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二)

理性思维

    你的朋友是否曾经就某个问题来征求你的意见?如果是的话,你也许已经通过逻辑性的方式来帮助他理解问题了。也许你自己并没有意识到,你这样其实就是在用理性思维的技能在帮助朋友,理性思维是指在解决问题和做出判断时使用推理和逻辑。下面就来谈谈一些理性思维的技巧。

类比与对比

    当你想要寻找两件事物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时,就需要用类比与对比的技能。类比是指找出相似性,即共同特征。对比是指找出不同点。用这种方法来分析事物能帮助你发现一些平时容易忽略的细节。

应用概念

    应用概念技能就是要用有关某一情况的知识来理解另一种相似的情况。如果你能把原来的知识活用到另一种情况,这表明你已经真正理解了这个概念。在考试时,即使题目和原来课堂上讲的不完全一样,你也可以用这个技巧来应对自如。

理解图表

    教科书中的图表、照片和地图能帮助你理解课文。这些插图形象地显示了某些过程、位置或者想法。理解图表技能可以帮助你从这些视觉元素中学到知识。要理解一张插图,必须多花一些时间仔细看插图和附带的所有文字信息。插图的说明含有图中的重要概念。图注指出了图中的关键部分。而图例责说明了图中各种符号的含义。

因果判断

    如果一个事件能导致另一个事件发生,那么就说这两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因果推断技能就是要判断两个事件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例如,如果你发现皮肤上起了一个人红肿块并且发痒,你就可能推理出这是被蚊子咬的。蚊子叮咬是因,肿块是果。

    但是有一点很重要﹣﹣不能光凭两个事件一起发生,就判断它们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科学家会通过实验或者根据以往的经验,来判断因果关系是否存在。

归纳

    归纳是根据局部信息开推断总体信息的技能。要做出正确的归纳,从总体中选出的样本就必须足够大而且具有代表性。你在买葡萄是就可以试着使用归纳技能。先拿几颗葡萄尝一尝,如果都很甜,就能归纳出所有的葡萄都是甜的﹣﹣这时就可以放心地买上一大串了。

做出判断

    做出判断就是评估某件事情的好坏对错的技能。例如,在你决定吃健康食品或在公园里捡起一张废纸是,就用到了判断。走出判断前,需要全面地考虑到事情的正面与反面,并明确自己持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和标准。

(选自美国初中理科教材《科学探索者•环境科学》)

【链接材料1】

    理性思维是人类大脑对感性认识进行整理、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由此及彼,去粗取精,抓住事物的关键和内部联系,从而更加深刻、正确地认识事物本质的思维方式。

(选自《创造学与创造工程》)

【链接材料2】

    师:范进中举后,哪些人对他的态度发生了改变?“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

   生7:范进中举后,胡屠夫、张乡绅、众乡邻等人对他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他们巴结范进,前倨后恭,是社会上趋炎附势、庸俗势利小人的代表。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上这样的人很多。他们的本性是造成他们“变”的根本原因。

    师:范进中举后,周围人物的言行发生了变化,前后对比鲜明,形成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生8:哦!我明白了!《儒林外传》写其他人物是,也用了对比手法,也是为了形成强烈的讽刺效果。

(《范进中举》教学片段)

(1)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理性思维重在推理和逻辑,是为了帮助我们了解情况。

B.应用概念技能,是要用有关某一种情况的知识来理解另一种情况。

C.如果两个事件同时发生,就能判断它们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D.我们所持有的价值观和标准,会对我们做出判断产生影响。

(2)为了帮助读者直观地理解概念,编者想给“类比于对比”和“理解图表”两部分配上插图,请你帮编者悬着。

①“类比于对比”部分选  

②“理解图表”部分选  

(3)比较选文第一段和“链接材料1”,哪段文字更能激发你的阅读兴趣?请说明理由。

(4)阅读“链接材料2”,同学们回答问题是,用到了哪些理性思维技巧?请分析。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图(表)文转换 说明文阅读综合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学习任务。

一群傻瓜在菜地里

李汉荣

地瓜,黄瓜、丝瓜、葫芦、南瓜、金瓜、苦瓜、香瓜、冬瓜……

一群傻瓜全都在菜园里傻睡。

呼噜噜,呼噜噜,微风里还打着鼾。

路过的鸟儿还传播几句它们偷听到的梦话。

全是傻瓜们说的傻乎乎的傻话。

地瓜没进过城,没见过世面,没受过励志教育。

除了憨,它没别的见识和想法。

被我那也没见过世面的爹爹埋没在土里。

埋没了就埋没了。土里暖和,土里有营养。

果然,这没见过世面的傻子,却长成了敦实汉子,地道的瓜。

一排排黄瓜手扶着藤蔓做引体向上体操。

比赛的结果皆大欢喜:每一个黄瓜都获得绿色光荣称号。

丝瓜走哪儿都喜欢做卷螺丝的游戏。

恨不得在妹妹的窗口也卷几个螺丝,把春天固定在那儿。

也把自己固定在那儿。

亲眼看妹妹怎样一笔一画把自己写进一篇作文。

谁说葫芦喜欢收藏酒?没这回事。父亲说葫芦喜欢收藏露水。

葫芦对人很客气。

那天不小心碰了母亲的头。葫芦一个劲儿道歉,低下头对妈妈说对不起。

我妈摸了摸它害羞的头,说,傻孩子,没事的。

快静下来,可别把头摇晕了,把后面的节令摇乱了。

没人知道南瓜花耷拉在地上在想什么。但是爹知道它的心事。

爹把路边串门的南瓜蔓领回地里,就像老师修改了我作文的思路。

那花立即结出一个嫩瓜,为善解瓜意的爹爹点了一个大赞。

金瓜从不拜金,也不拜银。谁起了这俗气的名字?

不过,金瓜不管雅俗,不懂金银,即使你叫它俗瓜愣瓜闷瓜也行。

到时候它老老实实捧出来的总是纯正的金瓜。

苦瓜是土地的苦孩子,土地的艰辛和悲苦,它心知肚明。

它尽最大努力把土地之苦藏进自己心里。

能让土地老娘喘一口气,它情愿生生世世都做苦瓜。

苦瓜旁边的香瓜有点不好意思了。谢谢苦瓜大哥。

你把苦水喝了,甘露都留给我这做弟弟的。

土地老娘啊,我身上的香,心里的甜,都是你积的德。

都是苦瓜大哥咽着苦水成全了我。

冬瓜,大家都看到冬瓜了,顺着农历的线索摸索着走啊走。

不知听到土地一句什么悄悄话,扑通一下,就蹲在那儿不走了。

哪儿都不去了,天堂都不去了。

半夜里月亮走下来把它当枕头枕着睡了一觉。

醒来发现自己也长胖了一圈。嗬,这傻瓜有傻福。

什么福?无非是让自己天天变傻,越来越傻。

直到变得和土地一样傻,能傻在一起的,才是一家。

傻傻的土地养出一群傻傻的大傻瓜,满身满心都是傻傻的感情。

都是傻傻的思念,都是傻傻的不掺任何杂质的淳朴营养和单纯想法。

傻土地什么都见过,见过尖锐的刀锋、厉害的轮子、伤心的毒药。

见过精明的算计、残酷的榨取、贪婪的脑瓜。

傻土地都快被贪婪的脑瓜榨干啦。

好在天上有傻太阳傻月亮傻星星傻银河。

照着傻傻的土地老妈,老妈怀里还抱着希望的种子。

抱着一群憨厚的孝子,一群憨厚的傻瓜。

要不是怀里还有这样的傻瓜,土地老妈真的受不了啦……

(选自《奇迹》,(散文)2021年第9期,略有删节)

(1) 校刊《文海拾贝》设“科普天地”“世间感动”“历史长廊”“热点透视”栏目。该校刊正在征集作品,你认为将上文推荐给哪个栏目最合适?为什么?

(2)某同学读了文章后,觉得写九种“瓜”套路雷同,选读两三种“瓜”后,其他可以跳过不读。你是否赞同?请结合全文,简述理由。

(3)老师组织开展“编单元•学写作”活动,她让同学们把上文编入下面单元。你认为可以编入哪个单元?请简要写出编入这个单元的目的。

A.第一单元:《皇帝的新装》《天上的街市》《女娲造人》

B.第二单元:《白杨礼赞》《我爱这土地》《海燕》

(4)结合全文,探究文中“希望的种子”的内涵。

文学类作品阅读

蜷在角落里的父亲

徐风

①那时我们家的理发店还没安上空调,到了夏天,只有一台破风扇在头顶“呜呜”地转着,我不止一次向父亲提议——买台空调吧,摆在店里又洋气又实用。而父亲只是抬头望一眼头顶嗡嗡转着的破风扇,又低下头去忙手中的活儿。每到这时,我就会产生从头顶蔓延到脚趾的窒息感。

②父亲很少发出声响,就像那台破风扇,只有在干活的时候才会有点儿响动,他沉默地给客人理发,沉默地打扫店面,沉默地迎接一天又送走一天。正是这种沉默,让我在与他相处时,脑子里总是循环着鲁迅先生的那句话:“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③那天我去父亲那里,瞧见他坐在柜台里的身影,个子那么高的男人坐在柜台后,竟像是蜷在角落里,几乎要与深灰色的墙壁融为一体。

④我的少年时代从未给父亲留下一席之地,“徐尤志”对我而言,只是一个不会发出声音、快被我遗忘的一直蜷在角落里的配角。我也从未想过去深入了解这个配角,我觉得这无关痛痒。日子不会因为这些变得更好,也不会因此变坏。

⑤在我大二的时候,我第一次收到父亲的短信,他告诉我祖父去世的消息,问我能否请假回家参加葬礼。我说我知道了。放下电话,我才惊觉自己没有泪意,竟不大能想起祖父的容貌,只是一片茫然。

⑥我突然有些惶恐——许多年以后,当我有了白发,我回忆自己的父亲,会不会也像今天回忆祖父一般,只觉一片大雾弥漫?

⑦这是我离开后第一次回来。看到父亲时,我愣了一下,他不再是虽木讷但身姿挺拔的徐尤志了,我可以看见他头顶黑白掺杂的头发。这时我才发现,我已经比父亲高了半个头。

⑧时近傍晚,我和父亲坐在地毯上,父亲把蜡烛芯挑亮,放在我面前。蜡烛熏人,我刚一眯眼,父亲又不动声色地把蜡烛移远了些。

⑨“还记得你祖父长什么样子吗?”父亲突然开口,声音很轻,我甚至觉得还没有烛花爆裂的声音大。

⑩但我听清了。

⑪“很瘦,矮矮的,胡子特别长。”我回答。

⑫父亲深吸了一口气,慢慢说道:“不对,你祖父特别高,身上有把子力气,一天能赶几十里路。”

⑬“但你说的也没错。”父亲摸了摸鼻尖,“你说的是七八十岁的他,我说的是三四十岁的他。”

⑭“这么多年了,你爷老了,我是在炕边儿照顾他最少的一个。”父亲嗓子里好像混进了砂砾,哑得怕人,也无力得怕人,“没当成个好儿子,当然,也没当成个好父亲。”

⑮我喉头耸动,只觉得蜡烛离我太近了,烟气熏得我眼眶酸痛。

⑯那个一直蜷在柜台后、几乎与墙壁融为一体的男人,我分明从他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恍惚间开始明白,自己在这二十年间都错过了什么。我从未试图和父亲沟通过,我无视他每一次试图与我沟通的努力,忽略他的挣扎,脑子里只想着逃避尴尬。

⑰那夜我和父亲坐在地上,坐了很久。我将头埋在膝盖间。思绪纷乱,困意又使我昏昏沉沉。肩头被父亲披上外套,我听见父亲在我耳边悄声道:“店里安空调了,暑假来住几天好吗?”

⑱我抬起头,缓慢道:“好。”

⑲一直蜷缩在角落里,被我错过多年的配角嘶吼着发出声音,终于被我听见。我看着他生出血肉,朝我走来。而我终于开始了解他的过去,经历他所经历的。

(有删改)

(1)梳理全文,完成下列表格。

文章情节

“我”的情感变化

窒息感

“我”收到父亲短信

父亲与“我”谈及爷爷

恍惚间开始明白

父亲邀“我”回家住

(2)联系上下文,揣摩文中加点词表情达意的效果。

蜡烛熏人,我刚一眯眼,父亲又不动声色地把蜡烛移远了些。

(3)如何理解文章标题“蜷在角落里的父亲”的含义。

(4)文中父子之爱,深而沉。其实,有时候爱是需要大声说出来的。请编写一条短信,给最关爱你的人。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60字。

非文学类作品阅读

材料一:

①你抢到冰墩墩、雪容融了吗?3月21日12点,线上奥林匹克官方旗舰店开始预售冰墩墩和雪容融,吸引众多网友蹲点下单。“冬奥结束后,还是‘一墩难求’,线上抢不到,我在店里排队一个多小时才买到。”95年出生的胡睿是一名Z世代(指1995年至2009年间出生的人群)的国潮粉丝,像冰墩墩、雪容融这样的“新顶流”,他自然不会错过。

②“冬奥吉祥物热销,是因为它非常‘中国’。”在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副院长王昕看来,冰墩墩和雪容融冲上国潮顶流,和近年来走红的故宫文创、国风彩妆等国潮产品一样,折射出新一代消费者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国潮消费的兴起也是中国文化自信崛起的表现。”王昕说。

(节选自《光明日报》)

材料二:

①近年来,大批拥有高质量发展能力、自主创新能力的中国品牌取得高速成长。今年5月10日迎来了第五个中国品牌日,京东消费及产业发展研究院也连续第五年发布中国品牌发展研究报告,与往年不同的是,本次研究聚焦在95后的年轻群体。

②据《2022年轻人国货消费趋势报告》显示,今年以来,年轻的消费者们较以往购买了更多的国货商品。在形成一定销售规模的品牌中,95后国货用户数占比同比提升11%,购买国产商品与进口商品的用户数总体比值为1.7,而这一数字在2021年同期为1.3。

(摘编自《杭州日报》有删减)

材料三:

①国潮产品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可是,很多令人眼花缭乱的国潮产品对传统文化的开发利用仍然是浅层次的,往往重其表而轻其里。比如,一些品牌对于国潮的理解还停留在龙凤、图腾、繁体字上,甚至从古代随意挑选一个物件并将其化作具体“符号”印在服饰上,再染上年画风格的配色,就为自己打出国潮的噱头。这些附庸风雅的产品根本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国潮产品,说白了,不过是把传统文化当作装点门店的“包装纸。

②国潮不是一种简单的包装,而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深度融合,是一种精神哲学和文化信仰。国潮产品要想获得持久的生命力,需要在对传统文化认知、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其进行深度提炼萃取,同时还需要在产品设计之初就解决好“体”与“用”的关系,即传统文化到底是品牌营销的策略手段,还是产品应该具有的内在品质。毫无疑问,国潮产品的流行很大程度上缘于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寻根热情。从文化的现代化演进来看,国潮产品厚植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是本土文化精神现代化重构中的重要内容,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与活泼的时代性。如果把传统文化当作创造经济价值的手段,把国潮产品生产等同于一般的工业化制造,那就矮化了国潮的社会价值与精神意义。

③国潮代表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什么是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就是在潜意识中,对自己的文化有一种虔诚的信仰,对自己的历史有一种自觉的传承。因此,国潮产品不能投机取巧,其发展的动力及意义应该落脚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更新,用现代商品的新颖形式实现文脉的自觉传承。

(摘编自唐尚书《国潮不是一种简单的文化包装》有删减)

(1)阅读材料三,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

A.

国潮产品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重要的载体。

B.

国潮产品应该具有内在品质,而不仅仅是把传统文化作为品牌营销的策略手段。

C.

只有把国潮产品生产等同于一般的工业化制造,才能实现国潮的社会价值与精神意义。

D.

具有传统文化符号的产品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国潮产品。

(2)下列对三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国潮不是一种简单的包装,而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深度融合,是一种精神哲学和文化信仰。

B.

国货正当“潮”,国潮消费越来越成为95后年轻一代消费者的重要选择。

C.

国潮产品冰墩墩、雪容融、故宫文创、国风彩妆都体现了中国文化。

D.

国潮产品越来越具有吸引力,缘于人们对时尚产品的追捧与消费的攀比。

(3)找出材料二中划线句运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4)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着汉服走向街头,许多家庭的装修选择中式风格,中华传统文化类节目也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喜爱。针对这些现象,请运用材料相关内容,探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至少写出两点理由)

阅读记叙性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第一次吆喝

金佩庆

①吃过早饭,我们挑起担子走出了长兴县城的一家小吃店,开始了谋生的一天。为了避开行人的目光,我跟在芳相哥的后面,把头压得很低。

②“修雨伞哎——补雨伞,补雨伞哎——修雨伞!”

③走到居民区,芳相哥突然用方言吆喝起来。我大吃一惊。这悠悠的吆喝声如同一个闷雷,顿时使我明白自己此行一个严重的疏忽。

④那是1983年暑假,49岁的父亲病故后的第二年,我高考落榜。大病三天之后,母亲含泪劝我放弃再考,帮她支撑这个濒临绝境的家。说实在的,为赡养年迈的婆婆,供养五个子女读书,母亲拼命在六亩多责任田里劳作,一分钱掰成两半花,我这个全家唯一的全劳力再任性也没有勇气向她要学费复习了。

⑤无奈,在农忙过后,我拜当年父亲的徒弟芳相哥为师,挑起父亲留下的雨伞担子,登上北去的列车。

⑥那时的义乌老家,农闲之际上“三府”(杭嘉湖地区)修补雨伞是成年男子的传统项目之一。而我此行的目的就是想挣到复习的费用。于是,就有了刚才所说的那一幕。

⑦此时此刻,“曲线高考”的如意算盘,似乎一下子被芳相哥的吆喝打碎了。我只想扔掉肩上的担子,找个地方躲起来。

⑧原以为修雨伞不过是风餐露宿、走街串巷辛苦而已,没料到还得满街吆喝。如果事先考虑到这点常识,我绝不会有勇气出来的。然而后悔已晚,除了硬着头皮往前走,我别无选择。

⑨不一会儿,便有几个顾客拿了伞打招呼。简单地讨价还价后,芳相哥便在大腿上铺了块厚布修理起来。他一面修补一面向我指点要领。过了一会儿,就叫我到附近的居民宿舍招揽生意。

⑩毕竟是刚出校门的中学生,脸皮薄。我在居民区转来转去总也张不开口。在一个无人的地方,我憋足了气:“修——”后面的声音连自己也听不见了。赶紧落荒而逃。

“怎么没有?生意从口中出,你要胆大些喊阿。不喊谁知道你干什么?”芳相哥说。我感到这个世界太残酷了,强忍住委屈的泪水。

⑫然而,委屈也只好委屈。慢慢地,从轻轻地喊到大声地喊,从无人处喊到有人处喊,我战胜了自己,总算过了修伞的第一关。

⑬三天之后,芳相哥让我独自上路。

⑭后来发现,当我在街头巷尾吆喝时,并没有人在旁边讥笑我,于是吆喝得越来越带劲,生意自然也源源不断。

⑮雨伞的种类繁多,有的还相当复杂。开始时,顾客送来的伞,本来凑合着还能用,经我一修理却面目全非了。不过实践中我很快成为行家,最困难的仍是每天出门的第一声吆喝。

⑯在近两个月的时间里,我和芳相哥同宿一个旅店,早散晚聚,跑遍了江浙皖交界处的近十个城镇的大街小巷。在与形形色色的顾客打交道中,我尝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也发了笔小财,挣了120多元。

⑰丹桂飘香的时候,我向芳相哥吐露了想复习再考的秘密。

⑱“原来如此,那我们还是早些回去吧。”

⑲当母亲终于明白我外出学手艺是为了挣学费考大学时,长叹了一声也就没有反对。第二年,我考取了杭州大学。

⑳这段艰苦的谋生生活犹如一次青春的洗礼,改变了我的命运,也让我终身受益。

(选自《开花的课桌——当代散文佳作选读》)

(1)请你说说第⑦段加点词“曲线高考”在文中的含义。

(2)我的心理随着“吆喝声”的不同情景而发生变化。请根据下面的提示填空。

吆喝时的情景

“我”的心理感受

听到芳相哥的吆喝时

异常尴尬

感觉没有人讥笑我吆喝时

(3)第④段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⑪段画横线的句子。

“怎么没有?生意从口中出,你要胆大些喊呵。不喊谁知道你干什么?”

(5)对于第⑳段,有人主张删除,有人主张不删除。你赞成哪种说法?请说明理由。

阅读议论性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

梁衡

①语文学习的方法固然很多,但我以为最基本的也是最简便的办法之一就是背书。

②一切知识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语文学习更是如此。正像跳舞要掌握基本舞步一样,只有肚子里滚瓜烂熟地装上几十篇范文,才能循规为圆,依矩成方,进而方圆自如,为己所用。

③当然,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便于记忆。但遗憾的是人脑的生理规律正好相反,年轻时长于记忆,稍长时长于理解,如果一切等理解之后再记便会“失之东隅”。因此有必要少时先背诵记忆一些优秀诗文,以后再慢慢加深理解。我国古代的幼儿语文教学多用此法,这种方法,好比先贮存上许多干柴,以后一有火种,自然会着。前不久,我在娘子关看瀑布,那水泉后的半壁山上长满青苔葛藤,密密麻麻,随风摆动,我观察良久,总难以描绘。猛然想起柳宗元《小石潭记》里“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描写何其传神!当初对柳文只是记住了,理解得并不深,现在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印证,便立即融会贯通。这有,点像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吸收。但假如牛事先不吃进草去,就是把自己的胃囊全翻出来,也是不会反刍出新养分的。

④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文章之“炊”就是由字、词、句之“米”组成的。要使自己的语言准确、生动,便要有足够的后备词句来供选择,这就要记要背。比如写鸟的动作,小时作文只需一个“飞”字,就全部解决。后来脑子里记的东西多了,如燕剪春风、鹰击长空、雁横烟渚等,再遇到写鸟时,就很少以一“飞”字搪塞了。

⑤因此,我们应该多记多背些最新最美的诗文,好去提高语文水平。

(选自《梁衡文集》,有删改)

(1)下列关于文章中心论点的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

B.

一切知识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

C.

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便于记忆。

D.

我们应该要提高语文水平。

(2)有人认为学习语文强调背和记,却没有深刻理解,会限制文学创新。对此,你怎么看?请谈谈你的观点,并结合选文和已学知识,参考下面的链接材料,说明理由。

【链接材料】

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