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生命

范云英

①生命的降临,常令我震撼。

②二十五年前,我刚分配到梅岭乡卫生院工作。一天傍晚,正准备休息,一个孕妇匆匆推门进来,她手抚着大肚子,年轻稚嫩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暖光。

③她是来做产前检查的。20世纪80年代末,就连县城里的孕妇,也少有产前检查的观念,有的连生孩子也是直接把接生婆叫到家里,何况这个离县城几十公里的乡下。

④我记住了这个怀孕二十九周比我年轻两岁的她,记住了她那份对生命的敬畏与迎接新生命的喜悦。

⑤接下来,她每半个月就来检査一次。闲聊中,知道地住在附近的一个村里,初中毕业后遵父命回家务农贴补家用,供哥哥上高中。

⑥两个月后的一天,她被两个男人抬来了卫生院,额头上满是豆大的汗珠,状况非常不好。那个周末,卫生院只有两个人值班,另一个医生出诊还未回来,我从未独立处理过这样的事情,情急之下叫了车,带上应急的药物器械匆忙赶往县城。半路上,她突然出血,我一边满头大汗地应对,一边极力安慰她,快到医院时,临近体克的她突然郑重地对我说:“万一,请你,一定,保住我的孩子。”她的话,分明是不祥的交代。

⑦孩子平安产下,她却在两天后再一次大出血,随即休克。经过抢救,血止住了,她却仍然没有醒过来,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她的生命迹象却在慢慢减弱。正当大家手足无措的时候,孩子突然啼哭起来,我心里一动,将孩子抱进她的怀里,解开她的上衣奇迹出现了,孩子在妈妈的怀里用力地、陶醉地吮吸着,她的各项生命体征开始慢慢地恢复。

⑧十五年前的一个夏日,她在县医院诊室找到了我,她比起当年更美丽,看起来也干练了许多,只是脸上的皮肤因焦急而紧绷着,她怀里抱着一个胖男孩,仿佛抱着的是当年的那个婴儿。气没喘匀,她就急火火地说:“快看看俺儿子,在街道诊所里打了几天的针,今天一早,烧得更厉害了。”

⑨我给她的孩子做了简单的检查,估计是肺炎,就给她开了住院单,转到内科检查一个星期后,孩子出院,她千恩万谢地找到我家,硬送来了两大袋地自家果田里摘下的新鲜梨子。

⑩两年前,我调到省立医院。一天,她不知从哪个渠道问到我的手机号码,给我打来电话。她的声音已经完全没有了当年的清脆与果敢,似乎冥冥中有股神秘的力量狠狠地攥住了她。她说她那个刚刚参加工作的孩子,感冒快二十天了,打针吃药还是一直发低烧,今天突然晕倒在单位,问我明天有没有空,能不能帮忙安排一下,她想和孩子到省城做个彻底检查。

⑪明天是我难得的休假,上星期我就已经答应了丈夫和孩子,要去临城的一个度假村。正想拒绝,二十五年前感人的那一幕又浮现在我的眼前。“好啊,明天我在医院先帮你挂号,你来了直接给我打电话,”我脱口而出,没有人能够拒绝一个如此勇敢坚强的母亲,就像没有一个医生能够拒绝一个无辜的生命一样。

⑫她的预感并非空穴来风,高大帅气的儿子竟然患上了白血病。诊断结果出来的时候,她的眼神当场就直了,一直眼巴巴地望着血液科的主任,像个执拗的孩子,委屈地期待地等着大人收回一个错误成命。

⑬我忙把头转向窗外,老天何其残忍,总是拿生命来跟这个瘦弱的女人开玩笑,过了老久,她接过单子,果断地打发那个蹲在墙角的男人,叫他马上回家,把城东的新房给盘了,倾家荡产,也要把娃救回来。

⑭一年前,她和老伴儿相互搀扶着,缓慢而无力地推开我办公室的门,她的头发全白了,两腮明显地凹了下去,脸上有了大面积的褐色斑块,她步履蹒跚,目光呆滞,看上去比我还要老十岁。这次,她想让我帮她联系省红十字会,儿子在医院治疗的这一年,她认识了许多的病人,看到了太多太多在病痛折磨中无望挣扎的人。

⑮几天前,我出差回到县城,公事办完,还有半天的空闲,就想顺便去看看她。我特意去超市买了一些滋补品,我完全可以想象得出老年丧子的人生至痛,对一个女人会是怎样的一种致命摧残。

⑯我在城乡接合部一间低矮的房子里找寻到了她的家,她和她的男人,衣着朴素干净,他们坐在方桌上首,方桌边围坐着五个陌生人,年纪大的恐怕快要六十岁了,年纪小的看起来就十几岁。原来今天是她的生日,这五个身上鲜活着她儿子的眼角膜、肾脏、肝脏的人,千方百计地联系上彼此,并相约在这一天,从全国各地来到这里看她。

⑰我以为触景生情的她必会痛哭,一年前那一份撕心裂肺的痛就这么被生生地真切地拉到了眼前,我甚至仓皇而笨拙地在脑袋里搜刮着劝慰的话。然而没有,她只是不停地给这个夹菜,给那个加汤……她只是笑着,那张已经不再年轻稚嫩的脸上,依稀洋溢着二十五年前那道迎接生命的幸福暖光。

(选自《意林・原创版》第25卷有改动)

(1)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

(2)结合文章内容,补全表格。

时间

情节

二十五年前

怀孕的“她”到乡卫生院进行产前检查

两个月后的一天

  

两天后

  

十五年前

“她”带儿子到县医院治好了肺炎

两年前

  

一年前

  

几天前

她和器官受捐者相聚家中

(3)概括文章中“她”的形象。

(4)结合具体语境,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⑥段中的划线句。

临近休克的她突然郑重地对我说:“万一,请你,一定,保住我的孩子。”

(5)写出第⑫段中划线句的含义。

诊断结果出来的时候,她的眼神当场就直了,直眼巴巴地望着血液科的主任,像个执拗的孩子,委屈地期待地等着大人收回一个错误成命。

(6)分析文章结尾段划浪线句子的作用。

她只是笑着,那张已经不再年轻稚嫩的脸上,依稀洋溢着二十五年前那道迎接生命的幸福暖光。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描写方法 内容主旨 句段分析 人物分析 文章结构分析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不妨“不求完美”》一文,完成小题。
①到某个地方做客,当地朋友少不了领着你参观这风景那名胜。末了,你要告辞,朋友却热情挽留,直说还有许多好地方没看完呢。你只好说:“留点遗憾,下次再来。”
②确实,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要留点遗憾的。我们经常听到一种说法:××是遗憾的艺术。这个主语.可以用很多词替换,比如摄影,比如影视,比如建筑等。即便是人生,也是“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遗憾总是在所难免。
③既然如此,那么我们在生活中就应该对人对己都宽容一点,做人做事不妨“不求完美”。
④有的人,看到什么都想学,希望自己什么都懂、什么都会,做个“通才”,成为完美的全能者。于是,每天满怀激情,看到什么就学什么,整日忙得不亦乐乎,最后每样都只学了皮毛。如果用这样的完美标准要求别人,更会让自己失望不已。而有的人,能够认清自己或别人的不足,主动放弃让自己或别人做个“全能者”的想法,把时间和精力集中起来,在某几个方面甚至一个方面钻研得更深,反而能够“一招鲜,吃遍天”。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仅不可能什么都懂,也没必要什么都懂。古往今来,从来就没有哪个人什么都懂,能够一个人包打天下。
⑤过于追求完美的人,往往容易贻误时机,影响做事的效果。经常写时评的人都知道,一篇文章文从句顺,逻辑说得通,观点站得住脚,让人读得下去,就很不错了。至于“篇篇锦绣,字字珠玑”则是很难的,而且容易在过度修改中失去文章的时效性。过度的权衡,也必然会贻误做事的最佳时机。
⑥过于追求完美的人,其实更容易导致更大的不完美。《淮南子》里有一句话:“夫待马要( yǎo)袅、飞兔而驾之,则世莫乘车;待西施、毛嫱而为配,则终身不家矣。”意思说的是,如果非要等到鞍袅、飞兔这样的良马才来驾车,那世上的人就没车可坐了;如果非要等到西施、毛嫱这样的美女才来结婚,那就一辈子别想成家了。事实就是如此,脱离实际,把要求定得太高,太追求完美,最后多半是不但这件事办不成,而且会失去更多。
⑦当然,我们在这里说的不妨“不求完美”,不是说降低要求或没有要求。相反在做事的过程中,要高标准要求自己,尽力追求目标,只是要给做事的最终结果一点宽容。
请简要分析选文①②③段的论证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文④段中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面一则事例能否作为本文的论据?请简述理由。
林书蒙虽然先天条件并不出色,但他苦练球技,成为NBA赛场上耀眼的明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刘心武的《舞蹈的建筑》一文,完成小题。
①“建筑是凝固音乐”,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其实在舞蹈与建筑之间嵌入一个“凝固”的限制词,把某些建筑比喻为“凝固的舞蹈”,也是可以的。
②在中外古典建筑里,要找出“凝固的舞蹈”的例子来,似乎比较困难。这是因为古典时代人们的思路不像如今这么多元狂放,更因为建筑手段与施工技术没有如今这么先进,所以难以“舞动”。如今各种新型建筑材料接踵出现,建筑设计师们好比巧妇拥有庞大的米粮库,可以随心所欲地在炊事中大显身手。因此,舞蹈性思维进入了建筑设计师大脑后,舞蹈元素运用在建筑中成为可能,一些“舞蹈的建筑”应运而生。
③最先把舞蹈元素糅进设计中的,可能是某些大型运动场馆的天棚。德国慕尼黑奥运会运动场开风气之先,把天棚设计成仿佛往巨人肩膀后甩去的风衣,生动活泼,诡奇醒目。此种设计后来渐成范式,只是新的设计中不断花样翻新。韩国世界杯比赛场地,就是最新的一个变体。这种揉进舞蹈元素的设计方式也在世界各地的机场设计中流行开来。美国丹佛空港的天棚就恍如一大匹在风中呈曲波状舞蹈的银缎
④人们不禁会问,如果不仅仅是糅进舞蹈元素,而是完全地“舞蹈化”,这样的建筑有可能吗?回答是肯定的。美国建筑师欧·盖里为西班牙毕尔巴鄂市设计的古根海姆博物馆就几乎完全由“扭动的肢体”构成,没有一个立面是规整的。不仅天棚,所有的使用空间,包括走廊,充满了舞蹈的曲面和曲线。建成后的博物馆,通体仿佛是几个穿着紧身衣的舞蹈家在忘情的舞动中绞缠在一起。[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
⑤古根海姆博物馆在地球上的出现,是建筑艺术的新胜利,但这种完全“舞蹈化” 的建筑恐怕只能作为一种流派,而且是小流派而存在。这一流派的设计,要化为大地上的实际存在,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等各方面因素的机缘凑集。
⑥特别看重建筑设计艺术创造内涵的中国建筑设计师,尤其是年轻一代,据我所知,有的一直在寻找机会施展自己的“舞蹈性思维”。中国传统艺术里,跟舞蹈最相通的领域是书法里的狂草,舞剑器与挥毫墨绝对是异曲同工。他们在借鉴舞蹈时也借鉴书法,这构成一种创新优势,是特别可贵的。但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他们的相关探索目前只是停留在设计图纸阶段。中国什么时候能出现 “舞蹈的建筑”?不着急,早晚会出现的吧。(选自《百年美文》有改动)[ww*w.z~z#step.co^m@]
阅读文章,概括“舞蹈的建筑”应运而生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第③段画线句有什么表达作用?[来^%源:中教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第⑥段加点词“一直”能否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小题。
泥土的声音
①我又听到了泥土的声音。
②匍匐在绿草茸茸的田埂上,我喃喃着,我甚至用手紧紧地攥起一把水涔涔的黝亮黝亮的泥土,我凝视着,几乎是贪婪般地嗅着那久违了的气息,我分明听到了泥土细腻而真实的呢喃声。我合掌,侧耳良久,然后我张开掌,泥土又顺着手心落下,那一捧泥土又散开去。一阵令人心悸般的惬意透过手心浸入心脾。人,似乎无端地就舒坦起来。
③我抬头仰望着碧蓝的天空,此时,天空一尘不染。而遥远处山峦逶逶迤迤,像一幅写意画,线条像被水墨泼着,渗浸无痕。眼前是一眼望不见尽头的橙绿,近处的稻穗已是摇摇曳曳。满眼的青和橙绿,这是多年已没有过的哦,我的心兀然就颤栗起来。然后,头又俯下去,我几乎是贴在茸茸的草地上,我被无边无垠的橙绿湮没了。我又听到泥土细细的声音,那声音轻轻的,那么幽悠,那样静穆,那般叫人无法言说,只有用心匍匐在土地上才能听到。
④稻穗抽出来了,趋于成熟。我坐起来,我看着西天边那轮爽朗的落日。我抚摸着已有些蕊花的稻穗和叶子,我摇了一下,便搅动了一团幽香,青青的,泛泛的。我狂躁不安的心此时完全安顿下来,久居都市被尘嚣侵扰的心灵,陡地就回归到宁静中,虚空的心被眼前的景象充盈着。
⑤在一轮落日的霞光里两个大叔扛着锄头走过来,他们在不远处停下。我听到他们的对话,他们说,要晒田了,稻要熟了。他们用锄头就给田埂开了一个缺口。我听见他们用脚还在泥土上跺了跺。他们的裤管高高卷起来,然后拄着锄头在絮说着,他们的对话简洁,交谈中有爽朗的和憨厚的笑,我虽然没有听见他们说什么,但我明白他们的交谈绝对与名利、权力无关,我晓得他们多半说着他们眼前的庄稼。
⑥这是我儿时曾有的记忆。这幅景象越发让我感动,我眼里几乎噙着泪水,这记忆使我于艰难苦涩时嚼之如饴。我似乎看到泥土被犁头一浪一浪翻开,跳跃着令人心颤的黑亮黑亮的光泽。牛,是弓着背的;犁也是弓着的;庄稼人也是弓着的。我明白,庄稼人只有当他们的脚踩在泥土上时才会弯下他们的腰。他们不仅仅是对土地接触,而是在亲近生命。父亲就对我说,种庄稼的,只有双脚踩在泥土里,心才会踏实。我想,他们才是伟大的哲学家。苦么?苦;累么?累。但父亲即使在两腿粘满泥土时,只要枕着田埂,他就能心安地睡起来。父亲说是泥土给了他生命。
⑦太阳快西沉了,大叔又用脚在泥土上跺了跺,然后扛着锄头走了。此时,夕阳的余辉与天与地合起来。我再次匍匐在土地上,我又听到泥土细腻中夹杂着的哔剥声,那是泥土在发酵,那是庄稼在抽节,那声音让人心颤,它让人虚空的心充盈起来。
⑧人,狂躁不安时抑或怨忧难解时,你去亲近土地,聆听泥土的声音吧。那声音像天籁之音,它使人宁静使你的心空一尘不染。我又一次趴在田埂上,双手捧着一掬泥土,然后,张开掌,泥土顺手心落下,又浸洇开去。我又听到泥土的呢喃声。
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
结合语境,揣摩第⑥段画横线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含义:
作者在第③段说:“我的心兀然就颤栗起来”,第④段又说“我狂躁不安的心此时完全安顿下来”,你认为作者为何会有这两种不同的感受?
本文在结构、语言和写法等方面都具有突出的特色,请你就其中的某一方面举例分析。

阅读《故宫博物馆》片段,回答小题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殿檐斗拱、额枋、梁柱,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正面是12根红色大圆柱,金锁窗、朱漆门,同台基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
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三大殿建筑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这条线也是北京城的中轴线,向南从午门到天安门延伸到正阳门、永定门,往北从神武门到地安门、鼓楼,全长约八公里。
太和殿是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皇帝即位、生日、婚礼和元旦等都在这里受朝贺。每逢大典,殿外的白石台基上下跪满文武百官,中间御道两边排列着仪仗,皇帝端坐在宝座上。大殿廊下,鸣钟击磬,乐声悠扬。台基上的香炉和铜龟、铜鹤里点起檀香或松柏枝,烟雾缭绕。
选段的说明对象是()

A.太和殿宏大的规模 B.太和殿 C.太和殿的位置功能 D.太和殿的内部装饰

选段开头写太和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的目的是()
A.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突出太和殿的宏大。B.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突出太和殿雄伟壮丽。
C.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突出太和殿的精美。D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突出太和殿的威严。
选段整体上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A.从上至下的顺序 B.从外向内、由总到分的顺序 C.从下至上的顺序 D.从中间向四周的顺序

对选段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第二段中,作者观察的立足点是正中的朱漆方台,按照方位变化依次为正中、上面、背面、两旁、中央、周围、下面。
B.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的重点,最能体现故宫建筑群的特点,所以文章作为重点介绍。
C.介绍三大殿建筑在中轴线上,主要是为了突出中国建筑讲究对称的特点。
D.太和殿的外观特征是色彩鲜明,雄伟壮丽。

读《大自然的语言》选段,完成小题。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2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3这些自然现象,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中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文中加点的“大自然的语言”中“语言”是指( )

A.劳动人民心中的话 B.布谷鸟唱歌
C.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 D.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

第3段文字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是( )

A.下定义 列数字 B.下定义 举例子 C.作比较 举例子 D.列数字 作比较

对选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明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那里,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B.“传语”“ 暗示”“ 唱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写活了。
C.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了生机盎然的春天,表达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D.这句话体现了说明语言的生动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