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①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②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③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⑤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fǒu)焉,小学而大遗⑥,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⑦乐师百工⑧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tán)、苌弘、师襄、老聃⑨。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韩愈)
注解:①庸:岂,哪。 ②师道:以师为道。即学道。道,这里有风尚的意思。 ③出人:超出(一般)人。 ④ 惑矣:(真)糊涂啊! ⑤句读(dòu逗):也叫句逗。古代称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逗),句号为圈,逗号为点。⑥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句读之不知)倒要学习,大的方面(惑之不解)却放弃了。⑦巫医:古代用祝祷、占卜等迷信方法或兼用药物医治疾病为业的人,称为巫医。⑧百工:泛指手工业者。⑨老聃(dān丹):即老子。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师道之不复复:恢复。 | B.作《师说》以贻之贻:赠送 |
C.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闻:懂得 | D.耻学于师耻:羞耻 |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吾从而师之 | B.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不拘于时,学于余 |
C.彼竭我盈,故克之彼童子之师 | D.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
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作自己的老师,不应因地位贵贱或年龄差别,就不肯虚心学习。 |
B.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是为了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总结全文主旨,点明主题。 |
C.文章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
D.文中以孔子的弟子郯子(tán)、苌弘、师襄、老聃向孔子拜师求学为例,是为了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 |
文言文阅读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⑤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⑥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⑧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⑨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⑩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解释划线词的含义。
①学而时习之()②人不知而不愠()
③不亦说乎()④传不习乎()请翻译下列句子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本文中很多话都成了名言警句。如果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做成书签,你会选择哪句?请说说你的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①谴:谴责,责备。②任:承担责任。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室无贿赂,案无留牍(牍:写字用的木片) |
B.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辄:就) |
C.值岁荒,人相食(值:遇到) |
D.或阻之(或:有的人) |
翻译下面的句子。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从文中可以看出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③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④南阳刘子骧,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①阡陌交通()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③无论魏晋() ④处处志之()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文中体现“村中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是:①②。
选文第①段中.作者虚构了一个怎样的理想社会?
阅读下面(甲)(乙)两个语段,完成文后题目。
(甲)童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乙) 曾子杀猪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①还,顾反为女杀彘②。”妻适③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注释:①女:同“汝”,你②彘:猪③适:往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
项为之强鞭数十
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请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⑴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⑵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请从(甲)文中摘录成语(至少两个)
(甲)文中看似平常事物在“我”眼里却变得趣味盎然,原因是:
(乙)文表现曾子怎样的教子思想
课外古文阅读。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竖:童仆)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列子•说符》)用现代汉语解释划线的词语:
①亡一羊② 既反③ 奚亡之翻译下面的句子:
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本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