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与致虚妹丈书

高尔俨

    昨宵乐甚!碧天一色,澄澈如昼,又松竹影交加翠影被面月光洒落酒杯中波动影摇。吹洞箫数阙,清和婉妙,听之怡然;响绝余音,犹绕耳间不退。出户一望,空旷无际。大醉后笔墨缭乱,已不复记忆。

    今晨于袖中得纸幅,出而视之,则所谓“笔墨缭乱”者也。然亦殊可爱,以为有殆荡之趣。把笔效之,不能及已.因即以昨日所就者请正。

(选自《历代小品尺牍》)

【注释】①被:遮盖。②殆荡:这里指书法舒放旷达。 ③已:句末语气词。

(1)解释下列各组加点词

①【数】A.吹洞箫数阙

B.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

②【及】A.不能及已

B.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

③【就】A.因即以昨日所就者请正

B.此人可就见(《隆中对》)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又 松 竹 影 交 加 翠 影 被 面 月 光 洒 落 酒 杯 中 波 动 影 摇

(3)依据字形,领会词义,体会情味。参考示例,给“婉妙”做批注。

【示例】响绝余音,犹绕耳间不退:“绝”和“绕”是绞丝旁,和丝绒有关。“绝”义为“断绝”,“绕”义为“缠绕”,一“绝”一“绕”,写出了箫声虽止,但仍如丝如缕,萦绕耳畔,作者的陶醉之情跃然纸上。

【批注】清和婉妙:

(4)这篇小品文读来“趣”味盎然,作者认为,昨夜纸幅“有骀荡之趣”,你还从文中发现哪些“趣”?阅读全文,说出你感受最深的一种“趣”,简要陈述。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文言实词 文言断句 文言翻译 文言文阅读综合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古文阅读,完成下列各题。

甲文:《桃花源记》节选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文:南阳刘驎之

南阳刘驎之 ,善史传,隐于阳岐 .于时苻坚临江 ,荆州刺史桓冲将尽于许,訏谟 之益,征为长史,遣人船往迎,赠贶 甚厚。驎之闻命,便升舟,悉不受所饷,缘道以乞穷乏,比至上明 亦尽。一见冲,因陈无用,翛然 而退。居阳岐积年,衣食有无,常与村人共。值己匮乏,村人亦如之,甚厚,为乡闾所安。

[注]①刘驎之:字子骥,南阳(今属河南)人。②阳岐:村名。③临江;指兵临长江。④訏谟( xūmó):宏图大计。⑤赠贶( kuàng):赠送礼物。⑥上明:东晋时曾是荆州治所,在今湖北松滋南。⑦翛(xiāo) 然:超脱自在的样子。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处处志之   

②后遂无问津者   

③缘道以乞穷乏   

④甚厚,为乡闾所安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②南阳刘驎之,善史传,隐于阳岐。

(3)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虚构的理想社会,寄托了作者的理想。

B.甲文中"欣然规往",可见刘子骥热衷游历山水,向往归隐山林。

C.乙文中刘驎之超然退隐,是因为桓冲说他没有用处才愤然离开的。

D.乙文中的刘驎之隐于阳岐,性格高洁率真,不慕名利,超凡脱俗。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按要求完成问题。

[甲]

富贵不能淫

①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②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

周亚夫军细柳

①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②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冑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③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A.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B.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

C.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D.军士吏被甲,锐兵刃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居

居天下之广居

居无何

B.而

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C.之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已而之细柳军

D.谢

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3)下列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中,孟子指出具有"仁""义""礼"品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B.乙文主要记叙了汉文帝到周亚夫的细柳营慰问军士的事件,以生动的事迹突出了周亚夫"真将军"的形象。

C.甲乙两文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都运用记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充分表现了公孙衍、周亚夫的才华和个性。

D.乙文中的周亚夫威武不能屈,应该也是孟子心目中的"大丈夫"。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②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

阅读古文,回答问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

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簿白:"群情欲府君先入廨。"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世说新语》)


【注释】徐孺子,名稚,东汉豫章南昌人,是当时的名士,为人高洁。廨:官署。式:通"轼",车前横木,文中是扶着轼的意思。

(1)解释加点的词。

①才美不外   

②策之不以其   

③登车揽   

④吾之礼   

(2)翻译下面的句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同样是面对人才,[甲][乙]两文的情感态度有什么不同?

(4)甘为"常马",也不期待"太守"的赏识,你能否接受?坦诚地谈谈自己的想法。

阅读下面甲、乙两则文言文选段,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甲】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① 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诸葛亮《出师表》)

【乙】

亮躬耕陇亩 ,好为《梁父吟》 .身长八尺,②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 崔州平,颍川 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时先主 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 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 ,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陈寿《隆中对》节选)

【注释】①陇亩:田地。②《梁父吟》:又作《梁甫吟》,古歌曲名。③管仲、乐毅:管仲,名夷吾,春秋时齐桓公的国相。乐毅,战国时燕昭王的名将。④博陵:东汉郡名,现河北蠡县一带。⑤颖川:东汉郡名,包括现河南中部一些地区。⑥先主:指刘备。⑦卧龙:这里比喻潜居而未显达的有才能的人。⑧蒙尘:蒙受风尘,专指皇帝遭难出奔。⑨猖蹶:这里是失败之意。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组是   

A.

躬耕 南阳(介词,在)

B.

先主 诣亮(连词,就)

C.

贞良死节之臣(形容词,熟悉)

D.

将军宜枉驾 之(动词,拜访)

(2)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B.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C.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D.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3)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A.

甲文中"后汉所以倾颓"与乙文中"汉室倾颓"所指内容一致,都是指东汉的崩溃、衰败。

B.

甲文的语言最显著特点是率直质朴,表现恳切忠贞的感情,全文读起来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C.

乙文中"卧龙"一词选用精当,简练而传神地比喻诸葛亮出众才能,对人物描写起渲染烘托作用。

D.

从甲文所选内容来看,主要写了诸葛亮结合当时形势向后主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两条建议。

(4)将【甲】【乙】两个文段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②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古代诗文阅读

小港渡者

[清]周容

庚寅冬,予自小港欲入蛟川城,命小奚 以木简束书 从。时西日沉山,晚烟萦树,望城二里许,因问渡者:"尚可得南门开否?"渡者熟视小奚,应曰:"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 。"于愠为戏,趋行。

及半,小奚仆 ,束断书崩,啼未即起,理书就束。而前门已牡下 矣。予爽然 ,思渡者言近道。天下之以躁急自败,穷慕无所归宿者,其犹是也夫,其犹是也夫!

[注释]①奚:书童。②木简束书:旧时一部书包括多册,上下各放一块木简,再用带子捆扎。③阖hé:关闭。④仆:跌倒。⑤牡下:城门锁上了。牡,钥匙。⑥爽然:……

(1)文章叙述了作者从小港到蛟川城的过程,下列选项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   

A.小书童背上捆扎着的书册跟随我前往蛟川城

B.夕阳西下时,我们离目的地大约还有两里路

C.渡者的一番话语激励着我们喜悦地快步前行

D.书童掉倒、书册散落,我们赶到时城门已锁

(2)"波者熟视小奚"这句话蕴含了丰富信息,下列选项最不符合前后文逻辑的一项是   

A.渡者可能观察到小奚怒气冲冲

B.渡者可能观察到书籍比较沉重

C.渡者可能观察到小奚年纪较小

D.渡者善于观察并有丰富的经验

(3)文章注释⑥"爽然"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后悔的样子",另一种是"豁然开朗的样子"你认为哪一种解释更合理?请根据全文内容阐述理由。

(4)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A.徐行之

徐以杓酌油沥之(欧阳修《卖油翁》)

B.命小奚以木简束书从

固以怪之矣(司马迁《陈涉世家》)

C.因问渡者

罔不因势象形(魏学洢《核舟记》)

D.而前门已牡下矣

是亦不可以已乎(《孟子•鱼我所欲也》)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