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读书的三种姿势(节选)
孙绍振
①读书的姿势大致有三种。第一种是躺着读,这是陶渊明所标榜的好读书不求甚解,但是他自己并不一定实行的办法;而大多数文学爱好者就是这样读的,其特点是没有国定的目的,真所谓博览群书。这种读书姿势联系着一种态度,那就是读着玩的,读得顺就读下去,读不顺干脆就睡着了也无所谓。这种读法,是一种休息、消遣,也许还是一种享受,日积月累自然也可以增长知识,丰富精神生活,领悟人生的意义。但是,除非是天赋特别好的个别人,一般人要想迅速有效地提高自己某一方面的水平,是不可能这样轻松地达到目的。
②要真正提高自己的水平,就得采取另一种姿势,就是要坐着读。古人讲的“正襟危坐”,不但是一种姿势,而且是一种心境、态度,一种目的。那就是求知的态度,通常我们说求学问,为什么要说“求”呢,那是意味着追求。要追求就得十分认真、严肃,注意力非常地集中,和躺着相比,这里有强制自己心无旁骛的意味。这是最基本的一种读书方法。大中小学的学生都不约而同地采取了这种方法。
③这种方法的要领是对于书中的每一句乃至每一个字,都一丝不苟反复钻研,甚至背诵。上下左右联系,前后贯通思考,力求全面、准确掌握。正襟危坐的姿势表现出一种精神,那就是钻研,不满足停留在表面上。一般说文宇的表面是很完整的,甚至给你一种天衣无缝的感觉,如果你没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即使坐着,也可能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坐着读的关键是开放心灵,让它像海绵一样吸收书中全盘的精义。古人说的虚怀若谷,大致可以形容这种心灵状态。
④这种读书的方法虽然很好,但还不是最好。因为坐着钻研,全盘吸收,就意味着你承认所读的书本是绝对正确的,不包括任何错误的。但是这样囊括绝对真理的书是没有的任何作品都免不了有某种历史和个人的局限。毛泽东说过,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不犯错误,一种是已经死了的人,一种是还没有生出来的人。对于书,也可以这样说。坐着钻研的时候,也有一个缺点,那就是你的思路是被动的。读书是为了认识世界和人生,而这主要靠你自己在生活实践中去体验,书本只是一种向导和坐标。因而你要主动地用你自己的体验和智慧去检验它,或者用马克思的术语说,“批判”它。这时候,你就用不着虚怀若谷了,你也不用把书上的每一句话都当作天条,在追求真理的时候,任何的自卑感都是多余的。
⑤这时,你得改变一下读书的姿态,当然绝对不能躺着读,也不能满足于坐着读,你得站起来,也就是用俯视的姿态,把书上的东西用实际情况去检验,去分析,用你自己的头脑去批判。当你发现书中所说哪怕是有一点与实际不符时,你就要揪住不放,因为这就意味着你的认识有了提高,你已经发现了问题,而发现问题往往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第一步。这就是说在这一点上,你已经比书本的作者稍稍高明了一点。这时你当然还要反复思考,但是千万千万不要轻易放弃,不要有任何的谦虚,这时候用得上孔夫子一句话,叫作当仁不让。这是一个机遇,你和权威平等了,你在真理面前站起来了。也许你当时还意识不到,但是当你日后回想起来的时候你会感到幸福的,甚至你的脸上会出现无声的微笑。
(1)通读全文,指出文章题目中“三种姿势”的含义。
(2)第③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并简要分析。
(3)结合下面材料,联系选文,说说你应该采用文中的哪种读书方法。
材料:习近平在《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一在中央党校2009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引用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要求“领导干部要同时防止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这两种现象”。
阅读下面的评论,完成问题。
"魏晋风韵"为何难以超越
嵇绍玉
①书法史上的魏晋时期留下了无尽的辉煌,以清雅、高逸、流美、洒脱为特征的"魏晋风韵",一直被后期书家苦苦追索。书法演进有种奇特现象:一种审美风格的形成,从萌动、滋生、繁茂、壮大到成熟,往往经过漫长时间的孕育,高峰形成后又迅速坍塌。同样,"魏晋风韵"在隋唐后便跌入低俗,虽也不乏书家踵其前贤而光耀千秋,但水准始终难以接近、持平或超越,只能空发仰慕之思。
②书法特别垂青于魏晋,魏晋书家才情早熟,素养宽博,韵致别具,人才辈出各领风骚。我们从书家行为与心路历程便可知晓"魏晋风韵"产生的本质和动因。魏晋时期书家大多放浪形骸,举止超脱,不滞于物,不拘于事。这种外界表现缘于他们充沛的内在感情。他们情感丰富,易于动情,对事对物一往情深,执著而痴迷。而这种情感体认与把握,又缘于他们对生命意识的高度敏感。一方面,他们哀叹生命之仓促短暂。王献之《桃叶歌》中的"春花映何限,感郎独采我",对人生短促一唱三叹深感于怀,人生如梦、所欣皆为陈迹的悲凉始终萦绕胸际。另一方面,他们感受到生命反复无常。那个时代,谁都可能瞬间抓住偶然的机遇登朝入室,谁都可能因不测之际而面临灭顶之灾,世事动荡成为人们存活的强大而酷烈的异己力量。《三国志•钟繇传》中记载:"人当道情,爱我者一何可爱,憎我者一何可憎!"正是社会炎凉极好的写照。再一方面,他们欷歔生命之虚空无依。谢安在《与支遁书》中说:"人生如寄耳,顷风流得意之事,殆为都尽。"生命随波逐流、风雨飘摇,使得趋时纵欲、及时行乐心态甚嚣尘上。为此,他们反复叩问生命真谛与意义,在心灵深处自觉地认识到,真正的人生就要以自己的风度、智慧和思想来证明自身的存在与价值,用宽广旷达的胸怀深情拥抱这个世间。
③这种自觉的"生命之思",直接导致"魏晋风韵"的形成和发展。而与之相比较,后世书家再也没有这种自觉自醒的机缘,失去了原生态感悟的底蕴,有的仅是享受智慧之果的福报,以此唤醒自己的审美意识,"睡他人之榻,被他人唤醒",正是后期书家无法超越"魏晋风韵"的本质原因。
④从书法史上最接近王羲之、王献之的书家来分析,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这一点。
⑤功利目的和生活体验使智永成为"魏晋风韵"的谢幕者。作为"二王"后裔的隋朝书家智永书艺过人,但他书写目的十分功利,生活方式也十分怪异,躲进楼阁临摹40年,只望复兴祖上宏业,留芳百代。强烈的功利心和生活际遇使他无关严冬酷暑,无关春青秋黄,既不闻外界自然风风雨雨,也不见寺内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样的举止本身就与"魏晋风韵"难以合辙,使之书法相较王羲之笔法的秀润与圆劲还差一些火候,清健流便稍显不足,欲传承祖上风韵只能徒生望洋之嗟,仅成为这一脉最后一位杰出的传承人。
⑥个性追求和创新理解,使米芾成为"魏晋风韵"信奉者。北宋的米芾天资高迈,为人狂放,信仰"魏晋风韵",心慕手追"二王"书迹,《宣和书谱》中记载:"米芾书学羲之,篆宗史籀,隶法师宜官。"《宋史•文苑传》中说:"芾特妙于翰墨,沈著飞翥,得王献之笔意。"虽然他一生临池不辍,但刻意角逐个人笔法,求其特殊而又设法求变,最突出的是他笔法圆转、竖钩呈现陡起与"蟹爪",使书作外形过分竦削。他有"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中和"思想的体验,但又自称书写过程为"刷字",讲究痛快淋漓,欹纵变幻。这种人为的色彩和"魏晋风韵"还是有一段不小的距离。
⑦内在情性和自我意念使苏轼成为"魏晋风韵"突出者。与智永、米芾不同,苏轼有着自己对生命意义的见解与思考,这正是其《黄州寒食帖》被世人评为"天下第三行书"的重要原因。他理解王義之的"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价值创造之中,所以有骇世之言"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他的"生命之思"主要表现在人生不必对流逝的生命作无谓哀叹,不能把生命绝对化,而应多维度去加以体验,顺则"兼治天下",逆则"独善其身"。可以看出,他更多的是对王羲之的继承与发展,而且继承大于发展,失却"首创"与"自觉"意义。他将情性和自我意念举得过高,提出"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的书学思想,过分注重书家主观情感作用,格外追求创作心态自由。情感浓郁甚于王義之,有其优也有其劣,尽管如此,还是可以认为,在书法的千年历史长河中,苏轼是最接近且具有"魏晋风韵"的卓越书家。
⑧时代审美和承续动机使赵孟頫成为"魏晋风韵"追随者。元代的赵孟頫直追"魏晋风韵",耽于"二王"时间最久,潜心研习"二王"功夫最足, 明代的王世贞在《彝山堂笔记》中说:"上下五百年,纵横一万里,复二王之古,开一代风气。"他对书法的最大功绩便是复兴"魏晋风韵",影响之大在元、明、清三朝中无出其右。但时殊境迁,世人面对现实已无生命叹喟。而且在艺术形态上,审美也在发生着变化,彼时总体上艺术审美风格日趋内敛,气度日趋狭小,特别是艺术上"逸笔"成熟,使得时代审美更加精致、典雅、秀媚、甜熟。同时,在传承动机上也值得深究,也许赵孟頫追溯魏晋,有着恢复传统的民族意识,但更多地为超脱现实环境之需。所以后世书家批评他"媚""熟",如明代董其昌说:"赵书因熟得俗态,吾书因生得秀色。"并非尖酸刻薄。这就是赵孟頫对"魏晋风韵"只能步其后尘,而不会为其增色的原因。
(选自2019年12月2日《中国文化报》,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2)第⑧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魏晋风韵"为何难以超越?请简要作答。
(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晋书家大多洒脱超然,书风追求自由随性,书作崇尚韵味、清逸流美。
B."二王"是魏晋书坛杰出代表,后世书家因种种局限难以超越他们。
C.苏轼认为,只要融入主观情感,恪守严谨法度,就能写出佳作。
D.选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结构紧凑,逻辑严密,说服力强。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平安报与故人知
①家对门一楼的小院里,种着两株杏树,今年开花比往年早一个多星期,根本不管疫情肆虐,烂烂漫漫,满枝满桠,开得没心没肺。这家主人,每年春节前都会挈妇将雏回老家过年,破五后回来。 今年破五了,元宵节过了,春分都过了,清明也过了,他们还没能赶回家,不知是在哪里受阻或因疫情被隔离。屋子里始终是暗的,晚上没见到灯亮,月色中显得有些凄清。小院里,杏花开了,落了,一地缤纷如雪,又被风吹走,吹得干干净净。小院一直寂寞着,等候主人的归来。
②在这样的非常时期,没有什么比平安归来更令人期待。毕竟是家,平安归家,是世上所有人心底最大的期盼。
③闭门宅家,一天天地看着对门的杏花从盛开到凋零,到绿叶满枝,心里期待着这家人一切安好。其实,也是对所有人的期待。我的孩子在遥远的国外,很多朋友在外地,甚至有人就在最让人牵心揪肺的武汉、襄阳、宜昌等地,可谓疫情的前线。怎么能不充满期待呢?
④无事可做,翻书乱读,消磨时日,忽然发现我国古诗词中,写到平安的诗句非常多。这或许是因为心有所想才会句有所读吧。
⑤"种竹今逾万个,风枝静,日报平安。"这是宋代一个叫葛立方的词人写的一阙并不知名的小令,但竹报平安是我国尽人皆知的象征。这句词,写的是平常日子里的景象,其中一个"静"字,道出这样平和居家日子的闲适。如果在平常的日子里读,我会随手就翻过去,如今读来,却让我向往,更让我感叹。日日足不出户宅在家中,没有任何人往来,屋里屋外,同样也是一个"静"字了得,心里却风雨交加,电视屏幕中世界各地的确诊人数惊心动魄地频频增加,会让这个"静"字倾翻,对平安的期盼涌上心头。
⑥"身投河朔饮君酒,家在茂陵平安否。"这是唐代王维的望乡之诗,远在他乡,喝着别人的酒,惦记着家人的平安,酒中该是何等的滋味。"自别萧郎锦帐寒,凤楼日日望平安。"这是宋代陈允平的怀远之诗,写闺中情思。"从今日望平安书,我欲灯前手亲拆。"这是放翁的诗,一样的怀人念远,对朋友的牵挂,对平安书信的渴望。我所能读到的关于平安的古典诗词中,最让我感动并难忘的,是岑参的"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是小时候就读过的诗句,那种在战争或离乱之中偶遇故人,无纸无笔,急迫匆忙之中让人传个话,给家人报个平安的情景,什么时候想起,都让人心动。
⑦关于平安的近代诗词中,我最喜爱的是鲁迅先生和陈寅恪先生的两首绝句。"我亦无诗送归棹,但从心底祝平安。"这是鲁迅先生1932年送给归国的日本友人的诗句。这一年,日本侵略者将战火烧到上海,战争烽火中,人身的安危同那随海浪颠簸动荡的归棹一样,令人担忧,这使得心中的祈愿是那样的一言难尽,意味深长。"多少柔条摇落后,平安报与故人知。"这是陈寅恪1957年写给妻子的诗句。这一年,陈寅恪在广州中山大学教书,校园里,印度象鼻竹结实大如梨,妻子为竹作画,此为陈题画诗中的一联。其中"柔条"和粗壮的象鼻竹毫不相称的对比,会让我们看到劫后余生的平安,是多么的难能可贵,而让人们格外喟叹与珍重。
⑧人生沉浮,世事跌宕,无论在什么样的时代背景与生活境遇下,无论在什么样的动荡与变化中,平安都是为世界所共情共生的一种期盼与祈愿,万古不变。
⑨我一直隐隐悬着的心一下子放下来了一一前两天的晚上,家对门一楼的房间里亮起了灯,橘黄色的灯光,明亮地洒满他们家的阳台。主人终于平安地回家了。尽管错过了今年小院里杏花如雪盛开,那两株杏树,已经绿荫如盖,也算是替他们守在家中,"一花一草报平安"了。
(作者:肖复兴选自《光明日报》2020年4月24日,有删改)
(1)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篇文章最打动你的、贯穿始终的情感是什么?
(2)第①段画线句,有两处须重读才有味道,你也读读,找出来并说说理由。
(3)读第⑤段,同一个"静"字,前后却是两种滋味。请你也品一品,说说看。
(4)文中那么多古典诗词,请你说说作者为什么偏以"平安报与故人知"做标题。
(5)文中多处写到杏花和杏树,请你说说这样写给文章带来了怎样的美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干净
刘建超
①欧阳市长急匆匆从家里出来,冒着雨钻进越野吉普车,嘴里还嘟囔着,可惜那一池子热水了,没有泡成澡。
②司机小马脚下一踩,汽车闪电般钻进雨夜。
③突如其来的暴雨,恶魔般地袭击了这座城市。制定完防涝应急预案后,欧阳回到家,媳妇刚给放好了一池子洗澡水。市办来电话说,大名村遇到山洪暴发,随时都有发生泥石流和滑坡的可能。欧阳匆匆换了件衣服,到大名村还得走两个多小时的山路呢。
④ 越野车在暴雨中疾驶,空中不时有闪电划过、雨夜忽明忽暗。
⑤欧阳说,小马,你老家不就是大名村吗?你说说情况,小马说,大名村有五百多户人家,沿着大名山散住着,大名山蜿蜒十多里。居民住的房屋大都是土木结构的,好多年没遇到过这么大的雨了。欧阳说,我们把抢险指挥部设在小马家里。关秘书,通知相关人员立即赶往大名村。
⑥车在山路上颠簸,欧阳把手伸到脖子后摩挲,自言自语地说,真该泡一泡了。
⑦欧阳打小就爱泡澡。小时候爱哭,哭起来就没完,但只要把他往热水盆子里一泡,他就立马安生了,眼角还挂着泪珠,脸却已经笑成一朵花。上大学以后,欧阳一直都是学霸,但他课余不会天天捧书本钻图书馆,更多的时候是去泡澡堂子。按欧阳的说法,只要泡进热水池子,脑细胞立刻被激活了,所学所用那叫一个清楚。同宿舍的几个兄弟,每到快考试时就陪着欧阳一起去泡澡。欧阳就在热雾氤氲中,说重点,押大题,都是八九不离十。
⑧研究生毕业后,欧阳被分配到老街建设局,经过三五年的摔打,就当上了局长,老街城区改造,建设局成了最忙碌的单位,不管工作到多晚,欧阳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泡池子。
⑨一位开发商为了揽下老街的项目,趁着欧阳去省里开会,给欧阳家里安装了一个浴盆。浴盆是进口的,可以恒温加热,还带有气泡冲浪按摩功能。欧阳回到家一看,就冲着媳妇发火了,媳妇委屈地说,他们说是你订购的,我哪懂这些呀。第二天,欧阳邀请开发商去了老街养老院,举行了一个企业捐赠仪式,那只多功能浴盆就捐赠给了养老院。
⑩欧阳当上市长第二年的秋天,就让妻子把她的舅舅请到家里来住。妻子纳闷儿,说,你成天忙得脚不沾地,三亲六故来家里你都顾不上一起吃顿饭,咋想起来把老舅接来了?欧阳说,老舅也长时间没有见过面了,想了,来聊聊。
⑪老舅背着家乡的土特产,到了欧阳家。欧阳让妻子好吃好喝地款待老舅,他下了班就带老舅去泡澡。泡透了,欧阳就仔细地为老舅搓澡。一连泡了七天,老舅受不了了,对欧阳说,大外甥,你就别泡你老舅了。我知道自己做错事了,我不该打着你的旗号给儿子大办婚事,借机收礼。我回去就把收的礼钱如数退还,行了吧?欧阳笑呵呵地说,老舅啊,没事多泡泡澡,促进血液循环,有益健康。 你老人家健健康康的,我们才能全身心地做好工作啊。
⑫越野吉普车在小马家门口停住,欧阳下了车,同等在门口的乡长、村主任一起到村民家中看望,了解情况。欧阳一身雨水一身泥地回到小马家里,已经是夜半时分。吃着泡面、榨菜,欧阳靠着墙睡着了。
⑬小马对父母说,把盛粮食用的空水缸挪进里屋,烧几锅开水,让欧阳市长泡泡澡。几个人把大水缸挪进屋里,开始烧水。水烧好了,水缸里冒着热气。村主任急匆匆跑进屋,大声喊着说,东山坡出现了险情,有两家的老人怎么也不肯离开老房子!
⑭欧阳一激灵站立起来,挥着手说,走!一行人急匆匆隐入雨幕中。小马出门前,对父亲说,温着水呀,等我们回来。
⑮欧阳没能再回来。他们把几个老人强行背出老屋,山体滑坡泥石流就下来了,紧急关头,欧阳把背着老人的村主任推到了安全地带,自己却被泥沙石掩埋了。
⑯寻找欧阳市长,在淤积的沙土石里挖了三天,依然找不到。欧阳的妻子看到大家疲惫的身子,看到大家肿胀的双脚、满手的血泡,哭着阻止大家继续寻找,就让欧阳安息在这里吧。小马哭着,继续用手刨着,说,市长还没有洗澡,还没有洗澡哇。欧阳的妻子握着小马的手说,孩子,你欧阳叔不用洗澡,他干净着呢。
⑰后来,人们在掩埋欧阳的山坡上种植了松树,郁郁葱葱的,几年之后便长成了一片松林。
(节选自《安文学》2018年第12期,有删改)
(1)文中第⑦至⑪自然段为插叙部分,该部分中作者围绕欧阳市长主要讲述了三件事。
下面己概括出第一件事,请大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另外两件事,要求每空不超过10个字。
①欧阳泡澡溯源
②
③
(2)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结尾最后一自然段的作用。
(3)请联系上下文,简要赏析文中划线句子。
①越野车在暴雨中疾驰,空中不时有闪电划过,雨夜忽明忽暗。
②您老人家健健康康的,我们才能全身心地做好工作啊。
(4)文中的欧阳市长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鲸落﹣﹣一只鲸鱼最后一次拥抱大海的方式
①2020年4月,中国"深海勇士"载人潜水器完成本年度的首次科考任务,并收获了一个重要成果﹣﹣在中国南海1600米深处发现了鲸落,这也是我国科学家第一次发现该类型的生态系统。
②但你知道吗?鲸落其实是一个很残忍又悲壮的过程。当一只鲸鱼预感到自己快死亡的时候,它会悄悄寻一片深海域,然后孤独地等待最后时刻的到来。等到气息消绝之后,鲸鱼巨大的身体便会沉落到漆黑的深海。而此刻,那些聚集在鲸鱼旁边的海洋生物便会蜂拥而至,疯狂吞食鲸尸。从鲸鱼停止呼吸的那一刻起,到巨大的身体被分食干净,大概需要4﹣24个月的时间。而在这段时间里,除了早就守候在鲸鱼旁边的海洋生物外,还会有成千上万只海洋生物被鲸鱼血肉的腥味吸引过来,等到它身上90%的皮肉被消解之后,这群嗅着味道来的海洋生物才慢慢散去。但这还只是开始,在这些海洋生物离开之后,一些体型较小的甲壳类生物便会在鲸尸上安家落户,接着啃食鲸尸上残余的软组织,它们会在鲸尸上停留大约两年的时间。尽管鲸尸的最后一丝血肉也被蚕食干净了,但鲸落的过程还远远没有结束;等甲壳类生物离开之后,食腐蠕虫和厌氧细菌开始进入鲸骨中,分解并吸食其中丰富的脂类,它们要在鲸骨中生活50到100年。这样,在鲸骨中的养料被吸食殆尽后,鲸鱼的残骸便在海底逐渐化作礁岩,成为一些海洋生物的寄居场所,这场盛大且漫长的仪式才算画上了句号。
③所以,鲸落不仅指死掉的鲸鱼缓缓沉入海底,不断被分食、分解的漫长过程,还指深海中依赖鲸鱼尸体中所含的有机质而生存的底栖生态系统。据不完全统计,在北太平洋的深海中,至少有43个种类的13490个生物体都是依靠鲸落而生。鲸尸从海平面沉落至深海,然后在长达上百年的被分食、分解的过程中,成为海洋里最温暖的绿洲,给贫瘠的深海带来了巨大的养分,就像《禅定荒野》里面说的那样,"鲸落海底,哺暗界众生十五年"。
④一鲸落,万物生,这才是鲸落真正的样子,美丽又残忍,残忍却包容。生于天地,死于天地,最后赠与自然。它给漆黑冰冷的海底带来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繁荣,它供养了深海上百种无脊椎生物,反哺这片养育了自己的海洋。鲸落,是一只鲸鱼最后一次拥抱大海的方式。
(有删改)
(1)选文的说明对象是 ,其说明顺序是 。
(2)选文第②段中的加点词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从鲸鱼停止呼吸的那一刻起,到巨大的身体被分食干净,大概需要4﹣24个月的时间。
(3)选文第③段主要采用哪些说明方法?举例说明其作用。(至少答出两种说明方法)
(4)请结合文本,说说"鲸落"对于海洋生态系统的意义。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列各题。
卖板栗的父子
梁艳飞
①如往常一样,晚饭后,我来到河堤上散步,我又见到了他。
②他在我居住的小区旁的河堤上贩卖板栗,播音器里重复播放着"板栗,野生板栗,不要钱啊,不要钱!"说是不要钱,当然不是放兜里拿走,而是试试味。连续几年来,他都在此叫卖,从不间断。
③最初记住他,在三年前,源于他的孩子。小男孩儿坐在贩卖板栗的三轮车前座上,两岁多,正自顾自玩耍。被他用木条围成四方形的前座,是他此刻能给予孩子的整个世界。孩子太小,玩耍过后,想要父亲陪伴。见父亲许久不理睬自己,便在那里左转右跳,时哭时闹。可他不想丢了生意,开始一边忙一边大声训斥,想借助声音的分贝与力量,让孩子乖乖听话、安静地坐下。这时,孩子越发感到委屈,哭声更加响亮,眼泪、鼻涕、污垢,在脸上乱成一团。哭声再响,也扭转不了局面,父亲依然继续他的忙碌,为顾客耐心挑选栗子,语气和善,一脸笑意,与刚刚训斥孩子的口气截然相反。这一刻,赚钱重要。
④男人三十岁左右,个不高、身材结实、皮肤偏黑,明显是在太阳下长时间劳作的样子。他与顾客交流的声音大,责骂孩子的声音也大,每次见到,我都会留意那个孩子。有一天,忍不住上前问他,孩子的妈妈去哪里了?
⑤他说,走了。
⑥走了。他没有多说,只有这两个字。
⑦之后,我见到他们多是在河堤上。他与他,一大一小,彼此陪伴,彼此慰藉。在夜色下费力地讨要生活。有时,看到孩子哭泣的脸,我总会多买一些板栗,希望他能早点卖完,好早一点带着孩子回家。
⑧一日傍晚,见到他们,孩子没有坐在车上,而是在周围转圈玩游戏。细细一看,孩子腰间捆有一根长长的绳子,另一头捆在车架上。为防孩子走失,又不影响生意,他只能将孩子像小狗一样栓在身边。孩子没有同伴,一个人玩,周边灯光昏暗,蚊虫乱飞,近处是父亲的叫卖声、来往不息的人群、嘈杂刺耳的车鸣。远处是若隐若现的村庄和暗黑无边的夜色。摊前人来人往,板栗越来越少,男人忙手中的营生,眼光时不时落在孩子身上。
⑨再过一段时日,河堤上只有他。撞上我四处找寻的眼光,他说,孩子送去了幼儿园,读书去了。 那晚,他脸上溢着笑,很轻松,暖暖的,似已卸下千斤重担。他补充了一句,幼儿园全托,钱有点多。脸上依旧溢着笑。
⑩生活中,很多不为人知的艰辛,隐藏在浩瀚的夜色里。我无法断定他们幸福与否,只希望,他们彼此陪伴,彼此取暖。孩子身在学校, 他将与书为伴,不再出现在黑暗的夜里。
⑪河堤上,只留父亲一人继续贩卖板栗。
⑫炒板栗很香,远远地就能闻见。但愿他们的生活,没有黑夜,只有清香。
(摘编自2020年5月《散文选刊》)
(1)下列对这篇散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散文具体讲述了作者四次买板栗的经历。
B.这篇散文以男人的家庭变故为线索来结构全篇。
C.这篇散文表达了作者对卖板栗父子的同情与祝福。
D.这篇散文结尾直接点明了"地摊经济"的繁荣。
(2)结合上下文按照提示,品析文中划线的语句。
①那晚,他脸上溢着笑,很轻松,暖暖的,似已卸下千斤重担。(提示:"他"因何而"笑"?"千斤重担"指什么?)
②他将与书为伴,不再出现在黑暗的夜里。(提示:理解句子的含义及其蕴含的思想感情。)
(3)这篇散文第⑦段"彼此陪伴,彼此慰藉"与第⑩段"他们彼此陪伴,彼此取暖"前后照应,请结合文段内容具体分析这种手法的作用。
(4)这篇散文三处加点的地方都提到"钱"。分别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段具体内容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