际意思是什么?
.“我听到了一个像爱抚似的平和而宁静的声音”,作者为什么对死亡预告的声音感到如此美好?
.语段最后一个自然段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状态?
(二)阅读《“难缠”的超级细菌》一文,完成l4~18题。(16分)
①超级细菌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耐药性细菌。比如臭名昭著的MRSA,大多数的抗生素都奈何它不得。仅在英国,每年就有l0万人在接受治疗时被感染。
②就在“难缠”的MRSA肆虐之际,一种能够抵抗目前所有抗生素的金黄葡萄球菌“横空出世”,它能够通过伤口甚至皮肤接触传染,严重时会致人死亡。在过去的超级细菌面前,人们还一直留有最后的“杀手锏”——万古霉素。但该药毒性大,发现后很快就被打入冷宫。只是当其他抗生素都无能为力时,万古霉素才会“披挂上阵”。但最新发现的耐万古霉素金黄葡萄球菌却不怕它,这种超级细菌更加“难缠”,简直有“金刚不坏之身”。
③事实上,超级细菌的出现完全是人类自己造成的,滥用抗生素导致细菌产生抗药性早已不是新闻。1928年英国人弗莱明发明青霉素后,抗生素便成了对抗细菌感染的最有效武器。但由于人类滥用抗生素,使得体内的有益菌群被杀死,导致体内茵群失调,耐药菌乘虚而入。更可悲的是,由于很多抗生素能促进动物生长,人们杀鸡取卵般地将其作为饲料添加剂使用。抗生素投入使用仅几十年,很多细菌就对它产生了严重的耐药性。例如,绿脓杆菌对阿莫西林等8种抗生素的耐药性竟达l00%。
④今天,科学家既在反思人类自身的错误,同时也在积极寻求打败超级细菌的方法。首
先,祛除诱因。超级细菌“所向披靡”,是因为穿上了强大的“马甲”——生物膜。生物膜感染的诱因大致可分两类:机体内的病理异常,如支气管扩张;人体内的人工置留物,如人工瓣膜。因此,通过改变生物医学材料的质地,可以减少致病微生物的粘附,减少形成生物膜的可能。其次,对刚形成的生物膜,科学家建议在其形成初期便予以打击;对已经形成稳定状态的生物膜,现在尚无特别有效之法,主要仍是使用大剂量及渗透性强的抗菌药物加以防御。第三,人们还通过破坏生物膜结构达到打败超级细菌的目的。此外,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科学家还将从产生膜成分的基因入手,直接改变生物膜成分的合成,彻底消除生物膜。.为什么说超级细菌“难缠”?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2分)
.请说出第①段中加点词语“大多数”的表达作用。(2分)
.第③段画线句子在内容上有什么作用?(2分)
.联系第③段,说说第④段开头所说“人类自身的错误”具体表现在哪两个方面。如果此文在网上发表,请针对人类的这些错误行为,写一两句留言,要求至少运用一个成语。(4分)
.阅读第④段,说说如何打败超级细菌(请分4点概括,每点不超过15字)。(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