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生命

范云英

①生命的降临,常令我震撼。

②二十五年前,我刚分配到梅岭乡卫生院工作。一天傍晚,正准备休息,一个孕妇匆匆推门进来,她手抚着大肚子,年轻稚嫩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暖光。

③她是来做产前检查的。20世纪80年代末,就连县城里的孕妇,也少有产前检查的观念,有的连生孩子也是直接把接生婆叫到家里,何况这个离县城几十公里的乡下。

④我记住了这个怀孕二十九周比我年轻两岁的她,记住了她那份对生命的敬畏与迎接新生命的喜悦。

⑤接下来,她每半个月就来检査一次。闲聊中,知道地住在附近的一个村里,初中毕业后遵父命回家务农贴补家用,供哥哥上高中。

⑥两个月后的一天,她被两个男人抬来了卫生院,额头上满是豆大的汗珠,状况非常不好。那个周末,卫生院只有两个人值班,另一个医生出诊还未回来,我从未独立处理过这样的事情,情急之下叫了车,带上应急的药物器械匆忙赶往县城。半路上,她突然出血,我一边满头大汗地应对,一边极力安慰她,快到医院时,临近体克的她突然郑重地对我说:“万一,请你,一定,保住我的孩子。”她的话,分明是不祥的交代。

⑦孩子平安产下,她却在两天后再一次大出血,随即休克。经过抢救,血止住了,她却仍然没有醒过来,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她的生命迹象却在慢慢减弱。正当大家手足无措的时候,孩子突然啼哭起来,我心里一动,将孩子抱进她的怀里,解开她的上衣奇迹出现了,孩子在妈妈的怀里用力地、陶醉地吮吸着,她的各项生命体征开始慢慢地恢复。

⑧十五年前的一个夏日,她在县医院诊室找到了我,她比起当年更美丽,看起来也干练了许多,只是脸上的皮肤因焦急而紧绷着,她怀里抱着一个胖男孩,仿佛抱着的是当年的那个婴儿。气没喘匀,她就急火火地说:“快看看俺儿子,在街道诊所里打了几天的针,今天一早,烧得更厉害了。”

⑨我给她的孩子做了简单的检查,估计是肺炎,就给她开了住院单,转到内科检查一个星期后,孩子出院,她千恩万谢地找到我家,硬送来了两大袋地自家果田里摘下的新鲜梨子。

⑩两年前,我调到省立医院。一天,她不知从哪个渠道问到我的手机号码,给我打来电话。她的声音已经完全没有了当年的清脆与果敢,似乎冥冥中有股神秘的力量狠狠地攥住了她。她说她那个刚刚参加工作的孩子,感冒快二十天了,打针吃药还是一直发低烧,今天突然晕倒在单位,问我明天有没有空,能不能帮忙安排一下,她想和孩子到省城做个彻底检查。

⑪明天是我难得的休假,上星期我就已经答应了丈夫和孩子,要去临城的一个度假村。正想拒绝,二十五年前感人的那一幕又浮现在我的眼前。“好啊,明天我在医院先帮你挂号,你来了直接给我打电话,”我脱口而出,没有人能够拒绝一个如此勇敢坚强的母亲,就像没有一个医生能够拒绝一个无辜的生命一样。

⑫她的预感并非空穴来风,高大帅气的儿子竟然患上了白血病。诊断结果出来的时候,她的眼神当场就直了,一直眼巴巴地望着血液科的主任,像个执拗的孩子,委屈地期待地等着大人收回一个错误成命。

⑬我忙把头转向窗外,老天何其残忍,总是拿生命来跟这个瘦弱的女人开玩笑,过了老久,她接过单子,果断地打发那个蹲在墙角的男人,叫他马上回家,把城东的新房给盘了,倾家荡产,也要把娃救回来。

⑭一年前,她和老伴儿相互搀扶着,缓慢而无力地推开我办公室的门,她的头发全白了,两腮明显地凹了下去,脸上有了大面积的褐色斑块,她步履蹒跚,目光呆滞,看上去比我还要老十岁。这次,她想让我帮她联系省红十字会,儿子在医院治疗的这一年,她认识了许多的病人,看到了太多太多在病痛折磨中无望挣扎的人。

⑮几天前,我出差回到县城,公事办完,还有半天的空闲,就想顺便去看看她。我特意去超市买了一些滋补品,我完全可以想象得出老年丧子的人生至痛,对一个女人会是怎样的一种致命摧残。

⑯我在城乡接合部一间低矮的房子里找寻到了她的家,她和她的男人,衣着朴素干净,他们坐在方桌上首,方桌边围坐着五个陌生人,年纪大的恐怕快要六十岁了,年纪小的看起来就十几岁。原来今天是她的生日,这五个身上鲜活着她儿子的眼角膜、肾脏、肝脏的人,千方百计地联系上彼此,并相约在这一天,从全国各地来到这里看她。

⑰我以为触景生情的她必会痛哭,一年前那一份撕心裂肺的痛就这么被生生地真切地拉到了眼前,我甚至仓皇而笨拙地在脑袋里搜刮着劝慰的话。然而没有,她只是不停地给这个夹菜,给那个加汤……她只是笑着,那张已经不再年轻稚嫩的脸上,依稀洋溢着二十五年前那道迎接生命的幸福暖光。

(选自《意林・原创版》第25卷有改动)

(1)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

(2)结合文章内容,补全表格。

时间

情节

二十五年前

怀孕的“她”到乡卫生院进行产前检查

两个月后的一天

  

两天后

  

十五年前

“她”带儿子到县医院治好了肺炎

两年前

  

一年前

  

几天前

她和器官受捐者相聚家中

(3)概括文章中“她”的形象。

(4)结合具体语境,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⑥段中的划线句。

临近休克的她突然郑重地对我说:“万一,请你,一定,保住我的孩子。”

(5)写出第⑫段中划线句的含义。

诊断结果出来的时候,她的眼神当场就直了,直眼巴巴地望着血液科的主任,像个执拗的孩子,委屈地期待地等着大人收回一个错误成命。

(6)分析文章结尾段划浪线句子的作用。

她只是笑着,那张已经不再年轻稚嫩的脸上,依稀洋溢着二十五年前那道迎接生命的幸福暖光。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描写方法 内容主旨 句段分析 人物分析 文章结构分析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爱的移位
孙道荣
①每晚,儿子都要回家,看望独居的老父亲。
②回到家,儿子摸摸藤椅,轻轻摇了摇,藤椅吱呀吱呀地响。儿子弯腰检查,发现藤椅一条腿上的藤条松了。这把藤椅是老父亲最喜欢坐的椅子,也是他最珍爱的椅子,他坐上面读读报纸,坐上面看看电视,坐上面打个盹,坐上面发下呆,坐上面思念母亲……在儿子的印象中,老父亲大把大把的时间,都是在藤椅上度过的。藤椅陪伴了他二三十年,也许更久,现在它有点松了。儿子赶紧找来工具,先用铁丝将藤椅的腿绑牢,然后,用旧衣裳撕成的布条,一层一层细心地缠起来,这样,藤椅就既结实,又不会伤着老父亲了。
③ 若干年前,年轻而勤劳的父亲总是自己动手,用木头做了几把轻便的桌椅,专门给儿子用。年幼的儿子很调皮,任何东西都会成为他的玩具,小椅子也不例外。害怕椅子太重,砸伤了孩子的脚,所以,年轻的父亲特地找来质地最轻的梧桐木,做成了几把椅子和一张小桌子,并且耐心地将每一个角,都磨圆,这样,即使孩子碰着了,也不至于弄伤他。
④儿子走进书房。老父亲一辈子爱书,一堵墙都是书架,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籍,老父亲现在还经常找几本出来读读。儿子和往常一样再次帮老父亲整理、清理了书架,将老父亲常翻的一些书,移到书架的下层,这样,父亲拿起来方便,就不用自己登高去翻找了,可是倔强的老父亲,有时还是会偷偷地站在凳子上,去找一些上层的书,这让儿子非常担心,他几次“严厉”地“警告”老父亲,若是再站凳子的话,他就将书架上面几层给封死,以杜绝危险的发生。
⑤若干年前,儿子从蹒跚学步,到自如地奔跑跳跃,正一天天长大。但是,这个调皮的男孩,也因此造成了一次次险情。好奇心使他什么东西都要看一看,什么东西都要摸一摸,什么东西都想玩一玩。为了不伤到他,年轻的父亲只能将家里一些易碎和危险的东西,往高处藏:放在茶几上的玻璃杯,都移到了柜子上;摆在桌上的花瓶,挪到了橱顶上;放在地上的开水瓶,都藏在了厨房平台的最里层。可是,这一切反而更激起了孩子的好奇心,他趴在桌子或柜子沿上,踮起脚尖,再踮起脚尖,然后,伸手去探,去摸,去捞,去勾……“啪!”一个玻璃杯碎了。年轻的父亲看到孩子的模样,真是又好气又好笑,佯装“严厉”地“警告”他,再这样小心揍屁股。而他从没有因此打过孩子,他怎么能够阻止一颗向往、好奇、长大的心呢?
⑥将家里认真检查了一遍之后,儿子来到客厅,在沙发上坐了下来。老父亲正在看一部重播的古装历史剧,他对这种古装戏其实没什么兴趣,但他还是和平日一样陪老父亲看上一集。
⑦若干年前,儿子上中学了,学业越来越紧张,应试、升学,将儿子和全家人的弦,都绷得紧紧的,特别是高考之前那段时间,家里的空气沉闷的就像炸药,随时都会被点爆。人到中年的父亲和母亲,在家里走路,都是踮着脚尖的,生怕轻微的响动,影响了紧张复习的孩子,他们用这种无声陪伴着儿子。一次,儿子惊讶地发现,家里的电视机很久都没有打开过了,他问父亲,你们怎么不看电视了啊?父亲不屑一顾地说,电视节目越来越粗糙,越来越难看,看可就生气,不如不看。儿子信以为真。直到他高考结束那天,家里的电视机,和着父母的笑声,一起重新响了起来。
⑧夜慢慢深了。儿子将老父亲搀扶上床,然后,告别老父亲,轻轻带上门,回自己的家去了。
⑨若干年前,每个寒冷的冬夜,父亲都来不及披起大衣,蹑手蹑脚走进儿子的房间,将儿子蹬开的被子掖好。儿子翻了个身,又沉入甜甜的暖暖的梦乡。他不知道这一切。
(选自2011年1月30日《南方日报》,有删改)
阅读全文,完成下面表格内容。

概括儿子回家为父亲做的几件事情
评点人物形象
现在的“儿子”
若干年前的“儿子”
父亲

帮父亲整理书架
陪父亲看电视
搀扶父亲上床

细心、孝顺

、充满好奇心

、倔强等

品味下列语句,按要求答题。
(1)儿子摸摸藤椅,轻轻摇了摇,藤椅吱呀吱呀地响。

(2)家里的空气沉闷的就像炸药,随时都会被点爆。

作者插叙了若干年前的几件事情有何作用?

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第①节中“独居的老父亲”为下文故事的发展埋下伏笔,做好铺垫。
B.文章两次出现“‘严厉’地‘警告’”,前后呼应,但语气和情感上都有所不同:前者饱含烦躁和担心,后者饱含命令和赞美。
C.文章多处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读起来琅琅上口,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和表达效果。
D.本文和莫怀戚的《散步》都采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都以生活中的小事歌颂了人间真挚而美好的亲情,也向我们诠释了孝顺是一种爱,陪伴是一种爱。

阅读相关选段,完成小题。
看云识天气(节选)
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这种光圈叫做晕。日晕和月晕常常产生在卷层云上,卷层云后面的大片高层云和雨层云,是大风雨的征兆。所以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说法。说明出现卷层云,并且伴有晕,天气就会变坏。另有一种比晕小的彩色光环,叫做“华”。颜色的排列是里紫外红,跟晕刚好相反。日华和月华大多产生在高层云的边缘部分。华环由小变大,天气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向阴雨。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说,虹在东方,就有雷雨;虹在西方,就有大雨。还有一种云彩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太阳照到天空,使云层变成红色,这种云彩叫做霞。朝霞在西,表明阴雨天气再向我们进袭;晚霞在东,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
晕——大自然的天气预告图
①碧蓝蓝的天空,铺过来一层蚕丝般的云幕,不一会儿,太阳周围现出一道彩色光环。它宛若彩虹,但没有彩虹鲜亮;虹的色彩排列是内紫外红,而它的光环刚好相反,是外紫内红。这就是“晕”,俗称“风圈”。
②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对“晕”进行了观察和记载。远在殷墟甲骨文中,已有“晕”字出现。到了西周,“晕”便正式作为天象被记录下来。而欧洲人直到 1630年,才有关于“晕”的详细记载,比我国晚了一千多年。
③人们虽然很早就注意到了这种美丽的光象,但对它的成因作出科学的解释,则是近一二百年的事。1666年,牛顿做了一个很简单但对后来科学发展影响很大的实验。他让一束阳光透过三棱镜,结果出现红。橙、黄、绿、蓝、靛、紫的七色彩条。这使人类第一次认识到,阳光原来是由七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当它们通过三棱镜时,由于波长、折射角不同,才显示了各自的本色。这一发现给“晕”的科学解释打下了基础。
④探空资料表明,那白如蚕丝的云幕,其高度都在距地面5000米以上,是由六方柱体状的小冰晶组成的。如果把六方柱体不相邻的边延长,实际上就是三棱柱体。所以,六方柱体状的冰晶就像三棱镜一样,能把阳光分成七色彩条。当无数兆亿小冰晶被阳光照射后,各色光按一定角度折射出来,便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晕环。
⑤人们对“晕”的兴趣,不单因为它有斑澜的色彩,而且还由于它是天气变化的一种前兆。据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统计,1980年中就曾出现过 1052次“晕”,而“晕”后两天内出现风、雨等显著天气变化的占 80%。
⑥不过,也不是所有的‘晕”都是风雨之兆。气象工作者经过长期观察发现:当“晕”的持续时间在1小时以内(俗称“短晕”)时,未来的12小时一36小时内会出现风或雨;当“晕”的持续时间在5小时以上(俗称“长晕”)时,则不会有风雨天气出现。
⑦美丽的晕环是大自然的天气预告图,我们了解并利用它来观测风云,可以更好地安排工作和生活。
请找出选文一《看云识天气》(选段)中的中心句子:
选文二《晕—大自然的天气预告图》第①段从哪两个方面说明晕和彩虹的不同?

选文二《晕—大自然的天气预告图》第③段中的“这一发现”指的是什么?

选文二《晕—大自然的天气预告图》第⑤段画线句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请选出对选文解读不正确的一项:()

A.选文一《看云识天气》(选段)中,作者运用了分类别、引用等说明方法让我们明白了云上的光彩现象与天气之间的关系。
B.根据选文一《看云识天气》(选段),我们知道了华环由大变小,天气一定转向阴雨。
C.选文二《晕—大自然的天气预告图》告诉我们,晕是阳光经过云层中冰晶的折射而形成的。
D.读完选文后,我们知道我国对“晕”的观察、记载要比欧洲早很多。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瑕之美
郭启宏
①徜徉于芳林之中,采红撷绿,每见枯枝败叶,却无触目萧索之感,反觉新陈代谢,生机盎然。文艺创作中也有类似情形。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因作家恰到好处地写出其外形和内心的某种“缺陷”,而别具魅力。
②《水浒传》里,黑旋风李逵憨直忠勇,却又鲁莽得可爱;拼命三郎石秀是一个精细人,狠劲上来,其尖利歹毒,叫人刻骨铭心。《红楼梦》中,聪明、活泼的史湘云偏是个“咬舌子”,把“二”说成“爱”;还有林黛玉的“小心眼”,晴雯的“使性子”……一个个人物无不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古往今来,大凡成功的艺术形象,恰恰由于若隐若现的微瑕,而显出璞玉浑金的天然光彩。这就是美学家所称的“缺陷美”。
③我想,“缺陷”之所以为美,在于它的真实。谚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水浒传》《红楼梦》的例子,正是作家基于真实的艺术的生命这一着眼点,才在“完美”的面庞上点出“缺陷”的痦子。即使作家主观上有某种“神化”的理念,只要他尚能依据生活进行创作,最终仍不得不归于“人化”的描写。《三国演义》中作为智慧化身的诸葛亮,作家在绝对化的描写中,也还有着被姜维识破计谋的千虑一失以及在先帝托孤时刻的惶恐心理等笔墨。“缺陷”愈真实可信,就愈有生命力,于是就愈美,“美是生活!”
④“缺陷”之成为美,还在于它的独特和恰如其分。外形的“缺陷”是千人千般,万人万种的。美人长有痦子,或者浮现在嘴角,或者隐匿于颈后,绝不相同;内心的“缺陷”更有千差万别,任何分类精密的批评家也无法归纳出几条几款,让人对号入座。这是“缺陷”的独特。所谓“恰如其分”,指的是“缺陷”不过是缺陷而已,既非外形的丑态,也非内心的恶德。这样,“缺陷”便在真实的基础上产生了特殊的韵致,使人物又各具风采,艺术魅力由此而生。正如捧心西施独特的却又风情十足的“缺陷”竟使东施起而“效颦”一样,憨湘云醉眠芍药茵,呆香菱情解石榴裙,都是她们各自独特的“不检点”的行为,相信《红楼梦》的读者不会据此认为这样的艺术形象是丑陋的。
⑤或问,难道只要“缺陷”都是美,无缺陷的“完好”不是美吗?无缺陷的“美好”当然是美,我们能说镜中花、水中月不美吗?然而这种美却难以捉摸得到。从文艺创作来说,塑造美的人物形象,并不排斥对其“缺陷”的描写。这里,还须再次说明,笔者所称的“缺陷”是有条件的,即:“缺陷”只是局部,而非整体。整体的美不但可以容纳而且必须包容局部的“缺陷”,“爱屋及乌”的成语和“情人眼里出西施”的俗语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⑥一言以蔽之,瑕不掩瑜,瑕之美,在于真实与韵致。
(本文略有改动)
①瑕不掩瑜:瑕,斑点;瑜,玉上的光泽。玉的疵点掩盖不了其固有的光泽。比喻事物的毛病缺点无损其整体的完美。
本文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

本文从两个角度论述了“瑕之美”:(1)(2)
说说第③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本文写到“《水浒传》里,黑旋风李逵憨直忠勇,却又鲁莽得可爱;拼命三郎石秀是一个精细人,狠劲上来,其尖利歹毒,叫人刻骨铭心。”请再以《水浒传》中的一个人物为例,说说其整体之美及局部的缺陷。
人物:
整体之美:局部缺陷: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借用芳林之中的“枯枝败叶”来指文艺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外形或内心的某种“缺陷”。
B.很多作品中的艺术形象都有“缺陷”,正是这种“缺陷”,使人物形象变得真实可信,所以作者说这是“缺陷美”。
C.作者认为,塑造美的形象不但可以而且必须表现局部的“缺陷”,否则,就完美得如镜中花、水中月,难以捉摸得到。
D.第⑤段中的“这个”指代的是“整体的美不但可以容纳而且必须包容局部的‘缺陷’。”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蓝色的连衫裙
靳希
  ①1909年的春天来到了俄亥俄州的克利夫兰城,可是,她没能给盖特街带来新面貌。临近的那些漂亮街道上的住户们都已忙开了:拾掇闲了一冬的小园子;粉刷、油漆房屋;为夏天准备好剪草机……盖特街却仍是老样子:又脏又乱。
  ②盖特街是条短街,但走过这条街的人都嫌它太长了。当然,住在这儿的人都没多少钱,穷人的要求是不多的。
  ③他们有时能找到点儿活干,有时为找工作而奔波;他们的屋子多年没有油漆粉刷了,院子里连自来水也没有,盖特街的住户只好到街角的水栓那儿去提水。
  ④街上的景象当然好不了——没有人行道,没有路灯,街道一头上的铁路线给这儿增添了更多的嘈杂声和尘土。
  ⑤春天来了,别的街上去学校读书的小姑娘们都穿上了漂亮的新衣裳。但是,这个盖特街来的小姑娘还是穿着那件她已穿了一冬的脏罩衫,也许,她只有这一身衣服?
  ⑥她的老师深深地叹了口气:多好的小姑娘呵!她学习起来可真用功,她懂礼貌,见了人总是笑咪咪的。可惜,她的脸从来也不洗,还有一头蓬乱的头发。
  ⑦一天,老师对这个小姑娘说:“明天你来上学以前,请你为我洗洗你自己的脸,好吗?”老师看得出,她是个漂亮的小姑娘。
  ⑧第二天,漂亮的小姑娘洗干净了脸,还把头发梳得整整齐齐。放学时,老师又对她说:“好孩子,让妈妈帮你洗洗衣服吧。”
  ⑨可是,小姑娘还是每天穿着那身脏衣服来上学。“她的妈妈可能不喜欢她?”老师想。于是老师去买了一套美丽的蓝色连衫裙,送给了小姑娘,孩子接过这礼物,又惊又喜,她飞快地向家里跑去。
  ⑩第二天,小姑娘穿着那套美丽的衣服来上学了,她又干净又整齐,兴高采烈地对老师说:“我妈妈看我穿上这身新衣服,嘴巴都张大了。爸爸出门去找工作了,可是没关系,吃晚饭时他会看到我的。”
⑾(A)当爸爸的看到穿着新衣衫的女儿时,他不禁暗暗说,真没想到,我的女儿竟这么漂亮!当全家人坐下吃饭时,他又吃了一惊:桌子上铺了桌布!家里的饭桌上从来没用过桌布。他不禁问:“这是为什么?”
(⑿“我们要整洁起来了。”他的妻子说,“又脏又乱的屋子对我们这个干净漂亮的小宝贝来说,可不是个好事。”
 ⒀(B) 晚饭后,妈妈就开始擦洗地板,爸爸站在一旁看了会儿,就不声不响地拿起工具,到后院去修理院子的栅栏去了。第二天晚上,全家人开始在院子里辟一个小花园。
  ⒁第二个星期,邻居开始关心地看着小姑娘家的活动,接着,他也开始油漆自己那十多年未曾动过的房屋了。这两家人的活动引起了更多的人的注意,于是,有人向政府、教会和学校呼吁:应该帮助这条没有人行道、没有自来水的街上的居民,他们的境况这样糟,可是他们仍然在尽力创造一个美好的环境。
  ⒂几个月后,盖特街简直变得让人认不出了。修了人行道,安上了路灯,院里接上了自来水。小姑娘穿上她的新衣服的六个月后,盖特街已经是住着友好的、可敬的人们的整洁街道了。
  ⒃得知盖特街变化的人们管这叫“盖特街的整洁化”,这个奇迹愈传愈远。
  ⒄其他城市的人们听到这个故事,也开始组织他们自己的“整洁化”运动,到1913年,有上千个美国城镇组织了修理、油漆房屋的活动。
⒅当一个老师送给一个小女孩一套蓝色的新衣裳时,谁能料到会引起什么奇迹呢!
最后一段说“谁能料到会引起什么奇迹呢!”此句中的“奇迹”具体指的是什么?

简要概括文中老师的形象。

下面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的内容可以概括为老师送小女孩蓝色连衫裙。
B.小说开头用大量笔墨描述盖特街的又脏有乱,这是作者用渲染的手法,为下文写盖特街的变化做充分的铺垫。
C.小说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用盖特街前后的变化,突出了蓝色连衫裙在这一事件中的作用,所以小说取名为“蓝色连衫裙”。
D.第②段写道“盖特街是条短街,但走过这条街的人都嫌它太长了”,这里的“太长”可以理解为这条街太脏、太乱、太破旧,人们嫌恶它。

文中有两个划横线的句子,任选一句,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文章结尾为何写“有上千个美国城镇组织了修理、油漆房屋的活动”?

雪化一化,就有路了张抗抗
  ①每年下第一场雪的日子,我总会想起多年前,一个雪天的经历。
②那些日子我始终被一件事情烦恼着,似乎是为了一些闲言碎语。那时我初涉文坛,尚未习惯文坛的无事生非,很容易被某些谣言困扰,情绪波动也很激愤。当事情渐渐平息下来时,我偶尔听说某某人在其中做了手脚,心里顿时对此人充满了愤懑和恼恨。我发誓要当面去质问她。很快便有了一个机会。我出差去某地,恰好要路过那人所在的城市。我向朋友要来了她的地址,决定在那个城市作短暂的停留,去义正词严地指责、声讨她。  
③到达那个城市时,已是傍晚时分了,空中已飘起了雪花。我看着地址打听路线,乘坐了几站电车。下车时,完全陌生的街名和异样的口音,令我不知自己置身何处。但我只能继续去寻找那个记录在怨恨的纸条上的地址。  
雪下得越来越大,风也越发凛冽,四下皆白,分不清天上地下,我只是混混沌沌,跌跌撞撞地朝前走着……街上几乎已没有行人,那时我才发现,自己迷路了。就在那个时候,我看见了街边一间简陋平房的窗口露出一线灯光。我敲了门。门开了,是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妇人,她接过我那张写着地址的纸条,说:“那地方太难找,我领你去吧!”不容我谢绝,她已跨出门槛,踩在了雪地里。
  ⑤“这大雪天儿出门,定是有要紧事吧?”她回过头大声喊。我含糊应了一声,“你是去看望病人吧?看把你累的,急的!是亲戚?朋友?”她放慢了脚步,一边拍掸着肩上的雪花,一边等着我。
  ⑥我心里咯噔一下。亲戚?朋友?病人?……我沉默着,无言以对。我怎能对她实言相告,自己其实是去找一个“仇人”兴师问罪的!
⑦似乎就在那一刻,我忽然对自己此行的目的和意义产生一丝怀疑和动摇,我不知道自己来这座城市干什么?甚至也不知道要寻找的那个人究竟是谁。那个人隐没在漫天飘飞的雪花中,随风逐流而去。也许出于无知,也许出于一时利益之需,她才那样做,那也许真的是一个需要救治而不是鞭笞的“病人”呢!  
⑧脚底突然在一个雪窝里滑了一下,大娘一把将我拽住。“这该死的雪,真讨厌……”我忍不住嘟哝,“不碍事,不碍事,就快到了。前面那个电线杆子右拐,再往前数三个门就是。”“大娘,请回吧,这回我认得路了……”我说着,声音忽然就喑噎了。她又重复指点了一次,便转身往回走。刚走几步,又回过头,大声说:“不碍事,明儿太阳出来,这雪化一化,就有路了!”那个苍老的声音,被纷扬的雪花托起,在空荡荡的小街上蹒跚。
⑨我在雪地上久久伫立着。雪化一化,就有路了。那么,就把冷雪交给阳光去处理。雪不能永远覆盖道路,因为路属于自己的脚。
⑩那个风雪之夜,当我终于站在那费尽周折才到达的门牌下面时,我已经全然没有了那种激愤的心情,我平静地站了一会,轻轻将那张已被雪水泅湿的纸条撕碎,然后慢慢朝火车站方向走去。
(选自《情感读本·意志篇》2011年第6期,有改动)
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述作者“多年前,一个雪天的经历”。
文中“我”的前后态度与认识有什么样的变化?请简要分析。
老妇人说的“这雪化一化,就有路了!”在选文中有两种理解,请你简要说一说。(
列对选文的品析,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可见所写的内容是真人真事,故事没有曲折、没有波折,作者的情感都是直接表露出来的。
B.选文以“我”对“雪”的感受为线索来组织材料,条理清晰,叙事完整。
C.在最后“我”终于理解了原来怨恨的那个人,其实她并没有错。
D.文中画线句属于自然环境描写,渲染天气恶劣,既表现“我”“寻仇”的强烈,又为下文叙写偶遇老妇人等情节作铺垫。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