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旧屋里的宝物

黄静远

①旧屋的外围已经拉起了警戒线,一阵阵机器轰鸣的巨响,刨机、挖机、铲车等开始张牙舞爪地撕扯着旧屋沧桑的面容。

②她行色匆匆、风尘仆仆地拖着行李箱赶来,满面倦容。远远地望见警戒线里尘土飞扬,暗自懊恼来迟。

③于是加快脚步,向旧屋飞奔而去。

④她从人群中挤出,赶到拆迁现场指挥长面前,焦虑急迫地恳求道:“您好!非常抱歉,由于飞机误点,我来晚了。我家旧屋里还落下了几件很重要的东西,恳请你们暫停施工,让我进屋取下吧!”

⑤指挥长干脆地拒绝道:“那可不行,上面规定了时间,我们可耽误不得!

⑥四周看热闹的人议论纷纷,有人道:“指挥长同志,让人家姑娘进去吧!说不定人家落下的是啥价值连堿的宝贝呢,到时候弄不好还要找你们索赔呢!”

⑦话音刚落,人群中响起一片戏谑的哄笑,继而有人起哄道:“说得对啊,指不定是祖传的宝物呢。”

⑧“停下工吧,让人家姑娘进屋去找找也好。

⑨“这栋老屋有上百年的历史,听说原先还是民国时期大户人家的宅子,没想到如今也……唉……”一位白须老者捋须感叹。

⑩一些原本欲散去的人,听到老者的话顿时来了精神,个个像待宰的鹅似的仲长脖子翘首以盼。

⑪无奈之下,指挥长只好挥挥手,示意停工,同意她进屋。

⑫门虚掩着,并未关上。她轻轻一推,走了进去。

⑬旧屋里空荡荡的,墙角停放着一辆款式老旧、手工焊接的童车,漆红交错着锈色,那锈迹已然是时光沉淀的印记。依稀还可以听见从厨房里传来“咕噜咕噜”煮东西的声音。国外留学五年,她第一次回到这个旧屋。

⑭厨房门口放着一张竹编的老式摇篮。竹条早已褪去了当年的青涩,被岁月打磨成光滑润泽的棕红色外表,留下了时间的韵味。摇篮里摊着一床手工缝制的小被子,红底碎花的被面也有些陈旧。

⑮她走到厨房门口,思绪瞬间飘飞到从前……

⑯父亲忙碌的身影微佝,切菜的动作也有些迟缓,还时不时用左食指顶下已滑到鼻尖上的眼镜。后面跟着的那个“小不点”,身高不及他的腰部,正扯着他的皮带,哭闹着不让他做饭,要他陪着玩。他一面安抚着那个“小不点”,一面照应着灶台上的炉火。

她转头望向窗外,暖冬的阳光从窗外照射进来,填满了旧屋子的每一处角落。她推开窗,闭上眼,将和煦的日光拥抱入怀。隐约间,她听见楼下传来小女孩“咯咯”的笑声……

⑱“来追我,快来追我呀……”,扎着羊角辨的“小不点”双脚快速地蹬着爸爸为她手工打造的童车,犹如脚踏风火轮般的神气。两只小手握着的小车龙头“吱呀吱呀”地左右摇晃着,链条随着转动也发出涩涩的响声。夕阳下的红光映着一身红衣的“小不点”,羊角辫上的红绸在风中肆意飞扬,发夹上亮晶晶的水钻装饰随着“小不点”渐行渐远,不断变换着角度,在阳光下折射出令人目眩的光……光影变幻让他头晕目眩。“扑通”一声响,一路小跑在童车后面的他摔倒在地,破碎的镜片深深地扎进了他的颕角……

⑲她的视线逐渐模糊。“啪嗒”一声,眼泪滴在相册封面上,溅起一朵小水花。那两个身影已然消失不见,化作旧照片里的缩影。旧照片里,他额头上的疤痕依然清晰。

⑳“屋里的人赶紧出来啊,我们要开工了。”屋外传来不耐烦的催促。

㉑她猛然一惊,旧屋即将不复存在。而她能带走的除了眼前这些旧物便只剩了满腔的思绪回忆……

㉒她双手吃力地搬着旧竹床,走出旧屋,走向人群。旧竹床里静静地躺着那辆散架的旧童车和那一帧帧发黄的旧照片。

㉓人群中唏嘘声四起,等着一睹宝物的众人愕然。

(选自《小小说月刊》,略有改动)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2)结合具体语境,请从环境描写的角度赏析选文第①段画线的句子。

她转头望向窗外,暖冬的阳光从窗外照射进来,填满了旧屋子的每处角落。她推开窗,闭上眼,将和煦的日光拥抱入怀。

(3)下面A、B两句中哪句的表达效果更好?说明理由。

A.她双手搬着旧竹床,走出旧屋,走向人群。

B.她双手吃力地搬着旧竹床,走出旧屋,走向人群。

(4)选文第⑩段采用了哪种记叙顺序?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5)文中围观者心中的宝物和“她”心中的宝物有什么不同?试结合文章内容揣摩“宝物”的含义。

(6)每个人心中都有弥足珍贵的东西那么你心中的“宝物”是什么?试说明理由。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写作手法 描写方法 内容主旨 环境描写 阅读开放性问题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议论文,完成文后题目。
失败不是成功之母阿元
“失败是成功之母”可能是中国最著名的一句格言,它在我们生活中出现的频率是相当的高。原因之一是几乎所有人都经历过失败,原因之二是在失败之后人们需要用这句话来安慰自己破碎的心灵。
但阿元认为,“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用来自我安慰当然不错,但用它来指导我们的生活就未必有效。
其实,失败和成功之间,绝对没有无法割裂的联系。关于这一点,历史上有无数的例子可以证明。比如说项羽,从江东起来,从来没有打过一次败仗,但垓下之败让他永无翻身之地,因为他自杀了。还有李自成,现在的历史学家研究表明,李自成占领北京之后,至少有五次机会可以战胜满清,过足当皇帝的瘾,但最终他被杀掉了。可能有人会说,这些人的失败之所以没有成为成功之母是因为,他们失败之后就死了,根本没有机会。那么咱们就举一个失败之后没死的,世界上最著名的军事统帅——拿破仑。在拿破仑的一生中有两次致命的失败,一次在莫斯科,一次在滑铁卢。两次失败的主要原因也差不多,因为拿破仑的扩张让他成为了欧洲的公敌。就像俗话说的,双拳难敌四手,好虎难顶群狼,拿破仑的两次失败都是败在了欧洲其它国家的联合上,一代天骄拿破仑最终是死在了圣赫勒拿岛上。
以上的例子充分地证明,失败并不必然就是成功之母。失败要成为成功之母是需要一些条件的,比如说失败的当事人要能正确认识失败,合理评估自己。
美国一个非常著名的推销员在谈到他为什么会成功的时候,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次他在推销《幼儿百科全书》时对一家人说,他的这套书能解答孩子们提出的任何问题。然后他又对那家的孩子说:“小朋友,你随便问我一个问题,看我怎么从书上找到你想知道的答案。”这个小朋友的问题是:“上帝坐的是什么牌子的车子?”这个推销员说,当时他是面红耳赤,只能收拾起他的书,灰溜溜地走了。
从这次经历,这个推销员总结出一个经验,话不能说得太满,牛皮不能吹得太爆,从而他走上了成功之路。
这个故事说明了,如果你对于失败能够有个理性的分析,那么失败为成功之母。而在生活中,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失败,不能合理评估自己,失败只能带来更大的失败。
要想让失败成为成功之母,除了要对错误有合理的分析之外,还要有从头再来的勇气和永不放弃的毅力。
项羽的对手刘邦,和项羽交手,从来没有打胜过。最惨的时候,他的老爸老妈老婆孩子全都被项羽抓起来了,项羽还威胁说,如果你不投降,我就把你老爸煮了,当饭吃。对此,刘邦的反应是,我们是兄弟,我爸就是你爸,如果你要煮你爸,你就送一碗给我吃。
虽然刘邦的话有点耍无赖的意思,但正是他永不放弃的勇气才让他在一次次大败之后又站了起来,并最终成为一代强汉的开国皇帝。
所以说失败不是成功之母,并不是让否定这句名句,而是想告诉大家,如果对于这句话没有一个正确的分析和运用,很可能会让这句话成为逃避失败的借口,成为一块不敢正视失败的挡箭牌。
失败要成为成功之母需要哪些条件?
结合全文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论据“李自成占领北京后被杀”、“刘邦打败项羽成为开国之君”的作用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证明“失败和成功之间绝对没有无法割裂的联系”这一分论点的。
B.第三自然段中拿破仑的例子显得多余,应该删去。
C.作者通过否定名句“失败是成功之母”,告诉我们要独立思考,要用批判的眼光来对待名言的道理。
D.“失败是成功之母”作为格言被人们广泛认同,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几乎所有人都经历过失败,另一个是在失败之后需要用它来安慰自己破碎的心灵。

若让你与作者辩论,你坚决捍卫“失败是成功之母”的观点,请简要阐述你的理由。

1989年发生在美国洛杉矾一带的大地震,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使30万人受到伤害。在混乱的废墟中,一个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便冲向他七岁的儿子上学的学校。他眼前,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笑的漂亮的三层教室楼,已经变成了一片废墟。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的。”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他挖了8个小时、12个小时、24个小时、36个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到第38个小时,他突然听到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爸爸,真的是你吗?”“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就能救出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你现在怎么样?有几个孩子活着?”“我们这里有14个同学,都活着,我们都在教室的墙角,屋顶塌下来架了个大三角形,我们没被砸着。”父亲大声向四周呼喊:“这里有14个孩子,都活着!快来人!”过路的几个人赶紧上前帮忙,50分钟后,一个安全的小出口开辟了出来。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不,爸爸,先让别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这对了不起的父子在经历了巨大的磨难后,无比幸福地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这里所选几段文字,叙述了一个什么事件?
你认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写得好吗?请说明理由。
请写出文中表现阿曼达父子心心相连的一句话。
文章结尾段说这对父子“了不起”。仔细阅读文章,根据文中对父子二人的
描写,说他们各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

记叙文阅读,完成文后题目。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晴,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请你用最简洁的语句分别概括第三、第四段文字的内容。
第一段“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句中的“偷偷地”和“钻”用得好,为什么?
文中第二段是一幅五彩缤纷的春花图,作者分别从那几种感觉来描绘这幅美图?(至少找出2种)
写出了花的;从写出了花的
文章有不少句子是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修辞手法的,请你找出一两个例句,并且谈谈这些句子的妙处。

有营养的食品添加剂
①梨、苹果、香蕉、土豆等果蔬汁很容易变色。变色后不仅难看,味道也受到影响。怎么办?加点柠檬汁。
②果蔬中都含有多少不等的多酚化合物。去皮之后,这些化合物就暴露在空气中被氧化,生成醌(kūn)化合物。这种醌化合物很容易互相连接,成为“褐色素”,从而使这些食物变色。而柠檬汁中含有大量的“抗坏血酸”,它可以把醌还原为初始的多酚状态;也可以直接被氧化,从而消耗掉多酚周围的氧气,以此来保护多酚免受氧气的攻击。这样,抗坏血酸牺牲了自我,保护了脆弱的多酚,保持了果蔬“新鲜”的颜色。
③在食品工业中,人们根据柠檬汁的作用机理,就可以直接添加抗坏血酸。在超市销售的果汁和蔬菜汁,很多酒添加了抗坏血酸,以保持其外观和风味。
④抗坏血酸的作用不仅于此。人们在熟肉制品中经常会加入亚硝酸盐。亚硝酸盐有两种作用:一是与肌红蛋白反应,使之呈现诱人的红色;二是抑制细菌生长,实现防腐功能。加入抗坏血酸,可以促进前一个反应的进行,从而加快“发色”的过程。许多人认为亚硝酸盐是一种“致癌物”。其实,它本身并不致癌,只有当它与肉中的氨基酸反应,生成的亚硝胺才是一种致癌物。如果在肉中加入了抗坏血酸,它就会抑制这一转化过程的发生,从而降低亚硝酸盐“可能”的致癌风险。在不需要亚硝酸盐的肉类食品中,有时也会加入抗坏血酸。因为肉中油脂氧化会释放出不好的味道,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哈喇味”。如果加入了抗坏血酸,它就会抢先消耗周围的氧气,从而保护油脂不被氧化,有助于保持肉味的“新鲜”。
⑤抗坏血酸本身很容易被氧化,生成脱氧抗坏血酸。这些脱氧抗坏血酸并不甘于“败家”,会去夺取别人的氢原子来重建家园。人们利用这一特性,在面食加工中,常常加入抗坏血酸,改善面团性能,增加面团筋道。面粉中含有谷胶蛋白,其中有许多巯(qiú)基——就是带着一个氢原子的硫原子,脱氧抗坏血酸会掠夺其氢原子。当我们揉面时,巯基中的氢原子就会被脱氧抗坏血酸夺走,剩下的硫原子就会两两相连,形成所谓的二硫键。当大量的二硫键形成,面团中的谷胶蛋白就形成一个巨大的网络,从而增强其筋道。
⑥大多数情况下,食品添加剂都是为了改善风味、口感,增加食品稳定性等等,本身并不具有营养意义。但是抗坏血酸并不属于这个“大多数”。在作为食品添加剂的时候,它通常被叫做“抗坏血酸”。而它本身也是人体需要的营养成分——维生素C。维生素C不稳定,空气、光照、加热、与金属容器接触,都会使它失去活性或者分解。但是,正是它的这种不稳定,使它具有了良好的“抗氧化性”。在体内,它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加到食品中,它舍己为人先被氧化,从而保护食品中的其它成分。
——选自《食品与生活》(有删改)
题目“有营养的食品添加剂”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有营养?请具体说明。
请仔细阅读第④自然段,在下列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内容。
抗坏血酸添加到加入亚硝酸盐的熟肉制品中的作用机是:能;能抑制亚硝酸盐与肉中氨基酸反应生成亚硝胺这一转化过程的发生。
联系上下文,请你说说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这些脱氧抗坏血酸并不甘于“败家”,会去夺取别人的氢原子来重建家园。
本文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人们一般认为,食品添加剂对人体是有害的,往外谈“剂”色变。读了本文,你对食品添加剂及其使用有了怎样的认识?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

瓦屋听雨
朱胜国
①断断续续下了几天的雨,到了黄昏又淅淅沥沥地下起来了。细柔的雨丝密密地斜织着,雨声便如春蚕咀嚼蚕叶一般,嘈嘈切切地将白昼的余光一点点啃啮殆尽。夜色渐渐浓起来,人家的窗户大都紧紧地闭着,朦胧的灯光影影绰绰,透过雨窗望去,模糊得像瞌睡人的眼睛。灯光照着的地方,依稀可见晶亮的雨丝倏忽而逝,天地也仿佛由无数雨丝连接起来了。
②本想出去走走的,雨却越下越大了。也罢,今夜就安心呆在屋子里独自听雨,享受这无边的雨意吧。
③我的居所是几间瓦屋。这种过时的建筑懒懒散散地分布在城市的一隅,恰好为喜欢怀旧的人们营造出古朴的意境,更何况我对原汁原味的雨声有着久违的想念。这些瓦屋据说很快就要被拆除了,这当然是一桩好事。但对于听雨而言,瓦屋却是难得的佳处。身居高楼的人,完整意义上的听雨是不存在的。雨是世上最轻灵的东西,能将那厚重的钢筋水泥敲响么?瓦屋就不同了,它不像高楼那样庞大而僵硬,雨滴敲在上面,立即会发出好听的声音。身居瓦屋的人也就有了在雨中亲近自然的福气。
④瓦似乎是专为雨而设置的乐器。平常里它们总是一言不发,一旦雨滴接踵而至,瓦的音乐就叮叮地奏响了。那声音酷似古筝,清脆,且韵味十足,在黑夜里向四面八方弥漫。A雨势急骤,琴声就慷慨激越,如万马奔腾百鸟齐鸣,又如两军交锋擂鼓助阵。雨势减缓,音乐也跟着弱下去,像激战过后的短暂休憩,又像是怀春少女在花前低语。雨声大概是世界上最繁复难解的音乐,你听,那节奏,那旋律,似混乱不堪又似包罗万象,而那些尽职的瓦片只是专注地演奏着,听雨人的脑海中便漫漶(huàn)出不尽的情意。
⑤实际上,一个人愿意坐下来静静地听一回雨,他心中一定有了某种牵念和感喟。雨丝最能扯动昔日的情思,雨声也最易叩响感情的门环。垂老的将帅有“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回味,迟暮的美人有“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的幽怨,多情的诗人有“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遐想。当然,在人的种种情愫中,应数爱情最令人心动勾人魂魄了。我时常把雨声想像成顾盼生辉的少女在舞蹈,她们的舞步时而齐整,时而凌乱,时而轻盈,时而沉重,传出变化多端的情感体验。有时候,像在诉说喃喃的情话,有时候,又像在焦急地呼喊,想要答应,又辨不清是谁的声音……
⑥我曾困惑于古人填词作诗,为何总喜欢运用雨的意象。今夜瓦屋听雨,算是有了一些感悟。听雨,就是听灵魂的对话,听真情的奔泻,听年华的淙淙流淌。南宋词人蒋捷词云:“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秋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人生际遇不同,听雨的感受也就各异。少不更事的时候,总不在意也无法理解雨的内涵,及到饱经世事历尽人间沧桑的暮年,方才生出“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慨叹。原来雨声所敲打的,除去岁月的回响之外,还有昔日难再的痛惜与欲说还休的惆怅。
⑦B雨还在屋顶上轻轻的弹唱。在这座脚步繁忙的城市里,还有多少人能摈弃尘世的杂念,投入地听一回雨呢?
文章第②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2分)
文章第③段,作者为什么说“身居高楼的人,完整意义上的听雨是不存在的”?(2分)
文章语言富有特色,请从划线句中任选一句进行赏析。
我选择()句,赏析
作者在瓦屋中听雨,产生了哪些感悟?(3分)
通读全文,探究“雨”这一意象长期成为文学作品描写对象的原因。(3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