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嫦娥四号探测器由着陆器与巡视器组成。2018年12月8日,嫦娥四号探测器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2019年1月3日,经过38万公里,26天的漫长飞行,嫦娥四号成功在月背着陆。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了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中国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月球正面和背面都进行过软着陆的国家。

(摘编自《环球时报》2019年1月4日)

    材料二:嫦娥四号任务的顺利实施凝聚着诸多参与国的贡献,除探测器上的德国和瑞典载荷外,中继星上配置了荷兰低频射电探测仪……嫦娥四号发射前,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月球勘探轨道器LRO团队与嫦娥四号工程团队科学家进行了密切沟通,就月球与深空探测合作进行了讨论。

   嫦娥四号软着陆月球背面以来,首次在月面进行生物试验,开启了人类探索月球奥秘的新篇章。嫦娥四号有望获得一批重大的原创性科学研究成果,将为深空探测领域积累重要经验。

(摘编自《科技日报》2019年1月11日)

    材料三:5月15日,《自然》杂志发布了有关月背巡视探测的一篇文章,来自中国的科学家团队基于嫦娥四号探测数据的硏究结果,证实了月幔富含橄榄石的推论是正确的。要知道,过去为了探究月幔的物质组成,各国科学家是将注意力重点放在了撞击坑上。美国人评论称:“根据这项新的硏究,史上首次登陆月背的中国嫦娥四号,再一次实现一个首次,并正在揭示月球最大的谜团。”这是嫦娥四号为人类探索月球奥秘作出的又一卓越贡献。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9年5月17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在月球正面和背面都进行过软着陆的国家。

B.嫦娥四号任务的顺利实施凝聚着德国、瑞典等诸多参与国的贡献。

C.嫦娥四号已获得大批重大原创性科学研究成果,为深空探测积累了重要经验。

D.过去为了探究月幔的物质组成,各国科学家将研究重点放在了撞击坑上。

(2)请你为“材料三”拟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5字)

(3)嫦娥四号为人类探索月球奥秘作出了哪些卓越贡献?请加以概括。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新闻标题 提取新闻信息 新闻阅读综合 材料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有个狠心的亲妈
  从小到大,我写过无数作文,其中很多成为了范文,但是我从来没有写过我的母亲。  
我不肯写母亲,因为我不知道如何写她——她绝对不是一个普通的母亲。她小姐出身,上过大学,是个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在那一辈妇女中,像她那样的女人是不多的。我为有她这样的母亲骄傲,但是她为有我这样的女儿自豪吗?
  我是一个南方孩子,刚到北京时,常常被人欺负。有一次,我在饭桌上哭得泣不成声,外婆看着心疼,对母亲说:“你总要管管,找找校长或者其他孩子的家长。”母亲瞟了我一眼,问了一个我当时根本不可能回答的问题:“为什么那些孩子只欺负你而不欺负别人?”
  这个问题几乎伴随了我的整个成长——无论我受了什么委屈,无论我得到多么不公平的待遇,我永远会先问我自己:为什么是你不是别人?有没有自己的问题?个子矮小我无法改变,但是口音我彻底改掉了——现在即使我告诉别人我是南方人,人家都会说不可能。你知道我是怎么做到的吗?我是跟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学舌学出来的!
  母亲和外婆的最大分歧在于,母亲坚持认为不要给孩子任何可以依赖的幻想,要告诉孩子真相——你不是最优秀的,这个世界上有比你更强的人,你想要过更好的生活可以,但要自己争取,即使母亲也没有义务为你提供你所要的一切。
  记得刚工作的时候,第一次出差,我下了火车发现钱没有带够,给母亲打长途,希望她能从我的工资卡里给我取出1000元钱寄给我,母亲愤怒地说:“你去出差为什么不带够钱?我哪有那么多时间给你干这些事情?”我在电话里哭了——后来她当然给我寄了钱,但警告我下不为例。的确,后来我没有为这些鸡毛蒜皮的事情麻烦过她。
  曾经我很为母亲不是那种传统型的母亲而遗憾,但是现在我不这样认为了——命运给了我这样的母亲,而她造就了我独特的个性,我真的很感激她——因为她,所以才有我,因为她有个性,所以我才有个性。她不是不肯为我做出牺牲,她只是不肯为我做出不必要的牺牲。
  去年某一天深夜,我被送到医院急诊。母亲当时正负责宝钢项目,她赶到医院时,大夫告诉她我病情严重,刻不容缓,需要马上化疗。她当机立断办了退休,从此整整半年的时间,起早贪黑风里来雨里去。她甚至对亲戚说:“如果能够一命换一命,就让我换了她吧。”我常常想,母亲为什么甘愿用自己的命来换我的命,却不肯给我一点点依赖和幻想呢?即使在我生病的时候,她也从来不像有的母亲那样说些“善良的谎言”,她是直截了当跟我说的:你生的病叫恶性滋养细胞肿瘤,如果不化疗,你活不过半年,如果化疗,你有50%的胜算,即使化疗结束,你也不能像以前那样过日子,你必须常常到医院检查,防止复发。在协和医院的记录中,曾经有18年以后的复发患者。
  我当时差点疯掉,我对她说,我的生命是我自己的,我不打算治疗,我要用最后的时光去周游世界。她冷静地告诉我:第一,现在不是最后的时光;第二,你的生命不完全是你的,你这条命是我给你的,你要为我活下去。
我想如果我的母亲不是这样一位母亲,我会成为今天的我吗?我现在还能活着写这些文字吗?她帮助我发现了生命中另外的意义,我的生命并不是任性地属于我一个人;生命之所以可贵,还在于它的广度和厚度——就像我母亲所说的,如果你拒绝化疗的唯一原因是害怕痛苦,那么你以为去周游世界就能真正快乐吗?其实,生命本身就包含着苦难。所谓“痛快”,没有痛苦的“痛”,怎么会有快乐的“快”?
这篇文章如话家常,娓娓动听,那么它主要写了有关母亲的哪些事情?
“我为有她这样的母亲骄傲,但是她为有我这样的女儿自豪吗?”“我”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疑问呢?
“我”第一次出差,没带够钱,打电话给母亲要母亲为“我”寄钱,母亲为什么会愤怒责怪“我”,然后又寄钱给“我”?
下面语句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写出了人物怎样的心理?填写于表格下面的横线上。

语  句
描写方法
人物(母亲)心理活动
  母亲瞟了我一眼,问了一个我当时根本不可能回答的问题:“为什么那些孩子只欺负你而不欺负别人?”
神态描写
语言描写
B
  她甚至对亲戚说:“如果能够一命换一命,就让我换了她吧。”
A
  在母亲的心里,爱“我”胜过爱她自己


AB
本文中的母亲与《爸爸的花儿落了》中的父亲有什么相似之处?
在“我”病情严重的时候,母亲没有用善意的谎言来安慰“我”,而是毫不隐瞒地说出了病情的严重,你对母亲的做法有什么看法?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 
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
作为学者的方面。
文章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话为开头有何作用?
划线的“精神食粮”和“这”分别指代什么?(用原文回答)
“精神食粮”是指
“这”是指
请从下面两个句子中任选一句,自选角度进行赏析。
A、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
B、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我选()句,好处:
从上面的文段中,你看出了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具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阅读《每个人都有酒窝》,完成小题。
每个人都有酒窝
乔叶
⑴一位远房表嫂很爱笑,一次家族年会,我和她坐在了一起,聊了一会儿,便充分享受了她最近距离的甜美笑容。我发现,她笑并不为什么原因,常常很平淡地说着说着就笑起来。她这么一笑不打紧,就把我们白开水一样的谈话笑成了一杯小酒,显得分外有滋味起来。
⑵回去之后我总是忘不了她的笑容,就琢磨她为什么这么爱笑,想来想去似乎有些明白了:她笑起来颊上有两个小酒窝,这两个小酒窝的绽放使她整个容颜都妩媚起来,活泼起来,灵动起来,——也就是说,酒窝就是她表情中最灿烂最精华的地方,而只有笑才会有酒窝呈现,所以,她才那么爱笑。
⑶酒窝就是她的美。她要把最美的那面让人知道。
 ⑷我突然想,迄今为止对这个世界有益的美容项目也许就是做酒窝了。因有了酒窝,这个世界的微笑肯定多了很多。我甚至又有些天真地想:如果每个人都像表嫂一样如此殷勤地把迷人的笑靥呈现给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就真的要醉了。
⑸可那些没有酒窝的人就不微笑了么?
⑹朋友的父亲年过七旬,一生最爱做的事情就是养昙花。昙花难养是众所周知的,但老人家还是孜孜不倦地养了四十年。他有一本“昙花日记”,哪株苗长了几片叶,哪朵苞预计何时开,日日不少。去年中秋那天,昙花一下子开了九朵,引得报社记者都来作报道,老人很是风光了一把,在报纸上看见他沧桑的脸上绽放的笑容,亦纯真得如一朵昙花。
⑺他没有酒窝。昙花就是他的酒窝吧?
⑻单位的保洁工初中都没毕业,是半个文盲,长得也粗糙,平常都是沉默寡言,灰沓沓的。一天,偶然听见同事们讨论哪家的酱肉好吃 ,居然走进来兴致勃勃地插话,说自己如何擅做酱肉。“用不了多少时间就能把猪头烧的喷香通透。”许是怕我们不当真,第二天就带来一些让我们尝,味道还真是好极了。
⑼她没有酒窝。酱肉就是她的酒窝吧?
⑽“你怎么能和那么多人成为好朋友?有的人和你差异太大了。”一次,我问一个人缘极好的文学前辈。他笑了笑说:“我知道有人在背后议论说我交朋友没有诚意,没有原则,甚至据此断定我是世故玲珑的万金油。对此我没有任何愧疚。和平时代,人与人之间没有什么大苦深仇,彼此宽容一些,真诚一些,就会看到许多别人的好处,也就会发现许多人都是很可爱很可交的。这样循环往复,交朋友的胃口越来越好,朋友自然越来越多了。”
⑾“别人的好处”,就是别人的酒窝吧?原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酒窝,这酒窝可以是品格上的丝缕之彩,可以是性情上的点水之光,,也可以是深藏在内心的那些智慧,善良,幽默,同情,慈悲......
⑿谁都喜欢用这酒窝去盛放美好的事物,谁都愿意让自己最中意最可心的地方成就生命的华美和绚丽。如果你能够敏锐地去发现这些酒窝,真诚地去欣赏这些酒窝,这些酒窝也会为你打开,让你饮酒。喝了这些酒,你就会明白,原来,有太多太多的人都用特有的酒窝影射着对这个世界的热爱;原来,每一滴酒里都折射着人们对自己和对生活的眷恋。
⒀包括你自己。
本文写的是每个人都有酒窝,简要说说全文围绕“酒窝”的行文思路。
表嫂爱笑的酒窝→
请赏析第⑻段中划线词的妙处。
单位的保洁工初中都没毕业,是半个文盲,长得也粗糙,平常都是沉默寡言,灰沓沓的。
结合选文内容,仿写句子。
原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酒窝,这酒窝可以是品格上的丝缕之彩,可以是性情上的点水之光,,也可以是深藏在内心的那些智慧,善良,幽默,同情,慈悲......
每个人都有“酒窝”,你的“酒窝”是什么?请简述。

阅读《雨》,完成小题。

雨,应该是一个阴性名词,她,而不是他。雨,完完全全是女性化的。
春三月的雨,是少女,正值豆蔻年华。
她文静、温柔、清新、羞涩。于人不觉间,她轻轻悄悄地走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她如纱如雾,如情似梦,沾衣不湿,拂面不寒。她的裙袂飘过处,天地万物从沉沉昏睡中苏醒过来,种子发出嫩芽,竹林长出春笋,杨柳抽出新枝,睡了一冬的小生灵也伸伸懒腰,走出深深的地穴。
春雨,把青春和生命赠给大地。
春雨,又是一个爱美的姑娘,一个极擅丹青的画师。她手执神奇的画笔,挥洒出一个美丽的天地。
“梨花一枝春带雨”,何等脱俗;“杏花春雨江南”,何等淡雅;而“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又是怎样的清幽。这全是春雨的手笔啊。
春雨,遍体芬芳的少女,爱美写美的画师。
夏日的雨,是大嫂,她是个急性子,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是个利索干净还带着几分泼辣的中年妇女。
比起春雨,夏日急雨少了几分温柔和文静,可你知道,她有那么多的事情要做,她是一位多子的母亲。
江河湖海等待着她补充营养,以丰腴自己的身躯。被太阳烤得口干舌燥的大地渴望着她的滋润。田野上的庄稼禾苗,山坡上的树木果林,像一群群嗷嗷待哺的孩子,急盼着她的乳汁。年复一年地,她用自己充溢的乳汁喂饱了结实的高粱,喂鼓了肥胖的豆荚,喂足了圆滚滚的西瓜,喂熟了沉甸甸的稻穗。有了她,才有果实,才有收获,才有万种生物的生生不息。
夏日的雨,能干的大嫂,慷慨的母亲。
秋日的雨,是阅尽沧桑的老妇人。
她见过了许多,经过了许多,也做过了许多。她曾经年轻过,辉煌过。如今,桃花梨花谢了,高粱玉米收割了。她该做的要做的都已做过,便显得有几分落寞。更有那喜欢悲秋的写出“冷雨敲窗”的诗句,发出“一场秋雨一场凉”的抱怨。可她是宽容的,豁达的。她知道,人们不会忘记她的过去,不会忘记她做过的一切。
她并不落寞,她正在描画“红于二月花”的霜叶,绘制出层林尽染、色彩绚丽的秋之图。更何况,不久之后,又有三月春雨,少女般姗姗而来。
作者把春雨比作少女,写出了她“文静、温柔、清新、羞涩”的性格特征;把夏雨比作大嫂,写出了她的性格特征;把秋雨比作,写出了她宽容豁达的性格特征。
春雨手执神奇的画笔,描绘出三幅美丽的图画:

为什么说秋天的雨“阅尽沧桑”,又为什么“并不落寞”?
请从修辞、内容、情感三个方面对文中划线句作赏析。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小题。(23分)
芦花开在故乡里
苇迪
①是秋天了。
②草,慢慢地枯了;叶,悄悄地落了;菊花,悠然地开了……行走在秋天的城市里,我的目光总是下意识地掠过眼前熟悉的一切,向着远方眺望——我多么渴望,视野里能够出现大片大片苍茫的芦花啊!可我看到的,又是什么呢?除了远山,就是无尽的天空了。
③一次次眺望,一次次落空,让我不得不收回目光,将它投向遥远的记忆——在那里,芦花一直开着,开在我的故乡里。
④故乡多水,房前屋后不是水沟水渠就是河塘河滩,而有水的地方,就有芦苇。于是,行走在故乡里,眼光一瞥,就能瞥到一大片一大片茂盛的芦苇。
⑤那些芦苇,从春到夏,一直脆生生地绿着,绿成了一簇簇浓密的青纱帐。不过,在小孩子的眼中,芦苇实在太平常了,平常到小孩子们毫不在意——除了粘知了时去折一根芦苇,小孩子们对芦苇一向视而不见。
⑥可秋天一到,一切就变得不同了。——秋天来了,芦花就开了;而乡下的女孩子,有几个不喜欢芦花的?放学的路上,一群女孩子说说笑笑地走着,路过芦苇丛时,几乎所有的女孩儿都会停下脚步,顺手折一枝芦花。初开的芦花浅灰中透出淡淡的红,显得很是清秀。一路上,女孩们拿着芦花,不时地轻拂女伴的面颊,那种柔柔痒痒的感觉总会激起女伴的阵阵笑声,而女伴自会拿起芦花当武器前去还击……就这样,女孩们追着,躲着,笑着,闹着,很快就到了家。那枝芦花,就被女孩儿随手插在了自家的篱笆上……
⑦秋,一天天地深了;芦花,也一天天地变了。不知不觉中,芦花从灰色变成了白色,而白色的芦花,益发显得蓬松而柔软,随手轻拂,就会拂出一掌飞絮。此时的芦花,再没有女孩儿拿它做玩具了——飞絮一飘,总会让人打喷嚏。于是,大片大片的芦花,就那样静静地开在村庄的周围,开成一片风景。尤其在黄昏,当橙红的霞光映着白色的芦花,一切显得分外动人。那时候的我,总喜欢在放学归来时,静静地站在自家门前的大柳树下,默默注视着霞光里的芦花,欣赏着那种难言的壮美。坦率地说,年少的我,正是从芦花那里感觉到了大自然的美丽。
⑧不过在乡下,没人在乎芦花美不美的。冬天一到,芦花便从四野里消失了——芦苇被人割走了,带回家去盖房子。至于芦花,也被派上了用场——巧手的主妇利用布条、麻绳与芦花,给孩子们编出一双双毛窝来。那些温暖的毛窝,足以让孩子安然地度过一个冬天。等到来年,毛窝穿破了,新的芦苇又长出来了,新的芦花也开出来了……
⑨年年与芦花相伴,芦花自然就成了心中最熟悉最亲切的花。外出归来,远远望见那一大片白茫茫的芦花,心中就会感到分外温暖分外踏实。是啊,看见芦花了,就快到家了。在年少的记忆里,芦花总是与家连在一起的。
⑩可在后来,在我13岁那年,我却不得不告别芦花,去一座城市里开始全新的生活。在城里,我见到了百合,见到了海棠,见到了郁金香,见到了许许多多以前从未见过的娇美艳丽的花儿,但我最想见的,依然是芦花。可任凭我如何去寻找,在城里,我始终找不到一枝芦花。是啊,芦花只属于乡野,城里哪有它的身影呢?
⑪可我,怎能放下芦花呢?年年秋来,我都会下意识地去寻找,寻找我的芦花,在一次次的失落之后,我总会将目光投向我的内心深处——在那里,芦花一直开着,开在我的故乡里。
  (原文有删减)
阅读全文,说说你对标题“芦花开在故乡里”的理解。
文章第②段为什么从城里看不到芦花写起?
第⑩段中作者为什么要提到进了城后见到的其他几种花?
作者在第⑨节中写到“外出归来,远远望见那一大片白茫茫的芦花,心中就会感到分外温暖分外踏实”,你怎样理解作者的这份独到之情?
阅读第⑦段,仿照示例,写一段80字左右的赏析文字。【提示:可从词语运用、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任选一个角度】
示例:文字可谓简洁,但每个层次的描写都恰到好处,添一字嫌多,减一字嫌少。而无论形还是神,却都准确地传给读者了。比如文章开始,仅用“滋润美艳”四个字,就将江南雪的特质准确地概括出来,并因为它同时调动了视觉、触觉,所以给读者的印象鲜明而深切。
斯妤《简洁精纯的<雪>》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