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冯)异自以久在外,不自安,上书思慕阙廷 ,愿亲帷幄 ,帝不许。后人有章言异专制关中,斩长安令,威权至重,百姓归心,号为"咸阳王"。

帝使以章示异。异惶惧,上书谢曰:"臣本诸生,遭遇受命之会,充备行伍,过蒙恩私,位大将,爵通侯,受任方面,以立微功,皆自国家 谋虑,愚臣无所能及。臣伏 自思惟:以诏敕战攻,每辄如意;时以私心断决,未尝不有悔。国家独见之明,久而益远,乃知'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当兵革始起扰攘之时豪杰竞逐迷惑千数。 臣以遭遇,托身圣明,在倾危混淆之中,尚不敢过差,而况天下平定,上尊下卑,而臣爵位所蒙,巍巍不测乎?诚冀以谨敕,遂自终始。见所示臣章,战栗怖惧。伏念明主知臣愚性,固敢因缘自陈。"诏报曰:"将军之于国家,义为君臣,恩犹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惧意?"

(节选自《后汉书•冯异列传》,有删改)

[注]①阙廷:朝廷。②亲帷幄:侍奉皇帝。帷幄,指帝王。③国家:指皇帝。④伏:敬词,古时臣对君奏言多用。⑤"性与"以下两句:语出《论语》。以此来赞誉光武的圣明,说明自己的愚钝。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3处。

当 兵 革 始 起 扰 攘 之 时 豪 杰 竞 逐 迷 惑 千 数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上书

谢:

     

②久而

益:

      

③而臣爵位所

蒙:

      

④恩 父子

犹: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诏敕战攻,每辄如意;时以私心断决,未尝不有悔。

②伏念明主知臣愚性,固敢因缘自陈。

(4)选文第二段表现了冯异的哪些特点?请分条概括。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文言实词 文言断句 文言翻译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对比阅读
马说
韩 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千 里 之 马
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②而捐③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注释]①涓人:宫中主管洒扫清洁的人。 ②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 ③涓:白白费掉。
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
(1)( )死于槽枥之间。 (2)一食或尽( )一石。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之不以其道。() (2)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以报君()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2)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托物寓意是古人的常用写法。《马说》一文,作者以“千里马”寓,以“食马者”寓
两篇文章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请简要回答它们的不同之处。

比较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按要求完成后面小题。
【甲】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乙】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遽其舟 (2)不亦
(3)求剑若(4)
下列各组句子中,下划线上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遽契舟/因释耒而守株
B.是吾剑所从坠/至
C.舟已行矣,剑不行/先自度其足,置之其坐
D.楚人有涉江/宋人有耕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是吾剑之所从坠。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甲乙两文后来分别演化成了什么成语?这两则寓言都讽刺了哪种人?

将上面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4分)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①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②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③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⑤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fǒu)焉,小学而大遗⑥,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⑦乐师百工⑧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tán)、苌弘、师襄、老聃⑨。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韩愈)
注解:①庸:岂,哪。 ②师道:以师为道。即学道。道,这里有风尚的意思。 ③出人:超出(一般)人。 ④ 惑矣:(真)糊涂啊!⑤句读(dòu逗):也叫句逗。古代称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逗),句号为圈,逗号为点。⑥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句读之不知)倒要学习,大的方面(惑之不解)却放弃了。⑦巫医:古代用祝祷、占卜等迷信方法或兼用药物医治疾病为业的人,称为巫医。⑧百工:泛指手工业者。⑨老聃(dān丹):即老子。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道之不复:恢复。 B.作《师说》以之贻:赠送
C.其道也固先乎吾闻:懂得 D.学于师耻:羞耻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既济未成列,又以告吾从师之 B.如使人之所欲莫甚生不拘于时,学
C.彼竭我盈,故克彼童子 D.以人多以书假余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作自己的老师,不应因地位贵贱或年龄差别,就不肯虚心学习。
B.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是为了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总结全文主旨,点明主题。
C.文章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D.文中以孔子的弟子郯子(tán)、苌弘、师襄、老聃向孔子拜师求学为例,是为了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

仲淹掌学
晏丞相殊留守南京,范公遭母忧,寓居城下。晏殊请掌府学。范公常宿学中,训督学者皆有法度,勤劳恭谨,以身先之。夜课诸生,读书寝食,皆立时刻。往往潜至斋舍诇①之,见有先寝者,诘之,其人绐云②:“适疲倦,暂就枕耳。”问未寝之时观何书,其人亦妄对,则取书问之,其人不能对,乃罚之。出题使诸生作赋,必先自为之,欲知其难易,及所当用意,亦使学者以为法。由是四方从者辐凑③,其后宋人以文学有声名于场屋朝廷者,多其所教也。
【注释】①诇(xiònɡ):看。②绐(dài):欺骗。③辐凑:人或物聚集像车辐集中于轮轴一样。
解释加点的词语。
(1) 读书(2)
(3)疲倦 (4) 其人亦妄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出题使诸生作赋,必先自为之,欲知其难易。
从上文来看,范仲淹在教育学生时体现出了哪些好品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