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善的回音壁

       善,穿越古今,绵延千年,在你我心田,矗立成一面亘古的回音……

       老大的双胞胎儿子都考上了大学,光学费就一万多元。老大东跑西颠,跑细了腿儿,也没把钱凑够。为这事,老大吃不香,睡不安,愁起满嘴的燎泡。

       媳妇说:“该借的都借了。实在不行,你跟老二张个口吧!”

       老大一听,咧了嘴:“去年,老二盖鸡场鸭场,跟咱借两千元,可咱连百十元都没借给他。这个时候找他,我咋张得开口?”

“那……咱儿子的大学就不上了?”媳妇担心问道。老大点支烟,狠狠地抽几口,烟雾缭绕,罩着老大那张愁苦的脸。

       这时,有人敲门。老大开门一看,竟是老二。老二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风尘仆仆地站在门口,说:“俩侄子考上了大学,担心哥凑不够学费,就给哥送来三千元……

       说着,老二从口袋里掏出厚厚一沓钱,放在面前的桌子上。老大羞愧难当,一张脸涨成了红高粱。

       老大说:“老二,哥对不起……去年你盖鸡场鸭场,跟哥借两千元钱,可我……”

       老二摆摆手说:“哥的家庭我知道,嫂子有病,俩侄儿要上学,你打工也挣不了几个钱。再说,你去年不是还借给我五百元吗?”

“五百元?”老大一头雾水。

“对呀,”老二说,“哥,你忘了吗?那五百元,是你托娘捎给我的啊!”

         老大终于明白,不禁跪倒在娘的遗像前,发出一声内心的呼喊:“娘啊——”

       节日期间,在由杭州开往成都的列车上,旅客严重超员。

       一个靠窗坐着的老大爷正跟邻座的人分享他的幸运经历,原来,他是到上饶的,买的是无座票,上车后抱着侥幸心理事先占了个好座,没想到直到开车也没人上来。

       紧靠老大爷座椅的通道中挤着好几个人,其中有一位瘦弱的姑娘,看上去不到20岁的样子,被来往穿行的旅客挤得东倒西歪。

       看着这情景,老大爷关切地问:“闺女,这么站着遭罪,你要像我一样早点儿上车来找个座。到哪儿下啊?”

“我没事的,爷爷,我到荆门。”

“那得明天下午才到呢,这么远一直站着可怎么办?”老大爷摇着头表示担忧。

       过了一会儿,老大爷又转过脸和蔼地说:“闺女,等我下了之后你就过来坐这里。”

“嗯,好的,谢谢您啦。”姑娘甜甜地应了一声。

       列车员开始检姑娘的票,奇怪地问:“你不是有座吗?怎么不坐?”

       姑娘微笑着悄悄向老大爷的方向努努嘴:“70多岁的老人家了,一直站着会吃不消的。让他知道了,他就该坐不踏实了。”

       列车员回头瞅了瞅睡着的老大爷,小声说:“跟我去餐车吧,我帮你找个座。”

       跟前的几个人听到了,赞叹着给姑娘让出了一条道。

       一辆轿车从度假村出来后,在乡村的泥道上抛锚了,一身名牌的车主焦急地对围观的人喊着:“谁愿意帮我爬进车底锁一下螺丝啊?”

       原来车子的油管出了问题,漏出来的油已经流到地面,而那里离最近的加油站有上百公里,难怪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他身旁的女子鼓惑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于是他赶紧掏出一张大钞:“谁帮我锁紧,这钱就是他的了。”

       围观的人群里有个小伙子动了一下,却被他的同伴拉住说:“别相信有钱人的话!”

       这时只见一个小孩子走了过去,说:“我来吧!”

       操作很简单,小孩在那人的指挥下不到一分钟就锁好了螺丝。爬出来后他就用期待的眼神看着那人,男人刚想把钞票递给小孩,却被女人呵斥:“你还真打算给他啊?给他一点零钱就好了!”

       于是男人从女人手里接过零钱后递给小孩,小孩摇了摇头。

       听见人群中的嘘声,男人只好拿出大钞,小孩子竟然还是摇头,男人有些生气了:“你嫌少?再嫌,钱都不给你了。”

“不,我没有嫌少,我们老师说,帮助人时不要报酬的!”

       男人很纳闷:“那你怎么还不走?

       小孩说:“我在等你跟我说谢谢。”

(摘自2020年《情感读本》,有改动)

(1)概括三则故事的情节内容,填写下表。

内容

故事一

故事二

故事三

主要矛盾冲突

老大想找老二借钱却担心借不到

车主悬赏修车却无人响应

化解人

列车员

小孩

(2)请从描写角度赏析“故事一”中画横线的句子。

         老大点支烟,狠狠地抽几口,烟雾缭绕,罩着老大那张愁苦的脸。

(3)故事三的结尾有何妙处?

(4)标题“善的回音壁”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文中的三个故事,参考下面的链接材料,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弘扬与践行“善”的美德。

【链接材料】在《核心价值指标体系》中关于“品德修养”指标内涵的解读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从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层面培养与践行,弘扬大爱大德大情怀。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崇尚家庭美德,培育个人品德。理性面对当代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环境等方面的伦理问题与伦理冲突,自尊自信,意志坚强。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文章题目 描写方法 句段分析 文章结构分析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2012年10月8日,英国发育生物学家约翰·格登获得了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读书的时候,格登的生物学成绩却是学校最差的,他甚至曾被老师断言“笨得完全不应该学习自然科学”。可是,正是这句话激励着格登,让格登登上了自然科学的最高峰。
1933年10月2日,格登出生于英国。格登自小就对自然科学感兴趣。不过,他并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简直有些笨头笨脑,常常会因为问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而惹老师讨厌,甚至受到老师的冷嘲热讽。
格登的中学成绩也不理想。学校为了帮助他们这些“差生”,特意聘请博物馆馆长加德姆给他们补课。格登很高兴,因为,加德姆在自然科学方面学识广博,由加德姆当自己的老师,一定会学到更多的知识。
一次课间,格登伸出自己的手指,问加德姆:“老师,为什么长在手上的手指会动,而被砍掉的手指却不能动?”加德姆说:“因为长在手上的手指有神经细胞,可以接受大脑的指令,而被砍掉的手指头却不能!”格登说:“可是,受精卵不仅能动,而且能够自由生长,而被砍掉的手指头为什么不能自己生长呢?”加德姆被问得膛目结舌,忍不住大声吼道:“你这个笨蛋,这是自然界的生长规律!规律,你懂吗?”格登伸了伸舌头,低声说:“不懂!”
加德姆不仅不觉得格登的好奇是一种天赋,反而认为他是一个笨孩子。当然,加德姆得出这个结论主要是因为格登的成绩。虽然加德姆在格登的身上花费了很大的心血,但是,在高中毕业考试中,格登的成绩依然很不理想,他的生物学成绩竟然是全年级250名学生中最差的。当加德姆得知格登爱好自然科学的时候,惊讶地说:“如果你在大学选择自然科学专业,那将是一种浪费时间的做法,因为凭你的天赋,你完全不可能在自然科学方面取得任何成绩!”
加德姆的话对格登刺激很大。他真的很热爱自然科学,特别是生物学,可他的生物学成绩却是那么糟糕。怎么办?他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努力。他一直在默默无闻地研究“被砍掉的手指头为什么不能再生”的问题。当然,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他把自己关在实验室里,一次又一次地实验,一次又一次地失败。
在格登最失意的时候,他会自觉不自觉地拿出中学那张最糟糕的成绩单,一遍又一遍地回想加德姆的预言:“你不可能在自然科学方面取得任何成绩!”这时候,格登的心里就会产生一种强大的动力,他对自己说:“我能行,我要证明自己!”就这样,他一次次从失败中站起来,重新开始自己的实验。
经过几年的努力,在牛津大学攻读硕士的格登终于成功让一对成熟的体细胞转换为多功能干细胞。他发表了一篇论文,首次指出细胞的特化机能可以逆转。这篇论文在生物界引起了巨大反响。按照格登的说法,砍掉的手指头在特定的条件下,是可以像受精卵那样自由生长的。
格登的这一观点一直到10年后才被学界认同,并且直接引导了世界上第一只体细胞克隆羊“多利”的诞生。自此,格登的学术观点彻底颠覆了人类对自身发展和细胞分化的认识,并在医学上产生了越来越大的价值。
——选自《读者》2012年第22期,有删节
【注释】瞠(chēng)目结舌:瞪眼翘舌说不出话来。形容人窘迫或惊呆的样子。
用简要的语言给这篇文章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答:
这篇文章在写作了运用了怎样的叙述方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比较文中画线句子和下面的改句,说说原句表达效果好在哪里。
改句:加德姆被问住了,大声道:“你这个笨蛋,这是自然界的生长规律!规律,你懂吗?”格登说:“不懂!”
答:
结合文章,谈谈你对约翰•格登的认识和你从他身上所获得的启示。
答:

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但并不好看,又很瘦。它伏着不去。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张婶把它拾了进来,每天给它饭吃。但大家都不大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顽游,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如此的,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它渐渐的肥胖了,但仍不活泼。大家在廊前晒太阳闲谈时,它也常来蜷伏在母亲或三妹的足下。三妹有时也逗着它玩,但没有对于前几只小猫那样感兴趣。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的伏着,吃得胖胖的。
这时,妻买了一对黄色的芙蓉鸟来,挂在廊前,叫得很好听。妻常常叮嘱着张婶换水,加鸟粮,洗刷笼子。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妻道:“张婶,留心猫,它会吃鸟呢。”
张婶便跑来把猫捉了去。隔一会儿,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
一天,我下楼时,听见张婶在叫道:“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
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它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婶要小心了。张婶!你为什么不小心?”
张婶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我以为它真是“畏罪潜逃”了。
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象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不够快意。
隔了几天,李嫂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从文章内容看,第三只猫“可厌”,却又是“可怜”的。请具体分析各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
对第三只猫的亡失,“我”的情感如何?为什么会这样?
答:
联系上下文,体味语句,回答题目后面的问题。
“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
结尾“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答:

不卖
范春歌
  (1)我有朋友是个收藏爱好者,尤其喜欢收集民间工艺品。看了他琳琅满目的收藏品,很是羡慕。他曾得意地说,只要肯出大价钱,没有买不来的宝贝。
(2)那天朋友到家来小坐,进门直摇头,以为他淘宝看走了眼,一问,讲了这么件事。
(3)路上,他遇到一对抱着小孩操乡村口音的年轻夫妇站在天桥下问路,朋友也是个热心人,给指了路。但那对夫妇好像是第一次到武汉,尽管他说得很详细了,他们还是一副找不着北的样子。天冷,风大,小孩冻得直咧嘴。朋友拿出笔给他们简单画了个路线图。
(4)当那对夫妇要转身的时候,他忽然发现对方提的一个塑料袋里露出一对虎头鞋。虎头做得粗眉圆眼,古朴可爱,虎身的刺绣也十分少见,便动了心思,问对方能否卖给他。
(5)夫妇俩愣了一下,互相看了一眼笑道,这是孩子他太姥姥做的。
(6)他又问,老人多大岁数了,夫妇俩说八十多啦。他摸摸虎头鞋说,二十块钱卖给我怎么样。年轻的夫妇只是说,孩子他太姥姥做的。
(7)他将虎头鞋拎到手里看了又看:五十块。夫妇俩有点不知所措:师傅,这是孩子他太姥姥~~
(8)他有点发急地打断他们的话,掏出几张钞票:好,不说了,一百!
(9)年轻的夫妇没有接钱,从他手里拿过虎头鞋,俩人站在路边轻声商量着什么。他不甘心地喊:一百二十。
(10)朋友给我们讲到这里,因为激动脸都微微泛红,说当时真有些生气了,虎头鞋虽好,但就值这个价了,也应该是让这对乡村夫妻动心的价格,足可以给小孩买双上好的皮鞋。
(11)夫妇俩商量了一会儿,拿着虎头鞋微笑着走向他:师傅,你这么喜欢,就送给你好了。说实话,我们一路问路,就数你最热情,还给画张图。唉,怎么谢你好呢!
(12)这下该我的朋友愣住了。套句俗话讲,他“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当夫妇俩将虎头鞋塞到他手里时,他不好意思了:我肯定要付钱,讲好一百二十块,一分不会少。
(13)夫妇俩说,这是孩子他太姥姥做的,不卖。
(14)朋友劝道,你们告诉老人,一双虎头鞋在城里卖了这么多钱,老人家不知会多高兴呢!
(15)对方笑了,女人说:太姥姥知道别人这么喜欢她做的鞋,要掏这么多的钱买,就很高兴了。你拿去给孩子穿,我们捎信让太姥姥再做,方便。
(16)听到这里,我和先生站起来,都想看看这双虎头鞋。
(17)朋友摊开双手:我没有拿,把虎头鞋给他们放进了塑料袋,说,你们告诉太姥姥,她的鞋漂亮极了,有个路人出了很大的价钱,你们都没卖。她老人家一定更高兴
文章以“不卖”为题有什么作用?你还能拟什么题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什么一开始“朋友”花高价想买,而后来夫妇俩相送却不要了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说的情节贵在一波三折,请从文中找出三处令人感到意外的情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14)(15)(17)节中各有一个划线的高兴,说说它们的内涵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的结尾仿佛尚不完整,请你来续写一个结尾,并说说你从朋友的这次经历中获得了什么感悟?(续写不少于50字)(续写3分,感悟2分)
结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悟:

阅读下文。
“少年读鲁迅”危险不危险?
丁辉
我们中国人是有“关心”下一代的传统的,这一点只要看看我们经常给青少年的阅读设置壁垒就不难感知,比如“少不读红楼”之类。后来又有人说,“少不读鲁迅”。我初听这句话,内心里真的是“咯噔”一下子,觉得这句话是点中了鲁迅思想的某些要害的。
我要算是鲁迅的资深读者了,但就像鲁迅自己读过的中国古书可能比谁都多,却反对年轻人读中国旧书,我是最起码能够部分认同“少不读鲁迅”的说法的。那么,“少读鲁迅”的危险究竟在哪里?
似乎不必为尊者讳,鲁迅终生习惯于从阴暗面去看人、看事。有人说这跟鲁迅阴暗的童年记忆有关,这些姑且不论。总之,正是这样的独特的思想方法成就了鲁迅。香港岭南大学的许子东教授最近比较了鲁迅和胡适,说“病情是鲁迅看得透,药方是胡适开得好”。胡适的“药方”好不好尚可存疑,但鲁迅于中国的病情“看得透”,我想应该是“拥鲁”派和“反鲁”派都愿意承认的,可以说鲁迅的魅力正源自他对中国问题或曰“中国病”的揭示可谓鞭辟入里,入木三分。然而必须正视的是,鲁迅深刻的悲观、虚无,甚至绝望,正是源自他对“中国病”的“诊断”全面而深刻。鲁迅是背负着虚无与绝望的重担起而行动、斗争和反抗的,就像古希腊神话里推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明明知道是徒劳,却周而复始,永不止息。鲁迅说:“我觉得唯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却偏要向这些作绝望的抗战。”鲁迅的伟大处与悲壮处皆在于此。
要青少年“读点鲁迅”的理由自然是充分的。鲁迅的文章好倒在其次,更重要的是,不读鲁迅不可能懂得中国历史,不读鲁迅不可能懂得中国人。因此,我对“读点鲁迅”是没有意见的。但对青少年读“太多”的鲁迅却每每心怀疑虑。我的想法是,青少年尚处在思想、性格和人生态度的塑成期,他们是否有足够伟岸的人格与足够博大的胸怀来承负鲁迅那样的深刻的悲观与虚无?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少读鲁迅”就有了某种程度的危险。如果青少年承负不了对这个世界的悲观、虚无,甚至绝望,当一个少年人读鲁迅足够多的时候,世界就有可能在他眼中变得无一可亲,无一可信,亦无一可爱,从而丧失对这个世界的基本信赖。这样,岂不“于国于家无望”,“生意尽矣”!鲁迅本人亦多次声明自己的作品“太黑暗了”,明确表示不愿意青年受这种“黑暗”的影响。
作者对阅读鲁迅作品的看法是:既,又
作者在文中说“我是最起码能够部分认同‘少不读鲁迅’的说法的”,如果把这一句中的“最起码”和“部分”删去,与作者的原意有什么差异?


请辨识文中画线句的论证方法并简析其作用。


作者说“‘少读鲁迅’就有了某种程度的危险”,有人不赞同这个看法。我们初中课本里有《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己》等鲁迅作品,请你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赞同或不赞同的理由。

母亲的硬伤
①她和普通人有些不一样。
②从出生那天起,她就只能坐在轮椅上,舞动着比别人短很多的胳膊。到了上学的年龄,母亲推着轮椅上的她找到学校,却没有一位老师接收她,无论母亲怎样苦苦哀求,都于事无补。
③一个残疾孩子,再不学点知识,这辈子可怎么过啊?母亲不甘心,买了书本,自己在家做起了私塾先生。没想到,母亲的教鞭居然把她送进了大学的校门。从此,她变成了父母的骄傲。她确实和别人不一样,她上完了大学,学会了唱歌,在当地的体育馆开了自己的演唱会,成为小有名气的人。
④当所有的工作都向她关起大门,她决定创办自己的艺术团。谁都没有想到,一个完全由残疾人组成的艺术团,第一次上台表演,就赢得了阵阵掌声。之后,她带着这些身残志坚的人,跑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还飞出国门,站在了美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的舞台上。
⑤事业上的成功给她带来了爱情的大丰收,一个健康的小伙子无视众多红颜,偏偏对她情有独钟,甘愿做她的双腿,背着她,去每一个她想去的地方。
⑥不敢奢望爱情的她,幸福地做了人妻,还做了人母,生下一个健康美丽的小女儿。人生如此圆满,似乎再也没有遗憾。
⑦可是,她一次也没有参加过女儿的家长会,一次也没有接送过女儿,甚至,没有陪女儿逛过街,没有带女儿到公园。无论女儿怎样哀求,她都绝不松口。
⑧她还对女儿提出了诸多要求,比如,不许带同学回家,不许对人提起妈妈。
⑨这让女儿一度很伤心,难道,母亲不爱她吗?可是,她明明能感觉到,母亲是那样在乎她呀!
⑩女儿十岁生日时,有同学热情地要为她过生日,盛情难却,女儿擅自做主,将同学带回了家。
11此时,她正在客厅里精心为女儿准备礼物,见到忽然冲进来的同学,她一下子蒙了,嘴里喃喃地说:“不要让同学看到我的样子!”
12那一刻,女儿的眼泪扑簌簌地掉下来,终于明白母亲为什么从来都不肯见她的同学,因为,在同学面前,母亲是自卑的。
13女儿懂事地抱着母亲,说:“妈,你就是这个样子,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也并没有讶异,而是很礼貌地叫她阿姨。
14她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慢慢地放下了。虽然她从来不曾为自己的身体而自卑过,虽然她从来都有一切尽在掌握中的豪气,可是,当她做了母亲,却是那样害怕,害怕因为自己的身体,让女儿在学校抬不起头来;害怕因为自己的身体,让女儿遭受轻视和讥笑!所以,当自己暴露在女儿同学面前时,她有一种天旋地转的恐惧。
15她是如此坚强而又成功的女人,面对命运的不公,从来不肯低头,可是面对女儿时,不够完美的身体成了无法逾越的硬伤。
16其实,所有的母亲都会有硬伤,无论她们多么坚强独立,面对儿女,总觉得自己有一处或几处不够完美,从而想方设法小心翼翼地避开。所以,当我们的母亲做出不可理喻的举动时,我们应该明白,她正在小心掩饰她自以为的“硬伤”,而这,是她最深沉无私的爱。
17作为儿女,唯一能做的,是让母亲明白,无论她有多少缺陷,都是你最爱的人,在儿女心中,母亲一定不能有硬伤。
“她和普通人有些不一样。”试在文中找出她与普通人有哪些不一样。
文章第⑦段在内容上强调了什么?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她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慢慢地放下了。”为什么“放下了”?
生活中,你发现母亲的“硬伤”了吗?联系全文,请说说你自己的感悟。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