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凡草木之生石上者,必须微土以附其根。如石韦、石斛之类,虽不待土,然去其本处,辄槁死。惟石菖蒲并石取之,濯去泥土,渍以清水,置盆中,可数十年不枯。虽不甚茂,而节叶坚瘦,根须连络,苍然于几案间,久而益可喜也。其轻身延年之功,既非昌阳之所能及。至于忍寒苦,安澹泊,与清泉白石为伍,不待泥土而生者,亦岂昌阳之所能仿佛哉?余游慈湖山中,得数本,以石盆养之,置舟中。间以文石,石英,璀璨芬郁,意甚爱焉。顾恐陆行不能致也,乃以遗九江道士胡洞微,使善视之。余复过此,将问其安否。

(节选自苏轼《石菖蒲赞》一文)

注释:昌阳,《名医别录》认为昌阳和菖蒲是两种不同的植物。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濯去泥土

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

B.乃以遗九江道士胡洞微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C.既非昌阳之所能及

及郡下(《桃花源记》)

D.置盆中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下列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项是  

例:以石盆养之

A.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

B.已而之细柳军

(《周亚夫军细柳》)

C.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答谢中书书》)

D.公与之乘

(《曹刿论战》)

(3)用“/”标出下面句子中的一处朗读停顿。

余 游 慈 湖 山 中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苍然于几案间

(5)请简要概括石菖蒲的特点,并揣摩作者对石菖蒲的情感。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一词多义 文言断句 文言翻译 文言文阅读综合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文言语段《承宫樵薪苦学》,完成后面的题。
承宫樵薪苦学
承宫,琅邪姑幕人。少孤,年八岁,为人牧猪。乡里徐子盛明《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宫过其庐下,见诸生讲诵,好之,因忘其猪而听经。猪主怪其不还,求索。见而欲笞之。门下生共禁,乃止。因留宫门下。樵薪执苦,数十年间,遂通其经。
【注释】①承宫:东汉人。②琅邪:古郡名,在今山东境内。③门下生:指学舍里的学生。④樵薪:砍柴。⑤执苦:干苦活。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乡里徐子盛《春秋》经②忘其猪而听经
③见而欲之④
下列各句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见而欲笞之

A.佣者笑而应曰(《陈涉世家》) B.水落而石出者(《醉翁亭记》)
C.而吾蛇尚存(《捕蛇者说》) D.而年又最高(《醉翁亭记》)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因忘其猪而听经
翻译下列句子。
①猪主怪其不还,行求索。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题。(12分)
孔子相卫,弟子子皋为狱吏,跀①人足,所跀者守门。人有恶②孔子于卫君者,曰:“尼欲作乱。”卫君欲执孔子。孔子走,弟子皆逃。子皋从出门,跀危引之而逃之门下室中,吏追不得。夜半,子皋问跀危曰:“吾不能亏主之法令而亲跀子之足,是子报仇之时,而子何故乃肯逃我?我何以得此于子?”跀危曰:“吾断足也,固吾罪当之,不可奈何。然方公之狱治③臣也,公倾侧④法令,先后臣以言⑤,欲臣之免也甚,而臣知之。及狱⑥决罪定,公憱⑦然不悦,形于颜色,臣见又知之。非私臣而然也,夫天性仁心固然也。此臣之所以悦而德⑧公也。”(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注释】①跀(yuè):古代一种酷刑,把人的脚或脚趾砍去。②恶(wù):痛恨,引申为说坏话,诬陷。③狱治:按刑法定罪④倾侧:这里是反复推敲之意。
⑤ 臣以言:为我说话⑥狱:案件⑦憱(cù):脸色改变,表现不安的神色。⑧德:感激
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孔子卫()②子报仇之时()
③)狱决罪定 ()④夫天性仁心然也()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与“而子何故乃肯逃我”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臣请缚一人过王 B.子敬先亡 C.潭西南 D.可远观不可亵玩焉

划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划一处)
固吾罪当之
翻译下面的句子。
(1)此臣之所以悦而德公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了本则小故事,你认为怎样的法律惩处才有最好的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后面问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矿、麻枲①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南宋康与之《昨梦录》)
【注释】①枲:xǐ,麻。
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如外人()⑵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⑶此公欲来,能否()⑷麻枲之()
与“入山之大穴”中“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具答之 D.辍耕之垄上

给下列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汉语。
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⑵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
(甲)(乙)选文为我们描绘了人们怎样的生活图景?

阅读《肃王与沈元用》,回答后面问题。(17分)
肃王与沈元用同使虏,馆于燕山愍忠寺。日无聊,同行寺中,偶有一唐人碑,辞偶俪,凡三千余言。元用素强记,即朗诵一再;肃王且听且行,若不经意。元用归馆,其敏,取纸追书之,不能记者阙之,凡阙十四字。书毕,肃王视之,即取笔尽补其所阙,无遗者。又改元用谬误四五处,置笔他语,略无矜色。元用骇服
【注】①选自陆游的《老学庵笔记》。肃王:北宋末年宋徽宗第五个儿子。沈元用:宋朝大臣。②虏:指北方的金国。③偶俪:对仗工整。④矜:夸耀。⑤他语:说别的事情。⑥骇服:吃惊佩服。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4分)
(1) 元用强记( ) (2) 辞偶俪( )
(3) 矜其敏( ) (4) 略无矜( )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2分)
(1) 元用素强记 (2) 不 能 记 者 阙 之
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取纸追书

A.至 B.观正浓
C.是吾剑所从坠 D.心所向

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肃王视之,即取笔尽补其所阙,无遗者。
(2)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说说肃王哪些方面让沈元用“骇服”。(4分)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后面问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①、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②、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③城下者,皆浣花溪委④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节选自钟惺《浣花溪记》)
【注】]①玦(jué):环形有缺口的佩玉。②琅玕(láng gān ):像珠子的美石。③潆回:水流回旋。④委:聚集。
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
(1)其岸势犬牙差互
(2)然必至草堂
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1)潭中鱼百许头()(2)乃记之而()
(3)浣花溪委也()(4)西折纤秀长曲()
翻译下列句子。
(1)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2)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甲、乙两文在修辞手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试举例说明。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