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科同学对实验中已经变质的氢氧化钠固体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氢氧化钠是否完全变质?
【猜想与假设】
①部分变质,固体是NaOH和Na 2CO 3的混合物;
②全部变质,固体是Na 2CO 3。
【查阅资料】
①Na 2CO 3溶液与FeCl 3溶液会发生反应,有红褐色絮状沉淀等现象出现;
②NaCl溶液和BaCl 2溶液均呈中性。
【进行实验】
步骤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1 |
取少量固体于小烧杯中,加水充分溶解 |
固体全部溶解 |
2 |
取少量烧杯中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 BaCl 2溶液 |
产生白色沉淀 |
3 |
取 于另一试管中,再加入少量FeCl 3溶液 |
产生红褐色絮状沉淀 |
【解释与结论】
(1)请将步骤3实验操作补充完整;
(2)步骤2加入过量BaCl 2溶液的目的是 ;
(3)根据实验现象,可确定该固体是NaOH和Na 2CO 3的混合物。
【交流与评价】小科同学把步骤3中的FeCl 3溶液改成无色酚酞试液,若无色酚酞试液变红,也可以确定该固体是NaOH和Na 2CO 3的混合物。你认为是否合理?
得出结论: 。
下列是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实验图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量取水的操作中,当水面接近所需刻度时,应使用 添加水.
(2)指出图A中的错误操作 .
(3)将图A中错误操作改正后,用托盘天平称量所需的氯化钠时,发现托盘天平的指针偏向左盘,接下来的操作应是 .
(4)在其他操作无错误的前提下,量取所需要的水时,按图 B进行操作,一定能导致所配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填“偏大”、“不变”或“偏小”).
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学习盐的知识时,发现碳酸钠和碳酸钙的组成很相似,他们想知道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是否也生成二氧化碳,于是做了如图所示实验.
(1)当观察到试管中有气泡产生,烧杯中出现 现象时,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也生成二氧化碳,烧杯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将试管中的物质倒入烧杯中,发现烧杯中的白色沉淀明显增加,于是他们将烧杯内的物质进行过滤,对所得滤液中的溶质进行了探究.
【问题】滤液中溶质的成分有哪些?
【猜想】小刚的猜想:滤液中的溶质是氯化钠、氢氧化钠
小钰的猜想:滤液中的溶质是氯化钠、氢氧化钠、碳酸钠
小伟的猜想:滤液中的溶质是 .
【实验】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 |
|
小伟的猜想不成立 |
另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的 |
有白色沉淀生成 |
小刚的猜想不成立 小钰的猜想成立 |
【拓展】小钰想进一步验证溶质中的氢氧化钠,如果她重新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实验过程中需选择的试剂是 (填序号).
①氯化钙溶液②氢氧化钙溶液③稀盐酸④酚酞溶液.
根据下列仪器和装置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图中带标号仪器的名称: .
(2)实验室用A、C、D、E组合制取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用E装置收集氧气时,导管放入集气瓶口的适宜时刻是 .
(3)请组装一套适合固体和液体反应并能控制反应的开始和停止的发生装置 .
(4)若使用F装置干燥二氧化碳气体,可在F装置中加入 ,气体应从 (填“a”或“b”)口进入.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请回答:
(1)A实验:当蒸发皿中出现 时,停止加热.
(2)B实验:硬质玻璃管中的现象 .
(3)C实验:稀释浓硫酸时,玻璃棒的作用 .
(4)D实验:证明水是由 组成的.
化学实验活动课上,同学们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实验一中A试管内发生反应的现象是 ,B试管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组成里含有 (写离子符号)的盐都能与盐酸反应,产生与实验一相似的现象。
(3)说明实验二中氢氧化钙与稀盐酸发生反应的现象是 。
(4)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将上述三支试管中的物质倒入同一个洁净的烧杯内,得到无色澄清溶液。取该溶液少量于试管中,加入锌粉,有气泡产生。该溶液中除指示剂外含有的全部溶质是 。这种滤液会对水体产生污染,需要加入过量的 (填字母)处理后再排放。
A.生石灰 B.熟石灰 C.石灰石 D.稀硫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