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语段,回答下列各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
古之善将者,必以其身先之。暑不张盖,寒不被衾。军井未达,将不言渴。军幕未办,将不言倦。当其合战,必立矢石之间,所以齐劳逸,共安危也。夫人之所乐者,生也;所恶者,死也。然而矢石若雨,白刃交挥,而士卒争先者,非轻死而乐伤也。夫将视兵若子,则兵事将若父;将视兵如弟,则兵事将如兄。故语曰:父子兄弟之军不可与斗。由其一心而相亲也。是以古之将者贵得众心,以情亲之,则木石知感。
一节选自《臣轨》
【注释】①盖:伞盖。 ②办:置备。③事:侍奉。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又何间焉
②必以信
③将不言倦
④所恶者,死也
(2)请将选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②古之善将者,必以其身先之。
(3)根据选文内容,问答下列问题。
①【甲】文通过曹刿和庄公的对话说明了什么是作战的先决条件?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②【乙】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得出了什么结论?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刘备)率诸将自江南缘山截岭,军于夷道猇亭①.吴将皆欲迎击之。陆逊曰:“备举军东下,锐气始盛;且乘高守险,难可卒攻。攻之纵②下,犹难尽克,若有不利,损我大势,非小故也。今但且奖励将士,广施方略,以观其变。若此闲则是平原广野,当恐有焱音标沛交驰之忧。今缘山行军,势不得展,自当罢③于木石之间,徐制④其弊耳。”诸将不解,以为逊畏之,各怀愤恨。
……
闰月,逊将进攻汉军,诸将并曰:“攻备当在初,今乃令入五六百里,相守经七八月,其诸要害已固守,击之必无利矣。”逊曰:“备是猾虏⑤,更尝⑥事多,其军始集,思虑精专,未可干⑦也。今住已久,不得我便⑧,兵疲意沮,计不复生,犄角⑨此寇,正在今日。”乃攻一营,不利。逊曰:“吾已晓破之之术。”乃敕⑩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夷道猇(xiāo)亭:地名,在今湖北省宜都市西北。②纵:即使、纵然。③罢:同“疲”,疲乏。④制:掌握。⑤猾虏:狡猾的家伙。⑥尝:经历。⑦干:做。⑧便:便利。⑨犄(jī)角:分兵牵制或夹击敌人。⑩敕:命令。
(1)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一处)
吴将皆欲迎击之。
(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①公将鼓之。
②彼竭我盈
③犹难尽克
④诸将并曰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②夫战,勇气也。
③其诸要害已固守。
(4)请简要分析【甲】文为什么略写齐鲁两军战斗的经过。
(5)曹刿与陆逊都战胜了强大的敌人,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他们采取的方法有哪些共同之处。
高宗(乾隆皇帝)循卫河南巡,舟行倚窗,见道旁农夫耕作,为向所未见,辄顾而乐之。至山左某邑,欲悉民间疾苦,因召一农夫至御舟,问岁获之丰歉,农业之大略,地方长官之贤否。农夫奏对,颇惬圣意。寻又令徧视随扈诸臣,兼询姓氏。群臣以农夫奉旨询问,于上前不敢不以名对,中多有恐农夫采舆论上闻致触圣怒者,皆股栗失常。农夫阅竟,奏曰:“满朝皆忠臣。”上问何以知之。农夫奏称:“吾见演剧时,净脚所扮之奸臣,如曹操、秦桧,皆面涂白粉如雪,今诸大臣无作此状者,故知其皆忠臣也。”上大噱①。
(选自《清稗类钞》)
注释 ①噱(jué):笑。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寻又令徧视随扈诸臣 寻: 徧:
(2)翻译下面的句子。
群臣以农夫奉旨询问,于上前不敢不以名对,中多有恐农夫采舆论上闻致触圣怒者,皆股栗失常。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宗见道旁农夫耕作,很高兴,因为他之前从未见过。
B.高宗想了解民间疾苦,农夫据实以告,高宗十分满意。
C.群臣“不敢不以名对”说明他们并非良善之辈,心虚。
D.高宗对群臣的表现视而不见,这说明他并不想听真话。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湮于沙上
②遂反溯流逆上矣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②可据理臆断欤?
(3)初三复习时,老师请小红翻译“凡河中失石……”一句,小红将“凡”译为“凡是”,老师指出了小红的错误,小红不解。老师提示说:“课文告诉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哦。”小红恍然大悟,并从河流的特点出发举出了不能于上流求石的两种情况:① ;② 。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掌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问题。
吾母姓钟氏,名令嘉,出南昌名族,行九。幼与诸兄从先外祖滋生公读书,十八归先府君。时府君年四十馀,任侠好客,乐施与,散数千金,囊箧萧然,宾从辄满座。吾母脱簪珥,治酒浆,盘罍间未尝有俭色。越二载,生铨,家益落。历困苦穷乏,人所不能堪者,吾母怡然无愁蹙状,戚党人争贤之。
铨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母与铨皆弱而多病,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
先府君苟有过,母必正色婉言规,或怒不听,则屏息,俟怒少解,复力争之,听而后止。
先府君在客邸,督铨学甚急,稍怠,即怒而弃之,数日不及一言;吾母垂涕扑之,令跪读至熟乃已,未尝倦也。铨故不能荒于嬉,而母教由是益以严。
选自(将士铨《忠雅堂集》)
【注释】①归:古代女子出嫁叫“归”,②先府君:指作者已逝去的父亲。③囊箧萧然:这里是“钱物都用空了”的意思。 ④铨:作者将世铨自称。 ⑤愁蹙状:愁眉苦脸的样子。⑥戚党:亲戚和乡党。 ⑦吟哦声:读书的声调。 ⑧少痊:病体略微好转些。 ⑨扑之:责打我。(铨自指)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家益落/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B. 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行拂乱其所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 先府君苟有过/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
D. 听而后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含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母授以《礼记》《周记》《毛诗》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B.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C.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D.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隆中对》)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
②令跪读至熟乃已,未尝倦也。
(4)你如何评价母亲“垂涕扑之”的举动?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文段中母亲的哪些行为举动是值得我们称赞的。
古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下列各题。
折杨柳
杨巨源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注释】选自《全唐诗》,“折杨柳”,乐府歌曲名。杨巨源,唐代诗人,字景山。
曲尘丝:至颜色如酒曲般细嫩的柳叶。
(1)全诗写了哪些景象?主要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2)诗歌的最后两句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分别作简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