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学习小组对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进行探究,请你参与实验。
实验活动一:用酸碱指示剂探究酸与碱反应的过程。
【实验1】小组同学设计并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编号 |
实验方法与操作 |
实验现象 |
解释与结论 |
① |
取3mL溶质质量分数为4%的NaOH溶液于试管中,滴1、2滴酚酞溶液 |
|
加入稀盐酸后,NaOH溶液中 (填离子符号)浓度减小,进而证明酸与碱能发生反应。 |
② |
向上述溶液逐渐滴入稀盐酸,振荡 |
溶液刚好褪色 |
|
③ |
向上述刚好褪色的溶液中再滴2滴溶质质量分数为4%的NaOH溶液,振荡后,再次滴入微量稀盐酸,振荡 |
|
(1)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4%的NaOH溶液,所需水的质量是 g。
(2)向上述刚好褪色的溶液中加入 (填字母序号)也能达到实验目的。
A.MgCl 2溶液
B.稀H 2SO 4
C.AgNO 3溶液
D.Ba(OH) 2溶液
实验活动二:用变色硅胶验证酸与碱反应生成了水。
【查阅资料】Ⅰ.变色硅胶吸水后由蓝色变为红色。
Ⅱ.无水醋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醋酸钠和水。
【实验2】小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如图所示的三个实验。
【讨论与交流】
(3)证明无水醋酸与氢氧化钠反应有水生成的现象是 。小芳认为【实验2】不严密,还应补充的实验是 。
(4)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丙的U形管内液面左低右高,出现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无水醋酸与氢氧化钠反应时放热或 。
燃烧是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认识燃烧,科学地利用和控制燃烧,使燃烧为人类服务是十分重要的。
[查阅资料]物质燃烧一般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物质具有可燃性是燃烧的首要条件,发生燃烧的另外两个条件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目的]验证木炭发生燃烧的另外两个条件中,缺少任何一个条件都不能燃烧(两个条件须分别验证)。
[实验设计与操作]下面是验证燃烧条件的实验装置图(可通过开启、关闭活塞控制液体)。
在完成气密性检查后加入药品,并已设法在整个装置中充满了氮气。若要求实验过程中不得拆、装仪器,请设计后续的实验步骤,并按要求填表。
步骤 |
操作 |
预计现象及得出的结论 |
① |
在活塞关闭的状态下,点燃酒精灯加热 |
|
② |
盖灭酒精灯,待仪器恢复到常温 |
![]() |
③ |
||
④ |
[反思评价]实验过程中,装置B的作用可能是。
对实验装置的改进与创新,能够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和能力。某兴趣小组同学进行了以下实验设计(注:图中部分固定装置省略,a为活塞,b为支管口。由分液漏斗滴入内置试管的液体量如图所示)。
⑴ 甲同学设计了如图1所示装置。向内置试管中滴入足量浓氨水,一段时间后,观察到酚酞溶液变为红色,此现象说明分子具有的性质是。
⑵ 乙同学设计了如图2所示装置。向内置试管中滴入足量稀硫酸,与碳酸钠充分反应,化学方程式为:H2SO4 + Na2CO3 ="=" Na2SO4 + H2O + CO2↑。
①通过仔细观察,可看到两条试纸出现的相同现象是,不同现象是。
②将燃着的木条放在支管口处,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③综合分析①和②现象,能够总结出二氧化碳的性质有。
⑶ 丙同学设计了如图3所示装置。向内置试管中滴入足量溶液A,一段时间后,观察到水中锌粒表面有气泡,出现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亚硝酸钠(NaNO2)是一种外观极像食盐,且具有与食盐一样咸味的有毒物质,因此,这种工业盐常被冒充食盐掺假或被误作食盐使用,导致多起中毒事故发生。某校化学实验室有一瓶标签破损的试剂瓶,盛放的药品可能是氯化钠固体,也可能是亚硝酸钠固体,该校化学小组同学通过实验手段确定该瓶盛放的药品的成分。
其主要探究过程如下:
【提出假设】该药品的成分是NaCl。
【查阅资料】
亚硝酸钠 |
氯化钠 |
|
溶解性 |
15℃时溶解度为81.5g |
15℃时溶解度为35.8g |
熔点 |
271℃ |
801℃ |
沸点 |
320℃时发生分解有氧气等气体产生 |
1413℃ |
【实验过程】化学小组同学根据自己的假设,设计实验验证。请你帮助他们完成实验报告。
(1)小华同学设计的实验如下:
实验装置 |
实验主要过程 |
![]() |
①检查装置气密性。操作如下:先将导管伸入液面下,用手紧握试管,观察到,松开手后,导管口有液面上升。 ②加入药品,加热,导管口有大量气泡生成。 ③收集气体。 ④停止加热。熄灭酒精灯前,应,目的是。 |
(2)小明同学根据小华的实验判断该药品的成分是。他又结合两物质的溶解性知识,设计了另一种实验方案,得到了同样的结论。其实验方案是。
化学小组同学在加热二氧化锰样品时,发现有气泡产生(如图一所示),于是他们对这个异常现象进行了探究。
(1)对气体成分的探究:加热二氧化锰样品,用燃着的木条靠近试管口,木条熄灭。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发现石灰水变浑浊,产生的气体是。
(2)对气体来源的探究:
【假设1】甲同学认为:该气体来自于试管中的空气,请你设计实验证明该假设不成立
实验步骤及现象 |
结论 |
假设不成立。 |
【假设2】乙同学认为:二氧化锰样品中可能混有炭粉,炭粉发生反应生成了该气体。他设
计了如图二所示的实验进行研究,其中B装置的作用是检验A中反应是否完全,B中的试剂
是,实验中观察到D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他又用氮气代替空气(氮
气不参与该实验中的任何反应),重复上述实验,发现D处澄清的石灰水也变浑浊。
【结论】通过乙同学的实验证明,二氧化锰中混有炭粉,炭粉与 反应产生了这种气体。
(8分)王老师指导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测量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实验的新装置(见图),并进行了以下探究活动,请你一同参与。
【小资料】(1)白磷着火点约为40℃,易燃烧,且耗氧彻底;
(2)硫酸铜溶液能与白磷反应,从而化解白磷的毒性。
【实验探究】
(1)在确保装置不漏气时,按图装入药品、连好仪器。
(2)将锥形瓶底部放人热水中,白磷很快被引燃。请写出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燃烧结束,等到锥形瓶冷却到室温后,把注射器针头穿透橡皮塞,此时注射器里的硫酸铜溶液会_____;如实验比较成功,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约是_______,最终注射器里的液面约停留在_______mL刻度处。
【反思与评价】
(1)实验结束、振荡锥形瓶,硫酸铜溶液能与剩余的白磷发生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1lPx+60CuS04+96H20=20Cu3P↓+24H3P04+60H2S04,则白磷化学式中的x=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