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美丽墓园

刘月新

①在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我见到了有生以来所见过的最美的坟墓。

②最美的坟墓,不是一座,而是一个墓园。

③跃上47级台阶,跨过大门,镶嵌在纪念馆血红色外墙上似乎还带着声响的弹壳,加上大炮和坦克,以及征战的雕塑,构成了一部沉甸甸的史书封面,迫不及待地要帮你解读此次战役的惊心动魄。

④穿过纪念馆的大门向里走,是一片松树林。棵棵松树挺拔峭立,整齐排列,一丝不苟,像列队整装待发的士兵。树下静静地卧着一排排的坟墓。一个个刚离起地面的小土堆,用水泥抹了周边,上面覆盖一块小长方形大理石卧碑,碑面中央镶着一颗醒目的五星。没有墓志铭,甚至没有名字。

⑤这些数不清的大理石板下面,躺着孟良崮战役中为国捐躯的战士的躯体。他们远离尘嚣,静静地躺在林荫里。这些墓冢只是一个个小长方形的土堆而已。坟墓周围,开满了小小的叫不出名字的鲜花。放眼望去,空旷辽阔,庄严肃穆,青松翠柏掩映的五星点点,点点五星就像一颗颗天上的星辰,每一颗都是一个永垂不朽的英灵。

⑥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了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你禁不住要屏住呼吸,不敢大声,怕惊扰了这些栖息的灵魂。风抚摸着一座座无名者之墓,树林飒飒作响,几只蜂蝶在林中嬉戏。整个墓园透出一种大美、凄美和壮美,一种少有的朴素之美。

⑦60多年前发生在这里的那场血战,彻底扭转了华东战局,成为解放战争中振聋发聩的经典之战。然而扭转战局是要付出代价的。在孟良崮纪念馆的烈士墓园,在苍松翠柏间,就安葬着此次战役中牺牲的我军壮士的忠骨,共有2865名。

⑧“青松挺拔,可是我战友的身姿?”

⑨“烈士灵前我默默伫立。”

⑩这是参加过孟良崮战役的一位将军说的两句话。然而将军要伫立的陵墓其实不过是眼前的一个个土丘。他们原本是一个个热血男儿,他们的英雄壮举,成就了当年惊天动地的功绩,而战争的惨烈致使他们成为一个个无名烈士,据说安葬于此的2865名烈士中人与名对上号的只有138名。

⑪来这里拜谒的人很多,男女老幼都有。谁都可以踏进烈士最后的安息地,保护这些英灵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除了人们的敬仰,还有,就是人们鲜花一样的美好生活。不论是什么时候来到这儿,人们都会想象得到,这每一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里,都安眠着一个最可爱的人,尽管你不知道他们的姓名。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那些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无字碑式的朴素更能打动人心的东西。他们是为人民的安宁幸福而死,虽死犹生;他们虽然没有豪华坟墓和高大墓碑,可他们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诗人臧克家的著名诗句最能代表此刻的心声: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⑫从这个墓区向左跨出几步远,又有几座坟墓,给人的感觉同样是美丽宏伟,震撼人心。站在墓前,当地朋友问我,你可知中国最小的烈士有多大?有多大?出生10天。10天?啊!刚刚学会吃奶,刚刚睁开蒙眬的眼睛来看世界。当时的世界山河破碎,狼烟四起,抗战的硝烟正浓。在她来到这个世界第10天时,母亲行刑的时日到了。母亲抱过她说,儿啊,你生下来就没吃过妈一口奶,临走了,就喝妈一口血吧。她瞅定女儿,毅然咬破手指,刹那,仿佛给满腔热血找到了奔突的出口,鲜血一滴一滴滴到了小烈士口中……这是何等的壮举?又是何等的惨烈?人世间有多少豪华的坟墓能装得下这种悲壮与豪情?又有多大的石碑能述说得尽他们的英勇与伟大?

⑬又一阵风吹过,在苍松翠柏间留下一丝清凉,就像烈士的英灵在轻语。静静地站在这个墓园里,心,从未有过的平静,从未有过的澎湃。这些整齐排列的小土堆,是人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坟墓,构成了最宏伟、最感人的风景,成为被后代怀着敬畏之情朝拜的庄严圣地,成为这本无字史书中最为辉煌耀眼的一页。见过很多陵墓,都不曾给过我如此至纯至美的感觉,都没有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这样能剧烈震撼人内心深藏的感情。

⑭走出烈士墓园,再次看到门前那棵合欢树,美美地静静地站立在那里。它撑起巨大的扇面形树冠,是想用绿荫和清凉来庇护装点这本沉甸甸的史书?还是想陪伴抚慰长眠在这里的先烈们的英魂?

(选自(人民日报2011——07﹣09,有删改)

(1)本文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

(2)章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试举例分析。

(3)第⑫段为什么要交代抗战时期烈土母女临刑前的场景?

(4)赏析第⑭段的表达效果。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写作手法 句段分析 人物分析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敬业与乐业》选段答题
第一要敬业。“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单、直接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倒变得不适实用了。惟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是敬。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只因当大总统的人,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实实在在把总统当做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信得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实实在在把拉车当做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这叫做职业的神圣。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惟其如此,所以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拣择。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呢?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庄子》记痀瘘丈人承蜩的故事,说道:“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做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同一价值;我信得过我当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你们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同一价值。大家同是替社会做事,你不必羡慕我,我不必羡慕你。怕的是我这件事做得不妥当,便对不起这一天里头所吃的饭。所以我做这事的时候,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曾文正说:“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
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是亵渎职业之神圣;从事实方面说,一定把事情做糟了,结果自己害自己。所以,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庄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孔子说:“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所说的敬业,不外这些道理。
选段文字的观点是()

A.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
B.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C.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
D.无论做什么事,我们都要敬业

对于选段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作者看来,当大总统与拉黄包车,在职业的神圣性质上,是完全一样的。
B.作者认为敬业的“业”就是指我们每个人在走上社会以后,所从事的职业。
C.文段中引用佝偻丈人、孔子和曾文正的话都是作为道理论据,从正面证明自己的看法。
D.作者用朱熹的话解释了“敬”的意义。又从人类生存的需要与个体生活的意义出发,论证“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的道理。

关于选段的语言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段大量引用经典、格言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B.引用古籍名言时,用通俗的口语进行解释。
C.语言平易,娓娓道来,如话家常。
D.论述的语言生动形象,使抽象的道路通俗易懂,易于被读者接受

后母的三巴掌
从六岁至今,跟后母一起生活了30年,烙在我骨血里磨不掉的是后母印在我屁股上的三巴掌。
第一巴掌是我8岁那年夏天,我同伙伴从卖甜瓜的老头儿筐里偷了一只甜瓜,跑回家躲在街门后头吃。
“哪来的?”后母看出不对劲儿了。
“偷的。”我还觉得挺得意,挺能耐。
“啪!”后母二话没说,把我拽过去照准屁股就是一巴掌,又响又干脆。疼得我腿肚儿直转筋,咧开嘴半天没哭出音来。
“做贼!与老鼠一个祖宗!恨死人!把瓜扔了!不许吃!给,给老头儿送钱去!”后母那严酷的表情是我从没见过的,我怕极了,不敢哭,接过两毛钱扔了瓜咧着嘴给卖瓜的送钱去。
从此,别人多稀罕的东西都没动过我的心。
第二巴掌是我10岁那年。
要过年了,父亲交给后母一沓钱说:“准备过年,再给二小买几袋奶粉,别光喝炒面糊糊了。”
二小是我刚出生的弟弟,后母没奶水,老喂他炒面糊糊。
我看见后母将钱压在席底下。
“阿巧”,前邻居二奶奶一大清早叫开我家门,喘着粗气在院子里跟后母说话,“章媳妇要生孩子生不出来得送医院,你手头有钱不?”“有。”我听见后母只说了一个字便往屋里跑。我赶紧把席底下的钱换了地方。“嗯?”后母揭开席一怔。“兴许是他爹又换了地方了,你先送人上医院,我去找他爹,随后给你送去,200块整。”
二奶奶小跑走了。我神秘兮兮地把钱给后母看:“过年呢,不借给她。”
后母二话没说,一把把我从被窝里薅出来,照准屁股“啪”就是一巴掌,疼得我直蹦高,她却夺过钱跑出去了。
“小孩子家家的,不学理性,谁还能没个病灾的,等自己陷在坑里就找不着道儿了。”后母回来后并不哄我,还瞪着眼训我。
父亲知道了,说“该把屁股打碎。”
从此,“帮”字在我的理解里有了深刻而特殊的含义。
第三巴掌是我14岁那年。
考上了县里的重点初中,但吃住自理家里负担不了。
“我不上了,帮娘喂猪吧。借人求人多难。”我吃饭时说。后母二话没说,把我揪起来照准屁股“啪”就是一巴掌。疼得直钻心,但我没哭,因为我稍懂人事了,知道听后母巴掌后的教训才重要。
“一指头年纪,还没见事就先低头!抬起来!不念书,大了能中屁用!我去求人借,还用你费心!再有这想法眼睛抠出来喂猪!”我哭了,不是因为屁股疼,而是在我理解后母一片心血之后感动得哭了。我在内心发誓:“等我会写文章时,一定先写后母。”
简要概括引出“后母的三巴掌”的三件事:(3分)
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
第三件事:
“后母的三巴掌”给“我”的深刻教益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文中三次细写了“我”挨打后的感受,试分析下列句中加点词共同的表达效果。
“疼得我腿肚儿直转筋,咧开嘴半天没哭出音来。”
“疼得我直蹦高,她却夺过钱跑出去了。”
“疼得直钻心,但我没哭,因为我稍懂人事了,知道听后母巴掌后的教训才重要。”
简析文中“后母”的性格特征。


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 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带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以上语段细致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四幅动人画面,它们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4分)
第一段画线句写了什么内容?请用一句话概括,并说明这样写的好处。(3分)
第二自然段中划线句子的含义是()(2分)
A. 树上结满了桃儿、杏儿、梨儿,果实累累,令人陶醉。
B. 闭眼想像往年的丰收景象,累累的果实怎么不叫人陶醉?
C. 陶醉于眼前的繁花春景,心驰神往,坚信未来一定果实累累。
第三段写到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是什么感觉?春风除了像母亲的手,你觉得还像什么?
古诗词中有许多写春的诗句,请写出你最喜欢的一句(上下句)。

阅读是一种定力
周二中
①这些年,有各种各样的调查数据显示,国人年均读书量很少,只有6本,而欧美国家达16本,北欧国家达到24本。这些数据未必准确,却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人静不下心来读书的尴尬现实。
②一位外国管理学者在其近著中说,在中国旅行时发现,城市满街都是按摩店,而书店却寥寥无几。中国人均每天读书不足15分钟,人均阅读量少得可怜。他的判断未免失之武断,也未必准确,但他观察到的现象、所思考的问题却令我们警醒。
③“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一千多年前,宋真宗就写下这样的劝学诗句。今天,到底是什么让我们静不下心来了呢?忙,没时间,是很多人找到的原因。然而,鲁迅先生早就断了此类借口的后路: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真正的原因恐怕在于,在快节奏、高压力、紧张而喧嚣的社会生活中,人们失去了一种定力。
④有人在飞机上发现一个现象:当机舱已熄灯,不睡觉玩iPad的,基本上都是中国人,而且他们基本上都是在打游戏或看电影,没有人读书。而对于很多人而言,可能意识到不能用游戏娱乐来浪费时间,然而却一头栽进了新媒体所构建的信息海洋,这也想了解,那也想知道,顶多有些碎片化的浅阅读,在信息的洋流里,,心灵变得浮躁而飘零。也难怪有文化学者忧心忡忡:快速浏览的习惯正在代替阅读,“我不希望中国回到孔子孟子的时代,我也不希望中国进入13亿华人躺在比尔·盖茨与乔布斯怀里看微博与段子的时代。”
⑤说到底,越是面临生活的快节奏,越是要有超强的定力。有定力,才能让我们慢下来、静下心来观察与思考。那么,这定力从哪里来?来源于阅读本身。不少人有这样的阅读经历:偶一日拿起一本书来,竟然一读就欲罢不能,超然物外沉浸书中,数小时流流逝而不觉。而那一度浮躁的心气竟然也沉浸下来,有一种难得的静谧,更仿佛有一种沁人心脾的馨香在缭绕。这便是阅读的力量。
⑥其实,任何时代都有其快、变、闹等特征,关键就是能不能在闹中取静、忙里偷闲地读点东西。古人欧阳修读书,即有枕上、马上、厕上“三上法”之谓。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时则说过,“如果再过十年我就死了,那么,我就一定要学习9年零359天”。懂得了阅读的力量,也就会把阅读作为提升素养的途径,更作为涵养定力的手段。有了这样的认知,即使舟车劳顿、戎马倥偬,其奈阅读何?
⑦在这个快速行进与选择的时代,很多人正在悄然改变与重塑阅读,一个新的气象正在出现。各种电子书已经开始进驻手机桌面,越来越多的的人把花在手机上的时间,开始从网络浏览、微博刷屏转向了桌面上的电子书库。当人们从快速流变的新媒体上重拾深阅读,进而自觉的下载适合自己阅读的电子书籍时,阅读将在新媒体上获得新生。它所改变的将不仅是人们的素养,还有躁动不安的心灵。
(选自《人民日报》2013年12月20日)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文章为什么以阅读调查数据和外国管理者的发现作为开头?
第六段画线句中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第四段中两个加点的“基本上”能否删去?为什么?
2012年,我国就已明确提出“全民阅读”的要求。请结合你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中学生加强阅读的好处。

花边饺里的母爱
肖复兴
①小时候,包饺子是我家的一桩大事。那时候,家里生活拮据,吃饺子当然只能等到过年过节。平常的日子,破天荒包上一顿饺子,自然就成了全家的节日。
②一般,妈妈总要包两种馅的饺子,一种肉一种素。这时候,圆圆的盖帘上分两头码上不同馅的饺子,像是两军对弈,隔着楚河汉界。我和弟弟常捣乱,把饺子弄混,但妈妈不生气,用手指捅捅我和弟弟的脑瓜儿说:“来,妈教你们包花边饺!”我和弟弟好奇地看,妈妈将包了的饺子沿儿用手轻轻一捏,捏出一圈穗状的花边,煞是好看,像小姑娘头上戴了一圈花环。我们却不知道妈妈耍了一个小小的花招儿,她把肉馅的饺子都捏上花边,让我和弟弟连吃带玩地吞进肚里,眼睛笑得眯成了一条缝。
③那些艰苦的岁月,妈妈的花边饺,给了我们难忘的记忆。但是,这些记忆,都是长到自己做了父亲的时候,才开始清晰起来,仿佛它一直沉睡着,必须我们用经历的代价才可以把它唤醒。
④自从我能写几本书之后,家里经济状况好转,饺子不再是什么圣餐。我想起码不能让妈妈在吃这方面再受委屈了。我曾拉妈妈到外面的餐馆开开洋荤,她连连摇头:“妈老了,腿脚不利索了,懒得下楼啦!”我曾在菜市场买来新鲜的鱼肉或时令蔬菜,回到家里自己做,妈妈并不那么爱吃,只是尝几口便放下筷子。我便笑妈妈:“您呀,真是享不了福!”
⑤后来,我明白了,尽管世上食品名目繁多,人的胃口花样翻新,妈妈雷打不动只爱吃饺子。那是她老人家几十年一贯历久常新的最佳食谱。我知道唯一的方法是常包饺子。
⑥那一年大年初二,全家又包饺子。我要给妈妈一个意外的惊喜,因为这一天是她老人家的生日。我包了一个带糖馅的饺子,放进盖帘一圈圈饺子之中,然后对妈妈说:“今儿你要吃着这个带糖馅的饺子,你一准儿是大吉大利!”
⑦妈妈连连摇头笑着说:“这么一大堆饺子,我哪儿那么巧能有福气吃到?”说着,她亲自把饺子下进锅里。饺子如一尾尾小银鱼在翻滚的水花中上下翻腾,充满生趣。望着妈妈昏花的老眼,我看出来她是想吃到那个糖饺子呢!
⑧热腾腾的饺子盛上盘,端上桌,我往妈妈的碟中先拨上三个饺子。第二个饺子妈妈就咬着了糖馅,惊喜的叫了起来:“哟!我真的吃到了!”我说:“要不怎么能说你有福气呢?”妈妈的眼睛笑得眯成了一条缝。
⑨其实,妈妈的眼睛实在是太昏花了。她不知道我耍了一个小小的花招,用糖馅包了一个有记号的花边饺,那曾是她老人家教我包过的花边饺。花边饺里浸满浓浓的母爱,如今,我谨以花边饺讨得年迈母亲的快乐和开心。
简要概述本文主要记叙的两件事。
结合上下文来看,第③段在文中起的作用是
品味词句的表达效果。
(1)结合具体语境,说说你对第⑨段里加点词语“花招”的理解。(2)将第⑦段画线句改成”饺子在翻滚的水花中上下翻腾,充满生趣”好不好?为什么?
小小的花边饺子里,凝聚着浓浓的母爱。读了此文,你一定产生了共鸣,那么,请运用托物寄情的方式,叙写一个类似的片段,来表现母爱或父爱。(不少于50字)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