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下列各题。

【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吕师在陈,楚大夫皆惧,曰:“阖闾善用其民,败我于柏举。今闻其嗣又甚焉,将若之何?”子西曰:“二三子不相睦,无患吴矣。昔阖闾食不二味,居不重席,舟车不饰。在国,天有灾疠,亲巡孤寡而共其乏困。在军,熟食者分而后敢食其所尝者卒乘与焉。勤恤其民,而与之劳逸,是以民不罢劳,死知不旷,所以败我也。今闻夫差,珍异是聚,观乐是务。视民如仇,而用之日新。夫先自败也已。安能败我?”

(节选自《春秋左传》,原文有改动)

【注】①柏举:地名。②二三子:你们。③恤:忧虑。④旷:抛弃。⑤夫差;吴王阖闾的儿子。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行拂乱其所为

拂:

  

②衡于虑

衡:

  

③今闻其嗣又甚焉

嗣:

  

④所以败我也

所以:

  

(2)请将选文中面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②阖闾善用其民,败我于柏举。

(3)选出断句正确的一项  

A.熟食者分/而后敢食其所尝者/卒乘与焉

B.熟食者分/而后敢食/其所尝者卒/乘与焉

C.熟食者分/而后敢食/其所尝者/卒乘与焉

D.熟食者分而后/敢食其所尝者/卒乘与焉

(4)根据选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①请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一个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而导致国家衰亡的例子。

②乙文中夫差“自败”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文言实词 课内文言文阅读 课外文言文阅读 文言断句 文言翻译 文言文阅读综合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古文,回答问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

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簿白:"群情欲府君先入廨。"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世说新语》)


【注释】徐孺子,名稚,东汉豫章南昌人,是当时的名士,为人高洁。廨:官署。式:通"轼",车前横木,文中是扶着轼的意思。

(1)解释加点的词。

①才美不外   

②策之不以其   

③登车揽   

④吾之礼   

(2)翻译下面的句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同样是面对人才,[甲][乙]两文的情感态度有什么不同?

(4)甘为"常马",也不期待"太守"的赏识,你能否接受?坦诚地谈谈自己的想法。

阅读下面甲、乙两则文言文选段,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甲】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① 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诸葛亮《出师表》)

【乙】

亮躬耕陇亩 ,好为《梁父吟》 .身长八尺,②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 崔州平,颍川 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时先主 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 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 ,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陈寿《隆中对》节选)

【注释】①陇亩:田地。②《梁父吟》:又作《梁甫吟》,古歌曲名。③管仲、乐毅:管仲,名夷吾,春秋时齐桓公的国相。乐毅,战国时燕昭王的名将。④博陵:东汉郡名,现河北蠡县一带。⑤颖川:东汉郡名,包括现河南中部一些地区。⑥先主:指刘备。⑦卧龙:这里比喻潜居而未显达的有才能的人。⑧蒙尘:蒙受风尘,专指皇帝遭难出奔。⑨猖蹶:这里是失败之意。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组是   

A.

躬耕 南阳(介词,在)

B.

先主 诣亮(连词,就)

C.

贞良死节之臣(形容词,熟悉)

D.

将军宜枉驾 之(动词,拜访)

(2)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B.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C.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D.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3)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A.

甲文中"后汉所以倾颓"与乙文中"汉室倾颓"所指内容一致,都是指东汉的崩溃、衰败。

B.

甲文的语言最显著特点是率直质朴,表现恳切忠贞的感情,全文读起来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C.

乙文中"卧龙"一词选用精当,简练而传神地比喻诸葛亮出众才能,对人物描写起渲染烘托作用。

D.

从甲文所选内容来看,主要写了诸葛亮结合当时形势向后主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两条建议。

(4)将【甲】【乙】两个文段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②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古代诗文阅读

小港渡者

[清]周容

庚寅冬,予自小港欲入蛟川城,命小奚 以木简束书 从。时西日沉山,晚烟萦树,望城二里许,因问渡者:"尚可得南门开否?"渡者熟视小奚,应曰:"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 。"于愠为戏,趋行。

及半,小奚仆 ,束断书崩,啼未即起,理书就束。而前门已牡下 矣。予爽然 ,思渡者言近道。天下之以躁急自败,穷慕无所归宿者,其犹是也夫,其犹是也夫!

[注释]①奚:书童。②木简束书:旧时一部书包括多册,上下各放一块木简,再用带子捆扎。③阖hé:关闭。④仆:跌倒。⑤牡下:城门锁上了。牡,钥匙。⑥爽然:……

(1)文章叙述了作者从小港到蛟川城的过程,下列选项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   

A.小书童背上捆扎着的书册跟随我前往蛟川城

B.夕阳西下时,我们离目的地大约还有两里路

C.渡者的一番话语激励着我们喜悦地快步前行

D.书童掉倒、书册散落,我们赶到时城门已锁

(2)"波者熟视小奚"这句话蕴含了丰富信息,下列选项最不符合前后文逻辑的一项是   

A.渡者可能观察到小奚怒气冲冲

B.渡者可能观察到书籍比较沉重

C.渡者可能观察到小奚年纪较小

D.渡者善于观察并有丰富的经验

(3)文章注释⑥"爽然"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后悔的样子",另一种是"豁然开朗的样子"你认为哪一种解释更合理?请根据全文内容阐述理由。

(4)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A.徐行之

徐以杓酌油沥之(欧阳修《卖油翁》)

B.命小奚以木简束书从

固以怪之矣(司马迁《陈涉世家》)

C.因问渡者

罔不因势象形(魏学洢《核舟记》)

D.而前门已牡下矣

是亦不可以已乎(《孟子•鱼我所欲也》)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一)


【乙】

令封德彝 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 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 ,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八》)


【注释】①上:皇上,指唐太宗。②封德彝:名伦,字德彝,唐代官员,官至尚书右仆射。③致治者: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故虽有

之者谁

B.正患己不能知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C.而伯乐不常有

德彝惭而退

D.虽有千里之能

上诘之

(2)下面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C.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D.安可/诬一世之人

(3)下面对选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多次提到"千里马",方式多样,直称正面提及,表述严正;暗称如"名马",表述委婉,意在其中;代称如"其""之",表意简洁含蓄。

B.乙文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上令封德彝举贤""上诘之""岂借才于异代乎"体现唐太宗的焦急与不满,塑造出唐太宗求贤若渴的人物形象。

C.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所不同。在表达方式上,甲文偏重议论,乙文偏重记叙;甲文采用托物寓意手法,行文中洋溢不平与悲愤,乙文直述其事。

D.甲乙两文都讲有关人才的问题,但着眼点不同,甲文主要阐述了"天下无马"的观点,乙文则把关注点放在如何选拔任用人才上。

(4)把选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5)甲文哪一句话可以用来形容乙文的封德彝?结合对唐太宗的话的理解,你认为封德彝存在哪些问题?

(6)假如可以"借才于异代",你会向唐太宗举荐谁?请从初中阶段所学的课文中选择一个古代人物,并从"德""才"两方面具体说出他的长处。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①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②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飞至孝,母留河北,遣人求访,迎归。母有痼疾,药饵必亲。母卒,水浆不入口者三日。家无婢侍。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飞曰:"主上宵旰,岂大将安乐时?" 飞辞不受,玠益敬之。少嗜酒,帝戒之曰:"卿异时到河朔,乃可饮。"遂绝不饮。帝初欲为飞营第,飞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节选自《宋史•岳飞传》,有改动)

【注释】①吴玠:人名,岳飞的朋友。②名姝:有名气的美女。③宵旰:即宵衣旰食,天不亮起床,天黑才吃饭,形容终日操劳。④营第:建造宅子。

(1)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至若春和

四时之 不同

B.而或长烟

上下

C.吴玠 服飞

吴广 爱人

D.饰名姝

是以先帝简拔以 陛下

(2)下列对【甲】文中画波浪线句子停顿的判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B.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C.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3)下列对【甲】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翻译,有错误的一项是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译文:我曾经探求过古人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译文:不凭借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C.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译文:处在僻远的江湖就为他们的国君忧虑。

D.然则何时而乐耶?

译文: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

(4)下列对【甲】【乙】选文的理解与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甲】文①段以"至若"领起,语言骈散结合,格调高亢,节奏明快有力,

B.【乙】文表现了岳飞是一个孝顺、自律、善用人才、以天下为己任的人。

C.【甲】文概括写景,重在言志抒情。【乙】文通过记录人物言行来刻画人物形象。

D.【甲】【乙】两文体裁各异,但都表现出"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的家国情怀。

(5)把"文言文阅读"【乙】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飞辞不受,玠益敬之。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