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溶液在生产、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可以作为溶质的是   

A.只有固体 B.只有液体   C.只有气体   D.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

(2)配制100g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所需氯化钠的质量为   ,水的体积为   mL (水的密度近似看作1g/cm 3)。

(3)甲、乙两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t 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   。t 2℃时,若从甲和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析出等质量的固体,须蒸发掉较多水的是    (填"甲"或"乙")物质的饱和溶液。

(4)按图2所示装置,将液体X注入装有固体y的试管中,会导致U形管中右端液面升高。则可能的组合是   

选项

x

y

A

氧化钙

B

硝酸铵

C

浓硫酸

D

稀盐酸

科目 化学   题型 解答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溶液、溶质和溶剂的相互关系与判断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海螵蛸是一味中药,其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某同学利用如图装置测定其中碳酸钙的含量。

①在锥形瓶中加入质量为m的海螵蛸粉末,向分液漏斗中加入稀盐酸。在烧杯中加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并称量烧杯及氢氧化钠溶液总质量m 1

②先打开止水夹,再打开分液漏斗活塞,滴加盐酸并及时关闭活塞。完全反应后,再次称量烧杯及其中液体的总质量m 2

③利用m 2与m 1的差值,计算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再计算海螵蛸中碳酸钙的含量。

(1)海螵蛸具有治疗胃酸过多、能为骨质发育提供重要元素的功效,其原因是   

(2)实验前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方法是:用止水夹夹住橡胶管,往分液漏斗中加入适量水。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观察到   ,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3)下列情况会导致海螵蛸中碳酸钙质量分数测量值偏小的是   (可多选)。

A.海螵蛸中滴加盐酸过量

B,锥形瓶内部分水蒸气随二氧化碳逸出

C.反应结束后,锥形瓶内有二氧化碳残留

D.反应速度过快,大量气泡从氢氧化钠溶液中溢出

人类发现二氧化碳经历了多个世纪,下列是其历程中的部分资料。

资料一:1630年,海尔蒙特发现在一些洞穴处,有一种能使燃着的蜡烛熄灭的气体,后来被证实是CO 2

资料二:1754年,布菜克将石灰石煅烧首次制得CO 2,并完成了如图1所示的物质转化研究。

资料三:1766年,卡文迪许通过实验测得,室温下1体积水大约能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气体。

(1)根据海尔蒙特的发现,可推测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2)写出布莱克实验中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   

(3)如图2,在室温下将容积为200毫升的广口瓶注满蒸馏水,通过导管a缓慢通入300毫升CO 2。如果卡文迪许的结论是正确的,则在量筒中收集到的水约为   毫升。

我国用新技术提纯了稀有金属铼(Re),为航空航天发动机核心部件的制造提供了重要原料。

(1)铼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86,原子核内有75个质子,则其核外电子数为  

(2)高铼酸钠(NaReO4)是铼的重要来源之一。高铼酸钠中铼元素的化合价为  

某同学用如图装置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称取一定质量的碳酸钠装入气球,将气球套在锥形瓶上。将药品全部倒入装有足量稀盐酸的锥形瓶中,气球迅速胀大。称量反应前后装置的总质量,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验次数

1

2

3

碳酸钠质量/克

0.53

1.06

2.12

反应前装置总质量/克

66.33

66.86

67.92

反应后装置总质量/克

66.19

66.62

67.42

(1)计算第1次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质量。

(2)分析数据发现每次反应前后装置的总质量均不相等,请以第1次反应为例,通过计算说明该反应是否遵循质量守恒定律。(空气密度取1.3克/升,二氧化碳密度取2.0克/升,结果精确到0.01)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成人平均每天食盐摄入量应在6克以下。据调查,我国成人平均每天食盐摄入量为10.5克。

(1)高盐饮食容易引发   

A.

传染病

B.

遗传病

C.

心血管疾病

(2)人体摄入食盐后,主要在   被吸收进入血被循环。

(3)某品牌低钠盐含氯化钠70%,氯化钾30%。若某人每天摄入食盐6克,现以该低钠盐代替食盐,则每天可减少多少克钠元素的摄入?(结果精确到0.1)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